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020-02-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东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作者:李振国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02期

摘 要:2014年以来山东省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亟待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与营治。本文结合山东省内银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从外部环境、银行自身及借款人三方面透析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健全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备法律制度、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成因分析 防范与营治 一、山东省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当前不良贷款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暴露,尤以山东省为典型,2014年以来,山东省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都呈明显“双升”趋势(见表1),且主要集中在民营制造业和流通行业。根据山东省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226.9亿元,比年初增加413.7亿元;不良贷款率2.96%,比年初上升0.4个百分点;而2018年1—6月,全省银行业净利润352.5亿元,同比下降8.68%。银行因考核压力或监管指标所迫,部分账面不良通过“到期无还本续贷”、“出表”、甚至五级分类不实(通过关注类甚至正常类贷款隐藏不良贷款)等途径转到隐性不良,导致账面不良被低估,不良贷款仍存在集中爆发的风险。

不良贷款激增,不仅给银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其资信及社会信誉的降低,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当前社会融资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个别银行一旦产生风险,可能传导至社会相关行业,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山东省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山东省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局面短期难言见顶,强化不良贷款营治需从成因入手,对症下药。本文将从外部环境、银行自身及借款人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下行与政府干预是造成山东省不良贷款的外部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宏观经济环境下行、不合理的政府干预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之前经济刺激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需求减少,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山东省两大主要产业,顺周期特性使行业内众多企业低迷不振、利润空间被压缩,行业风险快速暴露,违约概率增加。银行在经济下行期的信贷收缩策略使得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开展业务,导致企业陷入恶性循环,银行在经济上行阶段过度投放的风险逐渐显现,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

二是宏观调控及政府的不合理干预。2008—2010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有利于国家应对危机冲击、稳定经济总体环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根据市场规律自主发放贷款,导致了大量低效投资,比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造成了经济供需结构失衡。此外,在“官本位”仍然较重的山东,各地方政府为保持GDP快速增长和实现政绩,无形之中予以不合理的干预,甚至直接干预银行向地方国企输血,为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同质化竞争、考核机制不合理及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是形成不良贷款的内在原因 一是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伴随竞争日益白热化,银行出现了经营模式同质化、融资同周期等问题。面临同业竞争和发展指标压力,为扩大贷款规模,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利率和期限等贷款条件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所谓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不断突破风险底线及加大期限错配上,忽视贷款质量势必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二是银行不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利润指标逐年递增,为了完成经营目标会逐级下达考核指标,收益导向促使银行不断扩张贷款规模;虽然银行大都强调收益与风险匹配,但因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扩大贷款投放获取的收益远高于形成不良对个人的处罚,责任追究不到位、违规成本低),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完成任务不断放宽贷款条件,“规模偏好”导向的投机心理扭曲了银行的经营理念和风控体系,导致银行更重视贷款规模和收益性,而忽视其安全性、流动性,甚至为了既得利益有意掩盖贷款风险,搞“击鼓传花”,但风控放松使得一些偿债能力不佳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为后续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三是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三查”不到位:银行通过听取借款人介绍、走访车间、分析财报等途径收集资料,但企业数据造假、集团内关联交易频密、缺乏多维度的信息支持使得信息严重不对称,直接导致贷前调查KYC不足、银行不能准确地评估贷款风险。部分审查人员过于倚重历史财务分析、现有经验,而数据造假频发、人为因素又不可避免,有时又过于倚重抵押物,难以得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同时多层审批、集体决议容易导致审查松散、责任心不足,造成审查缺位。贷后环节,因为风险意识不足、客户经理质素有限、管户过多等因素,导致不能严格监督贷款资金流向、不能实时走访企业、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掌握滞后,不能对潜在风险及时识别和预警,授信企业猝死现象时有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外,员工素质(如对行业走势的判断、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等专业能力)及职业操守、银行信贷业务结构的合理性(如在投向上向某些行业、某些大中型企业过度集中),都会影响银行授信资产质量。

(三)借款人的经营理念、信用水平及担保方式是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自2014年以来,山东省不良贷款大规模暴露,以民营企业尤为突出,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于:一是企业经营理念引致的不良贷款。山东省近十几年快速发展,以民营企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与主业相关的投资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利润,有利于其长期发展,但其中也不乏盲目投资。民企大都缺少完善的管理和风控制度,实际控制人的喜好及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些民企甚至不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仅想新上项目通过规模效应获利,属于低水平资产拉动型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也更容易进行高杠杆经营、短贷长用,导致财务成本高、挤占营运资金,甚至资金链断裂,引致不良。在山东东营,曾被誉为“大而不倒神话”的昊龙集团于2015年破产,大量银行授信形成不良,战略决策失误是导致其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作为民营家族式企业,管理乏善可陈、缺少整体战略规划,集团2003年纺织板块投产、2009年布局轮胎板块(轮胎行业火爆1年左右进入下行周期)、2013年进军地产行业,每一项投资均在该行业进入或即将进入下行周期之时,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持续大规模项目建设,却接连投资失误,导致集团亏损、只能靠银行贷款维持,最终破产形成不良。

二是企业信用水平引致的信息不对称。国内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很多企业存在信息选择性披露、甚至造假等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流于形式、社会信用缺少必要的惩戒措施,而企业向银行披露信息的质及量直接影响到银行信用判断;恶意逃废债时有发生,借款人信用水平高低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存在一定影响。

三是互保圈致外围风险引入。山东企业互保非常普遍,如某一企业资金断裂,风险会通过担保传导被成倍放大,增加了担保圈内企业的违约概率;同时,担保圈涉及企业及授信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及担保关系变得相当隐蔽和复杂,增加了银行管理难度,银行授信也更易出现问题。

三、山东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及治理建议

山东省不良贷款已大规模爆发,但仍未有触底迹象。随着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的加快推进,更多企业可能会面临经营困境,不良资产存在进一步暴露的可能,亟需寻求不良贷款防范及治理的有效策略,通过“严格控制增量,强化存量营治”提高银行授信资产质量。 (一)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审慎制定产业政策,加快产业机构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调控方式,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减少国企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让市场有明确预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银行按照市场需求自行发放贷款,形成有效的市场分散和风险分担机制。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要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规范借款人信用信息和财务信息等的披露、提高透明度;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建立并完善“政府征信+市场化征信”的多层次征信体系,覆盖借款人各类有效融资,完善监督和控制机制;完善失信处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强化对投机企业或信用不佳企业的警示作用。

(三)健全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要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经营的原则,完善其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三查”到位。贷前调查阶段,信息采集时要多渠道交叉验证,强化与工商、税务等的沟通从而更好的了解借款人往年的实际经营情况,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大额客户,组建债权联席会,完善同业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用评价,完善客户筛选体系,充分调查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关键指标,合理制定融资方案,严防病从口入。强化贷中审查,重视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比如引入基于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贷款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能直观兑现),运用资本市场信息对贷款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把控实质风险;针对重点风险区域或高风险行业,可通过调整授权等方式进行差异化审批。重视贷后管理,跟踪监测借款人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实际经营状况、整体融资等情况,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及时调整授信策略。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树立科学的经营导向,避免片面追求规模,合理分配任务,使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相匹配。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信贷管理中的职责定位,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薪酬与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建立与信贷业务质量长期挂钩的考核机制,既要关注当期的放贷目标,还要关注贷款的回收情况,做到权责明确。不良贷款形成后,要强化授信各环节责任认定,严厉惩处违规或失职行为,防止因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员工风险意识淡薄、未能尽职的情况,全面提高客户经理审慎经营的风险意识。

(五)完备法律制度,维护良好的法制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国内不良贷款相关法制建设尚不完备、执行不到位使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陷入被动,亟待严格不良贷款专项法律制度以规范诉讼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案件执行机制,加强政府、银行、法院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分管到位的执行系统,确保执行到位,保证当事人权利。 (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升不良资产营治效率

一方面,银行要成立专业团队负责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提高责任分配和激励的效用,提高不良资产营治效率;另一方面,银行既要结合自身需求适时通过清收、诉讼拍卖、核销等手段化解不良,又要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民间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互联网平台等的合作,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渠道,充分借助各类市场渠道来提高不良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良资产处置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创新”课题组.本轮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成因和风险防控[J].发展研究,2018(05).

[2]谢群良.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5(09). [3]曾昭明.A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江西:华东交通大学,2017.

[4]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梁志兵.“三去”条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观点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8(02).

(李振国,青岛银行审计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