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备考复习检测15有答案

2023-06-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课外散文阅读高考仿真课时训练(6篇)

第五十一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泥 墙 何 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

1

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作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起这些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01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文围绕“泥墙”,追忆了作者过去的生活片段,读来真切自然,回味无穷。比如把泥墙当作“玩具”的趣味,在泥墙边读书的爱好等。

B.全文结构层次与线索脉络非常清晰,作者明晰生动地叙写了有趣味的、繁琐的往事,详略得当,富有场景感与真实感。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

2

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D.全文语言清新自然,不蔓不枝。句式长短搭配,富于变化;用词简练典雅。字里行间富于韵味,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款款拂来。

E.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了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2.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文章中的“泥墙”含意丰富,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 答:

4.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智慧的诞生 周国平

①在世人眼里,哲学家是一种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无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嘲笑。有趣的是,当历史上出现第一个哲学家时,这样的嘲笑即随之发生。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

②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由一个美丽温顺的女子来嘲笑哲学家的不切实际,倒是

3

合情合理的。这个故事必定十分生动,以致被若干传记作家借去安在别的哲学家头上,成了一则关于哲学家形象的普遍性寓言。

③事实上,早期哲学家几乎个个出身望族,却蔑视权势财产。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拒绝王位,阿那克萨戈拉散尽遗产,此类事不胜枚举。德谟克利特的父亲是波斯王的密友,而他竟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

④据说“哲学”(philosophia)一词是毕达哥拉斯的创造,他嫌“智慧”(sophia)之称自负,便加上一个表示“爱”的词头(Philo),成了“爱智慧”。不管希腊哲人对于何为智慧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爱智慧胜于爱世上一切却是他们相同的精神取向。在此意义上,柏拉图把哲学家称作“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是一门以求知而非实用为目的的自由的学问。遥想当年泰勒斯因为在一个圆内画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欢庆,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勾股定理而举行百牛大祭,我们便可约略体会希腊人对于求知本身怀有多么天真的热忱了。这是人类理性带着新奇的喜悦庆祝它自己的觉醒。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希腊人的爱智精神仍有辉煌的表现。当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城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潜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德。军人要带他去见罗马统帅,他请求稍候片刻,等他解出答案,军人不耐烦,把他杀了。剑劈来时,他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⑤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刚刚觉醒的求知欲的自我享受实在是莫大的快乐,令人对其余一切视而无睹。当时的希腊,才告别天人浑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话时代,正如同一个少年人一样惊奇地发现了头上的星空和周遭的万物,试图凭借自己的头脑对世界做出解释。不过,思维力的运用至多是智慧的一义,且是较不重要的一义。神话的衰落不仅使宇宙成了一个陌生的需要重新解释的对象,而且使人生成了一个未知的有待独立思考的难题。至少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人们更多地把智慧视作一种人生觉悟,并且相信这种觉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⑥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⑦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我发现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已被神

4

遗弃,全能和不朽均成梦想,惟在无待外物而获自由这一点上尚可与神比攀。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则反复论证哲学思辨乃惟一的无所待之乐,因其自足性而成为人惟一可能过上的“神圣的生活”。

⑧但万事不可过头,自足也不例外。犬儒派哲学家偏把自足推至极端,把不待外物变成了拒斥外物,简朴变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欧根尼,他不要居室食具,学动物睡在街面,从地上拣取食物,乃至在众目睽睽下排泄。自足失去向神看齐的本意,沦为与兽认同,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当第欧根尼声称从蔑视快乐中所得到的乐趣比从快乐本身中所得到的还要多时,再粗糙的耳朵也该听得出一种造作的意味。难怪苏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创立了犬儒学派的学生安提斯泰说:“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

⑨学者们把希腊伦理思想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从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犬儒派到斯多噶派的苦行主义,另一是从德谟克利特、昔勒尼派到伊壁鸠鲁派的享乐主义。其实,两者的差距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把灵魂看作幸福的居所,主张物质生活上的节制和淡泊,只是他们并不反对享受来之容易的自然的快乐罢了。至于号称享乐学派的昔勒尼派,其首领阿里斯底波同样承认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带来快乐,而财富本身并不值得追求。当一个富翁把他带到家里炫耀住宅的华丽时,他把唾沫吐在富翁脸上,轻蔑地说道,在铺满大理石的地板上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于吐痰的地方。垂暮之年,他告诉他的女儿兼学生阿莱特,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乃是“不要重视非必需的东西”。

⑩对于希腊人来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质言之,乃是一种精神生活。我相信这个道理千古不易。一个人倘若不能从心灵中汲取大部分的快乐,他算什么哲学家呢?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德谟克利特的父亲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这句话表明早期哲学家热衷求知,蔑视权势。

B.阿基米德的临终话语“不要踩坏我的圆!”道出哲学家爱智慧胜过爱生命的精神追求。

C.苏格拉底的感慨“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道出哲学家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艳羡。

D.“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采用明喻修辞,意在讽刺犬儒派哲学家歪曲哲学智慧的勾当。

E.“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辛辣地讽刺犬儒派

5

哲学家以苦行来沽名钓誉的行径。

2.“泰勒斯仰观星象”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家形象的普遍寓言?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加以分析。

答:

3.哲学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

4.本文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文化散文,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读来却饶有情趣,试对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

答:

6

第五十一课时

一、 1.CD

2.①承接第一段,具体描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风烛”,表现出泥墙的沧桑破败。②以岁月侵蚀的破败的泥墙来反衬下文泥墙给“我”和村民带来的乐趣。③引出下文对村中“人事”的叙写。

3.①泥墙指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的泥坯砌成,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的院墙。②泥墙蕴含着村民平易近人、慈祥可亲、淳朴可爱的性格品质。③泥墙见证了“我”及伙伴富有乐趣、充满遐想的童年生活。④泥墙反映了村民幸福惬意、和睦安宁的乡村生活。⑤泥墙象征了村中风烛残年的老人们。⑥泥墙象征了让人眷念不舍的故园。

4.含意:①倒塌了的泥墙中间的沙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心中永远没有忘记泥墙,忘记自己是泥墙的一部分。②人离开故乡,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故乡的一部分。

认识:(示例一)文中以“故乡泥墙”作为核心物象,写了“泥墙”的衰败以及相关往事。透过魂牵梦萦的“故乡泥墙”,我们感知到追念与肯定。现实中,对于那些老去或者逝去的美好事物,我们对其追忆思念之外,还应持褒赞与肯定的立场。

(示例二)文中的“故乡泥墙”已经虚化成为了我们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在其中,我们能够寻觅到快乐、坚守与朴真。现实中,我们应从往事中汲取如此快乐、坚守与朴真的生活动力,帮助我们认清当下与未来,不迷失做人的方向。(言之成理即可)

二、 1.CD

2.泰勒斯仰观星象却跌倒在水井里,表明哲学家以求知为快乐,爱智慧胜过爱功利,这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特质;泰勒斯受到侍女的嘲笑,表明世人并不理解哲学家的精神追求,因为他们生活在物质和功利的世界当中,泰勒斯的遭遇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境遇。

3.①求知以获取心灵的快乐。②智慧是一种人生觉悟,而这种觉悟能获取幸福。③自足即智慧。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④万事不可过头,中庸是重要的智慧。

4.①讲述故事以增加趣味,引人入胜。文章开头讲述了泰勒斯仰观星象的故事,勾勒出哲学家的一般图式,总领下文。文章中间还讲述了阿基米德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故事,第欧根尼的故事,阿里斯底波的故事,他们的特立独行,奇言妙语,精警动人,启人哲思。②概述事例以增强具体感和可读性。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既使观点得到有力论证,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③描述人物以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第六段对苏格拉底的外貌作了详细地描述,使我们对这个形同乞丐的哲学家印象深刻,也反衬出哲学家心灵世界的富有和精神境界的崇高。④语言富有魅力。如第五段开头一句“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亲切有味;第八段“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含蓄有味,“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