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急转现状及水利设施发展对策
摘要 介绍了旱涝急转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利设施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以期通过水利设施的发展改善旱涝急转的现状,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旱涝急转;现状;水利设施;发展对策
旱涝急转现象日益频繁,旱涝急转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单纯的旱灾或涝灾,使大众心理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希望能够避免这种灾害或者减小这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于是对水利设施就有了一定的期待。
1 旱涝急转现状
近年来,旱涝急转现象越来越频繁,旱涝急转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旱涝急转主要是指某一流域或者某一地区在长期干旱之后,发生的集中强降雨,使得土地形成内患,土壤、山川、湖泊、河流水分不能及时排除,在长期的干旱缺水后又形成内涝,引起泥石流、山洪、滑坡、城市涝渍等多种自然灾害。
旱涝急转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淮河流域,夏季气温较高,长期干旱之后,突然出现强降雨的情况下,极易形成旱涝急转现象。由于其突发性强,在久旱之后出现降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在第一时间把多余的雨水排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旱涝急转所产生的后果,对城市带来的破坏性灾害比单纯的干旱灾害或涝渍灾害更为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从1949—2006年,58年中出现旱涝并存或旱涝急转的年份有40年,占统计年数的69%,其中旱涝急转典型年份21年,占统计年数的36%[1]。而在长江流域,2011年1—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329万人饮水困难,湖北省1 300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进入6月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区突降暴雨,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旱急转向大涝[2]。由于前段时间干旱维持时间长,而旱涝转折迅速,转折后降水量大,形成了破坏性的旱涝急转。
2 旱涝急转现状下水利设施的发展对策
旱涝急转现象日益频繁,经过前人各方面的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及大气环流的影响。但对于大众来说,旱涝急转使大众心理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对水利设施的信任与依赖,导致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出现对缓解旱情十分有利的初期降雨时,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排水措施。因为在有多余储水时,公众有着舍不得弃水的心理,等到出现强降雨的时候,已经措手不及[3]。而在旱涝急转状态下,公众对水利设施的期待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
虽然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根据地方资金与中央资金一比一匹配的要求,地方财政紧张,投入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贯彻“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方针,这样使得本就吃紧的资金更加紧张。
同时中央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资金投入的监管力度,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本该投入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被用于大江大河重点工程或者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上,
这样就导致面广量大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对挪用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政府或者个人进行严惩。对于资金筹集确实有困难且确实需要兴修水利工程的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呼吁或者动员个人、商家投资筹集资金,拓宽资金来源。
2.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水利建设方面并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基础的水利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很多的水利设施已经投入使用了多年,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综合利用率低。遇到大旱时,不能够发挥灌溉蓄水作用,遇到强降雨时,淤积的小堰塘不能够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难以多蓄水。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的中小型水库陷入了“旱季无水可供,雨季不敢蓄水”的尴尬境地。
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水利建设,是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基础。兴利水利,平整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例如在农村地区,建设节水工程,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施,诸如管灌、喷灌、滴灌等,积极推广渠道衬砌等多种节水工程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3 加强水利设施维护
在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水利设施的维护。由于缺少专业的维护,导致很多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最后无法使用。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中央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都是浪费。
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主要为“三农”服务,因此要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让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团体成为维护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能够自觉自愿的维护水利设施的建设。鼓励村民对毁坏水利设施的人和事严厉制止并大胆举报。而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置,确保现有的水利设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4-5]。
3 结语
旱涝急转、旱涝并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危害比单纯的旱灾或者涝灾更严重,正因为如此,这种危害使公众的心理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创伤。在旱涝急转状态下,公众对水利设施有了一定的要求和期待。虽然旱涝急转的主要成因是气候的变化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和维护,并不能够改变旱涝急转的发生,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旱涝急转所带来的危害。
4 参考文献
[1] 张效武,徐维国,施宏江,等.安徽省旱涝急转规律的认识与研究[J].中国水利,2007(5):40-42.
[2] 于文金,周鸿渐,占达颖,等.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特征研究[J].灾害学,2013(3):42-47.
[3] 刘凤丽.城市旱涝急转灾害机理及防涝减灾体系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0):88-90,93.
[4] 刘义权.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的应对和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08(S1):141-142.
[5] 刘凤丽,黄国兵.旱涝急转形成机理及城市防涝减灾体系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11):28-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