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组成员:宋超杰,崔家豪,钱培晟,崔世鹏,李其臻,高圣景,才旺拉加,陶家兴,刘睿,郭洁,程荟霖
二:实地调查者:宋超杰,崔世鹏,陶家兴
三:调查主题:人们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及传承情况
四:调查时间:2012.4.15
五:调查地点,公安大学及五四运动纪念馆
六:调查结果汇总:崔家豪,钱培晟,李其臻,高圣景,才旺拉加
七:调查结果编写:郭洁,程荟霖
八:调查体会(课上演讲部分)
“五四”运动作为20世纪初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次政治运动,至今已经过去93年了。“日久见人心,实践验真理”,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物的评价,往往只有在经历了时间或实践的打磨之后才能更客观、更全面,政治活动也不例外。93年的岁月历练,足以让每一个有心了解“五四”运动的人对其有了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官方的、学术界的、民间的,可谓“百花齐放”。
“五四”运动之功——自由思想之表达、批判精神
五四运动留下的最主要的精神财富是“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而学术界与民间对“五四精神”又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有“德”“赛”两位先生,仿佛两站灯塔指引着整个运动,因此,学术界认为,“五四”精神更应该是“德”“赛”之全名——民主、科学。同一个运动,出现了不同的精神解读,似乎是不太和谐。而笔者认为,恰恰是今天这不太和谐的局面,才是93年前那场伟大运动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思想自由之表达。
“五四”运动,第一次让来自民间的思想与皇家思想有了正面交锋,并彻底改变了皇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这种思想的表达并非完全自由,甚至一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险些遭遇独裁思想的复辟。但最终,由“五四”运动所贡献出的思想自由表达的环境还是继承和延续下来。尽管这种自由程度、空间开放度在93年的历程中有着不同的变化,并不能达到每个人的理想程度,但门一旦开了,就难以再关上,至少这个局面经过93年的打磨已经形成,这便是“五四”运动留下的大功劳之一。
“五四”运动的另一个功劳,那便是批判精神。中华民族是经历过历史沉淀、并根植着深厚文化的民族。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看,不管哪一种文化思想,一旦根植于某个民族,好的一方面,可以让这个民族的所有人约定俗成地有着自己的道德尺度、价值标准、追求目标。不好的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延续,会让整个民族在同一种文化思想引领下过于迷信、陷入极端。
“五四”运动的重要贡献,就是对于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产生了怀疑,打破了迷信,并敢于进行批判。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上掀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他们可以并立存在,可以相互怀疑、相互批判,民众也不再盲目迷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五四”运动之过——对传统思想批判过激
如果说“五四”运动给中华民族留下遗憾的话,那便是对于儒家文化的过度批判。那一代中国人遭受畸形儒家文化的毒害太深,一旦有了机会,就想与之决裂。这种批判几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70年代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于今天,当我们再度追溯和回顾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时,感觉它们是那么生涩而遥远,很多经典的东西我们已经丢失了很久,重新捡起来是那么艰难。如果不是主宰着中国几千年的经典思想本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民族精神将会完全断裂。
从完全批判到重新捡起,用了93年的时间,其间更是波折不断。这可能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思想需要打磨的历史过程,也许只有那些在不断批判中所流传下来的思想,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思想精髓、文化灵魂,才是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
93年前,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青年学生奋起抗争,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爱
国运动。这场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新的历程。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深刻影响和推动着20世纪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93年来,作为五四精神忠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把五四精神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繁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着前进道路。今天,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五四先驱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许多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被大大向前推进和发展了。
“青年者,国家之魂”。93年过去,时代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五四精神永存,依然是引领我们向前的强大力量。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和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五四运动以来93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3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史都充分表明,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祖国为有这样的青年而骄傲,党和人民为有这样的青年而自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现在,实现这一宏伟理想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
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我们深信,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当代青年必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关于五四精神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术界不断论述的主题,特别是北京大学,更是五四精神的象征堡垒。关于五四精神的内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有人认为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解放思想与不断创新的态度,有人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的代表,有人认为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旨趣。然而笔者认为五四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爱国主义,培养青年与一般人民爱国爱家爱乡土的精神。上述诸多内容,倘若没有爱国主义作为基础,那么,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与不断创新、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勇于探索及追求真理等都将黯然失色。
然而,爱国主义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如何避免成为绝对化的民族主义,适时巧妙地运用爱国主义便成了一门学问。一方面,它虽然起源于自己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它的基本特质却是具有现代性;另一方面,它是促进民主自由与国家发展的动力,但却也可以成为反民主自由的保守势力的盾牌。爱国主义运用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有效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又不可避免地出现畸形的排外心态;促进了民族国家朝向现代化目标的发展,却仅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政治动员手段。
总之,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科学而理性的爱国主义,当时的爱国主义包括了一种思想、行为和情感,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更是当时所有青年所奉行的价值标准,内化成为当时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青年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今日,对广大青年来说,书读的再好,事业再怎么有成就,钱赚的再多,但倘若没有继承五四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那么一切的成功都是枉然,也愧对当时前辈立下的
典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