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有与无之比较
2022-05-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艺 术 中西方美学有与无之此较 王 曼 安徽大学 人 生 摘要:中西美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还应回归到有与无的差异,有与无根本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不同色彩的 文化。西方坚持着本体性的“有”,而中国则是本着虚实相生、气相转化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和”的观念。 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其都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熠熠生辉。本文将从“ 界是从什么开始的…‘有与无的关 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有无 中西美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还是要回归于有与无 念逐渐成熟。以无为始的观念影响了中国的自然观, 的差异 中西方美学论著与美学论述中对于这两者的 思维方式也因之与西方不同.中国更多注重经验性与 很多美学观点可以反映这点。例如无也者。开 阐述与流淌于这些作品与观点中的血液使我们必须 直观性。要审视这两者的关系.从而对中西方美学的差异有一 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持之以化生。万物持之 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西方.他们的神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在 以成形。还有很多关于“气”、“道”的观点都可以反映 出中西方在对于“开始”这一方面的根本差别。 中国.我们的神则是“天”。那么这个“上帝”与“天”有 何差别呢?我们可以从中西方对于“有与无”的论述中 去寻找答案 一二、有与无的关系 有了“有”.则会有“无” 而中西方美学中对于有 与无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也是不同的 关于世界是从什么开始的 在西方,有是第一性的,是根本性的,无是与其对 在西方。有是开始。有即是存在,是“是”。有象征 立的.分立的。这个分立表明两者之间是有着严格的 着稳定性与恒常性。有是最为根本的主题。也是永恒 等级划分.是不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第一性的有在 、的主题 这可以从西方人开始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手段 空间中活动、往来以及实践。西方人对于世界与自然 看出。西方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探险。他们扬帆起航。 的认识.是一种基于实践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反映到 或者驾车寻觅,或者徒步穿行。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 文学中来,使得西方的文学更加严谨与科学。回顾西 在这些探索与冒险中逐渐建立起了西方人对于世界 方美学史.从古希腊到近代再到现代.其发展都是一 的一个清晰的认识。自然对于他们来说像是一个敌 个散发出理性之光的过程 不论是毕德哥拉斯学派对 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认识自然。去发现世界,直到 于数的解读.以及后来的原子论.还是柏拉图的模仿 征服自然.征服世界。这种对于存在的追求是西方人 说以及对于理性的论断.再到后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的精神实体之理念。从西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可以 学等自然哲学等等都是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 反映出他们精神中那种根深蒂固的“有”的实体。西方 义唤起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人类开始有了一次深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原子、胚胎、微粒、单子、原 刻的觉醒。从此这条道路就更加的宽阔。后来出现了 子实子、理念、逻辑、先验形式、意志、绝对理念。理念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这种“我思故我在”的自信流露出 是来源于实体的 这造成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更 西方几千年来的理性之河的源远流长 强的思辨性与分析性 而在中国.万物开始于“无”。万物皆生于有.有生 “上帝”在西方人心中就是神。但不同于我们国 家,这个神是最高规则.他可以规定你不去爱自己的 于无。中国讲求道.道即是无的同义词。这不同于西方 家人.不去爱自己的妻子.但是必须爱上帝。这是一个 的有。中国的无从一开始就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而 绝对的存在,不可以反抗的存在。上帝何尝不是这样 正是这种虚无缥缈使得这里的人们对于自然与世界 个有的象征。但这个信仰也恰恰反映出人们对于消 一的看法并非是剖根揭底地去认识与探索 他们一开始 失的恐惧。所以西方人为了避免物体从有到无的消 对于自然是敬畏的.例如各种自然生物幻化的精灵与 一失,不断地抗争,不断地进取。西方美学的理性之光是 神仙.都成了人们祭拜的对象。当然西方也是有这样 那么耀眼 段对于自然的畏惧时期.这是人类童年时期都会经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有无是相生的。以无为本.从 历的。可是西方后来逐渐走向了征服自然的道路。而 无到有,无中生有。这句话便是对于有与无之间关系 在中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 的一个很好的论述。气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是常常出现 87 2ol5年8期总第385期l嚣 安徽文学 艺 ANHUIWENXUE 术 人 以及被阐释的一个理念。中国古代美学论著中对于气 于本体地位的,但是无与有之间却是可以相互转化 生 的阐释很多。在《文心雕龙》中就有73处,例如“气有 的。虚实相生即是也。这也是中国古代对于美学观点 刚柔”,“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以及“才气 的论述中的特点所在。有与无的这种相生关系.使中 之大略”等等,其含义也涉及有八种左右 而气在中国 国美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体系.散发着自己独 古代美学论著中也多有阐述,例如《左传》《管子》《孟 子》《论衡》等等作品,较为著名的具体论述有《管子》 中的“气者,身之充也”。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写 道:“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而曹丕对于气的 清浊的论述也是十分有名的,其在《典论.论文》中写 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强而致 ”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作品中对于气的论述是很多的 气 散则是无,气聚则是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 散,变化之客形尔。”中国的文化世界是一个气的世 界。气是有形的开始.又是形散之后的归宿 而有无 之间则是通过气来转换的。在中国无是绝对的.是处 有的魅力,使得中国这个美学体系是十分庞大与丰 富多彩的,而与此同时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中那种模 糊的,大而化之的状态.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难以 形成一个精确的体系.造成现在没有办法更好地传 承下去。 有与无是关于中西方美学中本体论的.这两个根 本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不同色彩的文化 西方坚持 着本体性的“有”,形成自己严谨、清晰、科学的美学理 论体系。而中国则是本着虚实相生.气相转化形成了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和”的观念 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 国,其都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熠熠生辉 (上接第86页) 影片中,以斯坦利为首的现实主 坦利区分.把自己划为高贵的血统.排斥斯坦利的种 种。构建自己的阵营 欲望号街车到站后.布兰奇要由欲望号街车要转 义者们经常玩一个游戏——扑克 男人们互相用自 己的脑力去赢取金钱.这是他们欲望的体现。一张张 扑克堆积出的局,看似是娱乐消遣.实则是暗中竞 到最后布兰奇被医生带走.以斯坦利为首的男人们 一公墓号街车.这是向人们传递着布兰奇终将毁灭的信 仅暗示了布兰奇的毁灭.也预示着斯坦利最终的胜 利。 布兰奇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天堂福地的地方.这 争。勾心斗角。扑克游戏从影片开始一直到结束.直 号。布兰奇欲望的尽头便是死亡的归置地。公墓号不 直在打扑克.这是他们对于金钱的欲望的体现.从 始至终,从未改变。并且.牌局一直在斯坦利的家里 进行.斯坦利占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他像首领 般构建出自己的领地.并在这片领地中追逐着自 己的欲望。他专注于自己的欲望.比如布兰奇离开经 过牌桌的那一刻,说:“请不要起来.我只是经过而 已 ”而此时的斯坦利没有参与牌局.在后面的柜子 旁抽着烟.吐着烟雾.眼神轻佻地望着布兰奇的侧 影.看着她离开。这是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蔑视,更 是斯坦利在战争之中赢得主权的示威.他是带有些 一是极大的讽刺却也是巧妙的隐喻 布兰奇带着她的华 服珠宝来到了她幻想中的天堂福地.她认为她将拥有 单独的房间。有美丽的音乐,有朦胧的灯光,有一切幻 想中美好的东西 而现实中的天堂福地却是酒鬼们的 聚集地,拥挤狭小,脏乱不堪,这对于布兰奇的幻想是 种莫大的讽刺和嘲笑。但影片结尾,布兰奇安静地 挽着医生的胳膊.和他一起上车.这未尝不是布兰奇 最好的结局 她幻想中的天堂福地在现实中没有找 一许高傲的.他得意自己掌控着一切。 实主义社会中受到挑战。但凭借着自己的主动攻击. 到.但是身在现实中天堂福地的她精神恍惚地生活在 斯坦利,是一只现实的雄狮。他在欲望弥漫的现 她幻想的世界.她已经找到了属于她的天堂福地 纵 使现实残酷.布兰奇独守在幻想的美好中却也有自己 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名称的隐喻内涵 影片开头提及三个名称。分别是欲望号街车、公 的幸福。这个隐喻是巧妙的安排,每个人的想法各有 不同。 四、结语 墓号街车、天堂福地。三处名称简单易懂却也有着深 着其所指。 布兰奇作为理想主义的践行者.在最开始的时候 影片人物、电影中的各元素都有其自身的隐喻内 和对立,而街车名、街名、光等元素的隐喻内涵。也凸 刻的内涵 这三个名词有着其自身的能指.却也隐喻 涵 影片体现出美国当时两股思想和经济制度的斗争 显出《欲望号街车》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性和思想 乘坐欲望号街车开始自己的路程.无不暗示着观众布 性。影片《欲望号街车》用看似平常的人物关系。看似 兰奇是带着欲望而来 布兰奇不单单有着其表面的欲 平凡的矛盾冲突.看似简单的发展进程。深刻而内敛 望.更有极大的野心。比如.影片中布兰奇不止一次地 地再现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文化背景。 向妹妹丝黛拉控诉妹夫斯坦利的各种缺点.让妹妹丝 黛拉不要再和野蛮人一般的斯坦利在一起。布兰奇想 参考文献 ’ 【l】杨六兰,杨艳.浅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主题成分 让妹妹丝黛拉和自己站在同一阵营.并和妹妹一起展 开她幻想中的美好的幸福的生活 布兰奇将自己同斯 以及象征手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妻警l2ol5年s期总第38s期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