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海城隍庙的往事
城隍庙在上海人心目中地位甚高、历史悠远。上海人出游最有名的两句话是:“白相城隍庙”、“白相大世界”,成了欢乐和享受的代名词。而绝不会有人讲“白相黄浦江”、“白相浦东”。城隍庙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是上海的标志之一,怪不得人称:“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老城厢的方浜中路,东到安仁街,西至旧校场路,北通福佑路,是一所道教宫观。城隍庙紧挨着外滩、十六铺,过去该地区附近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周围大街小巷纵横,每踩下去一脚都可能碰到一条冒出历史来的老街,这方圆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已经整整热闹了几百年。
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里面供奉着3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汉大将军)、陈化成。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驻守吴淞口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其塑像原位于果育堂街的陈公祠内,“八•一三”事变后请入霍光神背壁之后。拉开中国古代人物的长卷,秦裕伯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但他却成了一座城市的保护神。元末明初,这个有“智谋之士”之称的前朝老臣,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朱元璋屡次请他出来当官,精明的他总是卖关子,不肯出山,直到实在推不掉才勉强入朝。秦裕伯死后,朱元璋便将他封为上海“城隍之神”。秦裕伯是上海人“精明”的开山祖?。
现在上海人说的“城隍庙”实际上是分为三块的,第一块豫园商城:地方最大,是购物天堂、小吃王国,整个商场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熙熙攘攘,其中包括了湖心亭和九曲桥。第二块豫园:地方其次,著名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块老城隍庙:地方最小,烧香拜佛、讼经做道场之处。第二、第三块要购门票进去的。这一些许多外地游客大都是糊里糊涂搞不清楚的。还有过去第一块豫园商城和第三块城隍庙是连在一起的,不需要购门票。
1855年,当湖心亭被改建成了茶楼的时候,城隍庙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不要小看了市井之地孕育出来的文化,没人能轻蔑地表示,从酒酿圆子、臭豆腐干、蟹壳黄、梨膏糖这些如今依旧在城隍庙里随处可寻的吃食里,得到的仅仅是对美味的回忆,它们是这个城市的市俗标本,它们是上海城市味道的回忆。
笔者读初中的时候是在上海市第十六中学,就在离城隍庙不远的福佑路333号。虽然时隔45年,“解压”后的记忆有些支离破碎,但有些“画面”还是比较清晰的。我有许多同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学住在城隍庙里,那时候城隍庙里的部分商店楼上还有居民。我家在小东门,上学去最近的路就是从城隍庙里穿过去,所以那时我城隍庙一天要走4次,整整三年。
我有个要好的同学住在福佑路的一条弄堂里,离豫园不过一箭之地,他家隔壁有一个老木匠,是在豫园里面做的,托他的福我们几个同学常常不买门票到豫园里面玩,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印象最深的是小刀会起义的指挥部点春堂,还有一块太湖石三绝之一的“玉玲珑”。那时候1965年,记得豫园的门票是1角5分左右,但是豫园里面的内园是不开放的。
那时候学习似乎没有现在这么紧张,下午放学也比较早,我们十几个同学就在城隍庙里疯玩。我们在豫园大门口靠九曲桥的地方跳绳,二个人挥绳,十几个人跳,跳的花样百出,常常吸引了一大圈的中外游客围观,看了我们精彩的“演出”,老外们翘起了大拇指:“GOOD!”。在这个地方我们还玩诸如“斗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
关于城隍庙印象较深的,是1967年文革时期,我亲眼看到一座座神像被红卫兵抬到城隍庙后门的丽水路广场堆起来烧,火光冲天,烧了三天三夜。还有现在谈起城隍庙,不知何故从来不见有人提起“小世界”。“小世界”是旧时有人看到“大世界”生意好而创办的,就在福佑路城隍庙后门的入口处,我读中学的时候小世界楼下变成了电影院,楼上大概做了仓库或者它用。
城隍庙后面有一条通福佑路的叫福民街的小路,是上海最早开放的小商品自由市场,闻名遐迩。我有几个同学的父母当时在那里做小商品批发发了财,那是刚刚改革开放,勇于尝试和拼搏的人在那里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没有城隍庙哪里有福民街的兴旺啊。有些东西想想懊悔也没用,如上海刚刚有商品房时,房子1800/平方,广告横幅拉了很久都没人买。又如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马路上摆摊头卖,每份30元,造就了多少“百万元大户”啊。
现在城隍庙里最牛的是绿波廊酒楼,曾获得“国家特级酒楼”、“全国十佳酒楼” 的殊荣,先后接待过50余批外国元首级嘉宾。绿波廊原名\"乐圃阆茶楼\",我读中学的时候,绿波廊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中华老字号”,绿波廊是个“无名小辈”,绿波廊门口天天走过,生意根本不能与南翔小笼店比。73年西哈努克亲王来过以后,名声渐起。1979 年,根据“乐圃廊”之谐音,改名“绿波廊餐厅”,1991年扩建为绿波廊酒楼,外观飞檐翘角、朱栏灰瓦,与湖心亭相映成辉。东方网2003年曾经发过一条消息,其中讲:你知道吗?西哈努克亲王爱吃鸡鸭血汤,克林顿欢喜咸菜毛豆,卡斯特罗对蟹粉豆腐情有独钟,斯洛伐克总统舒斯特则欣赏明清建筑。伊丽莎白二世1986年10月15日来豫园品尝绿波廊国宴时,见到满桌的美馔佳肴,更曾脱下手套与服务员亲切握手。 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城隍庙的百年老店“上海老饭店”,原来是老城厢最著名的饭店之一,成名早于绿波廊许多年。我读中学的时候,它还在狭窄的旧校场路上,比现址要进去大概200米。二层的老式房子,门面也极为普通。
城隍庙的小吃,早在三、四十年代已驰名海外,头门内有老松盛的酒酿圆子,戏台下的糖粥摊,乐圃闻楼下的徽州鸡蛋饼,兰斋的面筋百叶,长兴楼(今南翔馒头店)的小笼馒头,大殿前的油豆腐线粉汤等。我过去最喜欢去吃的地方是城隍殿两边的双、单档,鸡鸭血汤,还有松月楼的素菜包。现在的城隍庙内有小吃广场,品种肯定比那时多,我去年吃过,感觉就是这小吃的价格比其它地方高,这大概是旅游区的关系吧。
现在的豫园在以前不是这样的,内园与豫园本是分成两个单独的园林,是在一九六零年才合并起来的,内园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讲是老城隍庙的后花园,它是与老城隍庙连在一起的。这里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当时有一位做官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因他的母亲要想到金銮殿去看看,这一下给他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怎奈他自己官卑职小,自己也不能到金銮殿去朝见皇上,起码是要四品官阶以上才能上金銮殿。可是他是一个孝子,如果不满足娘亲的想法,感到很不好,但是又怎能可能满足此做不到的事情呢?而他的母亲一直盯住他要去金銮殿,转榐了好多时间,无论如何用什么理由也搪塞不过去,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无可奈何地他只好答应母亲说:“这样吧,京里的金銮殿我自己也没有资格去,那我就仿照金銮殿的样子给您造一个好吗?”,母亲见儿子如此为难,心想那肯定儿子是真的没有办法了,也就答应了。
于是那位县官老爷,由于自己一次也没有到过京城,更谈不上那金銮殿是怎么样景象,只能凭他在平时与同僚们谈论时得到的影像,请了当时的造房子的人,用自己的意向画了一张图样给造房子的人,吩咐他们按那张图型,来造一座“金銮殿”了却他母亲的心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老城隍庙的建筑。整个建筑规模气势宏伟,那大门口的牌楼就是“午朝门”。这牌楼门后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有房多间,中间是观戏台,在大殿前广场的两边有两排的房子就是作为文武百官上朝侯旨的朝房。南边上去的台阶正中间有像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前一样雕花的石板,上面浮雕的是云彩和蝙蝠。那大殿是很高的建筑,很宽敞,面积很大。再往后就是一条长廊,直通内房。天井两旁有两间独立的房子,说是给两位嫔妃居住的。还有一个后花园(御花园),现称“内园”,这内园里的景致是十分优雅的,园子虽然不是很大,但那里的布局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你看高高的围墙上面有一条长龙仰天而上,那两只眼睛直望苍穹,并且摆好了“穿云”的架势,意味多么地深刻。内园的景点虽然比较少,却是精致小巧。但它的刻意性却极强,而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创意,更是要让看的人去琢磨与思考,3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回味无穷哦!令人神往。有机会的话您好好的去仔细欣赏品味一番。不知有哪位官员平时与这县官不和,老是在一些问题上两人观点相悖,而闹矛盾,面和心不和,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来整治他。想不到这次机会来,趁此利用这次他造房子的一事,想置他于死地,就在暗地里向皇上参了他一本:“言他早就私造皇宫,心图不轨,有谋反之意”。在当时私造皇宫是要杀头的,而且是满门抄斩,急得他连呼冤枉。当然也有与他要好的同僚给他出主意,赶快去请一个城隍爷来,放在里边。就说是造的是城隍庙,他立刻照此意思办,到浦东去请了“城隍”,把这而改成一座城隍庙,让广大香客烧香拜佛。
在今天的豫园商城里,一群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建筑展现在游人面前,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新建楼群建筑外型沿袭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而仿古建筑外形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商场,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
上海是一碗浓汤,城隍庙是浓汤的底料。每年的十五元宵,当牵着兔子灯的孩子们在城隍庙里的人群中窜来窜去,点点灯火总会燃起我对那时的城隍庙—上海版“清明上河图”的回
忆。
发布者:
勇哥
2010年12月11日02:02星期六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