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Lingustics) 适用范围:全日制本科生
绪论:语言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语言学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与语言相关的学科和职业有很多,如本族语的语文教师,外语教师、文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语病纠正者、传教士、历史学家、哲学家、通讯工程师等,他们都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工作,但他们都不是语言学家,因为语言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不是研究的对象。语言学家面对的对象是语言,他要找出语言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所以说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系统阐述有关语言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皆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language,索绪尔规定为langue。第二章整个研究什么是语言。
二、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岑运强P4) 1、语文学阶段(19世纪以前)
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语文学时期。 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出现。最早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是威廉.琼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著名的学者有很多:德国的施来格尔、雅克布.格里姆、葆朴、奥古斯特.施莱歇尔、洪堡特;丹麦的R.K.拉斯克、卡尔.维尔纳;法国的梅耶等。施来格尔第一个提出了“比较语法”的概念。拉斯克于1814年向丹麦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试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冰岛语的起源》,试图回答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冰岛语的始源语是什么。雅克布.格里姆提出了著名的“格里姆定律”,奥古斯特.施莱歇尔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和关于语言的分类。我们现在用的语言谱系
1
树形图大多仿造了他的方法。洪堡特是一个介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之间的人物。他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黏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和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几个要点:一是进行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比较研究。第二是拟构始源语。第三是寻找各种语言的亲属关系,构建世界语言的谱系。 3、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至今)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建立。结构主义语言学可以分成五个流派:(王德春 P54)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4、伦敦学派 5、莫斯科学派
4、转换生成语言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其理论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古典理论。 2、标准理论 3、扩充式标准理论 4、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 5、支配和约束理论。 5、当代语言学阶段
当代语言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态势,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语言研究对象从“语言”向“话语”的转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索绪尔所设定的“语言”,而是充分考虑到语言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外部因素,把“话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语言学学科: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模糊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语言学的新兴学科。当然,以结构语言学为代表的普通语言学依然是语言学的主力。 三、语言学的分类
2
语言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把语言学分为以下几类: 1、具体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3、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4、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 5、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6、结构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第二节 著名语言学家简介
一、 洪堡特 二、 索绪尔 三、 雅各布森 四、 特鲁别茨柯依 五、 叶姆斯列夫 六、 布龙菲尔德 七、 乔姆斯基 八、 韩礼德 九、 马丁内 十、 邦弗尼斯特 十一、 王力 十二、 吕叔湘 十三、 朱德熙 十四、 马庆株 十五、 邢福义
第二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本体结构
一、语言和言语
3
1、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开始于索绪尔,索绪尔认为以前的语言学都不是科学的语言学,因为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语言学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研究对象,这就是语言(langue)。这个语言和以前的语言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每天用语言来交际,即我们说话,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言语活动,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不是“语言”而是“言语”(parole),“言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言语就是讲话或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二、语言也是所讲的话或所写的文章,是行为动作的结果。言语是个人的行为,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嗓音进行说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言语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但“语言”不是言语活动本身,而是隐藏在言语活动或言语结果中的一个规则系统。直观地说就是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系统或者叫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每个人必须按照这个系统的规定去说话,必须遵循这个系统的规则,但每个人不能创造自己的“语言”,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我们虽然对“语言”和“言语”作了区别,但并不是说“和“语言”和“言语”可以分家,“语言”可以离开“言语”而存在,实际上,“语言”和“言语”具有紧密的联系。索绪尔说:“(‘语言’和‘言语’)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互为前提的: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要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从历史上看,言语的事实总是在前的。”“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归结起来,语言和言语的联系有:第一,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那里有言语,哪里就有语言;哪里没有言语,哪里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第二,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语言虽然是第二性的,但它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即强制性的规范作用,使得任何一个说话的人或写作的人都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就不能被人们理解,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一)什么是符号
1、什么是符号
4
符号:一种信号、记号、或标记。(孙)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 2、符号的构成
符号一词英语写作Sign,符号的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能指(signification,signifier)和所指(signal,signified),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符号,如红灯和停,绿灯和行。
3、符号的本质特征:任意性/规定性(可变性/不变性)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规定性的矛盾统一性。任意性就是约定性,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涉及到一个象征的问题,象征本质上不是符号。如自然界中满山红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风满楼”预示着“山雨欲来”,在城市的某个地方浓烟滚滚预示着着火了等等。真正的符号不会有这种联系,同样是浓烟,周朝用狼烟来作为敌人进攻的信号,这就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人为的约定,周幽王破坏了这种约定,是这种符号失去了效力,最终导致军事上的崩溃。
任意性是符号形成之初的一种状态,符号一旦形成就具有约定性,对人的强制性,不许任意改变。改变必须通过约定他的全体人。
(二)语言的符号性
语言的能指是音响形象,即语言,所指是概念,即语义。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符号,是因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或之间具有符号的最本质的特征,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规定性的关系。
语音和语义之间表现为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关系。 1、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2、语言的演变。
3、语言使用中的以误为正。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2、系统性 (1)系统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5
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
聚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有很多单位性质是相同的,特点也相同或相近。这些单位在同一结构模式中可以与相应位置上的其它单位相互替换,替换后结构模式不变,这些单位就形成一个个同类性质的聚合体。
3、线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任意性,第二个特征就是它的能指的线条性。他说:“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1)它体现一个长度,(2)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展开。它跟视觉的能指相反,视觉的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并发,而听觉的能指却只有在时间上的一条线:它的要素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如表格,在视觉上有几个向度,但要读出来,必须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的。
4、生成性
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可以用有限的音位生成无限的句子。 5、层级性
语言的层级性和生成性是不可分离的。在生成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层级。叶蜚声认为语言是一个经济有效而又富于弹性的装置。《语言学纲要》P30
第二节 语言的功能(申小龙《语言学纲要》)
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 2、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具有同步关系(笔记 补1) (1)语言与社会同时产生,互为条件 (2)语言与社会同时存在,互相依赖 (3)语言与社会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叶蜚声P10-13) 三、语言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工具(申 P19-31)
1、语言是否是思维的唯一载体
6
(1) 肯定意见 (2) 否定意见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还是先后产生的(申 P23) (1)同时产生论 (2)思维先于语言论 (3)语言先于思维论
(4)语言的前思维阶段和思维的前语言阶段 3、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必然联系 (1)实验基础(申 P25/叶 P16)
(2)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申 P28 /叶 P14) (3)关于聋哑人的思维(叶 P19)
(4)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社会因素(申 P29) 三、语言是人类的行为工具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语言的另一个功能:奥斯汀提出如何以言行事,认为语言就是一种行为。说话就是在做事,如“把窗户打开。”在婚礼上、判刑、为孩子祈福、首航仪式上对船的命名,诅咒敌人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在语用学中还会讲到。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单位
一、语音的分析和研究
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能载负与传达一定的语义信息并能被别人理解的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和社会现象。 1、划分语音单位
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语音都是一串一串的语音流,也就是说自然语言的形式是一条条连续不断的语音流。这一串串的语音流是无限复杂、变化万千、稍纵即逝,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更好的研究语音,更加科学的研究语音,语言学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把语音划分成最小的单位。
7
人们把连续不断的语音流切分成一段一段的,一直分析到我们的听觉不能分析的程度。如ren min(人民)这一段小的语流可以分析为r/e/n/m/i/n六个最小的语音单位,在听感上他们不能再分了。这样分析出来的语音单位被称为音素:从听感上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使用音标
划分出音素是一种研究手段,在实际的发音中,音素不会一个一个单独出现,音素在口语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在头脑中形成的心理印象又看不见、摸不着。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分析出来的每一个音素都用一个书面符号记录下来,犹如数学研究必须有一套用来标数的符号一样。记录语音的符号就叫做音标。音标的种类很多,记音的形式不同、方法不同、符号形体也不同。如我国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标写现代汉语语音的两套标音符号。
ㄅㄆㄇㄈㄉㄘㄋㄞㄍㄎㄏ(bpmfdtnlgkh)。音标是音素的文字,是语
音的书面化,是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音符号是“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它最初是“语音学教师协会”(The Phonetic Teacher’s Association,后改名为“国际语音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于1888年8月制定并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从公布到现在经过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订是1979年。
国际音标的特点是:1、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符号代表,一个音标
符号只标示一个音素。不产生同形异音的问题,也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情况。2、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大多数采用的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的时候再补充希腊字母,还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字母的倒写、大写、连写、添加符号等办法来补充。(备课笔记)
国际音标可以分为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赵元任把宽式音标叫做
音位音标,把严式音标叫做音质音标。宽和严是一种相对说法,宽式记音质较为宽松的音位记音,只要区别不同的词和语素就可以,严式记音指尽可能精确地记录到不同音位变体以及各种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的细微变化,必要时还要用添加符号。
3、从不同角度划分的语音最小单位
8
(1)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是发音器官紧张一次所发的音。
(3)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二、语音学与音系学
语音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语音具有三种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对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进行研究的属于语音学,对语音的社会属性进行研究的归为音系学。
第二节 语音学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 2、音强 3、音长 4、音色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一)发音器官: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 (二)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
1、元音的特点(叶蜚声P58) 2、确定元音的依据:
元音的不同是有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口腔是最重要的共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口腔的不同形状。元音的性质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唇形的圆展。
舌位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 舌位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9
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 3、元音舌位图 4、八个基本元音 5、舌尖元音 6、卷舌元音
(三)辅音: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 (四)吸气音
第三节 音系学
最早提出“音位”概念的是喀山学派的库尔德内和他的学生克鲁首斯基(1851-1887)。布拉格学派直接继承了他们的观点。音位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美国的萨丕尔,他认为每种语音都有自己的音型,分为抽象的“内部格式”和具体的“外部格式”。分析语音就要想办法从它的外部具体表现构拟出它的内部抽象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语音的音型。经过莫斯科音位学派的谢尔巴和伦敦学派的琼斯等人的研究,音位学逐步成为结构语言学中最成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音位
1、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2、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所以一个最小语音音位,它的身份往往是双重的。如a,既是音位又是音素。
(2)划分音素的目的是认识语音单位的构成特点,弄清音素与音素的区别,划分音位的目的是认识语音单位的在语言体系中区别意义的功能。
(3)音位的划分离不开音素,要以音素为基础。一个音位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一组音素构成。因而音位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音类,是由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 3、音位的特点:
10
(1)辩义性。
(2)最小的能辨义的语音单位 (3)民族性、地域性 4、音位的类型
(1)音质音位:
a.概念:从音质的角度划分与归并出来的音位即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叫做音质音位。由于音素在语音组合的线性序列中占有一个时段,所以也叫音段音位。
b.确定音质音位的方法、原则:
(a)方法:把一些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先找出一个需要进行音位分析的词的语音形式,然后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逐个替换其中的某一个音素,替换以后如果引起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就是不同的音位。 (b) 原则: (1) 对立原则
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3) 语音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大,即使互补也不能归为一个音位 以上三原则中,对立是确立音位的,互补和相似是确立音位变体的。
(2)非音质音位
a.概念:利用音高、音强、音长这样一些非音质要素形成的音位称为非音质音位。
11
b.类型:(岑)P63 调位: 重位; 时位:
二、音位变体:
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是音位的变体 2、音位变体的分类: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 条件变体: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它们相互排斥,即出现甲的地方不会出现乙,出现乙的地方不会出现甲,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语音形式的作用,而在语音上又相似,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中自由替换而又不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由这种音素构成的同一音位的变体叫自由变体。 三 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可以看作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表现一般。“变体”不是相对于“正体”而言的,所有的成员都叫变体。同一音位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不过一般总是选择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受语音环境影响最小的、比较简便的变体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如普通话选[a]作为代表,写作/a/。
四、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1、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2、音位区别性特征的确定: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可以根据语音的物理属性确定,也可以根据语音的生理属性确定,原则是二元偶分。 雅各布森的12对区别特征: 叶蜚声的9对区别特征:
12
孙维张的9对区别特征:
3、分析b/p的区别性特征,并讲述英语塞辅音音位区别特征、普通话辅音区别特征矩阵图
普通话辅音发音特征表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双唇、送气、清、塞音 m:双唇、浊鼻音 f:唇齿、清、擦音
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舌尖中、浊、鼻音 l:舌尖中、浊、边音 g: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舌根、送气、清、塞音 h:舌根、清、塞音
五、音位的聚合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性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
(一)辅音可以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聚合。
1、按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 (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
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 2) 擦音:f、s、sh、r、x、h
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 4) 边音:l 5) 鼻音:m、n、ng
(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
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
13
ng:舌根、浊、鼻音
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舌面、清、擦音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舌尖后、清、擦音 r:舌尖后、浊、擦音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舌尖前、清、擦音
2) 浊音:m、n、ng、l、r
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 (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 1) 送气音:p、t、k、c、ch、q 2) 不送气音:b、d、g、z、zh、j
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
2、按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部位是指气流在发音器官受到阻碍的部位。
根据发音部位可以分为:
1、 双唇音是由上唇和下唇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b、p、m、 2、 唇齿音是由上齿和下唇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f 3、 舌尖中音是由舌尖与上齿龈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d、t、n、l
4、 舌根音是由舌根与软腭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g、k、h、ng
5、 舌面音是由舌面与硬腭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j、q、x 6、 舌尖后音是由舌尖与齿龈后、硬腭前的交接点构成气流阻碍而发出的声音:zh、ch、sh、r (二) 元音
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1、 舌面元音:i、u、ǖ、a、o、e、ê
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 3、 卷舌元音:er 五、音位的组合 1、音节(岑P67) 2、语流音变
14
六、音位系统
每个语言的语音都是成系统的,一个语言的音位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该语言全部的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2、每个音位的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件。 3、各音位在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所表现的规律。
第四章 语义
第一节 语义的性质(李福印)
一、意义与语义 (一)意义的本质
1、指称说:认为意义是语言表达所指的事物。代表人有中国的荀子,古希腊的柏拉图,现代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2、意念说:意义是理解某语言表达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和该表达相关的想法或概念。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3、行为反应说:意义是某话语产生的刺激,或对某话语的反应,或者是刺激和反应的结合。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
4、用法说:语言表达的意义取决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代表人物是后期维特根斯坦。
5、验证说:语言表达的意义取决于含有该表达的句子或命题的可验证性。代表人物是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他们属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6、真值条件说:意义是语言表达对整个句子真值的贡献。代表人物是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
7、语义三角理论:奥格登(Ogden,C.K.)和理查兹(Richards,I.A)在《意义的意义》(< meaning of meaning >)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理论。指出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
(二)意义与语义的关系
意义是否就是语义,申小龙认为意义和语义不是一个概念。意义是语义的上位概念,意义包括“语义”和“价值”两个方面。如:
1、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5
2、粮食对于一个农民的意义。 3、这个词在这句话中的意义是什么? 4、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
例1和2中的意义相当于“价值”。例3属于语用意义,在具体话语中的含义。例4才是语义学中所要研究的意义。
(三)什么是语义(岑运强P82-83)
1、定义:语义是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即语音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全部内容。
2、语义的生成和理解。 3、语义三角。 二、语义的性质 1、主观性 2、概括性
3、明晰性与模糊性 4、民族性和共同性 5、系统性
第二节 语义单位和语义类型
一、语义单位
1、义位:语义表层的最基本单位,是一个可以自由运用并按一定规则相互组合的语义单位。有人把一个义项看作一个义位。那么,单义词的意义就是他的义位。多义词的每一个义项都是一个义位,有几个义项就有几个义位。
2、义素:语义深层的最基本单位。是对义位进行分析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它的特点大致相当于“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所以义素也可称为“语义的区别性特征”。一个义位是由若干义素构成的。如“父亲”一词(笔记)
二、语义类型
以前,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比较狭窄,认为语义就是研究语言中词汇的意义。但是,语义的范围要广得多,我们根据语言单位的存在状态,可以把语义分为三
16
种类型:1、词汇意义:研究语言单位在孤立状态下的语义。2、语法意义:研究语言单位之间相互组合时表现出来的语义。3、语用意义:研究语言单位进入交际时,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义。语用意义是语用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章将略过。
(一)词义(<语言学基础理论>P87)
词汇意义是语义学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个分支,现在已经形成了词汇语义学这一研究领域。
1、什么是词汇意义,顾名思义就是以词汇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就是词义。传统上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意义,另一种是色彩意义。
概念意义:词所表示的概念,即理性意义。它是全部语义的核心部分,是人脑认识客观事物的理性工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色彩意义:附着在概念意义之上的附加意义,包括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
形象色彩:附着在概念意义之上的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所引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外部形象的联想。
感情色彩:渗透或附着于概念意义之上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主观态度。如褒与贬,喜好与憎恶等。
风格色彩:也叫语体色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适用于不同交际环境的语义特征。如口语语体与书面语语体的对立 (二)句义
研究句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下手。我们从三个角度是把握句子的意义研究。首先,把句子看成一个句法完整的表达式,把句子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就涉及到一个句子的整体结构,一个句子和其他句子的关系等。其次,把句子分成两个部分来考察: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用信息结构理论来研究。第三,把句子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来考察他们的意义。这涉及到很多范畴,如时态、语态、体、情态、题元角色等。
应该指出,由于句义涉及到句子问题,而句子是和语法分不开的,所以句义的研究也舍弃不了语法,在句子语义学中,形式和意义不能分开。
17
第三节 语义的聚合和组合(语义分析)
一、语义场理论 (聚合角度)
背景:场 的概念借自物理学。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质量。我们可以认为场理论讨论的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场”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的是德国和瑞士的一些结构主义学者。20世纪30 年代,德国的特里尔(J. Trier)提出逻辑学中的概念场在语言学中相应的是词场。
1、定义:
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2、分类:
义位场——多义词各个义位之间的关系 词义场——几个词相互之间的关系 3、特点
1、层次性由于事物现象的分类可粗可细,类别可大可小,因此语义场也是○
可大可小。最小的语义场只有两个词语。
2、系统性一个词语的意义,取决于这个词跟哪些词语构成一个语义场。 ○
如“孩子”跟“大人” “孩子”与“父母”
3、民族文化性由于语义场具有系统性,而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的方言以○
及不同的时代,其语义场的构成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词或相当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语义价值
4、相对性语义场的构成,是以词语的义项为单位的,因此,同一个词有几○
个不同的义项,就分属几个不同的义场。
二、语义聚合关系
1、一个词及其内部的语义聚合关系 ——同一词内部不同义位的聚合→多义类聚
1、单义词○2、多义词义位之间的关系 ○
2、不同词之间语义的聚合→ 同一关系及义场 等义及近义
反对关系及义场 互补反对(生死) 两极反对(黑白) 关系对立(买卖) 上下义关系及义场 包含关系及义场 三、义素分析法
18
20世纪40年代,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古德内夫受音位学区别性特征的启发,研究亲属词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60年代,美国人卡兹、福德将义素分析法用来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1、从一组相关的词语中抽象出区别性的语义特征 举例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1、明确分析对象,确定语义场 2、步骤 □2比较分析 □
3、几种具体模式 名词模式
名词的义素分析模式可概括为:{义项}=[属性1、属性2、„„属性n、类属]。 动词模式
动词的义素模式可概括为:{义项}=[主体、方式、动作、客体、因果]。 形容词模式可概括为:{义项}=[范围、方面、程度、性状]。
4、价值 :教学意义、词典释义、语义识别、语法研究(语义特征分析)
1、模仿音位理论中的区别性特征,在音位中,区别性特征是一个5、缺点:○
有限的集合,而意义是一个开放系统,分析义素和确定义素,以至义素项目多少,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
2义素分析,宜用於同一语义场内的词(义位)的比较,与不同的词(义位)比○
较时,同一词(义位)须列出的义素有异
四、语义组合
1、语义组合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1)规则的制约。 (2)语义本身制约。
(3)社会制约:语言使用的实际制约 2、组合中的语义关系
词语和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仅发生结构上的关系(语法结构),而且发生语义上的关系(语义结构)
Eg 汉语 语义关系 吃苹果 动作 受事 吃大碗 动作 工具 吃食堂 动作 处所
19
吃五个人 动作 施事
第五章 语法学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什么是语法 1、语法
不同的人对语言研究的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因此对语法的认识也不同。
最狭义的理解,也就是语言学的传统含义和通行理解,语法是组词造句规则的总和,它是语言的一个层面,独立于音系学和语义学。它包括词法(morphology)和句法(syntax)两部分。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则认为,语法是一套生成机制,使生成一种语言所有句子的有限说明。语法能够界定说话人掌握的全部语言规则。因此,他们认为语法乃是指语言整个系统,不仅包括句法、词法,还包括语义学和音系学研究的所有范围。
我们的课程主要是狭义的语法关注:词法、句法 2、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具体说,语法就是词的构成变化的规则(词法)和句子的构成规则(句法)。
1、组合规则是抽象概括的,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语素或词的组合,而是对○
一系列同类结构的概括。比如动宾结构
2、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规则就是语法○
单位归类的规则,语法单位替换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3、聚合规则与组合规则的关系? ○
二、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概括性
20
2、递归性——〉生成性
规律规则隐含在句子中→无数句子模式的抽象概括:NP→名词短语生成性(递归性):大的复杂的结构是由小的简单的结构逐层组合而成的→有限规则生成无限句子简单的、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造出无限多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描写。
递归性是数学用语,指无限使用有限规则形成层层嵌套的层次性。
3、层次性 线性
1、从表面上看,语法组合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是线性的,其实,它○
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线性和层次性并不矛盾,是两个不同分析层面的问题。
2、○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
3、层次分析对于揭示和辨析歧义有重要的作用。 ○
4、稳固性、系统性:(略)
千百年沿用,很少改变。主+谓+宾(不受外来语影响)历时的看也有变化
三、语法单位 (按照定义、判定、类型)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1、语素(略)复习 2、词(略) 3、词组(短语)
4、句子 具有一定语音形式和语法特征的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的交际单位/最大的语法单位。
第二节 词法: 词的组合 与 词的聚合
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构词法、构形法[形态变化]、词的语法类别[形态组合特点])
21
一、构词法
构词法(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组合成短语的规则 组合规则的体现)
1、区别造词法与构词法 历时共时角度 2、构词法:
派生(附加法):在词跟或词干上添加构词词缀的构词方法。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较能产。
复合:把两个或多个词根组合起来构成新词的构词法。复合法是汉语中最能产的方法。汉语中的“姐姐、叔叔、妈妈”等是相同词跟组合成的词,不具有动词、名词重叠时的特殊意义,因此也可以看作是用复合法构成的特殊的词 4、词的结构类型
词:单纯词(一个语素:单音/复音)
合成词:派生词(形态构词法/附加法);复合词(句法构词法/词根复
合法)→两者的构成方法不同。 二、构形法:
词的形态变化的规则→构成同一个词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
附加法(不构成新词)、内部屈折、零形态、量位、重叠、异根、调位等语法手段
构词与构形有区别:
构词:不同的词怎样组合成→语素组合成新词的规则(词汇意义变化) 构形:同一个词的变化规则→语素变化,但未形成新词(语法意义变化)→主要通过综合性手段表示
三、词的聚合:词类
1、定义:词的语法类别→从语法角度对词进行分类→语法分析的需要,说明词的语法作用。
2、划分标准:划分词类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标准:词的语法意义;词的形态变化;词的语法功能。形态标准、句法标准(功能特征)、意义标准等 循环论证? 先有分布还是先有词类?
第三节 句法
短语和句子的构成规则(组织模式+结构特点)
一个句法结构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按照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层
22
次组合而成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制约形成了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一、句法结构关系
句法关系:各构成成分[词+词;词+短语;短语+短语]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
句法关系通常可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分别形成五种结构模式: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并列结构、述补结构。
二、句法功能类型
短语跟单词一样,也有各自的语法功能。根据短语不同的语法功能,短语可以划分为三种功能类型。
1、体词性短语 2、谓词性短语3、饰词性短语
第四节 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一、语法形式 形式:
He walks along the way. 表示一般时
He is walking along the way.表示现在时 第三人称单数
He walked along the way. 表示过去时
表现语法作用(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1、语法形式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
2、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如名词和动词是不同的语法类别,有不同的语法意义,这种不同的语法类别和语法意义。 二、语法意义
具体语法成分及语法结构所反映出的关系意义或结构意义。
1由语法形式表示的意义, 如:-s 表示复数意义 trees hands ○
2由组合关系而造成的结构关系意义,如: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3由聚合关系而造成的类意义:对一类词抽象概括得出的意义。如: ○
23
名词 ——表示事物的名称 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
语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的区别
具体词语的语汇意义虽然也是抽象的,但是,语汇意义是从词语所指事物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而语法意义则是从各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
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而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
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概括出来的;语法形式总是表示语法意义,任何语法意义都是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不存在无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一形多义 词尾s在“she works”表示一般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意义 一义多形 汉语 给我滚 动作-服从对象义 给我打个电话 动作-服务对象义
三、语法手段
由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出来的类别叫语法手段或语法方式。 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手段)就是语法手段→是语法形式的再概括 1、综合类手段 A、附加法:B、内部屈折: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词内部通过词根的语音变换构成语法形式(重位:改变一个词的重音位置构成不同的语法意义。俄语:重音→单复数;英语:重音→区别词性(’pro’duce)
import 出口 verb noun
C、零形态:词的某种语法意义靠相关的语法形式衬托出来。其本身并不具备特定语法形式却表达语法意义。
如:英语名词的单数形式。
D、异根法: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E、重叠 利用整个词或某个语素的重复来表示语法意义。 2、分析类手段A、语序/词序 B、辅助词(虚词):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C 、语调:靠语音变化构成的模式表示语法意义。(由句子高低、快慢、长短、升降、轻重综合而成) 陈述、疑问、命令、感叹、停顿(小王 不去了)
3、世界语言分类
24
a根据所用的主要语法手段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
b根据有无形态变化和语法手段的异同,从语法角度把语言大致分四种: 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c根据句法特点 SVO SOV VSO
四、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表示内容很多,有些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意义,有些是组合中的结构关系意义。对这些意义进行再归类就是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
1、狭义语法范畴/广义语法范畴:
人们把同性质的语法意义归类就得到语法范畴/。例如:
1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这些是狭义的○
语法范畴,专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 2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 ○
2、狭义语法范畴分类:(词法范畴)
性:通过词(主要是名词、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数:通过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量的特征。
格:表示名词、代词等同其他词的关系。这是最复杂的语法范畴 时: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往往是以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特征(强调时间)
体: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进行状态的特征。(强调动作的持续与否)
态: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关系(主体与动作的关系)→主动态(动作主体发出者)/ 被动态(承受者) 人称: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级: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别
3、句法范畴 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与法意义的形式 类别范畴 :语类选择 关系范畴 :虚词 语序 总结:
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综合手段+分析手段
表现
25
概括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词法范畴+句法范畴
第五节 语法分析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略) 缺点:
1没有区分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用六大成分来分析句子,并把六大成分○
平铺在一个层面上,抹杀了句子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这就等于忽视了不同层次关系的句法结构的差异。
2不重视层次关系,一些语言现象无法分析:不能反映句子的结构层次→○
句子的组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层次进行的。 对于结构来说,层次性是很重要的。 哪个部分先与哪个部分结合,再与哪个部分结合?
3、 以词为单位,有时很难确定谓语中心→中心语有时不是词而是短语 ○
二、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IC分析法 immediate constituents 1、层次分析法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个复杂的语言单位都是有较小的语言单位组成的,但不是一下子组成的,而是由小到达逐层逐层组织起来的-——二分法中心词分析法主要是找主谓宾,所以是三分法。
2、层次分析的原则 (1)结构原则
结构原则指一个句法结构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必须能够成立。(某种语法中客观存在的合法的语言单位或结构体) (2)功能原则
功能原则指一个句法结构切分下来的直接成分能够组合搭配,即要符合某种语言的语法单位搭配的原则 (3)意义原则
意义原则指切分后不能改变原意。 3、优缺点:
句子成分分析法——原子观 把语言事实当作孤立的要素,忽视单位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忽视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句子表面上看各单位是受时空限制成线性排列的,但实际上有层次。
26
1、优点: ○
层次分析法的目的, 就是透过线性排列的表面形式,揭示内部的层次构造。 2、缺点: ○
从形式出发分析句子结构,不能解决语义歧义结构。→鸡不吃了:(人不吃?)(鸡不吃)→添加
三、变换分析法
1、变换:不同的句型或句类之间有时可以相互变换,如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及一些特定句式之间,都有变换关系
2、变换分析法也叫 转换分析法 ,是根据一个语法格式与其他格式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语法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可以用变换分析法。
3、变换分析的手段是:通过移位、删减、增添等手段
4、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做句法同义 5、句法多义 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四、 语义特征分析 略 五、语义指向分析 略
语义指向:在语法分析中,指一个成分与另外两个或多个成分中的某一个具有 “相关”的关系。即确定某个词语跟结构内出现或可能没在结构内出现的哪个其他词语相联系。例如:
小明吃饱了 (小明吃东西)小明饱了。 小明吃光了 (小明吃东西)东西光了 小明吃快了 (小明吃东西)吃得快了 六、功能主义分析 略 了解
结构主义认为语法结构在表达上是自足的
功能主义则认为语法在表达上不是自足的 功能主义强调要在语言实际交际中研究语言。 1、原型理论
27
2、标记理论
3、象似性理论
第六章 语用学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 (一)语用:
语用即语言的实际应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用语言去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过程。现实的言语交际实际上就是一个语用的过程,即使用语言符号的人利用语言符号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感情。
对语言进行语用研究就是脱离了把语言看作一个静态系统的传统的语言研究模式,转而把语言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把语言研究定位在言语活动的基础上。 (二)言语活动
1、言语活动构成的六要素
言语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由六个要素构成:交际的主体和客体;交际的场景和目的;交际的方式和内容。 2、言语活动的过程:
(1)言语编码:在交际愿望和表达意图的驱使下,利用大脑中的语言库进行编码,形成交际内容的过程。
(2)言语发话:把言语编码的内容外化成有规律的语音流即话语的过程。 (3)言语传递:物化了的外部语言以语音流的形式在空中传播的过程。 (4)言语感知:作为言语载体的振动着的空气波被大脑语言听觉中枢感受知觉到的过程。
(5)言语解码:把感觉到的生物电化学脉冲通过对照大脑中的语言库进行理解的过程。
3、言语反馈:在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整个言语活动是循环往复的。交际的主体和客体不断变换角色,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言语反馈的问题。所谓言语反馈 (三)语境
28
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语境分为大语境、中语境、小语境三种类型。 1、大语境:也叫背景语境。它是由言语交际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交际双方个人历史文化背景构成。
2、中语境:也叫情景语境。指的是交际时具体的时空环境、具体的场景、事件以及交际双方的现实心理状态与彼此之间的关系。
3、小语境:也叫上下文语境。所谓上下文指的是语流中某一个句子或某一词语的前言后语或前后的词语。小语境是传统语言学所讲的狭义的语境。 4、语境的切适性原则:一切会话,包括其他形式的言语交际都要切合语境,适应语境对会话全过程及其他形式言语交际的过程的约束。 二、语用学的兴起
目前,语用学涉及的领域有很多,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指别理论、预设理论、关联理论、会话结构理论、新格赖斯原则等。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第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理论。其创始人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奥斯汀(英),后继者是美国的塞尔(美),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是由奥斯汀提出,并被塞尔发展的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他们的语言分析理论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理论具有相同的理论目标。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来源
从1952年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在牛津教授题为“言与行”(words and adeeds)的课程。1955年他被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座(共十二讲),题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论言有所为》或《如何以言行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陈述句应该分成“有所述之言”和“有所为之言”。“有所述之言”也叫叙事句,它是一种陈述,其作用是描写某一事件、过程或状态,具有真假的意义区别,如“罪犯在昨天晚上逃跑了。(The prisoner escaped yesterday.)” “有所为之言”又叫施为句,它不存在真假的问题,说这些话本身就是做了某事,而不是说某事是否是这么回事。如:
29
“我给这个游艇起名为伊丽莎白女王。(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
“”(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我打赌明天会下雨,如果输了我给你六便士。”(I bet y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有所述之言”和“有所为之言”是不同的,前者涉及句法和逻辑——语义问题,后者却以语境为转移,是语用的问题。“有所为之言”的实际内容是以言行事。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有所为之言”作为关注的中心。他把“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叙事句”,把“有所为之言”称为“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performatives)。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
奥斯汀对“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划分存在着一些不严密的地方,如“言有所述”也可以看作隐性施为句。后来,他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主要针对施为句),即所谓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1969年,塞尔以其1959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言语行为——一篇语言哲学论文》(简称《言语行为》),从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了该理论的正式名称。 二、言语行为的分类
1、三分法: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以言指事(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指事:就是“言之发”,指的是说话人说出话语的一种行为。如“今天真冷。”说这句话的时候,必须发出一连串的声音,这种连续的发音行为就是以言指事(言内行为)。
以言行事:说话人通过说出话语去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一种行为。(在施为句中)说话人说出一句话,总有他的用意的,这种用意就是以言行事。如“今天真冷。”这句话被老师说出来,可能有几种用意:(1)找个话题,只是闲聊。(2)建议学生把窗户关上。(3)建议学生转移到另一个暖和点的地方上课。 以言成事:指的是说话人说出的话在听话人的身上可能引起反应的一种行为。如老师说“今天真冷。”后,同学们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把窗子关上了,或者大家转移到了一个较温暖的地方上课。这就是以言成事。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可见,以言成事不是必然的。
30
这三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整个言语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设X——以言指事,Y——以言行事,Z——以言成事。则言语行为的过程可以解释为:By saying X and doing Y,I did Z. 语用学最感兴趣的是Y——以言行事,说话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又如何正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是研究言语交际的中心问题。
2、二分法:莱昂斯、列文森等把言语行为分为两类: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的意图直接由话语的字面用意来表达的言语行为。如:“请把窗户关上”,听者从字面意义就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达出来的言语行为。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想直接表示出其说话意图时,就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这一言语行为。如:“今天真冷。”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别人把窗户关上。
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
第三节 会话含义理论
一、会话的类型
1、会话:双向式、互动性口头言语交际的一种。 2、会话的类型: (1)向心型会话 (2)背心型会话 (3)纵向型会话 二、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1、合作原则的提出 (《语用学概论》 何自然 P77) 2、合作原则的准则
31
A.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 关联准则(Relevant Maxim)
说话要贴切,要有关联,不要答非所问。 D.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避免罗嗦。 d.要有条理。
(二)合作原则的遵守和违反
1、合作原则的遵守2、合作原则的违反
A.说话的一方悄悄的、不让听话人发觉地违反合作原则,从而将听话人引入歧途,上当受骗。如故意撒谎。
B.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如:在记者采访时,被访对象可以说:“无可奉告。”一类的话来违反合作准则。
C.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他主观上愿意合作,但他面临着一种冲突,为了维护一条准则,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
D.说话人有意不去遵守某一准则,但他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这一点,并会认为他仍然是合作的;听话人也知道,说话人并不存心让他受蒙蔽。有时说话人是有意不去遵守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让听话人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出其中的语用含义。这种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时产生会话含义的主要渠道。 (三)会话含义的推导
第四类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实际上是说话人利用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来让听话人推倒出语用含义。利用不同的准则可以推导出不同的语用含义。 1、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语用含义
32
A.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一方面。 B. 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二方面。 2、利用“质的准则”推导的语用含义。 A.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第一方面。
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让听话人推导出语用含义。 B. 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第一方面
往往说一些没有诚意的话,不负责任的话,从而让听话人推导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3、利用“关联准则”来推导话语含义。
听话者不用语与说话者的话题相关的话语进行回答,从而隐藏着一定的话语含义。
4、利用“方式准则”来推导话语含义。
A.故意违反“方式”方面的第一条准则,即避免晦涩。 B. 故意违反“方式”方面的第二条准则,即避免歧义。 C. 故意违反“方式”方面的第二条准则,即避免啰嗦。 D. 故意违反“方式”方面的第二条准则,即要有条理。 三、礼貌原则 1、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b.尽量多使别人得宜。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 尽量少使自己得宜。 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 尽量少赞誉自己。
33
b.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 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反感。 b.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 2、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 3、礼貌原则的特征
第七章 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
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和种族因素;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语言间的相互影响
什么是语言间的相互影响;语言间相互影响发生的条件;语言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和类型。
第三节、世界语言的分类
语言的两种分类:形态分类和谱系分类。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