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一、《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文学)家,(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一男附书至;B、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
C、会天大雨,道不通;会宾客大宴;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何间焉;
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楚人怜之;B、吴广以为然;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尝与人佣耕;
3、对这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的意思是:“或者认为死了,或者认为灭亡了。”
B、陈胜借扶苏、项燕的名义,目的是利用他们的声望来号召天下百姓起义。
C、“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对国家形势的分析。
D、本文段的内容是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4、选文能表现陈胜所说的“鸿鹄之志”的词句是(举大计/或“死国”)。
5、陈胜、吴广举行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而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6、陈涉分析当时形势时提出什么起义策略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说出他们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A、问卜念鬼;B、丹书鱼腹;C、篝火狐鸣;)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固以怪之矣。(士兵们本来对这件事已经觉得很奇怪了。)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相应的人。)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下列加点词意相近的一项是(C)
A、道不通;得道者多助;B、举大计亦死;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扶苏以数谏故;骑千余卒数万人;
11、下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A、二世杀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杀之以应陈涉;
C、百姓多闻其贤;惧其不已也;D、项燕为楚将;皆次当行,为屯长;
三、阅读第三段“吴广素爱人„„杀之以应陈涉”,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向来,素来);(2)尉果笞广(用鞭打);
(3)并杀两尉(一齐);(4)召令徒属(召集); 2、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以激怒其众;策之不以其道;
C、夺而杀尉;温故而知新;D、陈胜佐之;何陋之有; 3、在文中陈胜向士卒发出号召(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请翻译这两句话:(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出一份大事业啊)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4、请说出此次起义过程:
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 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他:抱负非凡;有洞察时局能力;勇敢机智;有非凡组织领导才能; 四、词语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辍耕之垄上(去,往);(2)怅恨久之(失望); (3)九百人屯大泽乡(停驻);(4)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5)今亡亦死(逃走);(6)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8)卒中往往语(到处);
(9)忿恚尉(恼怒);(10)为坛而盟(盟誓); (1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占土地);(12)比至陈(等到) 2、翻译下列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了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好吧?)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在括号内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发闾左讁戍渔阳(讁通“谪”,充军);(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或:或以为死(有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比:比至陈(等到);其两膝相比者(靠近);天涯若比邻(挨近)
C、为:为坛而盟(筑);项燕为楚将(担任);可以为师矣(做)
D、国:死国可乎(国事);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五、中考演练——延伸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度已失期 / 宁信度,无自信也;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既克,公问其故;D.固以怪之矣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失期,法皆斩。译文: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
②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
③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文: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3、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A)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答:号程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
一、《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问题:
1、请说出唐雎和秦王是怎样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 (秦王一面装出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唐雎以“受地于先王,愿终受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2、阅读文章第二、三段“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长跪而谢之(道歉);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秦王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外强中干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操。) 三、词语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以大易小(交换);
(3)请广于君(扩充);(4)以头抢地耳(撞);(5)休祲降于天(吉祥)
(6)天下缟素(穿丧服);(7)秦王色挠(屈服)(8)寡人喻矣(明白,懂得)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4)长跪而谢之。
(直身而做,向唐雎道歉。)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徒: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只);徒劳无功(白白地);
(2)以:以大易小(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徒以有先生(因为,由于);以君为长者(把); (3)于:受地于先王(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四、中考演练——阅读第三、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撞) ②长跪而谢之(道歉)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
啊。
3、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
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亡其骏马(死亡);B、是吾骏马也(这) 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D、遂溃围(冲破)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方共食其肉;方七百里;B、即以次饮之酒;必以分人;
C、晋攻秦穆公,围之;何陋之有;D、此德出而福反也;温故而知新
4、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出师表》
一、《出师表》是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亮丞相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卧龙)先生,与之其名的“凤雏先生”是(庞统)。 二、陆游曾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在《蜀相》里表达深深惋惜之情的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于国内政事和北伐分别提出建议,请用原句回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国内政事:诚宜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昭平明之理
(赏罚分明)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其中亲贤远佞最重要)
北伐: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目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四、阅读《出师表》第一段与第六段,回答问题: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C)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里是“时候”的意思);B、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C、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弯着腰);D、咨臣以当世之事(询问);
E、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2、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 A、恢弘志士之气;醉翁之意不在酒;B、欲报之于陛下也;痛恨于桓、灵;
C、先帝不以臣卑鄙;属予作文以记之;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同予者何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负责侍卫的大臣在宫廷里毫不懈怠。)
2、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4、第一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用原文回答)
5、第六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危受命)两件事。 6、简答:
(1)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文中被千古传颂的一个对偶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C)
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一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一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该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二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8、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五、阅读第二段到第五段,“宫中府中„„可计日而待也”,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
(1)平明之理(治);(2)论其刑赏(罚);(3)以遗陛下(给予); (4)贞良死节(坚贞); 2、解释下面的短语:
(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2)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 (3)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3、翻译下列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汗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4、列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宫中府中;陟罚;臧否;异同;内外;大小;优劣;亲远;贤臣小人;兴隆倾颓)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1)第二段作者提出了(严明赏罚)的建议;(2)第三段作者做出了
(内政安排);(3)第四段作者做出了(军政安排);(4)第五段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 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在下面横线上说明理由:
(第二段之后划“/”,前者为严明赏罚,后三段皆为“亲贤远佞”)
六、阅读第六段到第七段“臣本布衣„„允之任也”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臣本布衣(平民);(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4)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愿意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4、下列对这几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义,感人至深。
5、选文中提到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火烧赤壁,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流传下来的名言或事迹。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戌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七、中考演练——阅读《出师表》(节选)和《中国古代寓言选•晏子之御》,完成以下问题:
【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1)简拔:选拔;(2)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3)优劣得所: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意气扬扬: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名显诸侯: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D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公输》
1、《公输》选自(《墨子》),此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兼爱,非攻)。
二、用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公输盘理屈词穷(设杀人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吾义固不杀人”,再从“宋何罪之有”指出现实与其话自相矛盾,并从‘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其无话可说。)
二是使楚王理屈词穷(先用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随即用三个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表现楚富与宋贫,类推出楚攻宋即和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三、阅读《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愿借子杀之(希望);(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不可谓智(明智,聪明);(4)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我从北方闻子为梯; B、将以攻宋;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D、子墨子起,再拜;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3、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公输盘不说;秦王不说;B、北方有侮臣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D、愿借子杀之;天子之怒;
4、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以:以君为长者;以牒为城;B、之:宋何罪之有;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不足于民;D、而:宋无罪而攻之;知而不争;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吾义固不杀人(善良坚持道义);(2)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
(3)不可谓智(称为);(4)知而不争(劝阻、劝谏)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去杀害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3)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4)吾既已言之王矣。(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件事了)5、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对话描写) 6、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7、选文中墨子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推论,是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智、仁、忠、强、义)
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四、词语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3)公输盘诎(通“诎”,理屈);(4)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解释);(5)见:见公输盘(拜见);(6)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但是);(7)类: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
2、翻译下列句子:
(1)胡不已乎?(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2)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3)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3、请说出公输盘和楚王的性格特征: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狡猾、霸道;) 五、中考演练——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公输盘不说。(通“悦”,愉快,高兴) ②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③子墨子起,再拜(两次)④义不杀少而杀众(坚持道义(以„„为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夫子何命焉为?(先生对我有什么指教呢?) 3、墨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公输盘的?
(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 阅读《窃槽》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
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 ⑤仕:做官。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 主酒家 (主持,掌管) B以鲁酒渍之 (浸泡)
C索而饮之 (索
取) D今子以佛夸予 (夸奖)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11.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
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全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全文分两大层次,先论证取胜的关键在于(人和);后论欲求人和必先(得道)。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得道是指(施行仁政)。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5、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
(作者运用了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论证论点。) 6、翻译“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放弃);(2)寡助之至(极点) 8、下面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委而去之;B、亲戚畔之;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夫环而攻之;
9、语段中的君子是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从文中找出他的一个同义词(得道者)
10、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1、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1)多助之至:(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 (2)失道者寡助:(曲高和寡;孤陋寡闻) 12、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文讲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B、人恒过——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文中强调产生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原文回答)
4、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6、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句式整齐、流畅,是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7、本文是如何进行具体论证的?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结合道理论证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中“所以”以下两句指出了艰苦磨练的益处。 B、短文后半部分的论述由个人推及到国家,由反到正进行论证。
C、文章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D、从课文看,孟子认为人才应当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造就。 三、词语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D、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3、孟子在选文第1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AD)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请说出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四、中考演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堵塞)(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用原文回答) 阅读《金壶丹书》,回答问题
《晏子春秋》①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④鳋(sāo):鱼腥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勿乘驽马(劣马)(2)则恶其鳋也(讨厌)(3)何以亡也(为什么)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君子有道,悬于闾。(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
6、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内容疏通: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中心的论点句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自己的话概括论点即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此文中的义指羞恶之心,仁义道德。 2、请说出本文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A、本文第一段首先以(比喻)论证提出论点,然后以道理论证对论点进行教深入的分析与阐释。首先从(正面)来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然后从(反面)来讲:如所欲有甚于生,则可以得生何不为;如所恶莫甚于死,则可以辟患何不用 再进一步指出(人皆有“本心”)
B、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其中先从正面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告诉我们普通甚至贫困人也不失(本心),然后从反面列举(“不辨礼义受万钟”)提出物欲会使人的羞恶之心丧失。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也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二、词语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9)恶:厌恶;(10)辩:通“辨”,辨别;(11)义: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高位厚禄;(14)贤者:有道德的人;(15)苟得:苟且取得; 2、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见了高位厚禄就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延伸思考: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诗句及历史上有此选择的人: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四:中考演练——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同“避”,躲避)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
(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
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字词练习: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 ( 军队)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
2、属:①忠之属也 (类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 3、牺牲:牺牲玉帛( 猪、牛羊等祭祀品) 为国牺牲(献出生命 )
4、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6、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7、以:何以战(凭,靠,凭借) 必以分人(把) 8、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未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请说出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性格: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他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
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文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曹刿战前请求见鲁庄公并提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6、写作特色:
本文(详略得当),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中考演练——阅读下列两篇语段,回答问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击鼓)(2)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课文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2、主要内容: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段: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四段:齐王纳谏及结果。 3、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的?
(首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类推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5、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6、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8、“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门可罗雀)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二、字词练习:
(一)通假字: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四)重点词语解释
1、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一个
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4、皆以美于徐公 以:以为,认为
5、能谤讥于市朝 谤:指责别人过错 讥:讽刺 市朝:公共场合 (五)朗读节奏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三、中考演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和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穿戴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4、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2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离开(背弃)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厌恶(嫌弃) )
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
取。 7、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