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探测和接收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发射率ε=1,不随波长而变。
3、白体:(绝对白体):发射率ε=0,反射率=1,透射率=0。
4、灰体:发射率ε为小于1的常数,不随波长而变。
5、选择性辐射体:ε<1且随波长而变化。
6、灰度:指黑白航片上的黑白深浅程度。
7、明度:是人眼对光源和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8、饱和度:色彩纯洁程度。
9、瑞丽散射:(分子散射):当微粒直径(如空气分子)远小于波长时出现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微粒直径(如气溶胶)与波长基本相等时出现的散射。
11、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直径(如云雾)比波长大得多时出现的散射。
12、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的温度下,任何地物的发射率,在数值上等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吸收率。
13、霍芯藩-波尔兹曼定律: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14、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5、像点位移: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又称投影差)。
16、监督分类:首先需要以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征来“训练”计算机,获得各类地物的判别模式或判别函数,并依此模式或函数,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处理分类。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达到自动分类识别的目的。
17、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
18、拓扑关系:一幅图的诸元素可大致分为点、线、面三种基本形式,拓扑就是这三种基本元素的关联关系,包括数据关系和位置关系。
19、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和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
20:信息系统:是指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贮、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
系列问题的系统。
21、地理信息系统:一个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2、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23.农业信息科学: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研究和调控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信息流的科学。
第一章
1、试述遥感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概念名词解释中。系统组成:由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与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五部分组成。
2、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标志各是什么?
(1)、按遥感对象分:宇宙遥感和地球遥感。(2)、按遥感的工作平台(运载工具)不同,又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3)、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多种,如: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工程遥感及军事遥感。(5)、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及多波段遥感等。(6)、根据遥感资料的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
3、遥感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可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文、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等。
第二章
1、说明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及其特性。
(1)、紫外线:波长λ=0.01μm~0.4μm,在大气中传播时受到很大的衰减,高空遥感不宜采用。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分布和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λ=0.4~0.76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在色光中,波长最长的红光被空气吸收最少,而波长短的紫光对大气的穿透力不强。
(3)、红外线:λ=0.76~1000μm,是遥感中次常用的波段。它又分为:
①、近红外:λ=0.76~3μm,主要是地面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其性质与可见光相似,也称“光红外”。其中λ=0.76~1.4μm段可使底片感光而用于摄影,故称“摄影红外”。有时也叫“近红外短波”。
②、中红外:λ=3~6μm。
③、远红外:λ=6~15μm。
④、超远红外:λ=15~1000μm。
以上三种红外线可产生热感,统称“热红外”。
(4)、微波:λ=1mm~1m。越来越常用。能穿透云、雾、小雨、植被、冰、雪、干沙、干土。
2、什么是大气窗口?微波中的厘米波和分米波为什么是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通常把透射率高的电磁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什么是太阳常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占多少比例?为什么?
太阳常数:1385W/m2 (大气层外,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平均数)。到达地面平均占31%,即地面的平均太阳辐射能(功率)为429W/m2。
4、地物光谱特性包括几项内容?简述几种常见地物(雪、植被、水、湿地、沙、人体)的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1)、雪:在可见光的大部分区域,雪的反射率都很高,因而呈白色。
(2)、云:在近红外中长波段(1.55~2.35μm),云的反射率远大于雪,容易区分。
(3)、沙漠:呈现橙黄色。
(4)、植物:在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高。
(5)、湿地:含水多时,反射率下降。
(6)、水:反射率很低
5、熟悉几个遥感定律和散射方式及其特点
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的温度下,任何地物的发射率,在数值上等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吸收率。
斯芯藩-波尔兹曼定律: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物微少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的明显变化,这是红外遥感的理论依据。(火眼金睛原理)
第三章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运载工具)、遥感器(传感器)和遥感信息的传输、 接收、处理和解译组成。
2、简述影响航片色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举一个以上例子。
①、地物反射特性:绝对黑体的亮度系数为0,白体为1。一般常用BaSO4纸或MgO
纸作参比,其亮度系数为0.98。新雪为1.00,针叶林为0.04,白石灰石为0.40
②、地物的颜色属性:在彩片上表现为色彩及其明度、饱和度。在黑白片上,不同的颜色亮度不同:白>黄>红>蓝>绿、紫>黑。
③、照度:中午、夏季、晴天照度大。
④、地物表面结构:光滑表面>粗糙表面(非镜面反射)。如耕地中的小路,色调比耕地浅。
⑤、湿度:含水多时一般色调较深。
⑥、感光材料与摄影技术、洗印质量。
3、试述航片像点位移的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①、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又称投影差)
a、离像主点愈远(r)投影差愈大。中心部分投影差小。
b.地形起伏引起的高差愈大(h)投影差愈大。
c.投影差与航高(H)成反比,即航高愈高投影差愈小。
②、因像面倾斜(平台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又称倾斜误差)。
4、像对立体观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必须是两张相邻且有大部分重叠(>53%)的像对。(2)、两眼必须分别各看一张像片。(3)、像片安放时,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整,以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4)、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尽可能一致,最大差值不超过16%。
第四章
1、航片判读标志的概念及类型。
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特征是判读各种地物的依据,称为判读标志。影像的形状、大小、色调及阴影等都是常用的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标志。
2、影响影像色调的因素有哪些?
地物反射特性;物体本身颜色;地物表面结构;湿度;摄影季节及像纸质量,洗印技术等
3、热红外和侧视雷达影像有何特点。
(一)、热红外图像特点:
①、记录地物热辐射强度。②、昼夜都可成像③、分辨率较低。
(二)航空侧视雷达图像特点:
侧视雷达能获得全天候、全天时遥感图像,对云、雾、冰、植被等的穿透力强,能探测水下和植被下的物体,利于识破伪装,还可以不直接飞越某一国家而从其边境另一侧对该国进行军事侦察。
4、为什么微波雷达能发现隐藏在植被下、冰下、沙漠下的物体?
5、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且呈红色而中午的太阳呈白色且很热?
第五章
1、比较卫星图像与航片的特点。
卫片与航片相比,物理、几何特性相同,还有如下特点:①、更具宏观性(覆盖面积大)。②、具有多波段特点(信息更丰富)。③、时相动态性更好(有规律不间断地运行,可进行动态观测)。
2、什么是光谱效应?为什么微波是探测洪水边界的最佳波段,而蓝光可以用来探测清水的深度 ?
因水体几乎全部吸收近红外波,对微波的后向散射也极弱,微波遥感是区分洪水淹没范围的有效手段。光谱效应:同一地物,在不同光谱波段的图像上,其色调不同
3、试述地貌判读的方法要点。
识别各种地貌的基本标志是:图形特征、水系特征、色调和阴影等,要特别注意水系在地貌判读中的重要作用,水系常能很好地反映地面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
第六章
1、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和加色法、减色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①、颜色相加原理:用三原色色光叠加混合产生色彩的方法,为加色法。加色法三原色(等强度)混合后为白色。蓝+绿+红=白。
②、颜色相减原理:颜料本身的色彩是由于本身选择性地吸收了入射光中一定波长的光,反射出未被吸收的色光而呈现色彩。白色分别减去加色法的三原色得减色法三原色:黄=白-蓝、 品红=白-绿、 青=白-红。减色法三原色混合后为黑色: 黄+品红+青=黑。
2、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数字图像时,常常感觉不出它与模拟图像的区别?
数字量与模拟量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3、简述图像数字化的原理。
图像数字化就是将连续的图像变化,作等间隔的抽样和量化,即将图像划分成面积大小相等、依次排列的一个个像元,每个像元的位置可由X、Y坐标确定,色调以数值(亮度值)表示,这样顺序排列的数字“点阵”就是数字图像
4、对数字图像进行反差增强处理时采用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的原理是什么?
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基本思想是: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这时在图像中对应位置的像元亮度值应为0,但实测中其不为0,
而为一个最小值,将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这个最小值,即可提高对比度和图像质量。
第七章
1、 论述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土壤资源信息系统(SR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的。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和格式去记录和存储土壤资源实体的空间位置;(2)、描述土壤资源实体的属性;(3)、描述这些土壤实体的拓扑关系。
2、简述施肥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①、时空动态性②、复杂性③、多学科性
功能: FIS是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由施肥模型和GIS相结合组成的。它把施肥领域作为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对施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处理,通过提供各种施肥信息以辅助用户施肥决策。
3、简述精确农业的概念、说明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应用前景。
精确农业是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米水平的一整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用GPS的精确定位信息来控制肥料、农药、种子和石灰的精确施用量,利用产量监测和产量图制作来评估作物生产中各种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等
4、“3S”技术包括哪几个部分? “4S”技术包括哪几个部分?
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4S”技术(RS,GIS,GPS,ES)人工技能系统(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