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

2022-11-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1卷第4辑 2006年10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ol.21,No.4Oct.,2006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

体系的构成与变迁

———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

安介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提 要]江南地区水域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种类繁多,体系完整,

其中以水田景观(即圩田)为主体形态。本文以水田及捍海塘建设为例,指出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即:(一)先秦至南北朝以“三江五湖”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二)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三)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即整治景观)系统的最后定型,揭示出导致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人民推动农业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艰苦努力,进而从一个角度突出地展示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泽国水乡 水域景观 圩田 捍海塘 水利景观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205(2006)0420017213[收稿日期]2005211207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历史变迁

的多维视野研究”

[作者简介]安介生(1966-),男,祖籍北京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

地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至迟至唐代,江南地区已成为名闻天下的风景绝胜之区,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极力赞美,而对江南景观的赞美,往往离不开对“江花”、“江水”等水域景观的歌颂。可以说,在江南地区繁富的景观体系里,应以水域景观内容为最为集中、丰富,因而也最具研究价值。历史时期文献中所谓“江南”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不尽相同,然而,自隋唐以来,嘉兴地区(即指明清嘉兴府所辖地域)所在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无疑是人们心目中“江南”核心区之所在①。这一地区水域景观的演进历程较之周边地区更能展示江南地区的景观变化特征。嘉兴地区素以“泽国水乡”著称,处于太湖与杭

州湾大海两大水域之间,历史时期常常面临太湖积水下泄与杭州湾海水倒灌的双重威胁,水域覆盖面积广大,水域景观的变化也最为显著。因此深入研究嘉兴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历史变迁,对于杭嘉湖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研究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水域景观的研究已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有关历史时期水域景观演变的

《随无涯之旅》,(北京)

三联书店,1996年;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史林》,2002年第3期,第52-56页。

①周振鹤:《释‘江南’》,

・17・

研究成果似乎还较为少见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嘉兴地区史志资料,对水域景观的定义、景观类别及内容的确定等基础问题进行一个总结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发展阶段及相应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观项或景观体,同样是认识与复原景观体系变迁极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笔者以为:梳理与归纳景观项的最重要工作之一,莫过于史志等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各种地名资料。通常,史志资料关于景观项的记载与描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复杂化,明清时期的史志资料所记载的景观内容较之古代著作必然要丰富得多,从而也就成为我们进行分类与解析的主要依据。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本身以及人们的认识、观察角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参照古代志书的相关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

素有“泽国水乡”之称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水域景观系统,以嘉兴地区为例,历史时期出现的各种水域景观纷繁复杂。如清代学者魏源曾指出:“太湖汇源水之来,湖所不能容者,则亚而为荡,为漾,为茆(应为泖),为淀,凡百有奇,如人之有腹乎?三江导尾水之去,江所不能遽泄者,则亚而为浦,为港,为渎,为洪、泾、浜、 ,凡千有奇,如人

之有肠胱脉络,以达尾闾乎?”又如光绪《嘉

一 历史时期江南水域

 景观体系的基本构成

  历史时期景观形态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②。正如现实世界景象万千一样,景观种类与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极为庞杂,因此,分类工作可谓当前景观研究中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宏观而言,学术界将景观(land2scape)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始自然景观(o2riginalnaturallandscape),即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另一类是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即原始景观经由人类活动改变以后的景观。事实上,对于人类活动持续存在上千年的区域,文化景观在其景观格局中所占的比例必然是越来越高,甚至居于主导地位③。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往往根据不同的侧重与标准划分出不同种类的景观系列,如以自然地理风貌为依据,可以分为山地景观、水域景观、沙漠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以产业功能为依据,可以分为工业景观、农业景观、牧业景观等;以文化功能为依据,可以分为民俗景观、教育景观、宗教景观等;而以宗教差别为依据,又可以分为基督教景观、道教景观、佛教景观等;以聚落形态为依据,可以分为城镇景观、村落景观等等。

水域景观(landscapesofwaterareas)无疑是以自然地理风貌为依据而划分出的景观体系类别。顾名思义,所谓“水域景观”就是以水体作为景观构成的最基本的要件,既包括那些由各种形态的水体独立形成的景观本身,即水体景观(landscapesofwaterbody)或称水景(water2scapes),如河流、湖泊、池塘等,也包括那些

兴府志》卷12《山川篇》称:“嘉兴水多山少,实为泽国……惟他郡以山源水,嘉郡以山障水,异矣。汇为河,停为湖,为荡,为漾;分为泾,

薛惠锋、

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人文地理》,第9卷第2期(1994年6月),第15-20页;丁颖:《试论水体景观》,《安徽建筑》,2002年第2期,第35-36页;薛惠锋:《景观水资源与水域景观的相关研究》,《经济地理》,1994年第2期,第89-91页;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地理学报》,第59卷第6期(2004年11月),第956-963页。

②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

(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2期(1997年6月),学学报》

第231-235页。

③关于“景观”概念较为正式的范定,见:[美]理查德・哈特向著:《地理学的性质》第五章“LAND2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SCHAFT和景观”,

[英]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相关词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英]SusanMay2hew:《牛津地理学词典》相关词条,(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吴必虎、刘筱娟著:《中国景观史・绪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④《魏源集》(上册)所收《东南七郡水利略叙》,(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5页。

①目前关于水体景观研究的论文主要有:

直接与水体粘着在一起的景观项目(watersidelandscapes),如桥梁、圩岸、水坝、海塘等等。

历史地理采用的最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是对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而梳理与归纳历史时期的景・18・

为港;澄为潭,为池,而所以防其泛滥。”可见,嘉兴境内诸山实际上只不过起到了天然坝堰的功能,而水体一经分割则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景观项。民国《嘉兴新志》又称:“嘉兴阖境,水道纵横,干河之旁,则有支河,支河之旁,后有横港及小浜,略计每方里有水道一里,全县约有水道三千二百里。”可以说,宏观上讲,整个嘉兴地区的水乡景观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水域景观组合体。当然,为了便于更深入地进行探讨,还是有必要将水乡之水域景观进行分类与梳理。笔者以为:就嘉兴地区而言,史志资料记载的当地水域景观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①:

(一)为天然聚合的水域及水体景观,如海、

(二)为农田水利及航运交通而疏浚、开掘

而成的水体及水域景观。常言道:“水利为农业之命脉。”这一点用于以“泽国”著称的嘉兴地区可谓恰如其分。清朝人士王庭曾指出:“嘉郡,古泽国,其源自天目,南承浙西诸水,北达吴

淞,故郡西皆漕渠,水利为最急。”经过近现

代地理学家长期而深入的考察,已探知太湖流域处于一个地质沉降带,特别是太湖周边地区,其沉降趋势还是相当突出的。在这种沉降运动的作用下,太湖水域不断扩大,同时引发了沿海海域

)。在这种双重威胁的海水回溯(即所谓“咸潮”的不利状况下,没有系统的治理及水利工程的支撑,杭嘉湖地区就缺乏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①出于景观定义的不确定性与种类的复杂性的考虑河、溪、湖、湾、潭、泉等。就外在形态而言,这类天然水体景观既有以平面形停滞型的水域,又有线状流动型水体。前一类的水域名称有海、湖、荡、陂、湾、潭等;后一类线状水体景观名称有河、水、塘、溪、泉等。嘉兴地区涉及的最宏阔的水域景观无疑是南面杭州湾大海,嘉兴史志中关于大海的记载及文学著作相当丰富。如清代嘉兴人陈元礼在《秦驻山望海赋并序》中指出:“夫盐(即海盐县)为小邑,海号巨观,石塘亘乎南北,千丈如银;秦岭峙于西南,万寻若翠。登斯峻巘,瞩彼大洋,其为壮览,诚非他境

所得侔也。”湖与泽同义,如《尚书禹贡传疏》

,

云:“大泽畜水,南方名之曰湖。”嘉兴西北紧邻太湖,境内同样湖泊众多,如天星湖、 湖、幽湖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湖。南湖,又名鸳鸯湖。“ 李(嘉兴之古称),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而其利实潴水

③以资土田灌溉。”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泽湖都

是天然水库。比湖面积略小的平面型水体还有荡、泖、湾、潭等。

关于嘉兴境内线性水体的分布,据光绪《嘉兴府志》卷13《山川篇》辑录,嘉兴县有谷水、长水、六里塘河、永新河等;秀水县有秀水、月河、宝带河、锦带河等;嘉善县有文水、平川、缾山河、谦河、柳溪等;海盐县有谷水、殷水、彭墩河、横河、秦溪、白洋河、六里河;平湖县有秦河、过家溪、戈家溪、香草溪;石门县有语溪、车溪、烂溪;桐乡县有桐溪、车溪、烂溪等。

笔者认为在景观的研究与选取中应注重强调以下几种特征:第一是景观的具象性。就景观概念而言,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文化景观,景观(landscape)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具有可视性的形态,即具象性或直观性。景观研究的核心部分在于“一个地区的外貌、产生外貌的物质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一些研究者提出的所谓“非具象性景观”涉及内容较为复杂抽象,作为初步探讨的成果,笔者在本文中暂不涉及。第二是景观间的组合性与系统性,这也是景观最基本的特性。因为孤立而与其他周边环境毫不相关的景观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水域景观研究时,必须注意景观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景观之间组合的系统关系。第三是主体景观与附属景观之间的直接相关性。与主体景观相联系的附着景观数量繁多,因此,在选取时有必要注意彼此的直接相关性。就水域景观而言,水道上的船舶与水体本身之间联系固然紧密,但并不是不可分离的胶着关系,另外,如水榭亭台也不是水体必然的附着物。最后是宏观性与社会性。笔者想着重强调:地理学意义上的景观不能简单等同于风景或景色(scenery),即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景观体与景观组合。就目前景观研究而言,不少研究者偏重于景观的美学价值,却忽略景观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取向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景观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意义,景观种类可谓包罗万象,而那些缺乏社会意义的、或与百姓生计毫无关联的景观项不在笔者关注的范围之内。另外,城市内外之园林景观不少也有与水体相关,为景观形态学或景观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因其较为微观,并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笔者对于水域景观的选取与探讨工作都是基于上述原则进行的。

②[清]许瑶光:《嘉兴府志》卷13《山川篇》,光绪三年刊本,下同。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12《山川篇》。④光绪《嘉兴府志》卷5“保安桥”。

・19・

件,更不用说取得较大成就了。嘉兴地区的水利类水体景观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的线型水体,一类是规模较大的人工水道。就数量而言,规模较小的线形水体居多,如 、港、浦、溆、泾、沟、渎、浜等,名目繁多,但在实际意义上差别并不大,试作简要解析:

1、 与泾、沟三者意义相近,古人称田道

已出现“围堰”与“水塘”两种意义。而在杭嘉湖地区,“塘”更多被用来指代线状水体。如关于嘉兴境内河流(即线性流动型)的基本状况,明人赵文华《嘉兴府图记》称:“府境之水其大者,曰漕渠(俗呼运河),曰长水塘,曰海盐塘,而漕渠最大。”所谓“漕渠(又称为运河塘)”即指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是典型的人工河道。又云:“嘉兴县四境皆水,约举干河凡十有一。”而这11条干河都被称为塘,这11条干河分别为长水塘、练浦塘、海盐塘、麒麟塘、空庙塘、众欢塘、三王子塘、沈庄塘、平湖塘、钟带塘、嘉善塘等②。这种一词多义的状况不免为我们的景观分类带来很大的困惑。嘉兴地区最著名的的人工水体景观则非京杭大运河莫属。京杭大运河(方志通称为“运河塘”、漕渠、官塘等,运河为其俗称)的修建,又是中国古代水利交通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句赞之云:“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描写的正是江南运河的壮丽景象③。江南段运河横贯嘉兴地区,自然也成为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大运河虽然是在隋代始全线贯通,但江南运河的疏通却是千百年来江南河浦改造的结晶,为保障运河正常营运,江南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明朝人士赵文华在《修运河塘记》中指出:“嘉兴为东南水陆之冲,运河经其城隈,延袤百余里,贡赋、漕輓、輶使,皆出焉。南极语儿境,为土塘;北入闻川,为石塘,皆障水便陆。自闻川以南,处杭嘉下游,其水特大时,水泛滥,辄奔驶横决,伤沿河诸塘,而田者又依塘浚河,行水溉田,故塘

益受伤,其势易败。”运河不仅自身形制有土

水道曰沟, 意谓通水之沟,而江南人习称沟渎为泾。《至元嘉禾志》载海盐县内有“古泾三百零一所”,为唐代长庆年间县令李鳄所开,泾宽均可通小舟。

2、港,意谓大水之支流,其阔足可通舟楫

者。如《玉篇・水部》称:“港,水派也。”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句称“水生支港钓船通”,显然是小港,并非如近现代专称之港口(即大型船舰停泊之处)。

3、浦、溆同义,《广韵・姥部》引《风土记》云:“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至元嘉禾志》记载海盐县境内有澉浦、横浦、石亭浦、乍浦、蓝田浦等。其中蓝田浦又名鲁公浦,在县南三里,长达十里。下有考证云:“浦有蓝田庙,宋咸平六年(1003年)知县鲁肃简公宗道重开,特利于农,至名桥为思鲁桥,其浦为鲁公浦,浦面阔一丈七尺。”

4、浜(音帮)。今天江南地区多以“浜”字

为名,而究其原意,《集韵・庚韵》云:“沟纳舟者曰浜。”即将能通舟楫的水沟称为浜。明人李翊《俗呼小录》又称:“绝潢断港谓之浜。”即穿插于泾港之间的水道也可称为浜。

在明清以来的史志资料的研究中,仅凭名号之区分,我们似乎难以区分天然与人工水体之间的差别,这种分辨的疑惑在所谓以“塘”为名号的水域景观上反映得最为明显。如陂塘是古代文献中常见水域景观。《至元嘉禾志》载嘉兴县境有“广济陂”:“在县南八里,南北三十五丈,东西一里一百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7称:“陂塘,《说文》曰:陂,野池也,塘,犹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又云:“水塘,即 池,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筑圳堰,以备灌溉田亩,…大凡陆地平田,别无溪涧井泉以溉田者,救旱之法,非塘不可,夫江淮之间,

在在有之。”很显然,在此书之中,“塘”一字

塘与石塘之分,而且在实际流通上也不是一条孤立的水道,而是与其他水道及水田灌溉体系构成了相当严密的水利系统。如光绪《桐乡县志》卷2称:“运河之在桐境者,凡四十里,介于六乡

①《农政全书》,

(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下同。

13《山川篇》。

[清]董诰等编:《全唐

②光绪《嘉兴府志》卷

③语出《想东游五十韵》,

诗》卷450。原注曰:“自常(州)至杭(州)凡三百

里。”《钦定四库全书》卷98注称:“按《元和志》,常州至苏州一百九十里,苏州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此误。”

④光绪《嘉兴府志》卷29《水利》。

・20・

之中。沿塘有泾通于支港,盖塘以行水,泾以均水,塍以御水,坞以储水,脉络通贯,纵横分布于六乡三百余围之间,彷相辅相成。

(三)水田景观,主要包括圩田(polder;low2lyingpaddyfieldssurroundedwithdykes)、

……③”不少研究者在论著中深切指斥了所谓“围湖造田”的危害性,其实不难发现,圩田营造主要集中于那些水面低浅的浅水区域及滩地,不可能覆盖所有湖区,特别是那些较深的水域。如关于《周礼》中“泽薮”与“浸”之间的区别,宋朝学者叶梦得曾在《避暑录话》卷下指出:“《周官》:九州有泽薮,有川、有浸。扬州泽薮为具区,其浸为五湖。……凡言薮者,皆人资以为利,故曰薮,以富得名;而浸则但水之所钟也。今平望、八尺、震泽之间,水弥漫而极浅,与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是入于太湖,自太湖入于海,虽浅而弥漫,故积潦暴至无以泄之,则溢以害田,所以谓之震,犹言三川皆震者。然蒲、鱼、菱、芡之利,人所资者甚广,亦

④或可堤而为田,与太湖异,所以谓之薮泽。”

(四)水域附着景观,这些景观直接与水域

井田遗象。”可见,

运河两岸塘、泾、塍、坞纵横交织,各尽其用,

湖荡田地等,就所占面积而言,以圩田为主。圩田(又称围田)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形成了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水域整治景观,很早就引起众多农业史学者的关注,研究论著十分丰富①。在这些论著中,不少学者也对圩田景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关于圩田的外在形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圩丁词十解》中指出:“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他又作诗文描述云:“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仗儿郎筑作圩,万雉长城倩谁守?两堤杨柳当防夫。”又:“两岸沿堤有水门,万波随吐复随吞。君有红蓼花边脚,补去修来无水痕。”在这里,诗人对圩田景观外在形态进行了十分简明扼要的勾勒,现代研究者也强调围堤、内河、堰闸三者是建立围田的基本条件②。

然而,元朝人王祯与明朝人徐光启都强调“围田”与“圩田”之间的差异,在他们的论述中,“圩田”在外在结构上似较“围田”更为复杂。如《农政全书》卷5称:“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复有圩田,谓叠为圩岸,捍护外水,与此相类,虽有水旱,皆可救御。”王桢《农书》卷7则称:“又有据水筑为堤岸,复叠外护,或高至数丈,或曲直不等,长至弥望,每遇霖潦,以 水势,故名曰圩田。内有沟渎,以通灌溉,其田亦或不下千顷。”尽管宋元以来,对围田危害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在围田或圩田兴创之始,的确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故而早在元代,江淮地区已广泛传颂着这样的诗篇:“度地置围田,相兼水陆全。万夫兴力役,千顷入周旋。俯纳环城池,穹悬覆幕天。中藏仙洞秘,外绕月宫圆。蟠亘参淮甸,纡回际海壖

相连,主要为水上交通设施及水利设施,如桥梁、坝、堰、埭、分水墩等。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陆上交通对于桥梁的需要非常急迫,即所谓“匪桥不通”。经过千百年的建设,江南地区万水千桥成为水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十分可观。元朝人徐硕所撰《至元嘉禾志》就开列了数量可观的桥梁名称。又如万历《秀水县志》称:“邑水秀出委蛇,其官道据运河之冲,而肘腋又多支流,不便行旅,以故舆梁棋置,大者利舆马,小者利担屩,有司以时修,水涸之令,好义者亦多创焉。”该志记载明代秀水县已建有桥梁257座。又光绪《平湖县志》记载当地桥梁也有328座。

同样,闸、坝、堰、埭等设施是水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建设项目,随着江南地区水利建设的发展,闸、堰等景观项也是星罗棋布,数量可

①赵崔莉、刘新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

研究综述》,《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第58-69

页。

②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2-13页。

③[元]王祯著,王毓瑚校:《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

④[清]胡渭《禹贡锥指》卷6转引时,改“八尺”为“八赤”,并注云:“平望镇在吴江县南四十五里,八赤市在县南二十里,震泽镇在县西南八十五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21・

观。如清代平湖县境内有伍子塘坝、石井塘坝、章坝等坝堰建筑50余处。清朝人梁徽在《柳洲亭筑坝记》中反复强调了伍子塘坝的重要意义,其中讲道:“治城北郭有伍子塘,其水自胥山贯城北行,直泻而下,无所收束,……此水去县治若干步间,一水汪洋北注,端直如矢,纵目所

①极,约二十里而遥,则此坝实为一邑之锁钥。”

与外在特征都是相当显著的。明人赵文华对嘉兴地区的形势描述是相当精到的:“巨海环其东南,具区浸其西北,表里吴越,首尾苏杭,井邑繁雄,漕贡辏集,而又平原沃壤,海滨广斥,饶于稻粱、鱼盐之利,而丝帛之属视苕霅次之,实江

左之泽国,浙右之会府也。”这种北湖南海,

运河贯其中,浜港如织的自然地理形势,与表里吴越,首尾苏杭等文化地理形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使是在江淮地区也是十分难得。

其次,嘉兴地区水域景观体系各部之间衔接的完整性与严密性更是极为突出。正如笔者在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江南水乡中的水体景观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结成了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以及纵横交织的空间与功能的组合关系。这不仅反映在地理位置上,也体现在水利功能效用之上。正如“三江”为“五湖”的泄水通道,没有大海,也就没有捍海塘一样,任何一类水域景观都无法与其他水体景观完全剥离开来。这正符合了水利治理的核心理念:通则为利,滞易为患。如共有11条干河流迳嘉兴县境内,旧志作者指出:“以上诸条乃众水之纲领,此外纵横其间者,则有罗汉塘、伍子塘诸水,停潴其间者,则有 湖、相家湖诸水。凡脉络所

⑥关,又为诸小水之纲领也。”这种特性在圩田

另外,分水墩也是嘉兴地区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如桐乡县青镇与湖州府乌镇之间分水墩最为著名。邑人李乐新《分水墩记》称:“乌、青,泽国之下游也,跨三州,控五邑,当三江五湖之冲,众流交汇,非节宣以分杀其势,为害最重。镇北分野之崎有孤屿屹立中流,水至此而萦绕焉,名曰分水,其意深远矣。”然而,天然的孤屿经受不住河流的冲击,故而当地官员多次重修,以维持其分水之作用②。捍海塘,又是江南地区水域附着景观中的一大亮点,素有“海上长城”的美誉。杭嘉湖地区捍海塘之修建,以海盐、平湖、海宁等地最为集中。清朝人士张惟赤在《海塘疏》中指出:“东南财赋所关,捍海塘最要等事。窃惟江、浙二省,杭、嘉、湖、苏、松、常、镇七郡,皆濒于海,民之不为鱼鳖,田土庐舍之不荡于波臣者,

以海塘之捍其外也。”较为成熟的捍海塘外型

大致由石塘、矮石塘、附土石塘以及土备塘等几个部分组成,结构相当严密:“塘,工以条石叠砌,凡十七层,为石塘;次则纵横包砌,填以碎石,凡五层,为矮石塘;积土培于石塘内,使石不内矬,为附土石塘;远于石而另筑土岸,以土副之,为土备塘。其曰土堤者,犹太平塘之旧址也。至编列字号,则创于嘉靖中佥事黄光

④升云。”

建设中也同样表现得相当突出。如明人章潢指出:“圩田四围皆泾港环绕,所以决田中之水,以泄诸湖塘,而达之海也。必使修治阔而可以容纳之地,则田之积水可蓄于沟港,沟港通流则可以散灌于塘浦,塘不遏则可以疾趋于江海,而水

之患息矣。”可以说,泾港湖塘系统以渲泄水

流为主要功能,正是圩田建构的基础,也是水乡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核心部分。以太湖周边地区

江峰青、顾福仁等:《平湖县志》卷1《山水篇》,光绪刊本。

②[清]严辰等:《桐乡县志》卷2《古迹篇》,光绪十三年刊本。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30《海塘篇》。

④[清]彭润章、叶廉锷:《平湖县志》卷2按语引,光绪十二年刊本。

⑤嘉靖《嘉兴府图记》卷2《邦制一》。⑥光绪《嘉兴府志》卷13《山水篇》。⑦《图书编》卷36《叁吴水利篇》,(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影印明万历年间刻本。

①[清]

无法否认,水畔亭台楼榭与市镇及私家别墅、园林中修造的水域景观本应是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中极有代表性与观赏价值的一部分,因其种类过于繁多,涉及范围有限,且与该地区水域变迁缺乏无法剥离的必然联系,故不列为本文统计与分析的范畴。

当然,除了逐项解析景观内涵之外,我们也有必要对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系统的总体特征进行较为宏观的阐明:

首先,嘉兴地区水域景观格局总体的完整性・22・

为例,研究者称赞道:“有了横塘和湖 的布置,就给围垦大片湖滩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横塘与太湖间沿湖滨沙芦丛之地,在横塘纵 的水网系统下,才能逐步开发为湖壖良田,并逐步发展成为‘湖 圩田系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因地

①制宜的独特创举。”

现出三种主要形态特征。这三个阶段与三种特征分别是:1.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原生态景观特征;2.从唐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3.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的更新或精细化景观形态的最后定型。下面笔者试结合嘉兴地区史志资料对这三个阶段及三种景观特征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先秦至南北朝以“三江五湖”为标志

第三,就景观所占面积而言,水田景观无疑是嘉兴地区最主要的水域景观项。在江南景观变迁中,水田景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域景观项目。据嘉靖《嘉兴府图记》卷8记载,当时嘉兴府共约有官民田地45006184顷,其中官田约有10240181顷,民田

的原生态景观形态(originalnaturallandscape)

杭嘉湖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其文化景观特征在总体上与历史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长江横贯东西,长达数千公里,广义的“江南”(即长江中段以南)涉及的地域极其广袤。先秦到秦汉时期,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长江以南地区常被称为“楚、越之地”,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当地居民又以荆越民族为主,故而不少汉族士大夫长期将“江南”视为畏途,《楚辞・招魂》篇末有云:“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文选》注文云:“江南土地僻远,山林险阻,诚可以哀伤,不足处也。”因这两句诗句极为凄侧哀婉地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感伤情怀,成为后世才人骚客反复引用的名句。两汉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在其著作中重复表达了对这一地区的消极观感:“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应该说,中原士大夫对江南地区的悲观情绪,不仅出于对江南气候的畏惧,也出于对于当地民族构成问题的疑虑。《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之言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当时江南地区(从今天的江浙地区到岭南)居民以百越民族为主,汉族人士难以适应,可谓情有可原。

秦汉乃至南北朝时期,杭嘉湖地区的水体景观组成并不特别复杂。当时太湖与周边地区的水域景观格局就是所谓的“三江五湖”。而关于古籍中“三江五湖”的地理方位,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如在《尚书・禹贡》一文的分区中,今天的杭嘉湖地区属于“扬州”。《禹贡》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曰五湖”。太湖,古称“震泽”或“具区”,应该说,并不能代表五湖。在上古

①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约有27938144顷,官田与民田主要为狭义的水田(即圩田),其面积合计为38179125顷,占全府田地面积总数的8418%。其实,全府承担赋税的田地类别里还有荡、滩、浜、港、泾、池、 、涂、潭、水面等多种与水域有关的名目,可以归为广义的水田范围。既然圩田已占有如此广的地域范围,故而,不少方志将圩田作为其地理疆域构成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组织基层单位。以秀水县为例,据万历《秀水县志》卷1载,明代秀水县下有白苧乡、象贤乡等9乡,白苧乡有6条支河、24条圩岸,这些圩岸分别是黄字圩(岸塍三千八百一十二丈,围田三顷七十二亩七分二厘)、洪字圩(岸塍三千五百一十丈,围田三顷三十八亩一分)等。又如光绪《平湖县志》卷1《疆域篇》对境内圩田所属村庄、编号、地名及田亩数量都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如“致圩”下记云:“青莲庄,编号一百九十三号,地名锯匠浜,田陆佰柒亩肆分五厘一毫。”又“霜圩”下云:“朱江庄,编二百三十四号,地名江塘村,田陆佰壹拾玖亩柒分叁厘柒毫。”这些记载让我们对于明清时代的圩田外在形制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

二 历史时期江南水域景观

  体系阶段性特征与成因

  任何景观体系的生成与构建,都需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纵观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发展状况,如以嘉兴地区水田景观及捍海塘的建设过程作为考察重点,不难看出其水域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相应地呈

(北京)农业出

版社,1985年,第44-45页。

・23・

时期原始农业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杭嘉湖平原一带,浅水沼泽面积远远大于今天,因而学者们指出,当时所谓“震泽”绝非仅指今天太湖水域。对于《禹贡》中的“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语的解析,清代学者朱鹤龄在《尚书埤传》一书中指出:“吾意今吴越之间,凡滨河而沃衍者,皆古震泽地,特世代荒远,川隰更移,其故迹不可详耳……盖川浸通流,今古不改,薮泽稀水,最易淀淤,历数千年而湮没不可考,无

①足怪者,奚独具区为然耶?”现在不少学者倾

桑,日月于是出入,与天汉乎相望。左有苞山(即今太湖中洞庭西山),连以醴渎,……右有平原广泽,蔓延旁薄,原隰陂阪,各有条格……③

在这里,作者直接将太湖与东海视为一体,浩浩荡荡,其无垠之状已呈无可比拟之状。文中所称太湖之右的“平原广泽”应指今天杭嘉湖地区。这里的“广泽”应指面积广大的泽卤之地,即沼泽不适耕种之地。当时平原广泽的原始景观特征为“原隰陂阪,各有条格”。这种条格景观形态,应该是千百万年水流冲刷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特征。现存文献记述虽然疏阔、简单,但这些记载中呈现的概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状况。(二)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的围垦式景观(cultivatedlandscape)的全面形成

向于将三江视为太湖通海的三条干流,即吴淞江、娄江与东江,而其中东江在湮塞之前是经过今嘉兴地区流入杭州湾。

先秦时期,嘉兴地区处于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泽国”之谓,本意即指滩涂、沼泽及浅水区在自然地貌的构成上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故《禹贡》关于扬州有“厥土惟涂泥”之语。可见,嘉兴地区原始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在先秦时期甚至成为吴、越两国之间的瓯脱之地。如清代《嘉兴府志》称:“禾郡地名,其见于《春秋》、《国语》、《越绝》诸书者,曰 李,曰御儿,曰平原,三者而已,皆在嘉兴一府之地,盖自吴、越兵争,三江播荡,地荒而不治,民徙而失业,数百里之间,靡然榛莽,可见春秋当日嘉兴实为吴、越分界,所以战争多在椒、笠泽(太湖异名之一)……盖不独两国兵争荡为墟莽,其实,杭、湖二府春秋时尚未开辟,自越之会稽(今绍兴市)至吴之 李(今嘉兴市南),三、四

②百里,旷无人居,不在版图之内。”

我们从嘉兴地区政区建置的情况也可看出其农业开发的演进轨迹。嘉兴地区在古代属吴越之地,秦汉时期,这一地区仅有由拳与海盐二县,至三国时始改由拳为嘉兴,境内依然只有二县。隋朝时曾废嘉兴县,至唐朝时复置,后因人口繁盛升为望县。五代时改为秀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为嘉兴府,元朝时改为嘉兴路。

明朝复设嘉兴府。宣德五年(1430年),嘉兴府所辖由四县增至七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嘉兴籍学者谭其骧先生曾撰文指出:“嘉属之平湖、嘉善、桐乡亦迟至明代始立县者,殆由于其地介湖、海之间,古代三江(太湖下流有松、娄、东三江)易塞,湖水辄弥漫无归,盐潮日至,滨海多斥卤之地,故生聚较难;唐、宋以来浙西水利日修,三江宣泄无阻,杭州湾北岸之海塘逐渐告成,斥卤化为良田,天然之患既除,生民乃得以

滋息,更历数百年,新县遂因而析置焉。”可以

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眼中,太湖之广袤似已难以言语表述。如《越绝书》称太湖“周三万六千顷”,恐怕只是推算而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湖”云:“大陂也,从水,胡声。扬州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以灌溉也。”三国时期吴国人杨泉所作《五湖赋》集中代表了当时人对太湖及周边地区水域景观的直观印象:

……受三方之灌溉,为百川之巨都,居杨(通扬)州之大泽,苞吴越之具区。南与长江分体,东与巨海合流,太阴之所毖,玄灵之所游,追湖水而往还,通蓬莱与瀛州。尔乃详观其广深之所极,延袤之规方,邈乎浩浩,漫乎洋洋,西合乎 汜,东苞乎扶・24・

说,唐宋时期是杭嘉湖区域开发的第一个重大飞

朱鹤龄:《尚书埤传》卷5,四库全书本。

②[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6之中《春秋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59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9-179页。

④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长水集》上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4-416页。

①[清]

跃时期,为明清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农田水利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嘉兴地区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即开始于唐代,这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安史之乱”后,为了尽快摆脱全国经济的凋弊局面,从广德初年(763年)开始,唐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垦荒活动。“择封内闲田荒壤,人所不耕者为之屯。”唐人李瀚《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一文对大理评事朱自勉所领导的嘉兴地区的屯田活动进行了较好的记述,史料价值颇高。在序文中,李翰特别强调了嘉兴地区屯田活动的重要意义:“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李翰之文字未免有夸饰之处,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朱自勉农田整治工作的重点及特征。“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公画为封疆属于海, 其畎浍达于川。”可见屯田涉及地区覆盖嘉兴全境,而首要任务便在于疏通河道,保证积水不滞,泄水不阻,进而化沼泽为良田。其颂文生动描述了当时农田景观的改变:

……嘉禾之田,际海茫茫,取彼榛荒,画为封疆。朱公莅之,展器授方。田事既饬,黎人则康,我屯之稼,如云漠漠,夫伍棋布,沟封绮错……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故道既湮,变沟为田,朱公 之,执用以先。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中亦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俾我公私,永无饥年……①

细读此文,可知李翰并非耳食为计,敷衍成文之辈,他对当时农田整治效果的描述实多出于亲身的观察与思考。“嘉禾之田,际海茫茫”,当时捍海塘之建尚在起步阶段,嘉兴地区的农田耕地毗邻大海,且受海潮影响十分严重。朱自勉倡导的农田整治工作集中于疏浚沟渫。“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故道既湮,变沟为田,朱公 之,执用以先。浩浩其流,乃与湖连。”畎、沟之本意,均为田间水道,改造沮洳斥卤之地的前提就是排干积水,利用畎沟与太湖水系相连,构造稳定的

河道及排泄系统,“以沟为天”一语十分精辟地道出了当时整治工作以疏泄为主的时代特点。元朝王祯所作《农书》即主张江南围田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屯戍制度。他指出:“凡边江近湖,地多闲旷,霖雨涨潦,不时掩没,或浅浸弥漫,所以不任耕种。后因故将征进之暇,屯戍于此,所统兵众分工起土,江淮之上,连属相望,遂广其利。亦有各处富有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地率有千顷,旱则通水,涝则泄

去,故名曰围田。”可见,圩田之初建,面积

广大,是大规模统筹协作的水利整治工作,绝非一家一户所能负担。五代后期及南宋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增加了对杭嘉湖地区农业发展的倚重,也大大促进了杭嘉湖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如元朝人任都水在《水利议》一书中总结:“钱氏及宋南渡,全藉苏、湖、常、秀数郡所产,以为国计,常时尽心经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合役军民,不问繁杂;合用钱粮,不吝浩大,必然为之。又使名卿重臣,专董其事,……又复七里为一纵浦,十里为一横浦,田连阡陌,位位相接,悉为膏腴之产,以故二三

③百年之间,水灾罕见。”杭嘉湖地区水网密布,

河道纵横的水田景观特征也至此时可谓规模初具④。

对于海盐、平湖等沿海县区而言,修建捍海塘,截住海潮侵袭是维护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从唐朝开始,嘉兴地区已有修建捍海塘的尝试,如《至元嘉禾志》记载海盐县境内有“太平塘”:“旧名捍海塘,在县东二里。考证:西南至盐官县(治今海宁县西南),东北接华亭县(治今上海松江县)界,防海水涨溢,故名捍海塘。”但当时限于技术水平,往往沿海岸起筑土塘,抵御咸潮的能力非常有限,处于屡修屡毁的循环之中。正是在这种无奈的状况下,当时的

董浩等:《全唐文》卷43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75-4376页。

②[元]王祯:《农书》,第41页。③光绪《嘉兴府志》卷29《水利篇》。④何勇强:《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第105-112页。

①[清]

・25・

人们却大量修坝筑堰,努力阻挡或削弱海水对境内土地的进一步损坏,这也是一个景观建设的时代特征。如宋人范成大《吴郡志》卷19称:“今秀州滨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盐一县,有堰近百余所。”元朝人徐硕《至元嘉禾志》卷5考证云:“海盐,海奠其东,水无源流,独藉官塘一带以灌十乡之农田,十日不雨,车戽之声一动,则其涸可立而待,而又下通太湖,松江之水倾注而去,犹居高屋之上建瓴下也。是以堰闸之设,视他邑尤为急务。”故而在两宋时期海盐县境内所修闸堰数量最多。《至元嘉禾志》所载堰坝也以海盐县为数最多,合计达70座(见表1),而松江府则只有19座。

表1 元代海盐县境内堰坝一览表

属乡名称开济乡

堰坝名称

合计8

同时,从唐五代到宋元时期,海潮的不断侵蚀与海塘防护能力的孱弱,造成嘉兴沿岸地区发生严重的内坍现象,沿海景观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万历《嘉兴府志》卷8称:“海塘去郡城百里,而远亘海盐、平湖二县之境,延袤百七十里,南与会稽、四明相望。《宋志》:‘海盐东南五十里有贮水陂,南三里有蓝田浦,东三里有横浦,东通顾邑,南入海。又有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冈及黄盘七峰,布列海堧。’今县治去海仅半里,旧陂塘之迹,悉沦于海,而金山相去益远。”明清时期海塘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扭转这种“人退海进”的严峻局面。

(三)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形态(即整治景观,tamedlandscape)系统的最后定型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开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巨大的成就。以农田开发为例,据研究者的分析,按照嘉靖《浙江通志》记载,全省官

8

张泥堰、新朱堰、钱泾堰、周大堰、许家堰、徐泾堰、落汇堰、朱泾堰二泾堰、钱家堰、丁汇堰、朱泾堰、练浦堰、陶泾堰、白塔堰、孔家堰徐泾堰、铁城堰、黄泥堰、高峰堰、永宁乡

民田、地、山、荡等项总计为4389041816亩,其中田、地、园的面积占3024405214亩,按雍正《浙江通志》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省田、地、山、荡等项总计为46123672亩,其中“实在”田、地和“实在”屯田、屯地为32300349亩。根据浙江省计经季研究所和浙江

长水乡大王堰、小华家堰、大华家堰、东吴市堰

北横泾堰、彭村湖堰、八楞庵堰、马

8

德政乡

家堰、滕家庙堰、倪家堰、庞家堰、杨家堰、卫港堰、六里堰、三里堰、孙家堰、汤家堰

13

省国土整治办公室1986年12月编印的《浙江国土资源》记载,浙江目前耕地面积(包括水田和旱地)为2708195万亩,园林面积为544181万亩(均为统计数),合计为3253176万亩。前后数字如此接近,可见明清时期浙江耕地开发已相当广泛、深入①。其中嘉兴地区又可为其平原水乡地区的典型。研究者明确指出:“明代地籍中的山、塘、湖、荡、滩等都是非耕地,它们之所以与田、地一块登记,是因为这些土地也要承担一部分赋税。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这些土地类型是否被征税,不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杭嘉湖平原一带,土地利用水平最高,田种稻,地种桑,山产茶,水荡养鱼放藕,无处不田,也无处不赋。如嘉兴府,课以赋税的土地有

武原乡

十八里堰、白马堰、李家堰、孙堰、沈驼堰、孙三堰、马厩堰

王山堰、小山泾堰、钟礬堰、湖口堰、小黄泥堰、代夅堰、清水墓堰、李塔

7

齐景乡堰、沈墓堰、东裴塔堰、西裴塔堰、16邱沈堰、马朵堰、杨渎堰、东闸堰、墓夅堰

西闲堰、祗园堰、俞家堰、大芒塘堰、华亭乡

麦塔堰、西黄泥堰、朱洞堰、杨荡堰、俞家堰、夏角堰、姚星堰、翁庄堰、沈福庄堰、志公堰、大孙堰

15

大易乡共计

戴堰、冯奥堰、钱家堰、许洞堰、月河堰

570

  资料来源:[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5,清道

光十九年补校本。

①李志庭:《浙江地区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

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26・

田、地、山、荡、滩、浜、港、泾、 、埂、潭、河、池、水面、荡田、涂、壕等共18

种。”可以说,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不仅做到

中看出,当时官民对于水田治理与水利开发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与对策,嘉兴地区的水利水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维修与改建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从而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与唐宋时期相比,造成明清时期水域景观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分圩的趋

势。围田(圩田)兴建初期,每圩所占面积相当广大,动辄曰围田千顷,这种状况对于抵抗水旱及农田管理都是不利的。由于史志资料较为详实,不少研究者在分圩问题的研究中常常将嘉兴地区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如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教授在圩田研究中特别注意到景观形态问题。其立论的主要依据出于嘉兴秀水县的资料,如当时秀水县各圩是以“千字文”来命名⑤。研究者也对嘉兴地区分圩前后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如万历《秀水县志》载其县有圩共576个,合计有584786亩,平均每圩为1015125亩。又光绪《平湖县志》载明天启年间平湖全县共有83个大圩,622个小圩,总计田荡434727亩,平均每大圩田荡5054197亩,每小圩田荡656169亩。至清乾隆

了无田不耕,而且向非耕地要收益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必须看到,促进与保障农业开发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基于明清时代水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时,兴修水利、整治水道依然是各级地方官员的首要工作。如明人赵文华十分精辟地指出:“郡境川原平衍,厥土涂泥,膏腴硗瘠,一视诸水,故抚监以通渠定泽为上功,守令以沟洫

田畴课殿最。”至于水田维护的具体措施,明

代嘉善人周鼎所作《水利议》一文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他指出:“水之为利大矣,其为害亦不小,在反其所为害者以为利耳!本邑地势卑下,积旬淫雨辄内外交浸,虽竭力车戽,人若不能胜天,一围之中,又不能无高下,沿边可车,腹心则力不能及,虽尝界为里塍,奈无土可增。揭取旁近田面才四五寸,则瘦削不可以稼。彼远田众分其利,而独损其近者,往往碍此则莫之为策也。窃谓或五百亩,或三百亩为率,凿深沟广二丈,旁为塍,内广八尺,袤一百二十丈,不过坏

③田四五亩,而四五百亩皆无内浸之忧。”砌土

五年(1740年)已被分割为1129圩,共有415764亩,平均每圩有田368126亩⑥。

为围,取土问题相当关键,深凿沟渠,既畅水流,又利取土,可谓一举两得之良策。如明朝正德年间,嘉善县丞倪玑就在兴修水利方面作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倪玑到任伊始,便以兴修水利为要务,意识到“县治以南,地势高亢,不有所蓄,吾民其病旱乎;迤弱水所委输,不有所泄,吾民其病涝乎?”然而,比较而言,“大都以涝为尤急也”。于是,“首浚于河及所支曲,俾罔壅塞。自思贤乡至奉贤乡二十八所,以丈计者,三千八百六十有奇。又筑圩岸,益卑削为高坚,自三十三都至四十都三百八十二所,以丈计者,一万五千二百。若圩之尤下者,仍筑圩岸其中,俾有守分。自下保东区至奉九北区,亦一十五所,以丈计者,六千四百九十。高亢之地,并加疏

④辟,又潴为陂塘,散为沟洫,使具脉络……”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与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相应的水域景观也得到极大的丰富。现存嘉兴地区河港圩田数量较早、较完整的一组统计数据出自明朝嘉靖年间赵

文华所编《嘉兴府图记》(见表2),尽管表中所记数量已相当可观,但据后世学者的观点,似乎远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状况:“案赵《图记》论列各县各乡原隰形势,颇得要领,惟郡境水道至

①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

水利工程的功用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其效益的保持在于持续的维护,可以说,倪玑所领导的水利改造活动不过是明清时期嘉兴地区众多水利兴建活动的一个典型例证而已,然而我们也可以从

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77页。

②[明]赵文华:《嘉兴府图记》卷7《物土篇二》按语,嘉靖二十七年刊本。

③[清]江峰青等:《嘉善县志》卷2《水利篇》,光绪刊本。

④光绪《嘉善县志》卷2《水利篇》。

⑤[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⑥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4页。

・27・

表2 明代嘉兴府河港与圩田数量统计表

属县名称大河数量①支河数量②圩田数量圩田面积

附郭县

151693598411912343

秀水县

23225629595581947

嘉善县

2795726658643731300

海盐县

291711655348203241

平湖县

958694407806388

崇德县桐乡县合计

355

1762034252612095

1391734493842598

151022634260181④(单位:亩)1883

圩田单位面积  说  明:①这里统计的大河数量应为经过其各乡都的河段数量,也包括个别湖区。

②支河的名称、类型较为复杂,包括市河、港、塘、浜等。③这里圩田面积只统计官田与民田的数量。

④各县圩田合计数量为4151390亩,与原书记载有所出入,但仍以原书记载为准。  资料来源:1、[明]赵文华:《嘉兴府图记》卷7《物土篇二》与卷8《物土篇三》,嘉靖二十七年刊本。

2、[清]许瑶光:《嘉兴府志》卷27《水利篇》,光绪刊本。繁,自长川巨浸,以及支浜曲汊,不啻千万!计《图记》所开,为数甚略,或当日仅就里胥册报书之,难以凭准,但《袁志》、《吴志》相沿,登

①载已久,一时无从更正。”塘建设继承了明代的诸多成功之处,并进行了不少的完善工作,完成工程的数量与技术上的成就,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④。如据道光年间纂修的《续修海塘新志》,清代后期的海塘结构更加严密合理,其主体主要有鱼鳞大石塘、条块大石塘等,又辅之以塘后土堰、土备塘、备塘河、备塘石闸等设施⑤。此外,还应该看到,捍海塘的建设,对于改变江南地区的水系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如明朝人士郑若曾指出:“海塘之制,本为捍御咸潮害稼而设,……其长起于嘉定之老鹳嘴以南,迄于海宁之澉浦以西,高如地(应为城字之误)垣,内外皆有塘沟相夹。自设此塘之后,而松、嘉、杭无入海水口。《禹贡》曰‘三江既入’,今三江之中,东江独湮,漫无

可考,职此之由也。”不容否认,东江的改道

明清时期又是海塘建设的重要时期,四百多公里的江南海塘已全线形成,如经过明朝一代的努力,基本奠定了今天海塘的规模与形制。以海盐为例,“海盐石塘筑法有二,其一为陂陀塘,改叠砌为竖石斜砌,垒碎石于内支之。成化十三

年(1447年)杨所定也。一为鱼麟塘,纵横叠石,下阔上缩,累十七层,嘉靖二十二年(1542年)黄光升、宏治(应为弘治)中王玺之而变通也。二法最善,至今犹沿之”。可见嘉兴地区海塘最基本的两种筑法与形制都在明代得到了实施。明清时期海塘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摆脱不了屡建屡毁的厄运。据光绪《嘉兴府志》卷30所列资料初步统计,仅有明一代,嘉兴地区捍海塘遭到较大规模损毁的灾害事件竟达19次之多。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万历三年(乙亥)五月,当时,“大风潮,塘尽崩,水出地二丈余,溺死三千余人,县河皆成咸流”。海盐人董份描述当时惨况云:“(盐邑)数被患,视濒海诸郡县尤剧,而塘辄易败,明兴,数苦之矣。乙亥,飓作涛,溢入,而塘败十六七,民漂不可胜计,数十里家室为墟,而浙西数百里间,水微卤,有海

鱼游焉。”就是在这种恶劣状况下,江南人民

与湮废,与海潮的频繁侵袭也有一定的关系,而捍海塘的长期修建,直接改变了境内河流的入海路线,对于改变“三江五湖”水系格局的作用更

①光绪《嘉兴府志》卷②光绪《嘉兴府志》卷③光绪《嘉兴府志》卷

27《水利篇》。30《海塘篇》。30《海塘篇》。

④周天麟、俞美璋:《杭嘉湖地区历代海塘工程的状

表现出了非常坚韧的精神,屡毁屡建,为维护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清代的海・28・

况与发展》,《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增刊,

第81页。

⑤[清]富呢扬阿等:《续海塘新志》卷4《工程篇》,道光年间刊本。

⑥《郑开阳杂著》卷2《论海塘之设》,陶风楼,1932年石印本。

为直接与显著。地理环境及自然演变过程,如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毗邻湖、海等宏大水域,咸潮涌溢,沼泽广布。对于区域开发及农业生产而言,嘉兴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显然毫无十分优越可言。就泽国水乡而言,农业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莫过于水利事业的兴建。可以说,杭嘉湖地区特别是嘉兴地区的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嘉兴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动,如京杭大运河的疏通、捍海塘的修建、难以数计的水道疏浚、大面积圩田建设以及大批桥梁的构建等等,不仅全面地构建起杭嘉湖平原水网体系,为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这种发展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水域景观面貌。可以说,明清时代嘉兴地区的水域景观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又可称之为“水利景观”(irrigationland2scape)体系。

三 结  语

任何门类的景观体系的形成,都是客观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人类长期繁衍生息的区域内,大多数景观不可避免地逐渐演化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对原始自然环境再加工后的具象化作品,事实上表现为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成果的外在形态。众所周知,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祥的自然地理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物质系统,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的结果,但是,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而言,原生态自然环境并不是完美无暇的,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要求与愿望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日积月累,作为其成果的外在形态展现,原始及原有的景观风貌必将被不断刷新。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时期景观问题研究之时,既不能忽视自然地理基础特征,也需要结合当地人民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来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对景观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从而避免孤立地就景观论景观。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景观形态的变迁,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及水利建设密切相关。嘉兴地区的早期原生态风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

从原生态为主的水域景观逐渐向精密化景观的演变,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地区水利建设、农业发展乃至社会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江南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与水域景观体系的建立,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不仅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人们社会生产实践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重大影响,也从一方面展示出江南人民建造家园的艰巨历程。

StudyonFormationandChangingoftheSystemofWaterscapeandWatersideLandscape

inAncientJiangNan(SouthoftheYangtzeRiver)

———BasedonHistoricalDocumentsofJiaxingRegion

AnJiesheng

(CenterforHistoricalGeograghy,FudanUnversity,Shanghai,200433)

Abastract:WaterscapeandwatersidelandscapeinJiangNanregionpossessgreatresearchvalue.JiaXingdistrictwhichislocatedinHang2Jia2HuPlainseessystematicandvariouswaterscapesandwatersidelandscapes,amongthempaddyfieldoccupiesthegreatestproportion.Theauthorofthispa2perpointoutthatthesystemofwaterscapeinJiaXingregionwitnessedthreedramaticstepsofevolu2

tion:(1)Theoriginalecologicalpatternoflandscapefrompre2QintotheSouthandNorthDynastyperiod;(2)TheoverallsystemofcultivatedwaterscapebeingshapedupduringtheTang,WuDai(theFiveShort2durationDynasty)andSongDynasty.(3)ThefinalizationofthetamedwaterscapesystemsincetheMingandQingDynasty.ThemaindynamicsforthemakingofwaterscapecomefromtheunremittingeffortpaidbythepeopleoftheJiangNanregiontoimproveagricultureandwater2con2trolprojects.Theprogressfullyprovestheinteractionbetweensocialactivityandgeographicalenvi2ronmentfromaspecialangel.

Keywords:inundatedarea,waterscape,polder,seawall,irrigationlandscape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