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024-07-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五单元

目标导航

1、识记生字词,增加词语的积累;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说明明文的特点。

2、练习速度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能发挥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情操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1 化石吟

学海导航

1、 反复诵读本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从结构和修辞入手,品味本诗的韵律美。

文学常识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奇幻(huàn) 裹(guǒ)藏 葱茏(cōng lóng) 卓越(zhuó yuè)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qiào) 档(dàng)案 猛犸(mǎ) 悄(qiǎo)然 2、多音字

(zǎi)记载 (jǐng)颈椎

载 颈

(zài)装载 (gěng)脖颈儿 3、词语解释 骸骨:尸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化为乌有:变得不存在。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斗转星移: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段),通过发问,引起遐想; 第二部分(3~6段),遐想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7段),回应发问,抒发赞美。 2、结构图解 发问想象 —— 遐思飞扬 —— 回答呼应 (1-2节) (3-6节) (7节) 神奇景色 —— 人类伟大 —— 赞美科学 3、主题思想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微观揣摩

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皱纹”是人生命历程的写真,作者以此来比喻化石随时光的推移,记录了生命的形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

2、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大自然比喻为具体的“魔法师”“雕刻家”,使人可知可感,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高妙。

疑难探究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结构完整而又严谨。

写法借鉴

⑴ 想象丰富,内容充实。 ⑵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

直击考点

补写句子,构成排比

【考点解说】

课文善用排比,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补写句子不同于仿写,也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它要求表意前后一致,语言形式前后一致,使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方法技巧】

做这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试题要求;其次要把握所提供的语境,理解语段的大意,再次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特点,看哪些词语是固定不变的,从而补写句子,构成排比。做题时要注意防止只顾形式不顾内容,或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地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

习题解答

一、

作者以“化石吟”为题表明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向人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讲述的是生物进化的世界。 二、 见疑难探究。 三、

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然已死亡,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们通过化石里的有机物可以了解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好处是,诗句运用了表意含蓄的语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吟咏化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四、略。

22 看云识天气

学海导航

1、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文学常识

朱泳燚,当代科普作家。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代表作有《看云识天气》等。

基础导航

1、字音识记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那chà)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词语解释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结构·主题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1、结构图解

(一)(No.1)概述(总) 看 云 1、 不同形态的云 识(二)(2—6)具体介绍(分) 与天气的关系 天 气 2、不同光彩的云与 (三)(No.7)意义(总) 天气的关系 2、中心思想 这篇科普说明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包括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教会人们怎样来看云识天气。

微观揣摩

1、“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句中“往往”一词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删去?

“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云都是预示晴天的,但也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不是晴天。这样说很有分寸,避免了绝对化。如果删掉“往往”,这句话意思就变成“绝对会是晴天”了,就不准确了。 2、“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疑难探究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

1、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句。例如,第一段中的“象羽毛”、“像鱼鳞”、“像羊群”、“像棉被”……等八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2、文章的第一段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云的力和灵气,把云想象成富有活力的猛兽动物,充分调动了大家的想象力,达到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目的。

3、大量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添色不少。例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

师,像奔马……”这样衔接紧凑,信息密集,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4、文章还引用了大量的谚语,如第六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写法借鉴

1、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2、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素材拓展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直击考点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点解说】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用“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生动形象,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方法技巧】

辨析说明方法,要根据其特点。凡是说明文中的比喻句都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分析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作用,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答题模式: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习题解答

一、

晴天云简表 云名 卷云 云的形态变化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高度 最高 很高 2000米左右 2000米左右 厚度 最薄 很薄 较薄 天气征兆 象征晴朗 无雨雪 阳光温和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乌云密布天空 位置 高 低 更低 更低 天气征兆 晴转阴 将下雨雪 雨雪连绵 雷雨冰雹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三、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23 绿色蝈蝈

学海导航

1、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文学常识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著名著作有《昆虫记》,该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篝(gōu)火 静谧(mì)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大颚(â) 喙(huì) 嗉囊(sù náng) 窸(xī)窣(sū)吮(shǔn)吸 喧嚣(xiāo) 喑(yīn)哑(yǎ) 2、形似字

嚣(xiāo)喧嚣 喑(yīn)喑哑 篡(cuàn)篡夺

器(qì)器具 暗(àn)黑暗 纂(zuǎn)编纂

3、词语解释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段)我观察昆虫,从 蝉的叫声引出了“主人公”—蝈蝈。 第二部分:(3段)介绍蝈蝈的叫声。 第三部分:(4~11段)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结构图解

(1、2

段)由 蝉引出蝈蝈 (3段)蝈蝈的

叫声

绿色蝈蝈 (4~11段)蝈蝈的食性

3、主题思想

本文采用生动活泼的写法,把蝈蝈的外形特征、叫声及生活习性写的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

微观揣摩

1、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津津有味”,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蝈蝈的吃相形容得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情趣,说明蝉是蛔蛔非常喜爱的食物。

2、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写蝈蝈饱食后的神态,充满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抓”“擦”这两个动词,更是生动传神;“闭着双眼”“躺”则写出了蝈蝈悠闲自得的神态。

疑难探究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探究1:作者由蝉的突然一声哀号引出了绿色蝈蝈,以蝉为首的昆虫合唱团要休息时,“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这样写,既匠心独运,又用蝉的叫声来衬托绿色蝈蝈“拉的琴声再响亮一点儿”,那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可见,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夜晚的艺术家”的身份。

探究2: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的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写法借鉴

(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习题解答

一、

蝉在夜晚不再鸣叫,蝉的哀号引出绿色蝈蝈。

好处是通过对蝉等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沉重的气氛,有利于将蝈蝈与蝉作对比,充分突出蝈蝈的特征。 二、

课文从“叫声”“外表特征”“食性”等方面写了绿色蝈蝈这种昆虫,重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 三、

示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描写蝈蝈可爱漂亮的外形特征。在作者的笔下,蝈蝈宛如一个美丽的少女,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四、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试验和细致观察,最后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科学探索精神。

24 月亮上的足迹

学海导航

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文学常识

朱长超,1944年生,上海市南汇人,记者,作家。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观测(guān câ) 海域(hǎi yù ) 征程(zhēng chãng) 椭圆(tuǒ yuán) 铁锹(tiě qiāo) 轨(guǐ)道 2、形似字

邻(1ín)邻居 即(jí)即使 碑(bēi)石碑 挺(tǐng)挺拔 拎(1īn)拎包 脾(pí)脾脏 铤(tǐng)铤而走险 领(1ǐng)领导 既(jì)既然 啤(pí)啤酒 蜓(tíng)蜻蜓 伶(1íng)伶俐 艇(ǐng)游艇 3、词语解释

合算:花费较少而收获较大。

神往:心中、内心向往。如“心驰神往”。

海域:指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 健步:善于走路;脚步快而有力。椭圆(tuǒ yuán):椭圆形。 畅谈:痛快、尽情、毫无拘束地谈话、交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惟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段):说明此次登月活动是人类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3~15):写登月的全过程——准备工作,升空、登月、返航。 第三部分(16~18):写宇航员登月归来的感受和登月的重大意义。

2、结构图解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意义

评说登月全过程:起飞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意义

3、主题思想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微观揣摩

1、课文第5、11段,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疑难探究

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1:“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探究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习题解答

一、 地 月 地 ① ② ③ ④ ⑤

解说:登月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①准备;②发射和进入太空;③登上月球;④月面工作;⑤对接和返回。 二、见疑难探究。 三、

太 空 之 旅 李路遥

哇,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

我驾驶着宇宙飞船再靠近一些,发现这里和几亿年前的地球极为相似: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呈现出一片蔚蓝,一群形状奇异的海鸟在高空飞翔;远处是一大块的陆地,一些动物在奔跑,捕食……现在基本可以确定,这个星球上有生命存在,而且是智慧生命,我兴奋极了!

这里的建筑物很矮,周围还有类似槐树和杨树之类的植物,树上五颜六色的小鸟飞来飞去。天空是那种一碧如洗的蓝,清澈得没有一点儿杂质。经分析,这里的大气成分和地球极为相似,但污染指数为零。我大胆地打开舱门,摘下氧气罩,尽情地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感觉舒服极了。

这里的“人”额头外突,眼睛很小,皱皱的嘴巴,身材和我们地球人差不多。他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脸上荡漾着笑容。 …………

我在这里飞了一圈,感觉就像回到了几亿年前的地球,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我想:如果再给我们地球人一次机会,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25 河中石兽

学海导航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课文全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注:[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注:[下]往下游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âi),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注:[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注释:[沿]顺流而下。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注:[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注:[倒掷]摔倒。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 之 地 中,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

不更颠乎?”

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但]只。[臆断]主观的判断。[欤]吗,表反问。

基础夯实 字音识记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âi)湮(yān)啮(niâ)溯(sù)欤(yú)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①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②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 。 今义:阅读) .是非木柿(是:代词 ,此,这。 今义:判断词 是。) .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

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

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一老河兵闻之 代讲学家的话 .. 为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求之地中 代“失石” ..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

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

5、特殊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2、结构图解

3、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几种不同推论,来说明天下事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直击考点

删减法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说】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方法技巧】

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在翻译时可以删掉。这些虚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1:“夫战,勇气也。”译文:“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习题解答

一、

1、庙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轻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轻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动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庙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二、

1、并:一起

2、阅:经过,过了 3、求:寻找

4、竟:终于,到底 5、凡:凡是

6、如:按照,依照 三、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