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文常背景,积累字词。 2.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内容。 3.体会心情感受,探究主旨。 4.归纳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重难点
1.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心情感受,探究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假期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不知道同学们这个假期过得怎么样,但是我相信假期的生活和开学的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光是发生的事情不一样,我们的体验感受也不一样。也许有的同学还在留恋着假期的轻松悠闲,不想开学;也许有的同学早就厌烦了假期的枯燥乏味,想来学校。那么今天我就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机会,让大家叙写一下假期和开学的别样生活经历,表达一下假期和开学的不同的体验感受。作文的题目是“从假期到开学”。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题目怎么写。作文的题目首先表明了作文呢要以什么的变换顺序来写?(时间)假期我们主要呆在哪里?开学我们主要呆在哪里?所以同时这个变换也是什么的变换?(空间)也就是说作文主要写两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一部分是假期生活,一部分是开学生活)既然是两部分内容,而且有一种(时间、空间的)变换,那么两部分之间是不是还要有一个什么段?(过渡)不管是假期生活还是开学生活,要写好就得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先说具体?(得写两三件典型的事情)再说生动形象?(回忆上学期课文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感觉角度等考虑——描写,比喻、拟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应该基本明确了这篇作文怎么写,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例文。等到我们学完这篇例文之后,大家再写这个作文,一
1
定都可以写得很好。当然,前提是我们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刚才分析出的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尽量去模仿人家。
目标一
1.读课前导语、书下注解,学习文常背景(默写关键词)。
课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儿到晚上才拾取,所以又名(《旧事重提》。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于是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用“《旧事重提》”来慰藉自己“离奇和荒芜”的心情。
2.结合注解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弄懂生词意义。(听写词语,默写字音,互判;掌握几个词语的意思)。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直窜(cuà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脊(jǐ)梁 缠(chán)络 臃(yōng)肿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竹筛(shāi) 秕(bǐ)谷 人迹罕(hǎn) 至 书塾(shú) 蝉蜕(tuì) 渊(yuān)博
人声鼎沸(dǐng) 宿儒(sù rú) 盔(kuī)甲 倜傥(tì tǎnɡ) 窦(dòu) 柚(yòu)
叵(pǒ) 拗(ǎo) 淋漓(lín lí) 噫(yi) 厥(jué) 锡箔(bó) 绣(xiù)像
2
【轻捷】:轻快。【确凿】:确实。【方正】:正派。【机关】:开关的设置,这里是秘密的意思。【倜傥】:洒脱;不拘束。【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沸,本意是水在锅里沸腾,发出声响。【人迹罕至】:少有人到的地方。迹,足迹,脚印。罕,稀少。至,到。【相宜】:适宜
鉴赏和欣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相同点:两个词都有“赏”字,都有“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的意思。不同点:“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在欣赏中有一种研讨的意味,一般是物而不针对人。而“欣赏”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除了视觉享受美好的食物外,还可以指听觉的。味觉的或精神的享受,词义范围广。
目标二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浏览课文,标段序,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写百草园部分紧紧扣住了第一段中的哪个词?接下来的几段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词语的?划分层次,再想想这几个层次在记叙顺序上有何特点?
4.写三味书屋部分根据人物活动(事情)划分层次。
先自主完成上面三个问题的学习,然后小组交流,用简明的文字和图示梳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2.浏览课文,标段序,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第九自然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写百草园部分紧紧扣住了第一段中的哪个词?接下来的几段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词语的?划分层次,再想想这几个层次在记叙顺序上有何特点?
3
乐园。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描写了春夏秋季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联想。(美女蛇的故事)(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雪地捕鸟)
2段写春夏秋季,7段写冬季,所以中间的3-6段是插叙。 4.写三味书屋部分根据人物活动(事情)划分层次。
一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二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三层(17~20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四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第二课时
目标三
1.百草园的生活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2.三味书屋的生活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3.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那时的“我”对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自主完成上面四个问题的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归纳人物形象,汇总典型例证。
4
1.百草园的生活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自由、快乐,新鲜、刺激,第9段连用两个“Ade”以拟人手法表现作者与其中的一草一木感情很深,离开时又依依不舍。(连用三个“也许”构成排比,表示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第2段景物描写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拔何首乌找人形的根,强调了作者儿时所具有的强烈的求知欲;从美女蛇的故事得到教训看出了天真无邪充满童真童趣,第6段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好奇心和占有欲。
2.三味书屋的生活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第15段的议论,含蓄表现作者对大人们的不满,对当时教育思想的不满。再现当时读书情景,而且学生读的文章无标点,表现了童年的“我”心里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内容。通过去园子里玩不想回来,上课“做戏”、“画画儿”可见学习生活枯燥无味,侧面说明儿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通过第11段对先生的态度和评价可见“我”知书达理,问“怪哉”的问题可见求知欲强烈,爱好读书画画。先生后来对我好起来,但是给我读的书渐渐增加,侧面写出我的勤奋好学博得先生的好感。
总归,“我”的形象如下:热爱大自然,天真无邪充满童真童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勤奋好学,喜欢读书画画。
3.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那时的“我”对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口碑很好,极方正,质朴,博学。他读的书有标点,因为能读懂文章,掌握节奏停顿。从读书时“仰”“摇”“拗”这几个动作看以看出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着怒色,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
5
总归,先生人物形象如下:知识渊博,但有时古板固执;教学认真,不断变化教学方法;读书投入,不太束缚也不爱体罚学生。
“我”对先生的态度主要是敬慕,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 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三课时
目标四
1.课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从写法上看构成什么关系? 对比反衬的写法。
2.课文在过渡方面是如何处理的?
课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
第3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
3.美女蛇的故事从记叙顺序来说属于什么叙?有何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既符合让他用的好奇心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
4.先生后来对我好起来,但是给我读的书渐渐增加,对于表现“我”的学习有何作用?上课“做戏”、“画画儿”对表现三味书屋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侧面写出我的勤奋好学博得先生的好感。侧面说明儿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5.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6.第7段“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这属于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天捕鸟的乐趣。结构上过渡启下。
7.分析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1)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结合内容从“整体局部”“详略”“植物动物”“高低”这几个角度具体分析描写顺序。
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局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前一个“不必说”写植物由低到高,后一个“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整 略 不必说: 植物 由低到高 体 写 也不必说:动物 由高到低
14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7
局部 详写 单是:由动物到植物
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从那些感觉角度描写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拟人: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比喻: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排比:什么的什么
视觉:主要的,色彩丰富(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触觉:光滑。听觉:弹琴、低唱。味觉:又酸又甜。
形,声,色,味,样样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
(3)用词准确生动,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具体分析“肥胖”“伏”“轻捷”“直窜”“低唱”“弹琴”这几个词。
“肥胖”即指黄蜂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也体现儿童特别的感觉;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
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单写出这种鸟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作者的羡慕之意。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4)第7段写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在用词上有何特点?
用“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
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
8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好处,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有很大帮助。在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注意写景的顺序。其次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其次还。再其次,还要注意做到多角度地观察。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