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1-05-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2月第3O卷第2期Int J LabMed,February 2009,Vo1.30,No.2 ・ 171 ・ ・经验交流・ 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C 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范久波 刘海菊 张勤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补体C。;补体C ;散射测浊法和比浊法 中图分类号:R446.61;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130(2009)02—0171—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反应造 成机体细胞损伤有关。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 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 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补体C。、C 在 补体激活中起重要作用。现对27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补体 C。、C 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其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报道 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3—2006年在本院门诊和住院 的乙型肝炎患者274例,其中男145例,女129例。年龄8--62 岁,平均38.1岁。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全国第五次传染 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和原发性肝 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001年广州)。274例中急性肝炎 28例,慢性肝炎158例,重型肝炎25例,肝硬化47例,肝癌16 例。健康对照组3O例,为门诊体检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全 部阴性,ALT在正常范围内。 2.试剂与仪器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仪器 为美国德灵公司BNProSpec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试剂、定 标液均购自美国德灵公司。先用定标液进行定标后,每日检测 室内质控,确认在允许范围内时进行标本检测。 3.方法 空腹收集各型患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 3 h内完成上机检测。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表 示,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P<o.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结 果 不同类型肝病与健康对照组补体cs、c 检测结果显示, 急性肝炎患者补体c 、c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慢性肝 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补体C。、C 水平呈下降趋势,且分 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癌患 者补体C。、C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见表1。 D0I:10.3760/cma.j.issn.1673—4130.2009.02.031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检验部(范久波、张勤), 骨科(刘海菊) 表1不同类型肝病与健康对照组补体检测结果(g/L)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O.05。 讨 论 补体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 组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包括3O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 白,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之一。补体系统中补体C 、C 含量最高,分别在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和经典途径中起关键作 用。补体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_1],其合成速度与肝脏功能 密切相关。病理情况下补体被异常激活并消耗,导致血清中补 体水平发生改变,因此检测血清补体Cs、c4水平能够反映机 体免疫病理性损害程度及转归_2 ]。 本研究中急性肝炎组补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肝细胞的损害较轻,肝细胞能代偿性 地合成C。或者补体系统尚未完全激活,免疫损伤还未开始作 用。 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补体c 、 C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可能是由于病毒使机体产生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经典途径及旁路途径,大量消耗补体, 同时肝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补体的合成减少,随病 情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展成肝硬化时导致血清中补体 C。、C 含量最低。 结果表明,肝癌患者的补体C。、C 水平又明显回升,与李 占武等 报道的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癌细胞的异常增殖相关。 总之,本组资料表明,随着炎性反应的发展,乙型肝炎患者 补体水平不断下降,肝硬化后患者水平最低,所以血清补体 c。、C 的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Eli Ritchie RF,Palomaki GE,Neveux LM,et a1.(下转第173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2月第3O卷第2期Int J LabMed,February 2009,Vo1.30,No.2 ・ 173 ・ 讨 论 霉素、替考拉林、呋哺妥因耐药率也较低,均小于1O ,未出现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葡萄球菌属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在本院仅次于呼吸系统 83.3 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金黄色葡萄球菌有 66.7 为MR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 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在 44 ~100 ,可见耐药率较高,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林 耐药率较低,小于lO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 克林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 率为33 ~100 ,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林耐药率小于 lO 。因此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时应首选呋 喃妥因,万古霉素价格较高,对细菌杀伤力强,为避免筛选出更 感染。文献[2]资料显示,尿路感染最重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 希菌,其次分别为念珠菌属、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 葡萄球菌属等。本组资料显示大肠埃希菌占所有病原菌的 48.21 ,排第1位,肠球菌属占12.76 ,葡萄球菌属占 7.65 ,变形杆菌属占7.39 ,铜绿假单胞菌占5.61 ,念珠 菌属占4.85 ,克雷伯菌属占4.59 ,一起构成尿路感染主要 的致病菌。 引起尿路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占前4位的是大肠埃希 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 多耐药菌株,仅在重症感染时使用,同时这两种药物均有一定 ESBLs菌株,占35 ,肺炎克雷伯菌有22.2%产ESBLs,与国 的肾脏毒性,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肾功能[3]。 内报道基本一致 ]。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 由于尿路感染病原菌许多来自肠道及阴道正常菌群,当自 0.0 、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1.6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 身抵抗力下降、导尿介入操作等均可引起泌尿道上行感染 ]。 药率为13.8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为21.7%、阿莫西林/克拉 又由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病原菌的种类对各种抗生素耐 维酸为37.6 ,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比肟的耐药率在 药性不断变化,因此在经验用药前做尿培养并根据细菌和药敏 34.4%~4O.7 之间,对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 结果适当调整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提高尿路感染 75.1Y00,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6.2 ,对哌拉西林、替卡西 的治愈率。 林、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大于9O ,可见I临床能有效治疗尿路 感染的药物已大为减少,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由于可诱导 参 考 文 献 ESBLs的产生,其应用也必须根据细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1]李光辉.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但作为高档抗生素应避免常规应用,阿 2001,1(1):58 60. 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可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肺炎克 I-2]陈欢,胡云建,毛永辉,等.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分 雷伯菌的耐药情况与大肠埃希菌大致相同。铜绿假单胞菌对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6(3):345 347. 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普遍较高,耐药率小于2O 的有亚胺培 r3]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 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 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M100 S9,M2一A6,1999:27-56. 制复杂,临床在治疗时应加强耐药监测。 E4]马越,李景云,张新妹,等.1999~2002年北京广东湖北和辽宁 引起尿路感染的革兰阳性球菌前4位依次是粪肠球菌、屎 省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比较分析[J]. 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由表2可知,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226—234. 粪肠球菌对利福平、左氖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耐 药率高达77.8 ~100.0 ,万古霉素、替考拉林、呋喃妥因耐 (收稿日期:2008—10—23) 药率较低,均小于15 。屎肠球菌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红 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耐药率在50.0 ~95.7 之间,万古 (上接第171页) Reference distributions for complement proteins C3 and C4:a practical,simple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approach in a large cohort [J].J Clin Lab Anal,2004,18(1):1-8. [2]Palikhe A,Sinisalo J,Seppanen M,et a1.Serum complement C3/C4 ratio,a novel marker for recurrent cardi0vascular events [J].Am J Cardiol,2007,99(7):890 895. [33 Engstrom G,Hedblad B,Janzon L,et a1.Complement c3 and C4 in plasma and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J.Eur J Cardiovasc Prey Reha— bil,2007,14(3):392 397. (收稿日期:2008—02—02) [43 Engstrom G,Hedblad B,Berglund G,Janzon L et a1.Plasma 一~一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