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的临床分析
2023-05-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检验与临床・ 2008年12月第46卷第36期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的临床分析 龚晓彬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新余338025)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N II全自动特 定蛋白分析仪,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并进行 回顾性结果分析。结果①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为(0.18±0.09)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t检 验,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92例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结果降低阳性率为89.32%。 结论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中,血清铜蓝蛋白的测定是一项最有价值的检测项目,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最可靠的特异 性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铜蓝蛋白;速率散射比浊法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8)36—100—02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铜代谢障碍为特征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因患者 肝脏合成铜蓝蛋白减少使血清结合铜减少,铜在体内过度沉积 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多系统损害【1_。笔者采用德灵公司 BN II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我院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 清铜蓝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书进行操作,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铜蓝蛋白。操作均严 格按本室作业指导书进行。 1.5统计学处理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x 检验 和t检验。 2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为(0.18± 0.09)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结 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0.01),见表1。103例肝豆状核变性 患者有92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结果见表2。 表1 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 ±s) 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来自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科住 院及门诊患者,时间为2005年3月一2008年11月。其中,男61 例,女42例,年龄1~49岁,平均年龄15岁。诊断标准均符合肝 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21。正常对照组50例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 体检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2岁。 1.2标本的采集 所采的被检标本均为空腹不抗凝血2—3mL,以2500转 /min速度离心15rain分离血清。 1.3仪器与试剂 注:同健康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表2 1 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结果 仪器采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INII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 仪。试剂均为德国德灵公司原装试剂,稀释液、缓冲液、标准品及 质控品等均为该公司提供的进口配套试剂。 1.4方法 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x 检验,x2=l12.02, 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严格按德国德灵公司BIN II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的说明 从表2中各参数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全血模式下8项参 数的数值和本实验室的靶值非常相近,而稀释模式下的HCT、 MCV和MCHC三项参数和靶值相差较远。因此,全血模式更适 [2]陈俊,朱红青.末稍血和静脉血Coueter—JT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 分析【J1.临床检验杂志,2004,17(1):24. [3]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 【4】夏世勤,周湘红.HDVIA120血液仪手工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对比【J]. 贵州医学,2007,31(7):653. [5]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 用于住院病人特别是红细胞疾病方面的检测,而稀释模式由于 需血量少而适宜门诊及新生儿、婴幼儿方面的检测。 【参考文献】 [1】苏屿.血常规检测选用静脉血最佳[J】.海南医学,2003,14(3):15— 16.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 (收稿日期:2008—12_01) 100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 2008年12月第46卷第36期 ・检验与临床・ 3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率约(1,2万一1/20万) ,其主要由铜 0.09)g几,其降低有92例,阳性率为89.32%,结果与文献报道基 本一致目。同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2例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降低中有85例患者的年龄≤ 20岁,阳性率为92.39%,结果显示肝豆状核变性在儿童期的患 代谢障碍引起,以血清铜蓝蛋白含量降低为本病的主要特征。铜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血浆铜蓝蛋白的构成要素。血清铜约 90%与 ,球蛋白结合,称之为铜蓝蛋白。它是一种 :一球蛋白 和糖蛋白,分子量为151KD。其蛋白质具有氧化酶活性,也称为铜 者比例较高,与该疾病好发于儿童期的结果相一致 。因此,肝 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可使患者得以尽早诊断和治 疗,也有利于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综上所述,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中,血清铜蓝蛋白测定是 一氧化酶,是一种特殊的和体内唯一的蓝色蛋白质,在肝脏中合成, 在血循环中铜蓝蛋白结合运输血清中约90%的铜,通过对铜原子 的结合与释放来调节铜在机体组织器官分布 。正常人从饮食中 摄入的铜在肝脏中合成为铜蓝蛋白,以胆汁的形式为主要的排泄 途径约排出30%~80%的铜 。 其病理基础是铜呈正平衡,致使铜在肝脏、肾脏沉积过多。铜 项最有价值的检测项目18]。是诊断肝豆状核变胜的最可靠的特 异性实验室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军,雷建华,苏先狮,等.铜代谢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 究【JJ.世界医学杂志,2001,5(4):75—76. [2】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167—189, 191. 代谢的障碍,胆汁排铜明显减少和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量减少使铜 蓝蛋白氧化酶活性下降,不能正常调节铜在体内的运转。铜在组 织中过多沉积引起的毒性作用在肝脏中最为明显。肝脏中铜的溶 度可高达正常的5~30倍,引起肝细胞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严重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铜在肝细胞内弥漫性地分布在胞浆 [3]邓世林,李新凤,郭小林.肝豆状核变性病人血清和尿中铜的测定及 其临床意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3):576—578. 『41王兰兰,张瑞薇,冯伟华,等.血清11种特定蛋白正常值测定及临床 意义口】.华西医学,1996,11(2):125—126. 中,后浓集在溶酶体,损害溶酶体的功能,增加溶酶体膜脆性,释 放水解酶,促进肝细胞自溶坏死,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出现 厌食、无力、伴有蜘蛛痣,肝脾肿大、腹水、便血、黄疸等症状表现 为进行性肝硬化甚至肝昏迷,铜沉积在肝豆状核及大脑皮层等 处,可使星状细胞显著增生,局部软化,甚至形成空洞,出现运动 [5]范毅凯,司方明,熊灵军.血清铜氧化酶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检测及临 床意义【JJ.河南实用神经杂志,2001,4(3):72. 【6】曾献礼,郭玉章.肝豆状核变性1 1例临床分析【J】_福建医药杂志, 1997,19(3):61—62. 及精神障碍,以锥体外系表现最多,致使基底神经节豆状核变性 而引起神经症状。 [7]许明.肝豆状核变性一家3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81— 82. 本病的基因位点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上的q14一q21处,与 红细胞酶(酯酸D)的位点连锁。患者的双亲系杂合子,常见于近 亲结婚。本病好发于青少年期,大多在5~20岁,患者以肝损害为 主,多发于儿童 。 10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检测血清铜蓝蛋白结果为(0.18± 【8]刘淑杰.肝豆状核变性12例误诊分析叨.中国医药导报,2008,5(2): 163 (收稿日期:2008—12—01) (上接第98页) 本次监测结果发现: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鲍曼不动杆 菌对氨苄西林一舒巴坦具有较低的耐药率16.7%,而氨苄西林耐 药率是92.8%,主要是因氨苄西林一舒巴坦中的舒巴坦是一种半 合成的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其他酶抑制剂明显不同的是,它 能不可逆地结合脆弱类杆菌和不动杆菌中的PBP一2,因此对这 些细菌有直接的杀菌活性。 须做好细菌耐药性的连续监测,尽量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 药,这对延缓细菌耐药产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ain R,Danziger LH.Muhi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infections:an emerging challenge to clinicians[J].Ann Pharmacother,2004,38:1449 —氨苄西林一舒巴坦的复合剂使氨苄西林对B内酰胺酶稳 定性明显增强,含舒巴坦的抗生素复合制剂可用于治疗耐亚胺 培南及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通常需要与氨基糖 1459. 【2J Paterson D.Serious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pseudom onas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li叨.Clin Infe ̄Dis,2006,43 (1):4l—42. 苷类联合用药 。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并 呈现多重耐药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我院监测的15种抗菌药 物中,氨苄西林一舒巴坦对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都具有较好 的抗菌活性,临床治疗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特别是治疗碳青 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感染的首选用药,但是细菌耐药 性增加与使用抗生素的量、频率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我们必 [3]应春妹,汪雅萍,李菁菁,等.产OXA一23型碳青霉烯水解酶鲍曼不 动杆菌基因研究[J】.检验医学,2004,19:483—483. [4】应春妹,凌健华.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的研究Ⅲ.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28—30. (收稿日期:2008—11-23) CHINA MODERN DOCTOR中国现代医生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