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
一、备考的学生该怎么吃? (一)均衡适量 改善口味
高考临近,学生压力大,营养充足是必需的,因为营养跟不上会影响身体健康,继而影响记忆力、睡眠。饮食和营养最讲究的是均衡、适量,总体来说膳食搭配要有荤有素有豆制品,有奶有蛋有蔬菜有水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吃平时不吃的东西,以防机体不适应或食物过敏。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喝牛奶,平时也不喝牛奶。为了给备考的孩子补充营养,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喝牛奶。有的孩子因突然喝牛奶发生乳糖不耐受,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适得其反。
现在已经入夏,南方大部分地区天气比较闷热,加上精神负担较重,可能孩子的胃口不太好。家长可以适当从菜肴的颜色、口味上进行改善。比如茄汁虾仁,颜色、口感都很好;醋熘白菜,酸甜可口;蔬菜色拉放些奶酪或酸奶等,清爽又有营养,既能补钙,又能补充膳食纤维。各种颜色的蔬菜都要吃一些,红黄绿白黑都要有;多吃海产品,补钙、补铁又补锌。 (二)两用食材 适当选用
饮食不是万能的,但是饮食是最基础的,所以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材,能起到营养和调理的作用。比如身体比较弱的
人,可以吃一些山药、黄芪、薏仁、燕麦等,能开胃补气、健脾消食。但是,添加纯粹药材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施药。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营养食品吃得越多越好,饮食要适量,吃得太多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胃肠道血供都涌到肠道帮助消化,大脑供血相对不足,注意力、学习效果会下降。此外,学生长时间伏案学习,活动量小,吃得太多也会导致肥胖,影响健康。 高考冲刺,衣食住行有讲究。
高考将至,考生心理、生理、精力、体力要承受考验。作为家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可以有效地减轻考生在应考期间的压力,使他们轻装上阵,发挥出应有水平。 中高考期间,气候炎热,考生的衣服应尽量穿得宽松,避免穿紧身衣裤。衣服的面料当以透气、吸汗、散热性能较好的棉质、丝质为首选,利于机体热量的发散,能起到较好的防暑作用。红、黄等为主的暖色调衣服过于鲜艳、热烈,使人产生焦躁情绪,易产生视觉疲劳;黑色、青色等为主的冷色调衣服过于沉闷,让人心情低落。因而,考生的衣着色彩当以透出青春活力,赋有明快色调,使人欢快而不狂放、宁静而不委顿的浅蓝、浅绿色为佳。
(三)饮食以“杂”、“平”为宜
对考生来说,考试既是一场心理战,又是一场体力消耗战,所以考生不仅要心情开朗,同时也应有很好的营养支持。家长应该知道的是,营养好并不等于营养多。好的营养是“杂”——蛋白
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都应满足人体的需要。 营养摄取的关键在于“平”——不过剩,也不过少。作为健康的人,只要不偏食,一日三餐是完全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 在一般情况下,考生蛋白质需要量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理想的蛋白膳食包括豆制品、瘦肉、家禽、鱼、牛奶等。脂肪的摄入以男生每天不超过100克,女生每天不超过80克为宜。如体内锌不足,需补充锌制剂。如仅仅是预防,则可注意搭配下列食物佐餐:肉类、肝、蛋、玉米、高粱、红苕、胡萝卜、南瓜、茄子、大白菜等。
维生素的摄入除了来自一些动物食品外,只要每日三餐有时鲜蔬菜,一般都能满足生理需要。
家长热衷于让考生服用营养液,专家认为大可不必。 (四)居住以清爽、安静、无蚊蝇为原则
居室应尽量避免太阳“当西晒”。太阳西下后应开窗通风,如是楼房,可在周围洒些水,使热气散发,尽快让居室从闷热的环境中凉爽下来。
如果在有空调的屋内学习,应定时出来“透气”,确保大脑的需氧量。噪声常常干扰人的注意力,但过分安静也容易产生惶恐感,同样不利于学习。怎样为适度。这就要根据考生的自我感觉来定了。但有一个原则,在家里,考生最好能单处一室。 蚊蝇叮咬,不仅使考生日不能静,夜不成眠,严重干扰其休息,还易传播传染病,危害极大。
因此,晚上打开窗户时一定要有纱窗阻隔,农村考生一定要挂蚊帐,必要时使用熏烤(尽量少用)的办法驱散蚊蝇。白天可备些清凉油、风油精之类涂抹在身体暴露部位,无条件的考生可将黄荆树叶捣烂涂抹,同样可以收到驱蚊避蝇的效果。 (五)出行首先注意安全
考生经过长时期的紧张学习,对外部反应相比平时要迟钝一些,因此,即使是遵章行走,也要“左顾右盼”,防止被违章者误伤。离考点较远的考生应提前几天到达考试地,使体力得以恢复。在赶考途中要做好防暑降温准备,不要让人体直接接触太阳光,过强的紫外线照射能降低人体抵抗力。宽边麦秸草帽对太阳辐射热遮阻率达60%,是最好的防暑防晒工具。
二、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相关知识
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据资料显示,一次多食或连续食用野生菌,会导致人全血糖降低。因此,即便不中毒,多食用野生菌也会出现全身无力的现象。
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
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
病死率很高。
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四是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五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5.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三)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过的,未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四)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五)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6.野生菌如何保鲜
(一)常温贮藏(10℃-25℃)
将野生菌摆放于通风阴凉处,时间不超过2天。 (二)保鲜贮藏(2℃-10℃)
将野生菌去除泥土、杂质,洗净,摆放于冰箱。贮藏时间不超过3天。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