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天生与“史”有着血脉关联,故有“野史”“逸史”“稗史”之称。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其实这并不允当。《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
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
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这正如金圣叹以夹批形式评《水浒传》第二十回所说的,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史书之“事”是一种已然存在,而合乎“事实”;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
在传统的小说认知体系中,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而不要“当史传看”,也不要“当小说看”。这不仅是为了使小说超越“史实”的拘泥,也是为了掩饰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本质。评点家常常强调作小说难于作《史记》,作成的经典小说又胜过《史记》,从而推出大量赞美小说文本效果的“文章之妙”等评语。
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对只看重故事性的阅读方法表示过不满:“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在他看来,读小说如果只像读史那样“只记得若干事迹”,而“不理会文字”,便会舍本逐末。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而不是专注于八股文的刻板性。从强调经过作者精心“有意为文”的“捏造”“造谎”足以让读者宁愿“信以为真”,到强调小说文本以“幻奇”“新奇”为美,小说评点家纷纷通过提倡把小说“当文章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之妙”的评赏术语。重申这种阅读眼光和评赏路数,既可以纠正我们以往关于小说批评多攀附史著的所谓“拟史”批评错觉,又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
材料二:
因古代小说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让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在《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时常常将《史记》拿来比附,主要是因为《史记》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
B .在很多有见识的评点家看来,小说创作贵在“捏造”“造谎”,“凭空造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小说越虚假越好。
C .“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等这些《水浒传》点评用语,都是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
D .古代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或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或传述创作技巧,其中不少有文艺理论方面的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认为,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来抬高小说的品位,而材料一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B .在金圣叹以文章的眼光点评《水浒传》之后,小说评点家在点评小说时,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
C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凸显“文章之妙”的观念,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
D .《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3 .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稗官野史(指小说)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宗岗父子《读三国志法》指出,“杜少陵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此处的《三国志》《三国》都指《三国演义》)
B .冯镇峦在其《读聊斋杂说》中,面对有人质疑蒲松龄何以有许多功夫“捏造许多闲话”,他回答道:“以文不以事也。”
C .梁启超:“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可比,必须具一副热肠,一副净眼,然后其言有裨于用。”
D .解弢在《小说话》中说:“金毛二子批小说,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且昔人窥小说之眼光,与今人亦大有不同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说艺,都重视小说的“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创作在“文学性”上的基本特点。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将军岭 刘建超 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 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 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夫人看着光秃秃的山岭,看着眼前墙壁班驳、瓦片零落的房子,坐在车上就哭了。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 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 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抽着乡亲卷的“喇叭筒”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 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 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 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 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 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 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先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 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 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 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 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 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 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走进村口,向正在清理猪粪的老农打听将军,老农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战友们这才看清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
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 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人被将军拽回条件艰苦的老家,多次哭泣流泪,说明她贪图享受、不能吃苦。 B.村民拜访回乡的将军,听了他的豪言壮语,虽觉得他说大话,但还是迎合奉承。 C.离休回乡,将军未改变军人习惯,跑步出操、唱军歌,言行举止还是军人风范。 D.将军说服了夫人、儿女、孙子和乡亲们,发动他们一起努力,把秃岭变成绿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坑洼的土路、光秃的山岭、破败的房子,荒凉的环境描写奠定小说悲伤的基调。 B.“锨头部队”,一语双关,既指将军是用铁锨劳动,也指他率先去植树的行动。 C.对将军形象的塑造,除正面刻画外,还通过描写村民、战友等人物来侧面衬托。 D.小说语言质朴,亲切自然;掺入“拉呱”“摆治”等口语化词语,有地方特色。 8、小说画横线部分插叙了将军的往事,请简析这段文字在情节方面的作用。(4分)
9、小说以“将军岭”为题,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 “ 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 不知身外事” 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 文盲” ,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 退化” 。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 退化” 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 开源节流” 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嬤嬤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 开源” ,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
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 女儿身” 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 木石前盟” 。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 弃黛保钗” 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 家族维系” 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 命运共同体” 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 金玉良缘” 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 金玉良缘” 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 入不敷出” 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 金玉良缘” 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刪改) 材料二:
探春说:“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 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敷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团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 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 ,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 三害(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 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熟人关系”。
B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 .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 .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 .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 .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
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 .贾赦对贾环说:“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 .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捡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 .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钝的刀 刘博文
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扶了扶镜框,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挂钟每转一圈,时间就像刀刻般划入他的皮下骨。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此刻,他悄悄地将刀藏起,目光转向橱窗,眼神中重新透出一个少年应有的温和。 橱窗是精致的,从那里面传来的眼神也受到感应般温柔,也许是为了引导客人购买自家柜台上的物品,来收取提成而换做的温柔表象。
林一峰能理解,在每周一的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曾给他们讲过,在业内,这叫刀背营销法,往白了说就是营销者把自己如刀尖的脾气收一收,藏起来,展示给顾客的永远是刀背般温钝的笑容。
女人的笑容真的不失为温钝。
相比之下,林一峰的笑容便有点窘迫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这片橱窗,远能搜索到的记忆停留在半个月之前。
不同的是,第一次并非经过,他是刻意进去的。
或者说,他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推门进去的,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苦兼职赚的钱,与里面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都挂不上等号。
更别提那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了。
那天推门而出的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中的刀。
还剩三天!
尽管隔着玻璃,林一峰仍能听见柜台上那把剃须刀的嗡嗡声——女人正在给客人试刀。
他低下头,用室友吴尽满嘴新潮的话形容,丧丧的。 说这话时吴尽正在刮胡子,那把拥有流线机身的电动剃须刀比魔术师还要神,眨眼工夫,吴尽脸上因为蓬勃生长的胡子而导致的邋遢、疲态全部消失了,林一峰知道它们的归处,胡碴的归处在那小小刀片下的罩子里。艳羡的目光收回,林一峰在那一刻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了那套做工精良的剃须刀!他将刀轻轻地藏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处。
大三的课程不多,推算好时间,和多数精力充沛的同学一样,林一峰加入了大学生兼职的行列。
是好事,学校鼓励学生这么做,相当于早一天踏入社会品尝生活的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是好事,对林一峰这个出身于农村,从小靠父亲养育的单亲家庭来说,真的是好事,大一时他就在电话里为兼职的事情和父亲争执过。
父亲的老观点,坚持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就算要补贴家用,也得等到大三。林一峰能够想象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父亲土里刨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那种疲累,和老态。
大三,林一峰很快就成了店里最勤奋的外卖小哥,谁知道勤奋换来的不是褒奖与酬劳,而是辱骂,是损失。
只是晚送了十分钟而已,客户拒收,还向老板提出赔偿,堵车而耽误的十分钟,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直接盈亏自负。
和营销课上导师讲的案例一样,自负盈亏。
心被堵了的林一峰站在橱窗外,路灯渐次暗下,恍如林一峰胸腔里那颗越来越暗的心。 风沙掠过,洒在他已多日不曾修理的脸上,城市就是如此,好的环境都只留给属于这里的人,不知怎的,他突然想到了昨晚在朋友圈上看到的这句话。
他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来赚取一套剃须刀呀。 显然,他是不属于城市的那一号人。抬起沉在腕表上的头,林一峰看见时间清晰的滑过,嗡嗡的剃须刀马达声从橱窗里渐渐消散,已是打烊时间,女人正将剃须刀收进柜台里。
只剩两天了,过了今晚的话……
不管了。秋风拂过,林一峰蹙了蹙眉头,眉头如刀! 他推开玻璃门,逼近女人。
女人刚锁上柜台那把精致的锁,她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就此被锁上。 因为挣扎,女人的面孔变得绯红,桃花变得灿烂异常。 林一峰的刀误入了桃花深处…… 还剩两天。
还剩两天就是父亲的五十岁生日了,五十知天命,林一峰想让父亲的面容显示出成年男子的坚毅,而不是被胡须潦草地遮蔽,一副丧丧的表情。
这么想着,脸上露出温钝笑容的林一峰将右手上的刀攥紧,左手顺带将来不及关闭的剃须刀藏进自己大衣的荷包里。
只剩下两天了,有嗡嗡的马达声自耳边传来。 电动剃须刀的声音就是温钝。(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
B.“林一峰在那一刻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指下文提到的通过兼职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为父亲购买电动剃须刀。
C.“林一峰的刀误入了桃花深处……”这句话说明,林一峰本无心伤害店中的女人,持刀抢劫只是临时起意。
D.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心疼父亲,想为父亲购买一款电动剃须刀,但最终却选择了以抢劫的方式去实现这一目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生动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由渴望自立自强,到被现实逼迫变得敏感愤懑,最后铤而走险的命运轨迹。
B.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
中的刀”,这里连用两个比喻,前一个是暗喻,后一个是明喻。
C.“桃花”“刀”“丧丧”等词语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既有助于交代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D.为送父亲一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而抢劫行凶,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显得有点悖于常理,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8.小说的标题“温钝的刀”有何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小说越虚假越好”不合文意,原文为“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可见“虚假”要有度,要读着让人信以为真,一读就觉得假就不是好作品了。
故选B 。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错,原文为“更多的评点家纷
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选项曲解文意。
C.“ 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错,文中有“又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可见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是一致的。
D.“ 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错,材料二举《红楼梦》第一回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可以“品评作家、作品”,“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并不能确定“‘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故选A 。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强调《三国演义》为文喜变化,讲究变幻无常,把小说“当文章看”。 B.“ 以文不以事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把小说当文章看。 D.“ 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明确把小说当文章看。
C. 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与“(小说)与文章家一也”无关。 故选C 。
4 .首先提出古代小说评点家重视小说的文学性的观点;接着强调小说创作在“有意作文”,阐述小说通常的创作、行文之法;再指出小说的情节要合乎情理,强调读者应该把小说“当文章看”;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 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首先提出古代小说评点家重视小说的文学性的观点;
第二、三段,“ 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接着强调小说创作在“有意作文”,阐述小说通常的创作、行文之法;
第四、五、六段,“ 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再指出小说的情节要合乎情理,强调读者应该把小说“当文章看”;
第七段,总结全文,“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5 .①与史传不同,小说叙事如作文,具有审美价值,可读性很强,“文”是小说的艺术生命。②优秀的小说创作善于“捏造”,小说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让人信以为真,在“理”上的“真”。③有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和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 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在传统的小说认知体系中,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可概括出,与史传不同,小说叙事如作文,具有审美价值,可读性很强,“文”是小说的艺术生命。
结合“ 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谎’实现‘变幻’‘奇变’……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可概括出,优秀的小说创作善于“捏造”,小说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让人信以为真,在“理”上的“真”。
结合“ 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可概括出,有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和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现代文阅读II
6、C 7、A
8、解释了上文将军当年当兵的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把秃岭变成花果山做了铺垫,突出了将军对改变秃岭村充满了信心,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9、①对将军的纪念:“秃岭”在将军的努力下变成了花果山;②对将军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自己出钱打井,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③对将军的敬佩:本该安享晚年,却不辞辛苦,带领乡民致富。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错。从原文“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看,因为探春是庶出,幼时的生活可能不如嫡出舒服,才清楚地了解荣府积弊。
故选C 。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选项共两处错误:其一,“‘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分析错误,从原文看,“紧密联系”只指的是空间尺度;其二,“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错误,从原文看,导致四大家族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他们结盟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
故选A 。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 对应材料中“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的观点。
B. 对应“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的观点。 C. 写的仅仅是荣府内的家庭矛盾,在材料一中没有与此对应的观点。 D . 对应薛宝钗与宝玉结婚是四大家族利益至上的表现的观点。 故选C 。
4 .(1)首先由费孝通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论述引出中心论点;(2)然后论证四大家族结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3)接着以探春兴利除弊为例分析贾家应对变故的经济举措;(4)最后以“弃黛保钗”为例分析贾薛两家应对外来冲击在婚姻方面的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展示了费孝通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观点“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接着提出这一论点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然后亮出观点“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段指出四大家族结盟的原因,“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并指出结盟的后果,“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然后以费孝通《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为比照,分析四大家族“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进一步分析结盟的后果很严重;
第三段以探春兴利除弊为例分析贾家应对变故的经济举措,她实施“ 开源节流”的策略,虽然看起来为贾府经济作出了努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
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第四段写“ 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一选择是贾薛两家应对外来冲击在婚姻方面的努力。
5 .(1)从活动目的看,探春只是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节用、兴利”,以解决荣府的入不敷出问题。(2)从活动范围看,仅局限于大观园熟人之中,不具商业的流通性。(3)从活动影响看,成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像商业思维那样给贾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消除贾府大的宿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针对某一做法写评论的能力。 针对结论“ 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我们可以从探春开展活动的目的、范围、影响等角度进行评论。
(1 )从活动目的看,材料二第一段末尾说“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敷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经济危机,探春进行了改革,材料一第三段说“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材料二第三段也有“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二是兴利……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可见探春只是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节用、兴利”,以解决荣府的入不敷出问题。
(2 )从活动范围看,材料一第三段说“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材料二第二段也说“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探春的改革仅局限于大观园熟人之中,不具商业的流通性。
(3 )从活动影响看,材料二第二段说“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探春的改革只在大观园中进行,其成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像商业思维那样给贾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消除贾府大的宿弊。
现代文阅读II
6、C 解析 从全文看,林一峰的抢劫行为并非临时起意,如小说第六段就有交代:“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7、A 解析 小说没有描写主人公的语言。 8、 ①指的是声音温和不刺耳的电动剃须刀。
②指的是营销者展示给顾客温和的笑容背后所藏起来的如刀尖的脾气。 ③指的是主人公作为温和的农村子弟心中藏着的冷酷性情。
④指的是一件件貌似无伤大雅但对主人公内心不断造成伤害的小事。 ⑤指的是看似温和实则拒绝与伤害外来弱者的冷漠城市。
9、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
②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兼职、与同学交谈、与父亲争执等内容,丰富了故事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具体可感。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将主人公的真实体验与对往事的回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故事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