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文

2024-02-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季节变化

五带划分——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文研究的是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三个黑字标题,简单明确地点出了地球的运动状态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应该指出,地球的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本节内容全部是重点,而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这里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以便教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练习和阅读。

“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应该是比较多的。但这里只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主要从现象入手,讲解同一地区在不同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从而总结出四季的变化。教科书有意避开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问题,只是强调等量的阳光直射地面与斜射地面相比,前者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热量多。这样一来,比较复杂的四季成因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说四季的本质是地面上太阳热能的季节变化,那么五带的形成则是地面上太阳热能纬度分布的结果。“五带的划分”一段课文,分别介绍了五个热量带的范围、接受太阳热量的状况,以及气候特征。

本节教学内容知识点多,理解其知识结构是教好这一堂课的保证。

教学纲要

一、地球自转

1.绕地轴旋转 2.方向 3.周期 4.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 3.周期 4.季节变化 三、五带的划分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点内容,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太阳的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二、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幻灯教学、利用微机编程序教学、制作教具(见本书最后所附的教具制作)进行教学、看科教影片教学等。各校可根据情况自选。但总的说来,加强直观性是本节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具体教学步骤建议如下: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运用地球仪演示,逐步启发:

(1)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2)地球绕轴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一天即24小时,那么地球表面昼夜现象又会有何变化(昼夜交替)。

(3)如果北京是正午,那么,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黑夜)?如果东京是子夜,伦敦是白天还是黑夜(白天)?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最好用自制教具,或用三球仪,结合公转示意图,进行演示,重点解说。

(2)或用地球仪(配置光源),在地球仪上用红粉笔将赤道、回归线和极圈着成红色。结合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每讲一个节气,画一幅图。

(3)演示分两种:一种是模拟性的演示,必须让学生领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以及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另一种是假设性的演示(如地轴垂直于轨道面,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证明在缺少或改变一个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四季,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教师交代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5)利用生活经验,回答课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不一样高、夏季、冬季)

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不一样长、夏季、冬季)

(6)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再次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并填写下表:

(7)阅读“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图,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比较“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用手电筒射在黑板上演示:用手电筒垂直照射黑板,再用同一个手电筒,在同一个位置,倾斜照射黑板,比较哪块光斑亮,哪块光斑大。)用手电筒光,可以类比太阳光,得出直射光强度大的结论。然后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的不同)

(8)教师交代四季的划分。 3. 五带的划分

(1)指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画图说明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第一,各地获得热量的多少;第二,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这里要明确几条界线:

①直射的纬度界线是南、北回归线。

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是南、北极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北极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运动轨迹”彩图,进行图片解说(极昼期间一天24小时内,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上照射,这是每隔1小时拍摄的太阳高度的情况。从图中看出,24时太阳高度最低,12时太阳高度最高。极昼景象别有一番情趣,往往有旅游者前往北极圈附近地区观赏)。

(3)五带的天文、气候特征

(4)做练习

①请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回归线的位置,看一看哪块大陆属于热带的面积最大。(非洲大陆)

②请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圈的位置,看一看哪块大陆属于寒带的面积最大。(南极大陆)

③看一看地球仪(或东半球图),说出我国大部分地方在五带中的哪一带。(北温带)

参考材料

经线和纬线 一切球面上的圆圈都可以看成是一定的平面与一定的球面相割而成的,即一定平面与一定球面的交线。

在几何学上,任何圆圈都代表一定的平面。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割成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平面既通过地轴,则必然是通过地心和两极。在同一个球体中,以球心为圆心的圆,都是大圆,所以经线圈都是大圆。由于一切经线圈都通过地球两极,因此每一经线圈都被南、北两极等分成两个180°的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或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圈都是大圆,经线长度都一样。

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割成的圆,称为纬线圈。由于一切纬线圈所代表的平面均垂直于地轴,因此一切纬线必然互相平行。

纬线不同于经线,它是一个圆圈而且有大小之别。纬线圈的大小依其圆心与地心距离而定。纬线圈的圆心距地心越近,则纬线圈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以地心为圆心的纬线圈是最大的纬线圈,称为赤道;而距地心最远的纬线圈就是南北两极点。

在地球表面,经线和纬线是无穷多的。地球表面任一点都有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也就是每一地点都是经线和纬线的交点。从两者关系来看,经线和纬线是互相垂直的,这是因为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垂直的。经线都代表南北方向,由于经线都汇集于北极和南极,因此南北方向是会合方向,是有限的方向。而纬线代表东西方向,向东就是沿纬线向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西就是沿纬线向着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所以,东西方向是环形方向(或回转方向),是无限的方向。

经度和纬度 经度和纬度都是—种角度。经度是个两面角,是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因所有经线都是一样长,为了度量经度选取一个起点面,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旧址)的一台主要子午仪十字丝的那条经线为起始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本初子

午线平面是起点面,终点面是本地经线平面。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夹角。在赤道上度量,自本初子午线平面作为起点面,分别往东往西度量,往东量值称为东经度,往西量值称为西经度。由此可见,一地的经度是该地对于本初子午线的方向和角距离。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东经度的最大值为180°,西经度的最大值为180°,东、西经180°经线是同一根经线,因此不分东经或西经,而统称180°经线。

纬度是个线面角。起点面是赤道平面,线是本地的地面法线。所谓法线,即垂直于参考扁球体表面的线。某地的纬度就是该地的法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纬度在本地经线上度量,由赤道向南、北度量,向北量值称为北纬度,向南量值称为南纬度。由此可见,一地的纬度是该地对于赤道的方向和角距离。赤道是0°纬线,北纬度的最大值为90°,即北极点;南纬度的最大值为90°,即南极点。

子午线 经线又叫子午线,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常用的罗盘上面,周围写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依次排列,把“子”字代表北方,“午”字代表南方。所谓“子午线”,意思就是南北线。因为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故经线又叫“子午线”。经线圈是通过地球南北两极,是南北方向的,故经线圈亦称“子午圈”。

本初子午线 地球上这条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是人为假定的,它不像纬度,有自然起讫点(赤道和两极)。这样就使零度经线的选择,曾陷入过各自为政的状态。

我国的北京、洛阳,法国的科沙裴多、巴黎,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西班牙的马德里,挪威的奥斯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芬兰的赫尔辛基等,都曾一度作为各国自己规定的本初子午线。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学术会议上,正式确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全球的零度经线,公认为世界计算经度的起点线。 1953年,虽然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往位于东经0°20'25"的赫斯特孟骚(Herstmoncenx),但全球经度仍然以原址为零点来计算,其原址后来已成为英国航海部和全国海洋博物馆天文站。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有自转,地球就有赤道和赤道平面。有公转,地球就有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

在地心天球上,地球赤道平面表现为天赤道,地球轨道平面表现为黄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有时是用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的。地轴同地球赤道平面相垂直。既然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是23°26',那么,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就应该是 90°-23°26'=66°34'(一般用近似值66.5°)。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即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仰角。对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来说,太阳高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能的数量。

对于一个地点来说,日出以后,太阳逐渐升高,到天顶的时候达到最高的位置。太阳在天顶的时刻就是正午。太阳在天顶的高度同当地纬度有关。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从这里开始,正午太阳高度向南和向北同时降低。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春分和秋分,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自赤道向南北两方同时降低,在南北两极正午太阳高度是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回归线上是90°,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39°54',比北回归线高16°28',因此这一天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16°28'=73°32'。到了北极和南极,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23°26'和-23°26'。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南回归线上是90°,向南北两方分别降低;在南极和北极,分别是+23°26'和-23°26';赤道上是 66°34'。 漫话极昼极夜 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 * * * *

东南极自从1月17日极昼结束,久违的夜便降临了。而且,夜的时间在逐步拉长。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迎来的拉斯曼丘陵第一夜是极为短暂的,1月18日1时太阳落下,到1时28分太阳升起,仅仅28分钟的黑夜。

到2月10日,太阳从22时11分落下,到11日晨4时25分升起,夜已延长为6个小时(注:夜逐步延长到24小时,即极夜。之后极夜结束,又开始慢慢过渡到极昼),但这夜并非漆黑一片,仍然很亮。窗下,照常可以看书写字。远方,南极大陆冰盖断崖边缘清晰可辨。天上,月儿不明,只有一个苍白的轮廓,更无闪烁着金光的满天星斗,据说在南极见不到亮星。科研人员解释说,这里的夜空之所以明亮,主要是落下的太阳阳光的散射作用,以及冰雪反照效果。

四季的划分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 1.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 2.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以上两种划分四季的方法,主要是以天文上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依据的,同实际的气候递变不相符合,例如立春是春季起点,在气候上却处于隆冬,立秋在气候上正处于炎夏。

3.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22℃之间的时期。

这种划分方法,在同一地点的四季,长短不一;在不同地点的四季,起上早晚各异。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

4.现在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l、2月为冬季。

五带 首先,五带是天文地带。天文地带强调太阳的光照情况,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来划分。划分五带的天文标准有两个,即有无直射的太阳光线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其次,五带是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分布,都因纬度而不同。因此,按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划分五带,就是按纬度划分五带。这样,每一个地带有一定的纬度范围。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无直射阳光。划分有无直射阳光的纬度界线,就是南、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带,太阳终年不会直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也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划分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界线,就是南、北极圈。赤道到南、北极圈的地带,终年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在南、北极圈上,每年各有一天极昼和极夜。在南、北极,极昼、极夜现象长达半年之久。

在每个纬度带内,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热带范围内,有太阳直射的机会;寒带范围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而温带范围内,上述两种现象都不会出现。五带各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点。

(一)热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是纵跨46°52'的低纬地带。它的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39.8%。热带地区,除回归线上外,任何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内有两次直射,而且,这里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高,变化幅度不大。因此,这一地带终年能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气候炎热,故称为热带。两次直射的日期,在赤道上出现在春分和秋分。从赤道到回归线,随纬度的增高,南北半球分别向夏至日和冬至日接近,到回归线上就只有一天直射了。因此,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每年有两个高温季节逐渐过渡到只有一个高温季节。那里的季节变化就无法用春夏秋冬四季来表示。另外,从昼夜长短变化来说,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逐渐增大。到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白昼仅相差2小时50分,最长不会超过13小时25分,最短不会短于10小时35分。由此可见,热带范围内,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是极小的。这就是所以成为热带的基本原因。

(二)南、北温带在南、北半球,由回归线到极圈范围内的南、北温带,是两个宽度最大,面积最广的纬度带。每个温带跨纬度43°08',两个温带的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1.7%。温带范围内,没有太阳光线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每年有一次最高,有一次最低;昼和夜每年有一次最长,一次最短,日期分别在夏至和冬至。因此这里每年有一个高温季节,有一个低温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大值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化幅度都是23°26'×2,即46°52'。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地扩大。在南、北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昼长相差只是2小时50分;到南北极圈,就出现极昼极夜了。温带的四季变化最为明显,纬度愈高,冬夏温差愈大。

(三)南、北寒带南、北寒带是两个圆形的高纬地带,边缘是南、北纬66°34',到中心即极点为90°。与热带、温带比较,寒带的面积最小,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3%。从天文特征来看,这里到处都有极昼极夜现象。除极点外,

又都有昼夜分明的时期。因而全年可分四个时期:昼夜分明,极昼,昼夜分明,极夜。其中,昼夜分明时期,因纬度增加而减少;极昼极夜时期,因纬度增加而加长。即使在昼夜分明和极昼的日子,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很低的。夏至这一天,北极的太阳终日在地平圈以上23°26'的高度。

因而这里接受太阳光最少,气温终年很低,故为寒带。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

1.地球的形状不是像地球仪那样规则的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因地球极半径长度与赤道半径长度相差很少,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时,这个差别就看不出了,故地球仪做成了圆球体。

2.地轴:假想的穿过地心的地球旋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赤道:最长的纬线圈。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成的两个半球。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东西半球:以20°W和160°E经线圈为界,把地球分成的两个半球。

3.经纬网的主要用途是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4.略 第二节

1.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有自转还有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便产生了四季变化。

2.夏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南半球则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南半球则相反。

3.地球表面根据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为下列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23.5°N和23.5°S是热带的分界线;23.5°N和66.5°N是北温带的分界线;23.5°S和66.5°S是南温带的分界线;66.5°N是北寒带的分界线;66.5°S是南寒带的分界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曹飞跃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

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

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

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

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

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

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

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

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

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

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

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春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

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

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热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小结][练习]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