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将这篇小说编入七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身上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引发他们 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首先在整册书的教学框 架中依托单元要求,准确为木节课的教学定位为“回顾梳理思路” “赏析人物” “对比环境” “探究主旨”四大目标,然后通过默读、圈点批注、小组研讨、读 写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最终使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明”的 过程屮读懂文本、获得心灵的滋养。
一、大处着眼,由整册到单元到篇章到课时,目标定位清晰
(-)从“整册”到“单元”,目标定位清晰
七年级上册共六个单元,采用“主题+学法指导”双线并举的编排形式。主 题方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而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 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法指导 方面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和勾画关键语句做标注,理清作者思路。本节课授课教 师在整册书的教学架构中紧紧抓住单元教学要求,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思路的基 础上,设计了“赏析人物”“对比环境”“探究主旨”三个重要环节,并使用“默 读” “圈点批注”等学法指导,落实单元教学日标。这使本节课就如同一棵大树 的主要枝干,作用到位且重要。授课教师由整册书到本单元整体构思,目标定位 清晰。
(二) 从“篇章”到“课时”,目标定位清晰
第四单元在教学中既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 抓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还要求读岀文章中人物令人感动的理想光辉和 人格力量。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利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 了 “理清作者思路”的任务,所以本节课授课老师设计的核心问题主要围绕“人 物”展开,即“这究竞是怎样一个牧羊人,竞然让作者见了一面就不能忘却,而 且一直观察了三十多年呢? ”这个问题既是学生阅读中的质疑,也是本课教学的 核心任务之一。这个“牵一问而动全课”的核心问题就像大树主要枝干生岀的小 树枝,作用到位且不可或缺。授课教师由本单元到本篇文章到本课时整体构思, 目标定位清晰。
二、小处着手,由词到句到段到篇,步步为营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牧 羊人的言行、荒原前后环境的变化、议论抒情语句,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授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文本,走进字里行间, 在读屮品,品中悟,悟中明,从小处着手,抓住学科本质,突出语文特色,提升 学生阅读能力。
(-)默读圈点、析人物明品质,示例导航重引导
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 人的语句,进而分析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用词语或短语进行概括。这一任 务有助于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整体把握牧羊人的人物象形,同时有助于提升学 生的默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学牛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之前,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示例”,分析结构, 即先总括人物性格,然后结合原文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之上,老 师又指导学生,观看分号前后的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原文,可以采用概括的方法, 也可以直接摘引;同时老师还提示学生分析的时候,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如“很” “也”这些副词,这样不仅能突出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的人,还能领悟到这种认真 的程度。给出这个思路清晰的“示例”后,学牛按照所提问题阅读文章、圈点批 注、表达交流时就有了鲜明的“模仿对象”,课堂上学生能够仿照“示例”分析 人物形象,效果良好。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谈作文》一文屮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 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1 口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 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其实道理很简单,学习画画从临摹 开始,学习书法从描红开始,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大作家初学写作都从模仿开始, 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表达同样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
在圈点勾画屮,在默读思考屮,在交流碰撞屮,在模仿表述中,学生对一位 坚持不懈、慷慨无私、认真仔细、心无旁鸳的牧羊人形象的认识也慢慢清晰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避免贴标签似的架空分析,还能够及时提醒学牛注意紧扣文 本,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这样的课堂引导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
(-)勾画关键、观环境明主题,对比译本重品读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环境描写特点鲜明,前后对比强烈,不仅可以衬托 人物形象,更能够深化主题,是小说阅读的三要素之一。木节课教师指导学生勾 画关键语句,通过跳读的方式将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 土地、干燥的气候,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生命的绿洲、美丽的村落、幸福的人们、 富饶的土地、湿润的空气进行直接对照,突出了牧羊人创造奇迹的伟大。环保先 锋雷切尔•卡森说:“人在他自己发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远了。他用钢筋混凝 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与大地的真实、水的真实和发芽的种子的真实隔离开来 文中环境前后变化的巨大差异,除了让牧羊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之外,还可以让学 生更深的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而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引向深刻。这样的对比,对于建构学生整体关注文本、 细处揣摩品读的良好阅读习惯也具有很到的助推作用。
除了就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对比外,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适时的引入了 不同“译本”的对比。比如课文中写道“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干,就动 手种树吧”,而有的译本则翻译为“反正他没有事业的压力,正好担负起拯救 大地的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比屮体会两种翻译哪一个与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更加切合,更能突出主题,学生经过对比阅读和思考认识到“课文中的翻译更能 体现牧羊人的低调、不张扬、沉稳的性格特点”,“课文中的翻译更能展现一个平 凡人默默坚守、付出的伟大和力量”……这样对于不同译本的对比阅读,既抓住 了外国文学作甜阅读的特点,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和主题搭建了台阶。
(三) 探究讨论、读作者明情感,合作克难重互助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 作探究是人类社会赖以牛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学习、读 书等活动中的探究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牧羊人,竟然让作者见了一而就不能 忘却,而且一直观察了三十多年呢? ”是学生在课前质疑环节中提出的,因此学 生在课堂的探究中积极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探究学习。探究中 师牛始终围绕着“牧羊人”和“作者”展开。在处理“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 文章主旨”这个教学难点时,授课教师恰当使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抓 住“议论抒情”的语句进行品析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合作探究”发挥了重要作 用。
例如:因为教师知道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纪念白求恩》中刚刚学过议论这 一表达方式,但是对于学生对议论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了解不深,所以教师采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希望借助小组的力量攻克这一难点。课堂上学生正是通过 小组合作,结合文屮的相关语句得出结论:首段议论、总领全文、奠定基调;屮 间议论、叙议结合、行文扣题;结尾议论、照应开头、卒章显志。在这个过程中, 学牛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和作者对牧羊人的礼赞。
(四)读写结合、写颁奖词回读原文,概括拓展重落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屮,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了让学牛巩固所学,创意表达,形成认识。教师布置了如下任务:假如牧 羊人被评为2017 “感动世界”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颁奖词。要求:写出牧羊 人的事迹与精神。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已经学过颁 奖词的写法,这次为了突出趣味性,颁奖词可用绘图、诗歌等多种方式来体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有的同学绘制了文本插图,有的创作了小诗,还有的图文兼备。
“写颁奖词”这个读写结合任务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再次回读原文,概括事件,感 知人物,把握主题,个性表达,并再次感受牧羊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深入思 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有人说:“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本节课最后的作业布置也彰显了教 师拓展延伸的大语文理念。作业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 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项作业从文 章中“植树的牧羊人”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笔记录 下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并学会点评人物。课文由此变成了一个“小马 达”,撬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更广。 三、改进建议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教师可以在分析作者情 感之后,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
(-)本单元虽然重点是继续学习默读,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朗读的 方法
品析人物形象。
让•乔诺在文章结尾处写到“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愿我 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学习生活,做坚毅无私的“牧羊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