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绪论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1、关于文学的自觉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建安时代,一是主汉代。本教材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才得已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2、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南朝宋文帝设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史学。
• 范晔《后汉书》分《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立。 • 《文心雕龙》等文论著作中有了文笔之分。
(2)对文学各种体裁的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对各种体裁特点的明确认识。 •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四科; • 陆机《文赋》将文体分十类;
• 刘勰《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三十三类。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P5
• 诗赋欲丽、诗缘情绮靡提出将文学与儒家教化等功利性分开;
• 四声等运用于文学的创作实践,永明体、骈体文的出现,以及文人对艺术的追求等。 3、文学批评理论 (1)曹丕《典论·论文》
• 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门论文。
• 充分肯定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分析比较同时代主要作家的创作特点。建安七子的创作长处与不足。 • 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论
• 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探究其特点与要求。P4 (2)陆机的《文赋》
• 这是一篇详细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赋体论文。
• 从创作的准备写起:自然景物、时序变迁、阅读前人作品激发创作冲动;进入创作构思阶段必须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
• 第一次论及创作的“感兴”也就是所谓“灵感”问题。
• 还研究了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指出作者的个性、生活经历、审美情趣不同,其作品风格有差异;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风格要求。 (3)钟嵘的《诗品》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全书以五言评理为评论对象,品评了自汉代至齐梁五言诗作家一百二十二人,分上中下三品。
• 其中《诗品序》和对具体作家的品评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主张。 (4)刘勰的《文心雕龙》P5
• 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对我国以前的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除最后一篇总序外,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是总论,包括从《原道》到《辨骚》五篇,它主要阐述作者对文学总的看法; •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包括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共论述了三十多种文体,既论其起源和流变,又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加以评论;
• 第三部分是创作论,包括从《神思》到《总术》十九篇。全面论述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创作方法和技巧等问题,总结出许多文学理论和创作规律。
• 第四部分是文学批评论,包括从《时序》到《程器》共五篇,提出了文学鉴赏和批评
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应有的正确态度。(博观、六观)
• 六观:一观位体,即文章的思想主题;二观置辞,即用词造句;三观通变,即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即处理新奇和雅正的关系;五观事义,即运用典故事例的情况;六观宫商,即声律音韵节奏。 (5)萧统和《文选》P6
•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至梁的诗文七百多篇。而这些作品按文体编排,分成三十七类,在大类之下又分成若干子目,各体诗文则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二、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文人命运P7
• 卷入政治斗争而惨杀戮 • 因战乱而漂泊或死于非命 2、乱世文学特点
• 悲剧性的文学基调与放达互补 3、文学创作共同主题
•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三、门阀制度与文学创作P9
1、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 士族与世族 2、寒士的呻吟
• 左思的借古讽今、鲍照行路难之感叹 3、文学家族与颂祖、家训文学P10
四、玄学与文学P10
1、玄学的产生与玄学的基本内容
• 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干,以会通儒道为主旨而研究“玄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重在从本体论的高度解决“无”的心境问题,于内以安顿人的心灵,于外以安置政治人伦。
• 玄学的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 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 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1)魏晋玄学与中国文人性格
• 任诞放达与任情率真;以入俗为超俗;淡泊宦情,冥于自然;情趣高雅,风度超然。 (2)魏晋玄学与古代文学创作
• 玄学与玄言诗;玄学与山水诗;玄学与游仙诗;玄学与古代散文创作。 (3)玄学与古代文学理论
• 玄学与古代文学本体论;玄学与古代文学“缘情”说;玄学与古代文学创作论。 (4)玄学思维方式与古代文艺
• 玄学以简驭繁与古代文艺;玄学言意之辩与古代文学。 (5)玄学与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
• 玄学与文学闲逸雅淡情趣的追求;玄学与文学自然美的追求;玄学与文学传神美的追求。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P16
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1、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曹魏前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辞赋、散文。主要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 2、正始文学
•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指曹魏后期的文学。文学样式不变,主要是内容、格调的变化。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等。 3、太康文学
• 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太康文学指西晋前期的文学。表面繁荣,但内容单薄。主要作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4、永嘉文学
• 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指西晋末年的文学。主要作家有刘琨、郭璞。 5、东晋文学
• 玄、释合流,玄言诗盛行。还出现了田园诗人陶渊明。 6、元嘉文学
•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出现三位诗人: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7、永明体
•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是指永明年间以沈约、谢 王融等创立的讲究声律和谐、注意词藻、用事、对偶的新体诗。 8、梁陈宫体诗 9、北朝文学
• 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 南北文化交流,北朝模仿南朝。 • 北朝乐府、北朝散文。 • 庾信的文学创作。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曹丕、曹植
一、曹操P22
1、三祖陈王
• 曹操、曹丕、曹叡和曹植。 2、曹操的生平思想P22 3、曹操的诗歌 《蒿里行》P234 乐府中的《蒿里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P229(《文学史》第一册)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
《短歌行》P235
• 反复咏叹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对酒”四句写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慨当”四句写意识到人生短暂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两引《诗经》成句。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殷切期待;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的忧虑。“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稀”四句,
4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以生动的乌鹊南飞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 艺术特点:
1)跌宕悠扬、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表面叹人生短促消极借酒浇愁,实际上因时光流逝,更应爱惜寸阴,为下文求贤、成就功业作铺垫。表求贤若渴心情,则从深长之思到热忱款待,从恳切招贤到忧伤
2)引《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助于形成全诗庄重故朴的格调,与结尾运用周公的典故协调一致。
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二、曹丕P24
1、曹丕诗歌基本情况
•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
1)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乱,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 2)抒情言志诗。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类诗写得最好。 《燕歌行》P257
• 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 《燕歌行》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 先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情。
• “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
• “贱妾”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独守空房,泪下沾裳。弹琴低唱,不但不能消愁,反而哀怨的曲调更添无限忧愁。
• 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夜深人静,明月照床,仰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他们的不能相会正如自己夫妇不能团圆
曹植P26
1、曹植的生平
2、曹植创作的分期及诗歌内容P32
• 他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主要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或写宴游生活、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写对自己和朋友的迫害的悲愤。
二是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三是述志,希望自己有积极用世的机会。
四是游仙,希望自己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P27 《白马篇》P267
• 这是他前期的乐府诗,写与作者的生活、思想密切相关。曹植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生平念念不忘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渴望“捐躯赴国难”。他又随父有东征西讨的经历。这诗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诗中的游侠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此诗主要用铺叙写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勇于为国献身的青年英雄形象。
• 开头两句,骏马奔腾如飞,烘云托月地表现出游侠健儿高超的骑术和豪迈的气概,又
5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写出边情的紧急。
• “借问”四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补叙其来历。
• “宿昔”以下八句,刻意描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他的得心用手,游刃有余。“以猴猿”“豹螭”为喻,说明他的敏捷灵巧,勇猛轻捷。显示他杀敌立功的先决条件。
• “边城”以下六句,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最后八句表达游侠儿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内心世界,显示他崇高的思想品德。
• 此诗艺术构思完整,层次清楚,既有外在形象的描绘,又有内在心理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赠白马王彪》P263
• 最早见《三国志》注引的《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此诗。”再加本诗序言,此诗写作背景及情形非常清楚。植后期在封地受到严密监视,不许他各亲戚来往,并常常改换封地,更不给他参与政治的机会,数次上书求试均被弃置一旁,甚至委曲求全也无法解除猜忌被害,他异常悲愤。虽大部分章节抒写了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而重点在抒发遭受迫害的怨愤。
• 第一章写离开洛阳时的眷恋伤情。
• 第二章写渡过洛水后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形。
• 第三章说明兄弟被迫分离是由于小人的颠倒黑白和挑拨离间。 • 第四章写初秋原野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 • 第五章由悲悼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叹息生命的短促。 • 第六章抒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
• 第七章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又意识到后会无期,只希望彼此保重,共享天年。 • 章与章之间用首尾相接的辘轳体(顶针)形式加以蝉联,把诗人激愤而又悲痛的感情,层次分明、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 抒情特色: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引发的感伤之情,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体的宽慰之情。
• 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二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辘轳体的结构。章与章之间用首尾相接的顶真形式加以蝉联,把诗人激愤又悲痛的感情,层次分明、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三、曹诗歌特点及评价:曹操
• 曹操是当时文坛领袖,以自己的创作开一代风气。现存诗二十多首,都是乐府诗。他采用乐府旧题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用来反映汉末动乱社会现实,或抒写自己的怀抱,融进自己深沉的感慨,在其中有一股慷慨悲凉之气。语言古朴率真。
• 钟嵘评价其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置之下品。
•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第九条按曰:“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曹操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钱钟书《谈艺录》第二十条曰:“记室评诗,眼力初不甚高,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
6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远,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
曹丕
• 没有雄才大略,政治、军事上都不如他父亲,为了维护其统治,向豪族势力妥协,再加上其宫廷生活的限制,这一切都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
• (教材P31)清人沈德潜的评价:“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他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略)
• 钟嵘评曰:“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魏文之才,洋洋绮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隽,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 曹丕与文人雅集。P25
曹植
• 他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存诗九十多首,其中五言诗六十多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不同于曹操、曹丕,正如教材P28所说: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 钟嵘《诗品》评曰:“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1情兼雅怨,2体被文质,3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而怀铅吮默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4,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1) 指文辞、文意皆出类超群,词藻华丽而富艳。 (2) 曹植诗中的感情兼有雅正和正当的怨刺之情。 (3) 指语言文彩和思想内容都协调和谐。
(4)公干指刘桢,景阳、潘、陆分别指张华、潘岳、陆机。 他诗歌创作手法上的特色有: (1)极工起调。
(2)善用比喻,不仅多而贴切,而且全篇为比,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等。 (3)善用对偶,注重炼字和声色描绘。 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主要原因:P28
第二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七子之名称
• 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其中孔融年辈较长,建安十三被杀,由此引起争论,认为建安七子不包括孔融。七人中以王粲成就最高。
二、王粲
7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1、王粲生平及创作情况P39注释(13) 2、王粲代表作《七哀诗》P247
• “七哀”二字的含义,历来有各种解释,近人余冠英的说法较为合理。他说:《七哀》是乐府歌辞,“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 • 作于初平三年(192)。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肆意烧杀抢掠,王粲被迫离开,往荆州避难,在悲痛中与亲戚朋友惜别。
• 开头六句概写事实。“出门”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的“白骨”两句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 细致描写饥妇弃子。慈母弃子反常现象是因动乱而造成。诗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 最后四句触景生情。由汉文帝陵墓想到“文景之治”,长安动乱与汉文帝时长安盛世成鲜明对比。再用《诗经·曹风·下泉》的典故,表示思念明王贤君的迫切心情。 3、诗歌特点及评价P37
• 感受情深沉,慷慨悲壮。他的感情主要以“自伤”为特点,都是因社会动乱,从个人的身世之感受来展开。正因这样,他的诗难免有“悲而不壮”的缺点。
• 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比较高。如钟嵘《诗品》说:“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三、刘桢
1、刘桢生平及其创作情况P37
• 刘桢,字公干,东平人,为曹操丞相掾属。性格豪迈,狂放不羁。如《世说新语·言语》其十载:“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 刘孝标注《典略》曰:“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界,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分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坐平视甄夫人,配输作部使磨石。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想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机时不得伸。‟帝顾左右大笑,即日赦之。
• 他的诗歌主要有两类:赠答诗、游乐诗。 • 代表作《赠从弟》其二P251 • 教材P37对组诗的分析。
• 组诗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前人评价
• 钟嵘《诗品》评曰:“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 教材中注引的曹丕、刘勰等人的评价。
四、蔡琰P38
1、生平及其创作P38
2、蔡琰作品真伪问题P48注释(16) 3、《悲愤诗》P252 全诗分为三段:
8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以及俘虏们所受的虐待。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 • 第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
• 第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这段是以抒情为主,夹以叙事。
第三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时代特征(自学)
1、政治理想的高扬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二、建安风骨
• 后人以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称之。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风”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受及对读者的感染力,“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应的刚健文辞。建安风骨指真切的感受,炽热的情怀,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现实,表达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语言刚健清峻,质相有力。 • 有关建安风骨的讨论见注释(22)P49。
第四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竹林七贤
• 他是一个名士群体。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所载:“(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二、正始与建安的不同
• 政局混乱,两大政治集团之间斗争残酷。文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如教材P43所说,忧生成为焦点。为此文学也发生了变化,建安时期慷慨昂扬、积极进取的基本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淡出,而代之以生存的焦虑和现实的批判;由于玄学的产生及影响,文人发扬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嘲讽现实,抒发忧闷,向往超脱旷远的境界,词旨渊放,寄托遥深。
三、阮籍
1、生平思想P50注释(23)
• 心态复杂,言行思想矛盾。《晋书》载:“傲然独得,任性不羁”“不拘礼教”,“喜怒不形于色”,“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三度为大将军从事中郎,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时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做过东平相、步兵校尉。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他以“自然”与“名教”对抗,大肆批判礼法名教,认为“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助戕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礼法君子就如“群虱之处褌中”。他饮酒狂放,蔑视世俗常规,宣称“礼岂为我设耶!” 2、诗歌创作
• 他的作品以陈伯君校注《阮籍集》较完备。今存诗主要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五言
9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 • •
• •
《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是他的代表作。
八十二首《咏怀诗》的主要内容:一是表现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和忧生惧祸的心情;二是讥刺时政;三是寄情游仙与归隐。
《咏怀诗》其一P274,其五P277,其六P278,其七P278。 艺术特点:P45
一是隐约曲折的风格。刘勰说“阮籍使气以命诗。”说明他的《咏怀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但又很难坐实诗中所涉及的时事。正如《文选》李善注所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故钟嵘评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二是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钟嵘评为上品。
五、嵇康
1、嵇康的生平与思想
• 生平见P50注释(26) • 他比阮籍小十三岁,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言行、思想也呈现一种矛盾的形态。本有“济世志”,但又崇尚老庄,喜恬静,好服食长生。而在现实又锋芒毕露,刚肠疾恶,明确表示不与司马氏合作,因吕安事件入狱,最后处斩于洛阳。 2、嵇康的诗文创作
• 他长于散文,成就超过诗歌。论说文、书信、传达室记都别具特色。主要作品有《释私论》《管蔡论》《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等。思想新颖,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情绪激越,文字泼辣,极具个性。 • 如《与山巨源绝交书》P413
• 嵇康现存诗五十多首,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以《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为代表作。
•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评为“清峻”。钟嵘评为“峻切。”置于中品。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及特点
• 1、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P66注释(2)
•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或张华、张载、张协。二陆指陆机、陆云。两潘指潘岳、潘尼。一左指左思。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 表面热闹,但无法与建安相比,是文风的转变时期。
• 诗人缺乏建安时代的建功立业、慷慨悲凉的情怀,也没有正始诗在黑暗政治现实中复杂无奈、痛苦愤闷的体验,在诗歌内容上贫乏无力,一味的拟古。
• 诗歌重视词藻华美和讲究对偶工整,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繁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P53
(1) 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10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2) 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机
1、生平(教材P66注释[1])。 • (261—303),字士衡,吴郡人,出身东吴世家大族。二十岁时,吴亡,闭门读书十年。太康十年(289),与其弟陆云入洛阳,深得当时文坛领袖人物张华的赏识,说:“伐吴之役,利在二俊。”当时贾谧当权,陆机是其门下“二十四友”之一。陆机曾官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自负才望,欲有所作为,遂卷入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的混战。太安二年(303),陆机为成都王督率大军攻伐长沙王兵败,被小人构陷,与弟陆云同被成都王族诛,时年四十三岁。 2、创作基本情况
• 原有集,已散佚,今传《陆士衡集》十卷为宋人所辑。今存诗107首,文127篇。作品多,影响大,是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内容贫乏,诗人自我形象不鲜明;二是讲究形式的华美与整饬,追求文辞的繁缛,语言典雅。
• 钟嵘《诗品》评曰:“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置于上品。 3、代表作
• 《赴洛道中作》其二P295
• 拟古诗中的《拟西北有高楼》P54(文学史)《猛虎行》P54
潘岳
1、生平P66注释[1] • (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人。年少时才貌双全,号称奇童。曾任洛阳、怀、长安诸县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与陆机齐名,并称“潘陆”。同为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潘岳为其亲信孙秀诬杀,夷三族。 诗文创作情况
• 潘岳原有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为《潘黄门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今存诗18首,文61篇。
• 他的诗内容空泛,词采华艳,其诗风与陆机一致。最受人称赏的是《悼亡诗。三首,是追悼亡妻之作。 • 他的辞赋传世较多。《文选》收录八篇,是赋类入选最多者,有名的有《秋兴赋》《西征赋》《怀旧赋》《寡妇赋》等。他还善写哀诔之文,如《哀永逝文》。 代表作
• 《悼亡诗》其一P292
• 全诗表达出睹物思人、感念伤怀的哀痛,以及时光流逝也没有减少失偶之痛的伉俪深情。细腻真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写哀悼亡妻的都用“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影响。
左思
1、 生平(教材P67注释[8]):
生卒年不可考,此外采用刘文忠说,见其《左思评传》。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貌丑口讷而博学能文。《晋书》本传谓其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豪
11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泰始八年(272)左右,曾任秘书郎。惠帝时依附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谧被诛,乃退隐,专攻典籍。晚年人家迁冀州,数年后病终。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今存赋两篇,诗14首。《晋书》有传。 • 左思《咏史》八首 2、咏史诗
• “咏史”为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被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曹魏时有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的《三良诗》、杜挚的《赠毋丘俭》,西晋有张协的《咏史》。 • 清人何焯将《咏史》分为两类:一是正体,即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二是变体,即自抒胸臆。
• 刘学锴将魏晋南北的咏史分为三类:一类以歌咏历史人物品行事迹为主,又有偏于抒情议论和偏于叙事两种,前者以王粲等咏三良为代表,后者如左延年、傅玄的《秦女休行》等;一类是以歌咏历史事件为主,如阮籍《咏怀·驾言发魏都》等;一类系借咏史以抒怀,左思的《咏史》八首为代表。这三类是以咏人、咏事、咏怀作为标准来划。 其一P300
• 这可以看这组诗的序诗。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他能文能武。“能文”表现在博览群书,善于写作;“能武”是熟读兵书,精通军事,足以在边境千急、战争爆发时挺身而出。表现自己的愿望有四层意思:一是志气豪迈;二是渴望施展才能;三是肃清强敌,消灭东吴,平定羌胡。最后表示一旦成功仍当坚持归田的素志,决不贪图名利。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但他的理想加进了新的内核在里面。
• 讨论功成不受爵这一思想与建安文人的建功立业的不同。个人与社会,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价值。 其二P301
• 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将自然界高与下的不平画面,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然后用历史事实作证实,“世胄”即“金张”,“英俊”即“冯公”。由一般到个别,更为具体,由当前到汉代,更为深刻。诗篇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 全诗运用对比,松与苗,世胄现英俊,金张与冯公,深刻而生动。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显得形象鲜明。
• 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还以“左思风力”标之。
第二节刘琨与郭璞
刘琨
1、生平P67
2、代表作《扶风歌》
• 该诗作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受任并州刺史,九月末自京城洛阳前往并州治所晋阳途中所作。
• 开头四句写登程。既是写实,也透露出作者急于赴国难的心情。接着写恋阙心情。宫中廊宇高低,远望宛如急行中车辆的动态混而为一了!抚今思昔,怎能不叹息流泪。再写途中小憩,着力渲染一幅秋山穷旅图。然后小憩中的心情。继写一时所想。当然想到当前的困境。困境中只能自慰、自奋。在自慰、自奋之余,又作转折,写出内心的隐忧。最后以常见的乐府形式结尾。
郭璞的游仙诗
1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一、游仙诗的基本情况P59
• 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两类游仙诗:一类是以《远游》为代表,是指文人士大夫不得志时,借以抒发心中的愤闷。一类是以秦始皇《仙真人诗》为代表,主要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想。 1、郭璞生平P68 2、游仙诗
• 今存19首,其中9首为残篇。对其游仙诗评价很高。如钟嵘将其置于中品,评曰:“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来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P61
• 有关争论多集中这三个方面:游仙诗与玄言诗的关系P68;游仙诗的隐逸如何理解;游仙诗与列仙之趣。 3、《游仙诗》代表作:
• 其一P320这首诗具有组诗诗序的性质。诗人虽以“游仙”为题,却不沉迷于完全与人世相脱离的虚幻的仙境。作者把隐逸和游仙合为一体来写,两者常常密不可分。抒发的情绪是生活于动乱时代的痛苦,和高蹈遗世的向往,但其中又深藏着不能真正忘怀人世的矛盾。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 • • •
一、兰亭集会P62、P68
文人集会与文人集团:梁园文学群体——邺下文人集团——兰亭集会 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P62 三、影响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一、玄言诗兴盛的原因P63 二、玄言诗及其代表人物 1、玄言诗
•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渊源可上溯到魏晋之际,在西晋后期形成,而盛行于东晋。 2、代表作家 • 孙绰、许询 • 《秋日》P325
•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开头四句写秋日的节候特点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接下来六句写自身所感到的节候变化。从山中写到庭院,虽说秋天无情的肃杀之气不可抗拒,但各种景物是不相同的,因此诗人抚菌而悲,攀松而羡。最后四句自然转入抒写自己的情志。在这秋天的日子里,大自然虽如此萧瑟,但我还是愿意投身于它的怀抱,在林边野外钓鱼,与朝廷、市场这些名利场所断绝,把纷繁的世界看得淡漠,无求于人,无苛于己,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这样我们离无为自适的境界就不远了。 三、玄言诗的评价
1、玄言诗是文学对哲理追求和探寻内心世界深度的一种尝试。含蕴追求深刻丰富,境界追求恬淡疏远,文辞追求简约清静,开拓了诗歌表现人领域。
2、玄言诗是山水诗的催生婆,为山水诗的兴起作了准备。玄言诗和山水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谈玄理和领略山水是玄学家生活的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
第六节陶渊明
1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陶渊明的家世
• 既不是象王、谢那样的大家族,也不同于左思那样的寒门士族。 2、陶渊明的仕与隐
• 第一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 • 第二阶段29-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三次出仕)
• 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出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而归隐,后为江州主薄而不就,居家务农;
• 晋安帝隆安二年(400),出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在隆安五年以母丧辞官; •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的三月又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桓温)的参军,八月又求为彭泽县令。 • 第三阶段是41-63岁为归隐时期; •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 《归去来兮辞》P197
• 他的退隐,既出于对时势动乱,仕途险恶的忧虑,为了全身远祸而远离官场,也是根源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有陶渊明本人的性格。 3、陶渊明的思想
• 他的思想既可看到儒、道、释的成份,但又与之不同。P72 • 重点理解他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 1、诗文编辑情况P72 2、陶诗题材分类
• 主在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陶渊明的评价 • 钟嵘:(中品)评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 萧统给陶渊明的诗文以较高评价,并为之编辑、作序。
• 唐代,陶诗的平淡自然、意境地雄浑得到真正的重视,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慕陶、学陶。
• 宋、清两代出现研究陶诗的高潮,编刻陶集、评论陶诗,汇编考订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 如苏轼的评价:“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续集·与苏辙书》卷三 三、陶渊明重点作品讲析 《归园田居》其一P327
• 前八句为一层,追叙自己误落尘网和最终返归田园。表现诗人个性与仕途的冲突。 • 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田园宁静风光。有近景远景,既有清静景象,又有充满狂气的狗吠鸡鸣。诗人将平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心情。
•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直抒 胸臆。回归田园,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心情愉快。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P333
• 叙写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以及收获早稻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从劳动中深切体会到力田自给、解决衣食的大事,是符合人生常道的,因此决心长期躬耕。 • 诗写得真率自然,有议论,有感受,有联想,巧妙的融为一体。
14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饮酒》其二P335
• 此诗历来为人们称道。前四句说哲理:心远地偏。“远”指超脱世俗利害,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内心做到这一点,居处也自感偏远了。这四句结构紧密,第一句发端,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设问,第四句作答。接下四句借具体形象表达诗人的追求。其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和恬淡宁静的心境;二是象山中的岚气与空中的飞鸟那样,自然和谐。最后两句提示全诗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 《咏荆轲》P340
• 这是一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但并非复述故事,而是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的反抗精神,具有豪放的风格,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朱熹说:“渊晚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 《读山海经》其二P342 • 鲁迅评价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且介亭杂文集·题未定草·六》) 《五柳先生传》(自学)P83 四、陶诗艺术特色P79 1、自然
•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有感触就诉诸笔墨,既不矫情也不矫饰。也就是说生活的自然流露,给人一种自然亲切之感。 2、日常生活的诗化
3、情、景、事、理的浑融
4、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第三章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1、南朝民歌有关基本情况
• 文学史讲的南朝乐府,一般包括东晋及宋、齐、梁、陈的乐府诗歌。主要有三大类:郊庙歌辞;从民间收集整理的民歌;文人模仿创作的乐府诗。而现在只讲第二类。 •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吴歌326首,产生于南朝都城建业为中心的地区,西曲142首,产生于以荆州为中心的南朝西部一带。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的。 2、南朝民歌的内容
• 除十八首《神弦歌》外,几乎都是情歌。(原因见教材P91)这些情歌从各个角度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表现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3、《西洲曲》P386
• 以少女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
• 回忆曾在冬天梅花初落时,与情郎在西洲相会,而现在又是落梅时节,想折梅遥寄,以表相思。
• “杏子红”“鸦雏色”是春天,写少女的自我形象,有自我怜惜之意。
• “伯劳飞”“乌桕树”表示夏天,少女还是孤单一人。到了夏末,红莲开放,以采莲、弄莲、怀莲的谐音相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复倾诉相思之情。
• 秋天,大雁南飞,盼望一纸书信,但仍然落空。仰首盼望,垂手忧思,希望南风把我从梦中吹到江北。
15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四季相思,早晚相思,缠绵悱恻的抒情,颇具艺术感染力。 • 还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 五言四句为一段,用顶针修辞法把上下钩连起来。 4、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篇幅短小,绝大多数是五言四句的抒情诗,自成一体。 • 语言清新流畅,朴实自然。
• 广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谐音双关、奇特夸张、贴切比喻、移情等。 二、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1、北朝民歌的基本情况
• 北朝政权也有乐府机关,但我们现在看不到北朝乐府机关自己收集整理的乐府诗。现在见到的北朝乐府诗,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P96 2、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P97
• 数量虽不多,但内容丰富多彩,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象南朝乐府民歌内容那样单调。
• 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民的风俗,如《敕勒歌》P394;
• 描写人民豪迈个性与尚武精神,如《琅琊王歌辞》P388、《木兰诗》P391; • 描写战争、徭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陇上歌》P98史、《隔谷歌》P388 • 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辞》P390、《折杨柳歌辞》P99史;
• 反映北方人民爱情婚姻生活,如《地驱乐歌辞》等P99 3、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 • 全诗分六段。
• (1)木兰得知征兵消息,决心代父从军。 • (2)木兰作好从军准备,踏上征途。 • (3)木兰十年征战,得胜而归。 • (4)木兰立功不受爵,辞归故乡。
• (5)木兰归家时亲人的欢迎以及换装后伙伴的惊讶。 • (6)以又兔为喻,赞叹木兰。
• 木兰形象特点: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既有英雄品格,又有女性特点。
• 艺术特点: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主要写出征前、征途中、战场上、归来后五个场面。而对出征前与征途中还有归来后的浓墨重彩的铺写,这主要是突出木兰这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
• 通过人物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叙事诗,运用多种民歌传统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等。 4、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
• 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 直抒胸臆,气盛词质。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比较
第四章南朝诗歌
第一节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P103 1、山水诗的产生
16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山水诗是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 山水景物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诗歌诞生之日起,就与山水景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诗经》《楚辞》时代就有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描写,汉乐府中也有一些写成分,但这些有的只是片断、零星的出现,或者作为生活的衬托和比兴的媒介,而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 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将山水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写得气势恢宏。但这只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还不是独立的山水诗,而且也没有带动大批山水诗的产生,改变诗坛的风气。
• 在晋代,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逐渐多了起来,像殷仲文、谢混等人已有意识以山水入诗。但影响还不大。
• 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打开山水诗歌的新天地。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景物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因他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使他的山水诗在诗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转变了整个诗坛的风气。 山水诗在晋宋成熟的原因
• 江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南朝发达的地主庄园经济,是山水诗形成的客观条件。 • 魏晋以来士大夫隐逸之风对山水诗的成熟产生重要影响。P104 • 山水诗在晋宋之际成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 写山水诗的人越来越多,玄言诗与山水诗仅一纸之隔。“山水以形媚道”,玄言诗以山水寄予寓玄理,带有程度不等的描写山水景物的成分。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2、谢灵运生平P105、117 • 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浙江上虞)。出生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里,十五岁才回建康,小名客儿,后的习称谢客或谢客儿。十八岁袭封康乐公(入宋后降为侯),又称谢康乐。义熙元年(405)入仕,先为琅琊王司马德文大司马行参军,后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而这时东晋十分衰落,北府兵(谢玄创立)分成刘裕、刘毅两派,而门阀士族也分成两派,谢氏内部也分成两派,谢混、谢纯、谢灵运拥护刘毅,后刘裕取胜,杀了谢混,而任谢灵运为太尉参军(412)。但时而改任,时而免职。后又投靠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但后来是长子义符继位,他被贬为永嘉太守。后辞官归始宁,后还但任过秘书监、临川内史。最后以谋逆罪诛杀。 3、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 谢灵运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今人顾绍伯有《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辑校谢灵运诗九十七首(其中存目四首),赋十四篇,各体文二十八篇。
• 诗歌主要有三类:乐府诗、赠送应酬诗、山水诗。 • 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登池上楼》P350
• 写于永嘉任上,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春他大病初愈,登楼观景,写下此诗,抒发郁闷心情。
• 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写官场失意后的矛盾心情。以“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芳自赏的生活,以“飞鸿”句喻奋进高飞、声名远扬的境界。
• 中间八句为第二层,写病愈登楼所见春景。久病起床,“倾耳”而听,“举目”而视,春天来临,青草萌发,鸟儿鸣叫,生机勃勃。
• 后六句为第三层,由感伤而决心归隐。借用《诗经》《楚辞》的典故表示感伤并向往隐士生活,决心离群索居,做到遁世无闷。
17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本诗以登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 此诗除“衾枕……窥临”二句不作对偶外,其余都是两两相对。 • 诗中多处用典。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历来传颂。
• 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 ……‟。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P353
• 此诗写于辞去永嘉太守回始宁庄园里,时间约为元嘉元年(424)至三年之间。这是他山水名篇。
• 前六句为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 • 接下六句为第二层,实写、详写湖中晚景。 •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总写游玩后悟出的玄理。 • 特点:讲究骈偶,刻意炼句,文辞追求新奇。 • 写景尽态极妍。
• 结构绵密,次第井然。紧扣题中“还”字,写一天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重点写傍晚湖景。
• 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写景,景中含情,而后面的议论正是“愉悦”理性的升华。 4、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客观精细地描绘山水景物的本来面貌,揭示山水景物固有的美,力求传形传神。 • 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富丽精工。
• 山水诗程式化,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格式:
• 一种是:心中苦闷,欲登临以消愁——登临观赏,描写所见美景——触发感伤,陷入更深的忧虑;
• 一种是:兴致勃勃游山水——描写所见山水之美——由山水悟及人生玄理。 • “有句无篇”
• 谢灵运山水诗中确实有一些写景佳句,但通篇完整的写景之作并不多。 • “带有一条玄言尾巴”。
• 谢灵运念念不忘玄趣,总是模山范水的无形桎梏。理和情、景在多数诗中并不能总是结合得完美。
5、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P106 • 从写意到摹象
• 陶渊明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因此他的诗以写意为主。 • 谢灵运不同,山水姿态在他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极貌写物”成为他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 • 从启示到写实。 二、鲍照及其创新P111
1、鲍照的生平P118 “才秀人微”(钟嵘)
• 439年,他想以诗歌干谒临川王刘义庆,有人劝道:“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见刘义庆,得赏识,被任为临川国侍郎。刘义庆死后,曾闲居几年,后又任始兴王刘叡的侍郎。孝武帝时,鲍照担任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461年,鲍照任荆州刺史临川王刘子顼的参军。后临川王卷入反宋明帝的战乱中,兵败,鲍照被乱兵所杀。
18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2、文学创作
• 南朝齐虞炎编集十卷,现存以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有《鲍参军集》最为流行,今人钱仲联有《鲍参军集注》。其中赋十篇,表疏启书颂等各体文章二十多篇,诗约二百首。
• 诗歌内容P11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在其中也渗透自己的慷慨不平; •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则哀怨凄怆。 3、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其五P362
• 其四:诗以泻水于平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不同。人的贵贱穷达好比水流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这样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表面上承认现实,其实其中蕴含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关键一个“命”字。认了命,就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举杯痛饮,似乎归于平静,但诗歌又突起波澜。用反诘语气强调: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把前面的努力全部推翻,让我们看到作者内心挣扎。在挣扎压抑中体会其悲愤。而最后一句,又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悲愤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无穷深意。 • 其五: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摧残、压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动作中,充分展示内心的不平。接着述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形象化比喻中,表达自己在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 中间六句是转折:不能有所作为,不如罢官回家休息,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 最后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转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表面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自古皆然。“孤且直”点明了像作者一类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4、鲍照诗歌艺术特色P114
第二节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1、永明体
•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一个年号,(483—493)。永明体是指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以“四声”声调的异同相对为节奏特点的五言诗,又叫新体诗。其主要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等人 2、声律论的提出 • 《南史·陆厥传》云:“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声律论其实可简称为“四声八病”之说。即平上去入四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为八病。 3、沈约及其诗歌创作 • 沈约P141注释(8)(441-513),吴兴武康人。先世为东吴世家大族,祖父沈林子追随刘裕,被封为汉寿县伯,迁辅国将军。父沈璞宋文帝时曾任宣威将军、淮南太守,不久在宋王室内乱中被杀。沈约幼年丧父,曾潜窜避难,然刻苦攻读,博通群籍。25岁出仕,在十几年间先后担任过刘宋几位官僚的参军,仕途一直不很遂心。39岁任齐南
19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郡王萧长懋记室,后来萧被立为太子,沈约时来运转,他迁为太子步兵校尉,直永奉省。齐明帝时,沈约官至辅国将军、国子祭酒。梁代齐时,他劝进有功,封建昌侯,迁尚书仆射,死后谥隐。
• 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创立诗歌声律论,并且身体力行,创作大量新体诗,左右着南朝诗坛风气。而他的诗歌除了重声律外,也长于写景抒情,诗以描写景物和抒发哀伤之情的为佳。
4、谢朓及其诗歌创作P124、P141 • 谢朓(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与谢灵运同族,高祖父谢据是谢安的弟弟。刘宋时谢家已失去往日显赫,政治上屡受贬抑。455年,谢朓两个伯父都涉嫌谋反被诛。父亲谢纬因尚公主免死,流放广州十年后返回京城。他的生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8岁以前,他凭其显赫的族望和早有的美名,从19岁开始担任清要的官职,如豫章王萧嶷的参军、太子舍人等,终日吟诗作赋。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开西邸,招集文学之士,“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而谢朓成为竟陵八友的重要成员。
• 后491年赴荆州任随王文学开始,到499年被杀。他任随王萧子隆文学时,因长史王秀之的陷害而调回京都,回到京都的一二年间,更感受到政治的血雨腥风,一年之中换了三个皇帝,萧子隆、萧子良都死了,他胆战心惊、抱着避祸存身的想法离开京都去宣城作太守。后又调回京城任中书郎,后又曾任南东海太守。后又因告发自己的岳父王敬则谋反而升任尚书吏部郎,但内心却无法安宁,而且与妻子也无法相见。而499年,他不愿支持始安王萧遥光篡位,被诬陷入狱而死。(卒年三十六岁)
•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前期,他生活安逸,所写诗文,也大多是应酬之作。后期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对身世的忧惧,对清静生活的追求以及与朋友欢会的愿望。 • 他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两个方面:
(1)他继承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果。将其向前推进一步。首先去掉了谢灵运山
水诗中常有的玄言尾巴;其次文辞更加清新自然,没有谢灵运刻意雕琢的痕迹。再次他的诗歌许多对山水景物的描写,都渗透着自己的人生感受,不似谢灵运那样把笔力主要用在对山水自然景物作客观的摹绘上。
(2)诗歌讲究文辞对偶、整齐,平仄协调,自觉用新发现的“四声”来调和音韵,探索诗
歌声律,他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P369
• 开头融化王粲、潘岳诗句,以古人怅恨望京喻自己望京,暗露怀乡之情。“白日”二句写远望所见京城壮丽建筑。“余霞”四句依次写晚霞、澄江、喧鸟和杂英,描绘一幅充满生气的大自然美妙景象。“去矣”以下转入抒写思乡之情。依恋京邑,不忍离去;怀念乡国,三山风景虽佳,却无心而罢宴。最后四句,用泪下如霰和鬓发变白的夸张,突出抒发离开京邑的伤感。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历来称道的名句。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5、何逊、阴铿的诗文创作P128 二、齐梁诗人集团
1、从东晋向到南朝社会的转变
• 门阀制度下形成的是家族文学,如谢混、谢灵运、谢惠连以及后来的谢庄、谢脁等谢氏家族文学集团。刘宋建立以后,昔日的豪门士族的优势渐衰,而以皇权为中心和以诸王势力为代表的新贵则逐渐形成,因此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渐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演变。 2、齐梁时期三大文学集团
20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竟陵八友P132 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文选》的编纂P133 梁代后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宫体诗P135
这些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看,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而且争奇斗艳的色彩较为浓厚。他们的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 三、宫体诗及其评价 1、宫体诗 • 《梁书·简文帝本纪》载“(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 《隋书·经籍志》载:“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房之内。后生好事,遂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 宫体诗的领袖萧纲,是他当太子时倡导的一种诗歌。“宫”是太子东宫的意思。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房之内”,以表现女性情态与女性有关的事物以及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是一种艳诗。而形式是所谓“清辞巧制”,“雕琢曼藻”,风格靡丽清艳。 • 参见教材P144注释(30) 2、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作品
• 代表作家: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庾信父子、徐陵父子、陈后主等。 • 萧纲《咏内人昼眠》
•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媚恒相伴,莫误是倡家。(见教材P138)
• 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生活圈内,包括她们人容貌、体态、服饰等。
• 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样内容贫乏,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如《咏云》:
• 浮云舒五色,玛瑙映霜天。 • 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 3、宫体诗的评价
• 宫体诗因内容浅薄,风格绮艳,备受后人批评,更有人斥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见教材P144注释[31]
• 现在认为宫体诗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1)以女性人体美为诗歌的审美对象,开拓了诗歌表现领域。
(2)着力刻画妇性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思妇、宫怨等题材上取得了新的成果。 (3)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4)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及用典隶事等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为唐代诗人提供足
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4、《玉台新咏》
• 徐陵编集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为宫休诗张目,因此“非词关闺闼者不收”。收录了自汉代至梁代有关男女闺情或是吟咏女性的作品,共十卷。一至六卷为汉至梁代诗人的五言诗作。第七卷为梁代皇族诗人如萧衍父子的五言诗。第八卷是梁代尚在世诗人的五言诗。第九卷是历代杂言诗。第十卷是历代五言四句小诗。
• • • •
第五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21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一、北朝文化P146 二、北朝文学P147 1、北地三才
• 北朝作家温子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北朝作家的代表。
(1)温子升P157(496—547)字鹏举,自称祖籍太原,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史称“博
览百家,文章清婉”。诗歌多模仿南朝,一些表现北方生活情调的作品较有特色。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最有名的是《韩陵山寺碑》。
(2)邢邵(496-?)P158今存诗8首,文29篇。他反对当时北朝文坛一昧模仿南朝的倾
向。他在《萧仁祖集序》中指出:“昔潘陆齐轨,不袭建安之风;颜谢同声,遂革太元(东晋武帝年号)之气。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南江北,意制本应相诡。”他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变的共同趋向。
(3)魏收(505-572)P158他与邢邵同为北齐文坛领袖,然邢学沈约,而魏爱任昉,以至互
相攻讦对方剽窃南人。魏收之诗确有学南朝而得其清新可观者。而文章以朝廷文诏为多。
2、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P174
• 北朝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1)《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叙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旧题为汉桑钦著。清代学者多认为
是三国时无名氏所作。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对原著大量补充,记叙了一千三百八十九条水道,并且旁及这些水道流域的城邑、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山川景物、自然风光等。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
(2)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省称,是寺庙的意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共有五
卷,记述洛阳城内外七十多处寺庙,描写这些寺庙的形制及兴废始末,同时也记叙北魏建都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历史事件、风俗人情、传说异闻。全书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偶,叙事状物,委曲周详,条理清晰,形象鲜明。其中一些历史故事和神怪传闻,颇有南朝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意味。
(3)颜之推(531-591?)是由南入北的文学家,曾仕梁为散骑常侍,西魏攻破江陵,他
被俘至长安。不久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入北朝,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为太子文学。
• 《颜氏家训》是他晚年撰写的一部著作,共二十篇。作者历仕四朝,目睹一个个王朝兴衰、一家家世族覆灭,著《家训》的目的,就是要用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孙修身处世,求学自立。书中有不少积极的见解。全书以说理为主,分篇论述,语言简洁平易,理畅辞达,而谆谆告诫,情意深厚。 四、庾信文章老更成P153 1、生平P153 2、作品内容
• 原有《庾信集》二十卷,后散佚,明人辑有《庾子山集》。他现存诗三百二十多首,赋十五篇,各体骈文一百多篇。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各种文体都有当时一流水平的佳作。 • 他的诗文以54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诗文,有供君主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醉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但由于萧纲力主新变,促使当时创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的发展道路。而庾信这方面比较突出。P154
• 后期由于羁留异地的苦痛和对家乡的强烈思念,折磨着作家的后半生。为此他的作品为之一变,主要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乡关之思以及人民的苦难。如他的诗歌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代表赋有《哀江南赋》。(见作品选P224)
2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3、文学成就
• 1)在诗文赋等各种文学体裁都有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创作,且艺术水平高,被称为集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作品清新绮艳,立意新颖,时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句;作品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开启唐代律诗的先河;善于用典,用得巧妙灵活。)
• 2)将南方柔靡清丽的文学传统和北方雄浑豪迈的生活气息融合起来,从而创作出一种既秀丽细腻、又富有清刚之气的诗文艺术。因此他被称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 历代文学家、评论家对庾信给予很高的评价。杜甫《春日忆李白》曰:“清新庾开府”,《戏为六绝句》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评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浅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人诗则强作老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见。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
第六章骈体文
一、骈体文的产生及其特点 1、骈体文
• 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说文》云:“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骈原是指二马并驾一车,引伸为对偶的意思。骈文就是一种以句式对偶为基本结构形式的文体。它产生于魏晋,盛行于南朝。在文学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南朝时称为“今体”、“今文”。由于骈体文盛行于六朝,所以又被后人称为“六朝文”。唐宋以后,人们根据骈体文多以四、六句为主的特点,称之为“四六文”。清朝以后才逐渐用“骈体文”这一名称。 2、骈体文的特点
• (1)语言对偶,句式整齐。 • (2)铺陈夸饰,声韵协畅。 • (3)巧用典故,含蓄典雅。 二、南北朝骈体文的发展历程 1、建安时期
• 曹氏父子奖掖文学,提倡美文藻饰,这时的赋和文章中骈偶成分越来越多。 2、西晋时期
• 骈体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渐趋凝练,句式渐趋整齐,散句越来越少。 3、刘宋时期
• 文风转变的重要时期。骈体文不论在隶事用典的繁富方面,还是在句式的对偶齐整方面,都更加讲究了。颜延之和鲍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 颜延之的骈文P167 • 鲍照的骈文P168 4、齐梁时期
• 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文章体貌深有影响。骈体文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用典繁富、铺采艳丽、句式齐整方面继续发展,并且逐渐定型化。而在声韵协畅方面有突破性成就。而追求形式华美的整体倾向,促使骈文更加自觉雕琢文辞。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江淹和任昉。P171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2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一、小说的含义P182 •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指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 东汉初年桓谭开始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并把写小说的人称为小说家。
•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见《文选》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李善注引《新论》) •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P182 二、小说的渊源P183 1、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史传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情况P184
第二节志怪小说
一、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P184
1、上古丰富的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给了志怪小说作者很大的启发,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中国传统的迷信思想是志怪小说产生的土壤。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局动荡,士大夫文人热衷在神奇怪异中寻找刺激,这正是志怪小说产生的环境。
4、宗教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外来宗教佛教也十分兴盛。宗教为了扩大影响,也利用志怪小说,用形象化手段来宣传教义。 二、志怪小说的分类及其内容P185 1、地理博物。 2、鬼神怪异 3、佛法灵异
三、干宝的《搜神记》
• 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原有三十卷,至宋已散佚,明人重新辑录成二十卷,四百六十余篇,流传至今。
• 干宝,“性好阴阳术数”,他公开说,编《搜神记》的目的,就是要“发明神道之不诬也”。他对书中所记载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 在客观上有许多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人民的感情、愿望,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三王墓》P485、《李寄斩蛇》P491
第三节志人小说
一、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P187
• 它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 二、志人小说的内容P188 1、笑话 2、野史 3、逸闻轶事 三、《世说新语》P188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