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2020-10-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译文: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他的先祖从博陵迁居到此。崔日用进士及第,一开始做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则天巡视长安,中途驻扎在陕州。宗楚客当时为陕州刺史,崔日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到处寻找山珍美味,谎称是宗楚客的命令,送给每一个随从武则天出行的官员。宗楚客知道后十分赞赏,在武则天面前大力称赞举荐他,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新丰县尉。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唐中宗神龙年间,秘书监郑普思想把女儿送到后宫,暗中谋划,使用邪魔歪道,崔日用得知后立刻上奏弹劾他。当时郑普思正深得恩宠,中宗不想追查这件事。崔日用在朝堂之上极其恳切地谏诤,言辞刚正不屈,郑普思最终被治罪。当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相继结党营私,崔日用暗中都依附于他们,很快升迁至兵部侍郎,同时兼任修文馆学士。后来中宗突然驾崩,韦庶人(韦皇后,后被贬为庶人)代行皇帝的职权,崔日用担心会祸及自己。他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极其党羽,于是(崔日用)通过和尚普润、道士王晔秘密到籓邸去拜见,表示愿意为此效劳,暗中辅佐拥戴玄宗。玄宗曾经对他说:“我现在谋划这件事举,只是为了李唐的天下,不是为了自己。”日用曰:“此举孝心感动上天,事情一定会成功。希望您尽早行动,出其不意,如果稍有延迟,也许会有其他的变故。”等到平定了韦氏极其党羽,当晚,就让崔日用暂且担任雍州长史之职。后来,崔日用凭借功劳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与处理朝中重大事务,朝廷加封他为齐国公,食邑实际拥有二百户。

做宰相一个多月后,崔日用和中书侍郎薛稷有了矛盾,两人在中书省内忿怒相争,因此(崔日用)被改任为雍州长史,停止参与管理朝中事务。不久,崔日用又被迫离开京城,担任扬州长史,后来先后担任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务。崔日用趁机入宫陈

奏事务,他对玄宗说:“太平公主早就想谋逆了,陛下过去住在王府,想要讨伐逮捕她,尚且有子道、臣道的限制,必须用计谋,借助外力。现在您已经登上天子之位,只需下一道诏令,谁敢不听从呢?万一让犯法作乱的坏人暂时得逞,那么危害一定很大。”玄宗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只怕惊动了太上皇,你应该再想其他办法。”崔日用说:“我听说天子的孝道和百姓的孝道是不同的。百姓的孝道,只是修整自身的行为,节省其用度,顺从承受长辈的颜色;天子的孝道,必须使江山社稷安定。如果现在逆党暗中发动叛乱,连江山社稷都不复存在了,怎么能成就天子的孝道呢!我请求先稳定北衙禁军,接着逮捕逆党,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讨伐萧至忠、窦怀贞的时候,又让他暂且负责雍州长史的事务,增加了他的实际封邑封,连同之前的共400户。不久崔日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开元十年,崔日用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0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昭”。后来,朝廷又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儿子崔宗承袭了他的官爵。崔日用论辩才能出众,对事情的发展预判得准确而迅速,朝廷每有不祥之事都会因他而转祸为福,他也因此为自己谋取了富贵。崔日用料定先机之后,还想着能入朝为相,最终未能如愿。

《旧唐书·崔日用传》

2、《旧唐书·崔知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知温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①崔知温,许州鄢陵人。祖父崔枢,司农卿。父义真,陕州刺史。知温初为左千牛。麟德中,累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有斛薛部落万余帐数侵掠居人百姓咸废农业习骑射以备之。知温表请徙于河北,斛薛不愿迁移。时将军契苾何力为之言于高宗,遂寝其奏。知温前后十五上诏,竟从之,于是百姓始就耕获。后斛薛入朝,因过州谢曰:“前蒙奏徙河北,实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

②知温四迁兰州刺史。会有党项三万余众来寇州城,城内胜兵既

少,众大惧,不知所为。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俄而将军权善才率兵来救,大破党项之众。善才因其降,欲尽坑之,以绝后患,知温曰:“弗逆克奔,古人之善战。诛无噍类,祸及后昆。又溪谷峥嵘,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善才然其计。又欲分降口五百人以与知温。知温曰:“向论安危之策,乃公事也,岂图私利哉!”固辞不受。党项余众由是悉来降附。

③知温累迁尚书左丞,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永隆二年七月,迁中书令。永淳三年三月卒,年五十七,赠荆州大都督。

译文:

崔知温,许州鄢陵人。祖父崔枢,司农卿。父亲崔义真,为陕州刺史。崔知温开始为官任左千牛。麟德年间(664~665),转任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上有吐谷浑、斛薛部落一万多帐幕的人马,屡次侵扰掳掠当地的居民,百姓们都只好废弃农业,练习骑马射箭的本领以防备侵犯。知温上书请求把这些人迁徙到黄河以北去,斛薛人不愿意迁移,当时有个将军契绊何力替他们向高宗讲情,于是知温的奏请被搁置起来。他前后共上书十五次,皇上终于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当地百姓才能安心从事耕种收获。后来斛薛人进京朝拜,还趁路过灵州之便来拜谢他说:“从前承蒙您上奏章让我们迁往黄河以北,当时确有怨恨之心;然而迁移后的牧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部落一天比一天富裕,这是当初蒙受您的恩泽的结果。”说完伏地叩拜而去。

知温第四次迁官任兰州刺史,碰上党项族三万多人来侵犯州城,城内精壮士兵较少,众人十分害怕,不知如何是好。知温让人打开城门以迎贼寇,贼兵恐怕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城。不久权善才将军率领大军来救援,大破党项贼兵。善才准备趁党项人投降之机,把他们全都活埋了,以杜绝后患,知温说:“不要进击已被打败溃逃的军队,这是古人善战的举动。杀戮到没有活人留存,那祸害将延及子孙后代。加上这儿溪谷深邃高峻,草木幽深繁茂,万一生变,将后悔莫及。”善才认为知温的分析很正确,接受了他的意见。善才又想分出五百口投降的人给知温,知温说道:“我前面所谈论的有关安危的对策,是

从公事出发,哪里能图谋私利呢!”坚决推辞不接受。党项人被打散的剩余兵士因此都来投降归附知温。

知温后升任尚书左丞,转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兼任撰写国史的事。永隆二年(681)七月,升任中书令。永淳二年(683)三月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追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崔知温传》

3、《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昊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一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完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期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一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一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一白居易谏奏道:“魏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一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认为很正确。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十分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绎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非说话轻佻。”皇上说:“你说的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邦。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捕贼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授予司门员外郎。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

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七月,授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辛文房《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白居易传》 4、《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

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

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唐书·孙思邈传》《旧唐书·孙思邈传》 5、《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

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

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旧唐书·房玄龄传》

6、《旧唐书·崔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造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少涉学,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引为宾僚,累至左司员外郎。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朱泚之逆,造为建州

刺史,驰檄邻州,齐举义兵,德宗闻而嘉之。及收京师,诏征造至蓝田,以舅源休明逆伏诛,上疏请罪,不敢即赴阙。上以为知礼,优诏慰勉,拜吏部郎中、给事中。贞元二年正月,与中书舍人齐映各守本官,同平章事。时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故不次登用。造久从事江外,嫉钱谷诸使罔上之弊,乃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选官典部送上都;其尚书省六职,令宰臣分判。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造与元琇素厚,罢使之后,以盐铁之任委之。而韩滉方司转运,朝廷仰给其漕发。滉以司务久行,不可遽改。德宗复以滉为江淮转运使,余如造所条奏。元琇以滉性刚难制,乃复奏江淮转运,其江南米自江至扬子凡十八里,请滉主之;扬子已北,琇主之。滉闻之怒,掎摭琇盐铁司事论奏。德宗不获已,罢琇判使,转尚书右丞。其年秋初,江淮漕米大至京师,德宗嘉其功,以滉专领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造所条奏皆改。物议亦以造所奏虽举旧典,然凶荒之岁,难为集事,乃罢造知政事,守太子右庶子,贬琇雷州司户。造初奏太锐,及琇改官,忧惧成疾,数月不能视事。明年九月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旧唐书·崔造传》) 译文: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年轻时涉猎学问。永奏年间,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朋友,都侨居在上元,喜好谈论经邦济世的策,常以帝王的辅佐自许,当时人称他们是“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招他为宾僚,几次升官做到左司员外郎。与刘晏交好,等到刘晏遭受杨炎、庾准的诬告而被杀,崔造受牵连(或连续)被贬官为信州长史。朱泚之乱,崔造听到作乱的消息,迅速传递檄书给相邻州府,一齐兴举义兵,德宗听说后赞扬了他。等到收复京城,下诏征召崔造到蓝田,因为舅舅源休公开叛逆被处死,崔造上疏请罪,不敢立即进京。皇上认为他懂得礼法,下诏颁奖给予慰问劝勉,授任史部郎中、给事中。贞元二年正月,与中书舍人齐映各守本官、同平章事。当时是战乱之后,连年发生蝗灾旱灾,府库没有储蓄,德宗因崔造敢于直言,因此

破格进用。崔造长期在江外任职,嫉恨掌管钱谷各使官欺骗皇上的弊端,便上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托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选官典都送到上都;其尚书省六职,让宰相分领。诸道有盐铁的地方,依旧设置巡院办理,河阴现有的米以及诸道先付的钱物,委托给度支依照前例办理,那些没有运离本道的,分付观察使发送,并委托中书门下年终区别诸道,将考核优秀的上奏。崔造与元琇交情向来深厚,罢掉使职之后,将盐铁重任委托给元琇。而韩滉正掌管转运,朝廷依赖他漕运粮食。韩滉认为长久实行这种管理制度,不可以立即更改。德宗又以韩滉为江淮转运使,其余的按照崔造所上奏的办。元琇因韩滉性格刚直难以控制,便又奏议江淮转运,其中江南米自长江至扬子共十八里,请韩滉主管;扬子以北,元琇自己主管。韩滉听说后愤怒,指摘元琇盐铁司事论奏。德宗不得已,罢免元琇判使,改任尚书右丞。这年初秋,江淮漕运稻米大量送到京城,德宗赞扬这一功劳,以韩滉专领度支、诸道盆铁转运等使,崔造所奏条例全部改了。众人议论也认为崔造所奏虽然符合旧的典章,然而在凶荒之年,难以成事,就罢掉崔造知政事,任太子右庶子,贬元琇为雷州司户。崔造当初奏议太尖锐,等到元琇改官,忧惧成疾,数月不能处理事务。第二年九月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旧唐书·崔造传》

7、《旧唐书·崔神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神庆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①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明经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准仪注②: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则天甚然之。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译文:

崔神庆,是贝州武城人。考中明经科,则天时期,几经升迁至莱州刺史。于是入朝,在亿岁殿等待诏命,奏事符合皇上旨意。则天认为崔神庆在历次任职中都有好的政绩,又因他父亲曾有辅佐的功劳,对他大加奖赏抚慰,提拔授为并州长史。于是对他说:“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并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前后任长史的,都是由尚书担任,因为职位重要,所以委任于你。”因而亲自为他选定行走路线,选择日子遣发。

崔神庆到了并州,有个富豪伪造了皇上有关钱币的诏令,文书下

到州里,谷麦价钱飞涨,百姓恐慌担忧。崔神庆上奏皇上,认为不妥,则天下诏表彰赏赐他。在这之前,并州有东西两个城、中间隔有汾水,崔神庆开始筑城相接,每年可节省防御兵)几千人,边州人认为很便利。

不久他哥哥崔神基被投进监狱论处死罪,崔神庆飞速到京都求情,得到召见。则天拿出崔神基的审问状子给他看,崔神庆根据状子申辩,崔神基最终得以减免死罪,崔神庆也为此受牵连获罪贬授歙州司马。

长安年间,多次转任礼部侍郎,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调任太子右庶子。

当时有突厥使臣入朝,按礼仪制度,太子应当参预朝见,先颁下诏书。崔神庆上疏说:“我认为五品以上官员之所以佩戴玉龟,是由于皇上另外下达诏令,害怕有欺诈,拿出的玉龟相合,然后才会接受命令。况且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被天下所敬慕,古来征召都用玉契,这的确是慎重之极,是从防范来考虑的。昨天因为有突厥使臣朝见,太子一起参加朝见,只有文书下达东宫,不曾颁布诏书。然而古人(总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考虑事情,(这是)时常没有令人后悔过错的原因。况且太子至关重要,不能不深加慎重。以臣愚见,太子既然和陛下不在同一个宫殿,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则天很赞同。不久令崔神庆和詹事祝钦明每天轮换到东宫侍读。

不久历任司刑、司礼二职。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而竟然宽免了他的罪,神龙初年,张昌宗等被杀,崔神庆为此获罪流放到钦州。不久去世,终年七十多岁。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获免,追赠崔神庆幽州都督。

开元年间,崔神庆的儿子崔琳等都当了大官,堂兄弟辈有数十人,在朝廷任职。每年的家宴,组带及玉佩(古代官员的习用服怖)相互辉映,用一榻放置笏板,重叠在上面。开元、天宝年间,内外亲属都不用细麻布制作孝服,其福禄昌盛到了这般地步。东都私宅门前,崔琳和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都做了大官,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崔琳官位终于太子少保。

《旧唐书·崔神庆传》

8、《旧唐书·崔群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群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慜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

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 译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考中进士,又考中制策科。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内廷任职,

因经常有直言正论而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降下诏书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都要有崔群的署名,然后才能进呈上来。”崔群认为官禁中的一些事情,动辄形成规章制度,如果翰林学士中有嫉恨正直直言之人,那么以后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崔群坚持不遵奉诏令,经他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才有表示辞让的礼仪,自己本来不应当得到,为什么突然要有辞让的表章呢?如今遂王为嫡长子,正适合做太子。”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论奏。当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献五千匹绢布,说是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事出无名,这种做法尤其不可行,奏请制止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元和)十二年七月,崔群被授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犯贪污罪,皇上下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乞求怜悯,崔群因而在奏对时议论此事。宪宗怜悯权母年老,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孺怎么样?”崔群道:“陛下如果怜悯他,那便赦免他吧,不过得尽快派宦官宣旨说明。如等待正式赦令,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被免除死刑而永远流放。崔群的奏疏平和宽恕,大多如此。

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资敛财之臣大加奖掖。于是藩镇州府的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处处搜求聚敛,称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以赋税盈余的名义进奉七千贯钱,崔群上奏认为这是违反诏令,若朝廷接受了就会失信于天下,请退还处州,以替代贫民租税。当时舆论赞美他。

穆宗即位,征召崔群担任吏部侍郎,(穆宗)在别殿召见崔群时说:“我能升为太子,知道是你辅助的结果。”崔群道:“先帝的意思,本来就是陛下您。当初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时,臣奉命起草诏书,若不知先帝的旨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拜任御史中丞。大和

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册赠司空。

《旧唐书·崔群传》

9、《旧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

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中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旧唐书·张九龄传》

10、《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译文: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他的先祖从博陵迁居到此。崔日用进士及第,一开始做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则天巡视长安,中途驻扎在陕州。宗楚客当时为陕州刺史,崔日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到处寻找山珍美味,谎称是宗楚客的命令,送给每一个随从武则天出行的官员。宗楚客知道后十分赞赏,在武则天面前大力称赞举荐他,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新丰县尉。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唐中宗神龙年间,秘书监郑普思想把女儿送到后宫,暗中谋划,使用邪魔歪道,崔日用得知后立刻上奏弹劾他。当时郑普思正深得恩宠,中宗不想追查这件事。崔日用在朝堂之上极其恳切地谏诤,言辞刚正不屈,郑普思最终被治罪。当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相继结党营私,崔日用暗中都依附于他们,很快升迁至兵部侍郎,同时兼任修文馆学士。后来中宗突然驾崩,韦庶人(韦皇后,后被贬为庶人)代行皇帝的职权,崔日用担心会祸及自己。他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极其党羽,于是(崔日用)通过和尚普润、道士王晔秘密到籓邸去拜见,表示愿意为此效劳,暗中辅佐拥戴玄宗。玄宗曾经对他说:“我现在谋划这件事举,只是为了李唐的天下,不是为了自己。”日用曰:“此举孝心感动上天,事情一定会成功。希望您尽早行动,出其不意,如果稍有延迟,也许会有其他的变故。”等到平定了韦氏极其党羽,当晚,就让崔日用暂且担任雍州长史之职。后来,崔日用凭借功劳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与处理朝中重大事务,朝廷加封他为齐国公,食邑实际拥有二百户。

做宰相一个多月后,崔日用和中书侍郎薛稷有了矛盾,两人在中书省内忿怒相争,因此(崔日用)被改任为雍州长史,停止参与管理朝中事务。不久,崔日用又被迫离开京城,担任扬州长史,后来先后担任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务。崔日用趁机入宫陈奏事务,他对玄宗说:“太平公主早就想谋逆了,陛下过去住在王府,想要讨伐逮捕她,尚且有子道、臣道的限制,必须用计谋,借助外力。现在您已经登上天子之位,只需下一道诏令,谁敢不听从呢?万一让犯

法作乱的坏人暂时得逞,那么危害一定很大。”玄宗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只怕惊动了太上皇,你应该再想其他办法。”崔日用说:“我听说天子的孝道和百姓的孝道是不同的。百姓的孝道,只是修整自身的行为,节省其用度,顺从承受长辈的颜色;天子的孝道,必须使江山社稷安定。如果现在逆党暗中发动叛乱,连江山社稷都不复存在了,怎么能成就天子的孝道呢!我请求先稳定北衙禁军,接着逮捕逆党,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讨伐萧至忠、窦怀贞的时候,又让他暂且负责雍州长史的事务,增加了他的实际封邑封,连同之前的共400户。不久崔日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开元十年,崔日用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0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昭”。后来,朝廷又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儿子崔宗承袭了他的官爵。崔日用论辩才能出众,对事情的发展预判得准确而迅速,朝廷每有不祥之事都会因他而转祸为福,他也因此为自己谋取了富贵。崔日用料定先机之后,还想着能入朝为相,最终未能如愿。

《旧唐书·崔日用传》

《旧唐书·崔日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2562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