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箱梁外观质量通病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组合箱梁由于其外形简洁美观、结构受力合理、施工周期长、经济效益好的显著特点,在江苏高速公路建设中被推广使用。仅南京绕越东北段公路5标中,设计就有11座桥梁共计195片组合箱梁,其单孔跨径有25M、30M 等。经过马鞍互通特大桥25M、30M箱梁预制施工经验,并与其它兄弟标段的探讨、学习、研究,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分析组合箱梁在预制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外观质量通病缺陷,摸索出组合箱梁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外观质量通病问题,并作如下讨论。
1、 水波纹
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水灰比未控制好,水量过大,引起坍落度过大,浇筑时经振捣后混凝土离析,水泥稀浆浮到混凝土的表面,水泥含量较多,终凝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形成的水泥灰颜色较深,形成的形状似水波纹状,另外混凝土分层浇筑时,由于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没有深入到下层足够的深度,往往也会引起出现水波纹现象。
解决方法
(1)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配合比,确定好水灰比及砂、石含水量,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坍落度,对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必须倒掉重新拌和,严禁不合格的混凝土入模。
(2)混凝土振捣时必须将振动棒透入到下层一定的深度,且振捣时必须控制每一棒的振捣时间,时间为3-5s,振捣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将会引起混凝土的离析。
2、鱼鳞纹
原因:主要由于新拌和混凝土离析,或放置时间过长造成泌水,形成水膜及水泥稀浆挤占骨料间空隙,并分散、包裹于骨料表面,水份迁移形成水膜痕迹及浅表层多孔低强度的硬化水泥石,低强度硬化水泥石在拆模时易与模板粘连、脱落,从而形成表面粗糙,色差等鱼鳞纹。
当混凝土过振形成离析时,石料挤压形成一部分骨料少,一部分骨料多,外观颜色不一形成色差,骨料多的地方外观便形成鱼鳞纹。
另外,当芯模反压固定及芯模底部未封闭,浇筑时芯模上浮,混凝土出现塑性变形并向下滑移,也将会在表面出现鱼鳞纹。
解决方法
(1)控制混凝土离析及放置时间过长,控制骨料的最大粒径及骨料级配,碎石应为5-25mm之间的连续级配,做理论配合比时应适当增加砂率,浇筑时应尽量不让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翻运次数,这样便可控制混凝土的泌水。
(2)对芯模要一次性的固定好,防止上浮。
(3)分段浇筑后,封闭芯模底模,限制混凝土从芯模底板处上翻。
(4)采用二次振捣,先用50型棒,间隔一定距离后,再用30型棒进行二次补振,振动棒振捣间距要均匀,时间要大致相等,不能间距时大时小,时间时长时短,这样便可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漏振、不过振。
3、冷缝
原因:(1)由于梁浇筑时分层、分段时间间隔过长,浇筑上层时,下层已超过初凝时间,上层振动棒无法深入到下层混凝土中,在两层交界面上出现的色差现象。
(2)由于浇筑时下层表层形成水泥稀浆,水泥含量大,而上层浇筑时振动棒插入深度不够,使得两层之间形成界面出现的色差现象。
(3)由于气温较高,下层浇筑后,上层还没有来得及浇筑就初凝,从而在两层间交界面形成的色差现象。
解决方法:
(1)控制砼拌和能力及浇筑时间,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翻运次数,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长度,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在下层初凝前浇筑上层。
(2)浇筑时应控制振动棒的插入深度,尽可能的使棒插入深一些,深入到下层中,使上下层界面混凝土混和均匀,消除色差。
(3)高温时在混凝土中掺入缓凝剂,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在外侧模上使用附着式振动器,也可减小混凝土外观上的色差。
4、气孔
原因:
(1)由于水灰比较大、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及未调整施工配合比或调整不准确,都将会造成拌和用水量偏多,坍落度过大,形成水珠,从而在混凝土终凝后,再吸收水份,在表面便形成气孔。
(2)模板表面不光滑,脱模剂太多、太粘,将滞留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气泡,从而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气孔。
(3)振动棒振捣的间距过大,振捣时间短,使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气泡没能全部逸至表面,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气孔。
解决方法:
(1)掺入减水剂,减小用水量,充分做好理论配合比,混凝土拌和前调整好施工配合比,拌和时控制好用水量,限制坍落度、水灰比。
(2)对模板必须除锈打磨,洁净模板,且同时用清洁的脱模剂,不能使用废机油等会引起色差的脱模剂,也不能使用易粘附于混凝土表面或引起混凝土变色的脱模剂,且同一座桥上使用同一种脱模剂。
(3)控制好振动棒振捣间距及振捣时间,不能大也不能小。
(4)在外侧模上使用附着式振动器,或用扁铲在混凝土与侧模之间插捣,或在振捣时轻敲模板,便可帮助附着在侧模上的气泡逸出,从而达到消除气泡的效果。
5、蜂窝麻面
原因:
(1)当振动棒振捣间距过大、漏振或振捣不好时,砂浆体没有填满粗骨料之间的孔隙时就会产生蜂窝。
(2)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不当、含砂率不足、集料级配不良、坍落度偏小或钢筋间距太小、模板拼缝不好形成漏浆等,均会造成水泥砂浆的不足或缺失难以填满集料间隙而形成蜂窝麻面。
(3)模板拆模过早,混凝土终凝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强度,混凝土表面的混凝土便附着于模板面上而一起拆下来形成麻面。
(4)模板脱模剂涂的不足太少,或不均匀,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也可使混凝土的表面粘在侧模上,拆模时一起被剥落形成麻面。
解决方法:
(1)加强振捣,二次振捣法,前人初振,后人复振,且分段,专人负责。这样便可控制漏振或振捣不到位的现象。
(2)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适当增大砂率,加强集料级配的检测,不合格的集料不进场,混凝土拌和时控制好坍落度,太小时向机中加水重新拌和,模板拼缝可加工成企口形,便于咬合,并在缝间采用高密海绵条或玻璃胶处理,确保接缝平整,严密不漏浆。
(3)脱模剂一定要涂均匀,不能太少,且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之后才能拆模,拆模时要小心,不能碰坏棱角,也要轻拆。
6、砼外表气泡多且密集
主要原因:
a、振捣时间不够,振捣棒上提速度过快;
b、梁下部气泡较少,是因受上部砼自重压密的作用,排除了振捣时未排完的气泡;
c、掺减水剂砼搅拌时间不够,不足2分钟;
d、砼坍落度大、水泥浆稀、含水量重,贴模板面的砼气泡含量多,没排除完。
防治措施:
a、砼拌合物透彻均匀,搅拌时间不小于2分钟;
b、坍落度不宜过大,如坍落度为5—7cm,
c、振捣棒要快插慢提,每插一振点的累计振捣时间不少于25秒,砼愈往上浇筑愈要放慢浇筑速度,并使砼坍落度适当减少和振捣时间适当延长;
d、砼振捣顺序:分段分层、限时接茬,浇前振后、切莫早振,快插慢提,振速控制
7、砼表面有钢筋显隐
主要原因:
a、由于钢筋的存在导致砼不均匀(离析)
b、钢筋笼骨架未整体竖直或有局部变形;
c、箍筋净保护层厚度不足;
d、模板顶端高出钢筋,钢筋笼骨架顶端未伸出 ,难于固定;
防治措施:
a、箍筋缠绕主筋必须紧绕,不留空隙;
b、加密保护层垫块(最好采用塑性垫块),并使钢筋骨架顶端与模板之间有撑有拉,固定坚牢;
c、控制砼坍落度。
8、砼表面显见模板缝痕或缝口处不规则色斑、砂线
主要原因:模板缝口加工精度不够,难于保证[拼装(上下对接或竖向合缝)质量。造成模板拼装后不平顺、有缝隙。浇注砼时,若缝里渗水,但水泥未淌出则形成色斑;若缝里漏浆,即有水泥淌出则形成砂线。当渗水、漏浆的严重的程度不同,则色斑范围、深浅不一。
防治措施:
a、提高模板加工质量,尤其缝合加工精良;
b、采用大块模板,尽量减少拼缝。
c、拼装合缝严密、平顺、不渗水、漏浆。
d、振捣砼时,在模板板缝口振捣的时间不宜过长。
9、砼外侧出现色差、色斑
主要原因:
a、早振、早振加过振;
b、箱梁腹板断面小,底板砼全部依靠从腹板砼被振捣流动到位,而发生重复振捣、过振;
c、钢筋或波纹管密集部位,砼中粗骨料难下去时造成砼不均匀;
d、水泥品质欠佳、砂子颗粒较粗、加上搅拌时间不够,坍落度较大时,拌合物粘稠性差。
防治措施:
a、严禁早振,每层砼前沿必须剩留约1m范围暂时不振,待下一段砼接茬后一并振捣,当砼布料厚度不一或未全断面铺满时,也不要急于早振。
b、箱梁底板砼,可采取芯模顶面开窗洞,底面留空挡的办法完成
外观质量的控制除上述现象外,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进一步的加强。
即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1、水泥
因水泥浇筑成品后其色泽与水泥矿料组份有关,预制上部结构水泥应选用色泽青灰,均匀一致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同一座桥的箱梁应尽可能使用同一品种规格。
2、砂
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中砂,且不含泥土、云母、贝壳、有机物或其它有害物质,当粒径大于10mm的卵石含量超过5%时,使用前要进行过筛;当粒径≤0.074mm粉尘及杂质含量超过1%时,使用前须进行冲洗。施工所用的砂细度模数变化范围超出Mx配±0.1时,不宜使用。
3、碎石
采用石英岩以及岩石抗压强度符合要求的花岗岩、石灰岩等加工的粗骨料,碎石的连续级配的最大粒径≤20mm.压碎指标值≤9%,同时中风化颗粒含量不大于2%.
4、水
使用饮用水。
5、外加剂
所用的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合格证明的产品;同时须注意外掺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避免出现坍落度在短时间损失过大,影响操作。
总之,组合箱梁的施工,是一项简单又很复杂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施工工艺决定了不同的结果,但是总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望上面的几种情况能与大家共勉。
附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