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Vol.25 No.4July2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曹诗图1,鲁 莉2
(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2.广州市山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目前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应性分析,分别对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旅游开发构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适应性分析;开发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9)04-0075-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可以满足旅游者追寻异质文化的心理需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各种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传统工艺品等都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把握地方文脉,体验地方文化。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寻求异质文化体验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类作品;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唱腔、
动作、台词等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表演者内心世界的演出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曲艺、戏剧、歌舞、音乐等,笔者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杂技与竞技这五大类归结到此种分类之下;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历史悠久的、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感情及审美情趣的工艺美术作品,笔者将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两部分归纳到这一类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现代医药出现以前保护和恢复人体健康的医疗方法及医药[2],如中药麻醉、针灸、中草药、各民族的医药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的、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应性分析
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性较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类遗产更多地作为一种衍生物,通过宣传来增加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如山水风光、文化遗址,如果有文学作品加以渲染,可能更增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但许多文学作品是虚幻的,如果仅仅把文学作品单独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则缺乏相应的载体,资源基础薄弱,观赏价值不大,旅游市场潜力较小,旅游开发难度较大。从理论上,处于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临界状态的准民间文学作品,如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山歌等,可以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这种作品。这种准民间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1 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按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笔者根据这十大类的特点及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将其归并为五大类,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反映民间社会情感与审美情趣的文学
收稿日期:2009-03-25; 修订日期:2009-06-09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课题(2007KF15)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旅游哲学、人文地理。E-mail:caoshitu2006@126.com
第76页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5卷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服装、道具、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等来表达一种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满足旅游者审美鉴赏的需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一般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能展现一个民族、地域的文化理念,是宝贵的历史艺术珍品,资源价值独特,旅游吸引力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性、娱乐性均较强,符合游客心理偏好,旅游功能突出,市场潜力巨大。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木板年画、刺绣、泥塑等)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审美爱好等,产品大多便于携带,可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无形”的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某些民间技艺或技能,这部分遗产主要掌握在少数艺人手中,科学文化价值高,奇特性强,旅游开发潜力大。特别是目前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注重追求旅游活动中的自身体验,可开发一些游客参与、互动类型的体验旅游产品。此外,非物质遗产除开发外,其保护传承也很重要,在开发中保护传承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可针对此种情况开发一些修学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这种工艺美术技艺的同时,学习其中的一些技艺和技能,使旅游开发和保护传承双赢并进。
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医药价值,强调疗效。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缺乏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旅游吸引力不强,如果单独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存在一定难度。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强,功用价值高(如藏医药文化遗产等),部分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者有机结合,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又有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以及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文化品位高,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体验性强,符合现代人旅游的心理需求,是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再者,这种文化差异和特色正是一种强有力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较高。需要指出的是,寻找本真性是大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遵循“本真性”原则,对于一些具有神圣文化内涵(如宗教性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不宜随意当
作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应正确处理“真实性”与“舞台真实”“、舞台真实”与“商品化”及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4],切实把握旅游开发的“度”,谨防过度商品化和文化异化乃至文化亵渎现象的发生,以保证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通过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应性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笔者认为民间文学类中绝大部分内容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传统医药只适合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开发资源为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就这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出如下构想。3.1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1)依托景区,集中展示。主要是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这5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景区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展示,给游客带来视听享受,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八桂大歌》等一批取材于当地民间、民族、宗教、文化的优秀音乐及歌舞体裁,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使民族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以此为鉴,笔者认为各地景区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可以集中展示这种舞台表演,如可以分为民间音乐舞蹈展示、传统戏剧展示、曲艺展示、杂技与竞技展示等进行旅游开发。
(2)发展创新,强化体验。对于民间音乐舞蹈的旅游开发,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如广受农民欢迎的秧歌,可经过改造承担宣传新思想、教育群众、塑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任务。对于传统戏剧和曲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剧、导演、表演者的创新能力,依靠精湛的老戏巩固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依靠成功的新戏提升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要创造有魅力的新戏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创新。其次,对于迄今仍有感染力的经典作品,则要通过在文化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并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虽然保留着某些精彩技艺,但在剧场中已失去昔日感召力的传统剧目,则要努力寻找改进办法,增强吸引力,使之由“冷”变“热”。
旅游的本质是异地的愉悦体验[1],在开发民间音乐舞蹈类旅游产品过程中要注意游客的体验。
第4期 曹诗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第77页
PineⅡ(派恩)认为体验是一种参与经历,它能为参
与者提供身心享受,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5]。因此,应积极开拓“体验式旅游”新产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组和包装,强调感受在产品开发中的位置,创造美好的旅游体验。因此,在开发主题上要强化品牌形象,如西藏、内蒙古、新疆可向游客推出“歌海之乡”“、舞蹈王国”的主题形象。在开发理念上,应重视游客精神和心理满足,增加游客体验。产品开发突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如可让游客参与民间舞蹈、音乐、曲艺等活动,增强其“体验”意识。
(3)修学采风,体味本真。目前高校设置的一些民间艺术课程训练,由于脱离了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学生不能直接、真实地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对其中的形象特征、动作体态、精神气质、地域风格、韵律节奏的理解和感悟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与修学采风相结合,以艺术教育为媒介,以修学旅游为手段,通过亲身接触、体验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来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力、感知力、表现力。通过修学采风,体味本真,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并促进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3.2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1)动静结合,丰富体验。我国的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技艺精湛,传统工艺美术包括花丝镶嵌、地毯、抽纱等60多个门类、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目前,借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首先通过静态展示的方式(如作坊、博物馆展示等)让游客体验各种工艺美术的美感。在活动项目设计中,可让游客参与一些雕塑、陶瓷、印染、挑花等工艺美术制作活动,如宜昌市车溪风景区就向游客提供亲手制作彩陶的旅游体验项目。参与性的活动也可设计一些比赛环节,以增强游客的体验和游兴。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除动静结合外,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营造,努力构建一种能使游客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感觉,如让游客体验国画、版画、刺绣等制作,制作坊的命名要有文化气息、房间的陈设和装饰要有传统文化氛围等,给游客丰富的旅游体验。
(2)科考旅游,赏析技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许多传统技艺,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它是历代人民经验的累积,如刺绣中的各种针法、图案、花色,织造制造中的原料、手法等。遗留的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品不禁使人想象其蕴含的故事,也会探索其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均对
现代人有一定的神秘感。可以开发和推出相应的科考旅游产品,通过科考旅游和参与制作等方式,使人们对某些工艺美术技艺进行科学解析和艺术鉴赏。
(3)修学旅游,弘扬文化。修学旅游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门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一种旅游行为。修学旅游突出一个“学”字,要求参加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有所学、有收获,使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易于吸收、有所启发[6]。修学旅游产品应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青少年学生为主要旅游市场,以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要对象,以“走进民间艺术,接触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出丰富的旅游观光和特色修学旅游路线,建立一些实习基地,推出各种修学教育旅游活动。
(4)商品开发,彰显魅力。目前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可谓琳琅满目,但真正称得上纪念品的寥寥无几,即使是纪念品也是大同小异,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目前工艺美术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一定要突出创新,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塑造品牌。首先要注重开发深层次的旅游工艺产品,如根据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组织各具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其次,要重视品牌。品牌是旅游者对工艺品的综合感觉,是旅游商品魅力的灵魂。品牌的价值来自于旅游者使用的经验、价格、包装、感官享受、直觉联想等。最后,在旅游工艺品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和深化产品经营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旅游商品开发,彰显地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地域文化魅力。
3.3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1)民间礼俗,解读人生。中国民间礼俗源远流
长“礼俗”,实为礼仪与风俗的辍合,礼源于俗,俗先于礼。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之一,礼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人生礼俗主要包括分娩礼俗,诞生礼俗,命名礼俗,满月、百日、周岁礼俗,成年礼俗,婚礼俗,寿诞礼俗,葬礼俗,其他礼俗。这九大礼俗涵盖了人的一生,而且不同地方与不同民族的人生礼俗各具特色。笔者认为可将某些礼俗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生和解读、体验不同地方与不同民族的人生礼俗。
(2)民间信仰,追寻家园。对于民间信仰的旅游
第78页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5卷
开发主要是根据各民族的一些祭祀活动,融合一些民间艺术展演,开发一些大型的庙会活动,如天津的天后宫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等已成为民间固定的旅游活动。不少地方开始把庙会和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如2000年4月29日—5月6日,福建省旅游局联合天津、澳门旅游局在福建蒲田成功举办了大型“闽、津、澳妈祖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可以开发一些富有特色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如再现某些图腾崇拜仪式等,通过这些仪式的展示让游客回溯、解读远古民俗文化,追寻人类历史的精神家园。
(3)节庆仪式,参与体验。节庆仪式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各民族传统节日为主。民族节庆文化底蕴丰厚,愉悦性较强,是一项具有较高参与性的重要旅游资源。尤其是古老民族节日,由于历史悠久,特色突出,更易进入旅游范畴,成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旅游者的青睐[7]。在节庆活动的项目设计中,可以突出“五个一”的旅游体验活动,即游客对民族节日活动中的歌舞、礼仪可以“试一试”,对地方特色餐饮可以“尝一尝”,对民族服饰可以“穿一穿”,对特色民居可以“住一住”,对地方手工艺品制作可以“做一做”,使观光与参与、体验有机融合为一体,从而增强民族节日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同样,开发民族节日旅游也离不开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要为社区居民参与当地传统节日提供条件,让广大社区居民自觉、自豪地参与传统节庆活动,与游客同乐。
(4)服饰文化,充分展现。目前,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旅游开发中可以通过如下功能区充分展现我国民族服饰文化:1)民族服饰风采展示区,即在自然、本真状态中,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以显示其服饰的价值。通过向游
客介绍民族服饰的有关知识,引导游客审美观赏,提高游客的服饰审美鉴赏水平。2)民族服饰制作参与区,即让游客尝试制作民族服饰,这既是模仿过程又是消费过程,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双重功能,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形式,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或内容,对游客深度体验具有重要意义。3)民族服饰商品购买区,即销售的民族服饰基本上是由民族服饰制作区提供的一些特色服饰,通过旅游商品开发的方式来传承、创新民族服饰文化,把传承手艺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进行适应性分析,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的本质以及游客的心理需求,本着文化发展方向性原则、文化本真原则、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原则、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相应旅游开发措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参考文献:
[1] 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2-44.[2] 孙移芳.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甘肃省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4-65.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4]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04-210.
[5] PINEII(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5.
[6] 袁禾.中国剧场民间舞的“非民间”文化属性[J].舞蹈杂志,
2004(11):73-75.
[7] 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28.
StudyonTourismExploitatio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CAOShi-tu1,LULi2
(1.ManagementInstituteofWuhan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Wuhan430081;
2.GuangzhouSunshengTravelDevelopCO.Ltd,Guangzhou510000,China)
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kindofimportanttourismresources,butnotall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suitablefortourismexploitation.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andtouristfunction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tcanbedividedintofivecategories,namelyfolkliterature,performancearts,industrialarts,traditionalmedicineandfolkcustoms,amongwhichtheperformingarts,industrialartsandfolkcustomsareidealresourcesfortouristdevelopment.Theadaptabilityofthetourismexploitatio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nalyzedandsomeideasaboutthedevelopmentofthethre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areputforward.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resources;adaptiveanalysis;developmentidea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