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深实验大景深、小景深(光圈、焦距、拍摄距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

2022-07-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图片摄影》

实 验 指 导

李圣龙 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艺术与传播学院 2015年3月

目 录

实验一:熟悉使用数字单反照相机实验二:焦距与视野实验三:景深控制实验四:快门速度实验五:自动聚焦实验六:曝光控制实验七:曝光控制实验八:影调控制实验九:色调控制实验十:空间透视

- 测光与曝光补偿 - 高反差场景的曝光 - 高调与低调

实验一:熟悉使用数字照相机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拍摄工具,熟悉相机的基本操作,掌握照相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可手动控制的数字照相机。 三、实验原理

(一)根据光学取景方式的不同,相机可以分为: 1、平时旁轴取景照相机 2、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4、机背式取景照相机

(二)根据感光材料(原件)尺寸的不同,相机可以分为: 1、大画幅照相机:

常见尺寸:4×5in;5×7in;8×10in 2、中画幅相机:

120(220):6×4.5cm,6×6cm,6×7cm,6×9cm 3、135画幅相机: 胶片宽度:35mm 影像尺寸:24×36mm (三)相机的基本操作

1、开关机

2、曝光模式选择:A、S、P、M

3、测光模式选择:评价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

4、聚焦模式选择:手动聚焦、单次自动聚焦、连续自动聚焦 5、镜头操作:变焦、手动聚焦 6、图片格式与画面质量选择 7、持机姿势与取景拍摄 四、实验步骤

(一)确认所用相机类型 (二)熟悉相机基本操作 1、开关机按钮 2、曝光模式盘

3、主波轮与副波轮:光圈和快门设定 4、聚焦马达选择

5、镜头的基本操作:聚焦与变焦 6、快门释放按钮 7、画质选择 8、白平衡设定 9、菜单选项

实验二:焦距与视野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焦距和视角的关系,通过亲手的拍摄感受焦距变化对画面带来的改变。 二、实验器材

1、学生自备可手动控制的数字照相机。 2、不同焦距镜头或者可变焦距镜头。 三、实验原理

1、镜头的焦距基本上就是从镜头的中心到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主焦点沿主光轴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即焦距)单位:mm

2、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图片举例)以相同的距离拍摄同一被摄体,镜头焦距越长,被摄体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越大。

3、一般情况下,焦距越长,镜头筒也越长。 四、实验步骤

1、选定一个拍摄场景并确定拍摄距离。 2、使用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拍摄当前场景。 3、不断增加焦距,并在相同距离拍摄相同景物。

实验三:景深控制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熟悉影响景深的因素,并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控制画面清晰范围,实现摄影意图。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可手动控制的数字照相机。 三、实验原理

1、景深是画面中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之间的距离。 2、景深公式:

2f2FL2 LL2L2f4F22L23、影响景深的因素:光圈、焦距、拍摄距离 4、景深控制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四、实验步骤

1、选定一个人物或静物作为拍摄主体

2、固定焦距与拍摄距离,逐级变化光圈,拍摄至少5张照片 3、固定光圈与拍摄距离,逐级变化焦距,拍摄至少5张照片 4、固定光圈和焦距,逐渐变化拍摄距离,拍摄至少5张照片 5、通过对比发现景深变化的规律并总结控制景深的基本方法。

实验四:快门速度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快门速度与画面动感表现的关系,通过亲手的拍摄发现自身的手震极限。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可手动控制的数字照相机。 三、实验原理

1、快门是一种让光线在一段精确的时间里照射胶片的装置。 2、快门类型 镜间快门(叶片快门) 焦平面快门

3、拍摄运动物体,如果想要得到清晰的影像,快门速度的选择基于四个因素。

物体的运动速度:速度越快,快门越快

物体的运动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镜头光轴夹角越大,需要越高的快门速度

运动物体的远近:运动物体离镜头越近,需要越高的快门速度 镜头的焦距:镜头焦距越长,需要的快门速度越快

4、一般人,手持拍摄的快门速度不应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镜头焦距为50mm时,不应使用1/5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 四、实验步骤

1、选定一个运动物体作为拍摄对象

2、使目标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以相同快门速度拍摄至少3张照片,进行对比

3、使镜头光轴与运动方向成不同夹角,并以相同快门速度拍摄至少3张照片,进行比较

4、以同样的快门速度在不同的距离上拍摄以固定速度运动的目标,3张以上,并比较

5、手持不同焦距的镜头以相同的速度拍摄同样的运动,3张以上,比较效果

实验五:自动聚焦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快单次自动聚焦与连续自动聚焦的区别,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聚焦方式。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可选自动聚焦方式。 三、实验原理 1、单次自动聚焦

(1)半按快门按钮以后,相机根据对焦主体的情况自动调整镜头的调焦距离并锁住焦点,直至快门完全释放。

(2)如果要重新对焦,那么要松开快门按钮重新按下。

(3)焦点先决,如果焦点没有对准,那么快门无法释放,不能完成曝光。

(4)这种模式多用于静止物体或一般风景的拍摄。 2、连续自动聚焦

(1)半按快门以后,相机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者相机的运动情况自动追踪焦点,调整镜头的调焦距离。

(2)快门释放优先,无论焦点是否正确都可以按下快门,完成曝光。 (3)这种模式多用于运动物体的拍摄及某些抓拍领域。 四、实验步骤

1、选定一个静物,使用单次自动聚焦模式拍摄:

对焦后不改变拍摄距离拍摄一张图片; 对焦后改变拍摄距离拍摄一张图片;

逐渐贴近被摄体对焦,当进入最近对焦距离之后试着按下快门(无法释放快门),感受焦点先决。

2、选定一个运动的主体,使用连续自动对焦拍摄 随时按下快门,感受快门释放优先。

实验六:曝光控制 - 测光与曝光补偿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熟练应用基本的曝光模式;熟悉相机内置测光表的测光原理,能够合理选择测光模式,并能选择合理的曝光补偿。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可调曝光补偿。 三、实验原理 1、四种基本曝光模式

(1)A:aperture priority 光圈优先。

设定需要的光圈以后,快门速度相机自动选择。对于绝大大多数画面的要求,首先是控制景深范围。 (2)S:shutter priority 快门速度优先。

选择好快门速度,相机自动选择所需光圈。这种曝光模式,多用于运动物体的拍摄或者防止“手震”。 (3)P:program 程序自动

这个模式下,只要设定好了感光度,相机即会自动选择光圈也会自动选择快门速度。这时,相机的选择是以获得“合适曝光”为唯一依据的,并没有把上面提到的景深和运动物体的因素考虑在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画面曝光合适,但是景深效果和“清晰程度”并不理想,因而这种曝光模式被称作“傻瓜模式”。(4)这种模式多用于静止物体或一般风景的拍摄。

(4)M:全手动曝光

光圈与快门均由摄影者手动设定;相机根据测光结果对当前曝光量做出提示;不适用曝光补偿。 2、常见测光模式:

(1)评价测光(3D矩阵测光)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3)局部测光 (4)点测光

3、反射式测光表基本原理:给出的曝光量会将被测表面表现为18%反光率的中灰亮度。

(1)对于中灰表面测光,将得到真实再现的画面; (2)对于较高反光率表面测光,将得到曝光不足的画面; (3)对于较低反光率表面测光,将得到曝光过度的画面。 四、实验步骤

1、选定静止的被摄主体,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至少3张图片,以得到不同的景深效果;

2、选定一个运动的主体,使用速度优先模式,拍摄至少3张图片,以得到清晰凝固运动瞬间的效果;

3、使用全手动曝光模式,根据相机提示,拍摄出曝光量适中的图片。 4、对于相同的场景,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测光模式拍摄,感受不同的曝光结果。

5、选择一个同时包含高反光率、低反光率以及中级反光率表面的场

景,使用点测光模式,分别对以上三种不同表面测光并直接拍摄,比较不用的曝光结果。

实验七:曝光控制 - 高反差场景的曝光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在面临高反差场景时,能够合理选择曝光量,实现细节与层次最大限度的保留;是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取舍,实现剪影等特殊效果的曝光。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可手动控制曝光量。 三、实验原理:

1、通过积累测光法,可以快速掌握一个场景的亮度反差范围。 2、当场景反差等于底片宽容度时,通过精确合理的曝光控制,可以得到全范围的细节保留。

3、当场景反差大于底片宽容度时,可以通过补光、遮光等方式适当缩小场景反差,也可以通过层次的取舍,实现特殊的画面效果,如剪影效果。 四、实验步骤

1、测试自己所用相机的宽容度,掌握其忍受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的能力。

2、掌握场景反差:分别对高光处和阴影处测光,得出其反差范围。 3、在场景反差不超出相机宽容度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曝光量,争取保留全部的细节与层次。

4、在场景反差超出相机宽容度时,舍弃阴影层次,得到剪影效果。

5、在场景反差超出相机宽容度时,舍弃高光层次,得到明快的画面效果。

实验八:影调控制 - 高调与低调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高调画面和低调画面的含义,并能够通过合理的场景选择和曝光选择,实现高画质的高调画面和低调画面。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可手动控制曝光量。 三、实验原理

1、高调(也称明调、亮调、淡调、轻调)

以浅灰、白色以及亮度等级偏高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高调画面。高调画面在构成上必须有少量的暗色或亮度等级低的色彩,以便使亮调更为突出,亮调也要有层次,否则画面像曝光过度的效果。 高调的拍摄:亮背景,亮主体,散射光或顺光照明是获得高调画面的必要条件。

2、低调(又称暗调、深调、重调)

以黑、深灰及亮度等级偏低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低调画面。低调画面的拍摄:选择深色背景,深色景物,侧逆光、逆光、顶光照明是获得低调画面的必要条件。也可用大面积阴影构成低调画面。低调画面不可缺少少量的白色或亮度等级偏高的亮色。也可用轮廓光勾勒,以反衬画面大面积的暗色调,低调不能漆黑一团要有层次。可以利用曝光不足方法取得低调画面效果。

低调画面,经常用于表现深沉、压抑、悲伤、凄凉、苦闷、恐怖等心

理情绪。 四、实验步骤

1、拍摄一幅高调画面:

(1)寻找、选取或营造一个以明快为主的被摄场景,使主体突出,背景简洁。

(2)画面绝大部分面积处于较明快区域,且此区域的反差不超出3档。

(3)使视觉中心位置处于较暗区域,与整体形成较大反差。 2、拍摄一幅低调画面:

(1)寻找、选取或营造一个以暗调为主的被摄场景,使主体突出,背景简洁。

(2)画面绝大部分面积处于较阴暗区域,且此区域的反差不超出3档。

(3)使视觉中心位置处于较明亮区域,与整体形成较大反差。

实验九:色调控制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光源色温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合理的白平衡设定,得到色彩真实再现的画面;利用偏调白技术,实现画面色调的倾向性呈现。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可控制白平衡调节。 三、实验原理:

1、色温(colo(u)r 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K(开尔文)。色温在摄影、录象、出版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光源的色温是通过对比它的色彩和理论的热黑体辐射体来确定的。热黑体辐射体与光源的色彩相匹配时的开尔文温度就是那个光源的色温,它直接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相联系。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一般用Tc表示。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绝对黑体的辐射和光源在可见区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6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2、相机的白平衡设置:

阳光、阴天、晴天阴影、钨丝灯、闪光灯、荧光灯管、自定义、K值 3、当实际拍摄环境的色温值高于相机设定的平衡色温时,画面将会呈现冷调;当实际拍摄环境的色温值低于相机设定的平衡色温时,画面将会呈现暖调。 四、实验步骤 1、色彩的真实再现: (1)选定一个拍摄环境。 (2)使用自动白平衡拍摄。

(3)使用相机内与当前环境相同或相近的预设白平衡拍摄。 (4)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使用相应的K值来拍摄。 (5)比较上述拍摄的结果。 2、拍摄冷调画面和暖调画面:

(1)将相机的平衡色温设定为比当前实拍环境的色温值更低,将得到冷调画面;

(2)将相机的平衡色温设定为比当前实拍环境的色温值更高,将得到暖调画面;

实验十:空间透视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空间透视的概念,并通过有逻辑的实验证明决定空间透视的因素。 二、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数字照相机,变焦镜头。 三、实验原理

1、概念 利用线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2、现象 (1)现实中相同体积的物体在画面中近大远小; (2)等间隔纵深排列的物体在视觉上近疏远密; (3)纵深方向延伸的平行线由近及远逐渐向中间汇聚。 3、影响因素

距离:近距离拍摄,有更强的透视效果; 焦距:广角镜头拍摄,有更强的透视效果。 四、实验步骤

1、选定一组沿纵深方向等间隔排列的拍摄对象; 2、固定拍摄距离,使用长焦端拍摄一张图片; 3、距离不变,使用广角端拍摄一张图片;

4、将第二张图片中包含的第一张图片的部分裁剪出来并放大,与第

一张图片对比;

5、减少拍摄距离,使用广角端拍摄一张图片;

6、通过对比以上三张图片,发现决定透视的因素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