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特点分析
2022-02-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合篇 2007.21中国水利 中国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特点分析 田育功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院,8100o7,西宁) 摘 要:通过对中国主要工程RCC配合比设计试验特点分析,研究了RCC设计指标、骨料品种、掺和料掺量、 浆砂比、石粉作用、VC值、层间结合等参数与RCC性能关系,使RCC优势和特点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为 RCC快速筑坝技术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配合比;试验;浆砂比;石粉 Experiments of RCC mix proportion design in China//Tian Yugong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experiment features of mix proportion designs in RCC dam projects in Chin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meters of design index,aggregate,admixture amount,grout percentage,power function,VC value and interlayer bonding with RCC performance is studied,SO as to maximize the advantage of RCC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fa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RCC dam. Key words:mix proportion;experiment;grout percentage;power 中图分类号:TV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07)21—0029—03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气 液化泛浆、层问结合、密实性、抗渗等 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的主要因素与RCC设计指标、设计龄 期、抗冻等级、极限拉伸值和掺和料 候条件差异性很大的国家。RCC不可 避免的要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施 2.RCC配合比参数分析 RCC配合比在选定三大参数水 胶比、砂率、单位用水量的前提下,对 掺和料、 ̄l- ̄u剂与RCC适应性试验研 究越来越成熟.特别是拌和物性能受 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已建、在 建大坝内部三级配及防渗区二级配 品质掺量等有关。 砂率:砂率大小直接影响RCC的 施工性能、强度及耐久性。人工骨料 工.特别是RCC配合比设计试验在施 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质量优良 的配合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获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一三级配砂率在32%~34%范围,二级配 砂率在36%~38%范围。影响砂率的主 要因素是骨料的品质.砂的颗粒级 配、粒型、石粉含量。大量工程实践证 明.砂中的石粉含量对RCC性能影响 、中国RCC配合比设计特 点分析 I.RCC配合比设计特点 中国的RCC配合比设计特点:低 水泥用量、高掺掺和料、中胶凝材料、 高石粉含量、掺缓凝减水剂和引气 剂、采用小VC值的技术路线,改善了 的RCC配合比分析: 水胶比:大坝内部三级配RCC水 胶比一般在0.47~0.60,坝面二级配防 渗区水胶比一般在0.42~0.55。由于 显著。 单位用水量:单位用水量的选定与 混凝土的可碾性及经济l生直接相关。RCC 的单位用水量三级配在75~106kg/ms、 二级配在83~1lOkg/m 范围。影响单 RCC也符合水胶比定则,从保证混凝 土耐久性的需要考虑的,RCC水胶比 不宜大于0.65。影响水胶比大小选择 RCC拌和物性能.使RCC的可碾性、 收稿日期:2007—09—26 位用水量的主要因素:骨料种类、颗粒 作者简介:田育功(1954一).男.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合篇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7.21 级配、石粉含量,掺和料品质、细度、需 水量比,VC值的大小,以及自然气候 二、RCC试验研究分析 1.试件成型振动时间 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 多年参加配合比设计试验的实际经 验,RCC成型振动时间应以试件表面 系数的各向异性比达3~4个数量级。 RCC本体只要按规范进行振动 密实,本体的抗渗都没有问题,RCC 条件等。 掺和料:在RCC掺和料研究与应 用方面,粉煤灰作为RCC掺和料始终 占主导地位。少数工程采用了磷矿渣 与凝灰岩混磨掺和料f 、锰铁矿渣 与石粉掺和料(MH)、矿渣与石粉掺 和料(SK)等。大坝内部j级配粉煤灰 薄弱环节是层面结合。如何进行层面 结合的抗渗性能研究需要对试验方 法进行改进,改变传统的切相抗渗试 验方法为法相抗渗试验方法,对RCC 层面结合进行深入研究。 全面泛浆为原则.并未按标准规定的 2~3倍VC值时间进行控制。究其原 因.由于试验是模拟现场施工实际的 掺量基本在55%~65%范围,大坝防渗 区二级配粉煤灰掺量基本在50%~ 55%范围。影响粉煤灰掺量的主要因 素是RCC设计指标、龄期、粉煤灰品 质等,特别是抗冻等级、极限拉伸值 与强度等级不相匹配,同时设计龄期 大多采用90d( ̄-"数工程采用180d),这 样制约了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利 用.增加了大坝的温控负担,限制了粉 煤灰掺量。 外加剂:外加剂是改善混凝土性 能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 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施工性能, 降低单位用水量.减少胶材用量,有 利于温控和提高耐久性能。中国的 RCC均掺外加剂,一般主要以萘系 缓凝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为主,近 年随着VC值的减小,减水剂掺量也 相应提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降低 用水量和提高RCC施工性能,另一 方面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温升。一般 减水剂掺量在0.7%~1.O%范围内. 引气剂掺量根据抗冻等级要求的含 气量进行确定。 胶凝材料用量:RCC工程所用的 水泥一般主要为42.5中热硅酸盐水 泥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少数工程 使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重力坝内部 胶凝材料用量一般为150~170kg/m。,其 中水泥用量50~70kg/m :防渗区二级配 胶凝材料用量一般为190—220kg/m。, 其中水泥用量85~100kg,',m3。影响胶 凝材料用量多少的主要因素:地域自 然条件、设计指标(特别是抗冻等级、 极限拉伸值)、骨料种类、掺和料品质 等因素。 I 30 一种研究技术措施,必须是试验与实 际结果相吻合,才能为工程的质量和 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RCC采用全断面筑坝技术,原材 料控制满足要求后,RCC从拌和、运 输、人仓、平仓摊铺、碾压、喷雾养护 等过程进行现场施工,对碾压完成后 的RCC质量评定是:碾压完后的 RCC层面必须是全面泛浆.有一层薄 薄的浆体,人走在上面感觉有弹性, 保证上层RCC骨料嵌入下层已碾压 好的混凝土中,从而保证了RCC层问 结合,提高抗渗性能。RCC在进行成 型时.振动控制时间应以试件表面全面 泛浆为标准。 2.抗渗试验研究分析 在推广应用RCC筑坝技术初期. 中国部分学者对层间结合、坝体防渗 等有疑虑和争论.曾一度减缓了RCC 筑坝技术的应用进程。出现了坝体外 部为常态混凝土防渗保护.内部为 RCC填筑的日本“金包银”模式。从普 定工程采用全断面二级配RCC自身 防渗开始,特别是工程施工中变态混 凝土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及材料的不 断改进,RCC筑坝技术彻底消除了层 间结合问题的顾虑。 但是RCC抗渗试验采用常态混 凝土试验方法笔者认为是不科学的, 不符合大坝防渗的实际情况。 RCC抗渗性能试验,按SL 48(水 工RCC试验规程》及SL 352{水工混 凝土试验规程》,试件制作容易,但混 凝土层面的渗水压力与RCC坝的渗 流特性有一定的差异。有关试验结果 表明,沿RCC层面切相与法相的渗透 三、RCC浆砂比 ],RCC浆砂比的重要性 浆砂比是RCC配合比设计的重 要参数之一。浆砂比是灰浆体积f包括 粒径小于0.08mm的颗粒体积1与砂浆 体积的比值.即浆砂体积比。根据近 年全断面RCC筑坝实践经验,当人工 砂石粉含量控制在18%左右时,一般 浆砂比值不会低于O.42。 2.浆砂比计算分析 RCC的浆砂比在认识过程中人 们也产生过一些误区。早期一般采用 浆砂质量比进行计算,由于RCC胶凝 材料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影响浆 砂比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石粉含量。随 着人们对RCC浆砂比认识的深入,发 现采用质量比计算浆砂比误差值较 大。采用体积比进行浆砂比计算时, 考虑了材料单位体积密度的不同因 素,体积比更容易直观地表示灰浆占 砂浆体积的比值关系。但在浆砂体积 比的计算中也产生过差异.主要是含 气量对浆砂比的影响因素,考虑含气 量进行浆砂体积比计算,比不考虑含 气量的浆砂体积比值大。笔者认为浆 砂体积比宜采用绝对体积比计算为 好,即在浆砂比的计算中可以不考虑 含气量因素。原因是RCC为无坍落度 的半塑性混凝土.一是拌和物含气不 容易引入,二是含气量也极不稳定;同 时RCC通过振动碾碾压后含气量急剧 损失,不考虑含气量因素采用绝对体 积法进行计算比较切合施工实际。 3.影响浆砂比的主要因素 (1)石粉含量对浆砂比的影响 砂中的粒度小于0.16mm的石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含量对RCC浆砂体积比影响很大,直 接关系到RCC的层问结合、防渗性能 和整体性能。由于RCC胶凝材料用量 一般大坝内部在150~170kq/m 之间, 大坝外部在190~210kq/m 之间,如果 不考虑石粉含量,经计算浆砂比仅有 0.33~0.37,将无法保证RCC施工质 量。RCC采用通仓薄层浇筑,坝体不 分纵缝或纵缝很少,由于温控要求. 不可能提高胶凝材料用量。在此前提 下.石粉在RCC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 重要,特别是小于0.08mm微石粉,可 以部分地起到胶凝材料的作用。如果 砂中的石粉含量达到18%~22%,其中 小于0.08mm微石粉占石粉的50%左 右时,经计算浆砂比一般不低于 0.42。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石粉含量 进一步扩大到22%.仍可满足RCC的 力学指标要求。当砂中石粉含量较低 时.浆砂比达不到0.42比值要求时. 一般采用外掺石粉代砂或粉煤灰代 砂方案,使砂中石粉含量或细粉含量 达到18%左右.可以显著改善RCC施 工质量。 (2)石粉在RCC中的作用 大量RCC筑坝技术实践证明, RCC强度几乎全部超过设计的配制 强度.且富余量较大,这样提高了混 凝土弹性模量.增加了坝体的温度应 力.对抗裂是不利的。实际情况RCC 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是拌和物性能、 施工性能,这些性能都与RCC浆砂比 大小直接有关。所以,在配合比设计 中必须对浆砂比高度关注。 笔者对RCC用砂采用传统的湿 法生产工艺需要提出新的观点,早期 人工砂主要供应常态混凝土,对石粉 的认识还缺乏深入研究.人工砂制砂 大多采用传统湿法生产,然后再增加 石粉回收设施。随着RCC筑坝技术的 蓬勃发展.石粉在RCC中的作用越来 越显著,现在骨料采用干法生产,人 工砂石粉含量高.特别适应RCC施 工。对RCC用的人工砂其最重要的控 制指标是石粉含量.这是RCC与常态 混凝土在人工砂控制指标上的最大 区别。 由于RCC灰浆含量远低于常态 混凝土,为保证其可碾性、液化泛浆、 层间结合、密实性及其他一系列性 能.提高砂中的石粉含量是非常有效 的措施。 四、、,C值与RCC性能影响分析 1.VC值对RCC的性能影响 VC值的大小对RCC的性能有着 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工程实践证 明.RCC拌和物采用小的VC值,并实 行动态控制.出机VC值一般控制在 1~5s,现场VC值一般控制在3~8s比 较适宜.在满足现场正常碾压的条件 下.现场VC值可采用低值。RCC现场 控制的重点是拌和物VC值和初凝时 问.VC值控制是RCC可碾性和层问 结合的关键.根据气温的变化应及时 调整出机口VC值。 2.影响VC值波动的因素 用水量:用水量对VC值有很大 影响.根据大朝山、江垭、棉花滩、蔺 河口、百色、龙滩、金安桥等工程试 验结果.VC值每增减1 S,用水量相 应增减约1.5kg/m 。如果单纯依靠增 加用水量来调整VC值的大小,会对 RCC水胶比和强度产生影响.如果 配合比不合理,特别是在细骨料石 粉含量偏低的情况下,就容易引起 仓面泌水。 外加剂:首先要选择与本工程 RCC性能相适应的外加剂,通过调整 外加剂掺量改变VC值的大小,达到 改善RCC拌和物性能,满足不同气 候、温度时段条件下的RCC施工。比 如广东山口、棉花滩、蔺河口、百色、 金安桥等工程,在高温时段保持RCC 配合比参数不变.通过调整外加剂掺 量达到改变VC值大小的目的。 五、结语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RCC成型 综合篇 2007.21中国水利 振动时间应以试件表面全面泛浆为 原则;抗渗试验需要改传统的切相抗 渗试验方法为法相抗渗试验方法,更 加切合实际地研究层面结合的防渗 性能 浆砂比已成为RCC配合比设计 重要的参数之一.浆砂比的大小直接 关系到RCC的层间结合、防渗性能和 整体性能.一般浆砂体积比不宜低于 0.42。 石粉最大的贡献是提高了RCC 浆砂体积比,明显改善了可碾性和 层问结合;石粉能发挥微集料作用. 具有填充密实作用,增加了胶凝材 料体积;当浆砂比较低时,一般采用 外掺石粉代砂或粉煤灰代砂方案. 使砂中石粉含量或细粉含量达到 18%左右.可以显著改善RCC施工 质量 VC值的大小对RCC的性能有着 显著的影响,VC值实行动态控制.在 满足现场正常碾压的条件下,VC值 可采用小值;RCC现场控制的重点是 拌和物的VC值和初凝时间.VC值控 制是RCC可碾性和层间结合的关键. 根据气温的条件变化应及时调整出 机口VC值。 ■ 参考文献: 『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ff 5114—2001)[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2001. [2]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 314—20o4)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2005. [3]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 T 5330--2005)[s].北京:中国电力出 版社.2006. [4]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 2006)[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5]中国碾压混凝土坝20年【M].北 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田育功.碾压混凝土VC值讨论 与分析[J].水力发电,2007(2). 责任编辑韦凤年 31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