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例
张良 董菁 代道军
摘 要: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西安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其突出优势,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正确的客观分析有利于提升地区旅游文化实力,对引导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开发模式下相应各指标的权重,第二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各位专家调研,确定各景区(景点)在各指标的评分,通过相应的模型计算出各开发模式的得分,得分最高的模式就是其最佳的开发模式,本文通过计算对西安市25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模式进行了评价,发现绝大部分景区的开发模式与计算结果一致,体现了该评价模式的可信性。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模式评价;层次分析法
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116-05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及民族社区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民族文化旅游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社区定义方面[1]。从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和游客需求感知等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文化生态游、民族节庆游等开发模式[2]。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文化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首先在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特征的把握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3]。
关于“文化”一词的理解方面,东、西方的理解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对“文化”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其内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劳动方式,是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文化”就是“文治和教化”,即以礼乐
制度教化百姓。可见,中国固有的文化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其内涵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4]。
旅游资源的概念如何界定长期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利益背景等多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观点。综合诸多学者的观念综合概括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因此,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必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笔者根据诸多学者的观念加以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观念,将其概括为:依靠其特殊的文化资源(包括特定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节庆及其他文化事件)为依托,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都可以视为文化旅游资源。
笔者对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概括突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对于旅游者而言,文化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使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根源,而文化资源只有经过适当的开发,被旅游业所利用,从中发掘出旅游元素,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
作者简介:张良(1985—),男, 籍贯山东省莱州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旅游规划与开发。董菁(1986—),女,籍贯甘肃陇西县,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代道军 (1978—),男,籍贯湖北省随州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116
会效益。此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还突出了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文化的本质特征更多的考虑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等。文化的区别特征更多考虑文化的异质性。
二、研究区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曾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000余年。
由上图中[5]可以看出,西安市近十年的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西安市旅游业的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面对一系列不利因素造成的冲击表现平稳,增长持续、稳定。
西安知名的旅游景点有: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秦岭等。从整体分析,西安市大多数最知名的景点为文化旅游景点,大多数景点都属于文化类旅游景点,并且如兵马俑、大雁塔等属于知名景点,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到西安旅游的广大旅游者大多是以这些人文类旅游景点作为观赏的目标,因此,对西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研究非常重要,有助于调整资源开发中不适宜旅游发展的因素,提升旅游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体验需求,提升西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笔者对所有西安市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梳理,将主要依靠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的景区(景点)
共整理出25处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其简单介绍如下:
综合来看,西安市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具
有数量多、等级高、种类全、聚集性好的特点。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至今保存着大量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构成了西安市旅游产品的特色,这也是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历史遗址,还包括特色民俗展示、宗教庙宇、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迹和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兴建的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117
西安市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大部分景区(景点)属于国家3A级或以上景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诸多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为西安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西安市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情况,在与相关专家和学者咨询的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评价因子在依据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特点来设计,从而确定独立性、完整性等16个指标作为评价开发模式的指标,从而确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即如下图:
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层为目标层A、综合评价层B(5项指标)、因子评价层C(16项指标)。
(二)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的指标权重,本文采用1——9标度法,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进行打分。
118
(三)开发模式评价得分 1、分析文化旅游资源
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首先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本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时间是古代都城所在地,为本地区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为本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多,除历史遗迹之外,还有宗教庙宇、特色民俗、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迹等,如此多种类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发展扩展了范围,旅游者可以在西安地区欣赏到诸多类型的文化旅游景点,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第三,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等级较高,本文所列举的25处文化旅游景观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旅游景区3A级及以上等级,特别是兵马俑和西安城墙等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于国内外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为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第四,在近现代历史上,西安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景区(景点)与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现在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场所,在整个文化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宗教庙宇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诸多寺庙和道观在我国宗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佛教、道教祖庭所在,这类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信仰宗教的民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六,西安地区的特色民俗活动具有典型的陕西关中色彩,在戏曲、饮食等多方面特色鲜明,对于广大旅游者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分计算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因子的复杂性及
其模糊性决定了其开发模式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
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得分的计算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专家评分法得出各项评价因子的模糊得分,利用公式
其中,Q表示某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综合得分,Si为某项评价因子的模糊得分,Wi为某项评价因子的权重,i为第i项因子。本文采用十分制评分标准,得分最高的是某景区(景点)的最优开发模式。
本文Si得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评分,将所得到的分数进行算数平均作为Si的最后得分。经过计算,得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评价得分如下表:
通过对以上25个景区开发模式选择结果分析,其景区所对应的开发模式为:
(四)开发模式内涵
1、文化遗址保护型模式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景区内文化景观不受破坏,并通过保护、整修如旧、以及制定相关法律等措施保护、修复、还原相关文化景观的原貌,并且能够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现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模式。对于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文化遗址的保护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2、特定历史事件再现型模式是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表现资源的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以还原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以还原历史、寻找文化渊源脉
络为目的,通过原址原貌仿建和周边环境的塑造和营建,以及结合高科技虚拟技术等方式再现历史的真是面貌[6]。
3、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型模式是指以某一文化、宗教为主题,并围绕其主题开发、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营造相应文化氛围的旅游活动。
4、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型模式是指围绕本地区、民族独特的民俗、地域风情,通过饮食、建筑、音乐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供旅游者体验的活动。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模式要求其民俗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特点。
5、商业运营模式型模式是指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商业运营模式具有市场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五、结论和不足
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下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分析可以得到文化遗址保护型模式在所有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并且其独特性和知名度指标所占比重很大,说明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知名度很高,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根据计算属于文化遗址保护型模式,其所对应的景区如兵马俑、城墙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均具有非常珍贵,一旦破坏则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其相应景区在开发时必须首先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在此类开发模式中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这
一景区,大唐芙蓉园为仿照唐代皇家园林样式重新建造的,因此这一景区的建筑不具悠久的历史,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附近区域内有诸多的商
业设施,因此本景区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运营模式。但是,景区中的大雁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知名度,大唐芙蓉园景区内的建筑风格与唐代相似,本景区内的主要旅游资源是依靠其丰富的历史和相应的文化底蕴,因此本景区属于文化遗址保护型模式。
119
特定历史事件再现型模式内的景区均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景区内通过陈设相关物品,和展示的文物,重现了当时历史情境,其中有部分景区是“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广大党员和青少年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爱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力的宣传了红色革命传统。
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型模式内的景区主要为相关宗教寺庙、道观和名人的纪念馆。其中诸多寺庙和道观在我国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信仰宗教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型模式所包含的景区主要是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特别是特色饮食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是,这两处景区在展示民俗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以饮食为主,其他生产生活习俗相对较少,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相对较少。
商业运营模式型模式所包含的景区为西安大唐西市文化景区,这一景区首先在整体建筑风格上保持与唐代时期相似,其中包含购物中心,以及丝绸之路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充分展现了唐代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
通过对景区开发模式的分析,得出景区(景点)的最优开发模式与景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关联度很高,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相对客观可信,
120
为景区(景点)开发最优开发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评价方法。
本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对景区开发模式的评价受到资源条件、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相应指标的选取应更加完善,更好的反映出景区的特色。此外,在景区开发模式评价方面缺少对景区创新及相应指标的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余青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
[2]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2):102——107
[3] 杨祎,梁修存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三期,147
[4] 杨祎,梁修存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三期,148
[5]数据均来自于历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和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xatourism.gov.cn/)中的统计数字 [6]蒲玉林、杨兆萍、韩芳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2年5月第三期,512—5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