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 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 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 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 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 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 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范围内生态区域逐渐缩小,致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绝迹;城市气候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为解决人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探索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城市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在199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在欧美曾出现建设“生态城市”( Ecopolis) 和“绿色城市”( Green City) 的思潮,从原先关心保护城市公园绿地的有限概念与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概念与范围。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也采用了这方面的概念与思维,把改善和提高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来考虑。
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模式、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都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与探索, 很多城市也正在按各自的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
1 生态城市基本理念
“生态城市”是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 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87 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雅尼茨基(O. Yanitsky) 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那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日本建设省1992 年提出,生态型城市至少包括: ①节能、循环型城市系统; ②水环境与水循环; ③城市绿化。北九州市提出”零排放”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
2000 年日本提出建立循环系统社会,力求通过建立循环型社会,促使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工作方
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深圳宣言指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5 个方面,并提出9 项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动措施。
生态城市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从理论上各国的学者仍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各个城市的目标、方法、建设重点等均不相同。致力于城市生态条件的改善,推动城市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为城市向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化奠定生态基础是大多数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当前,各国城市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在确保城市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使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
构建生态城市,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构建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
2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生态城市建设现已超越了促使城市物质环境协调的层次,进一步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使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体现了一种更广义的生态观。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是在自然本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与周围环境、区域、城市网络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是自然环境中特定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自身的生命节律和生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系统从诞生起,就是对其生成环境的一种对立和破坏。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系统中的大气、土壤、水体等,已被人类的城市生活和生产弄得面目全非。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体现在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上就是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要形成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性。
3 具有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理念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只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而是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
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 Humane) 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不能缺一。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3. 1 生态城市结构
生态城市的结构在城市总体布局层面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结构、河湖水系结构,还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绿地系统结构等,以形成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生态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摸清城市自然本底系统状况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及城市的开发容量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保证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主构架的连续性,形成城市生态体系。
这种连续性、系统性对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效能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城市生态设计的基础。
麦克哈格是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的,他提出了生态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
(1) 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不应以大自然为敌。
(2) 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因而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
他把自然价值观带到城市设计上,强调分析大自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机会和限制条件,他认为,从生态角度看“, 新城市形态绝大多数来自我们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理解和反响”
现代城市规划除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外,用地大小、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要素的制约因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2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总体层次的生态城市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的设计
(1) 构筑城市———区域一体的生态大环境。
在更广域的空间合理分布与组织生态绿地与绿色空间。如利用山川、河流等形成的自然空间和丰富的植被,通过插入城市内部的森林或其他绿野,加强城市大气的对流,不断为城市输送新鲜空气,利用城市郊区自然的净化有害气体和水体的能力,为城市地域乡土互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适宜空间,优化城市的生态链。
充分理解城市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城市发展演化过程,做好生态调查,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素材(自然山水、植被) ,顺应城市自然本底系统的天然脉络,合理规划城市的人工生态要素(如人工河道、人工防护林等) ,将它们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有机交织,形成交叉互融的立体生态网络。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城市整体生态机制的分析,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能动作用,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促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加强与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空间的适应能力。
(2)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Open space system) 作为城市绿色与自然空间组织的一种概念与方式,可以溯源到19 世纪的70 年代,英国伦敦1877 年制定的《开敞空间法》
克•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敞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看往更广阔空域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包括自然风景、河流、森林、山体等的自然空间及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的系统性构筑,有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城市景观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协调,从而发挥城市总合的系统功能。
(3) 建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应重视城市生态格局薄弱和缺失环节的弥补与重构,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绿地廊道的贯通性,不能把绿地作为城市实体布局之后的填空部分。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中,以城市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原则,把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及大小公园、郊区林带和区域大范围的自然山水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发挥绿色生物系统的生态功能,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与共存,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能。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城市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段汉明. 城市设计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6.
[3]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