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练习答案及赏析

2024-01-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练习答案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 记叙 描写 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

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