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物质空间和共享的社会空间,使居 民可以获得健康、福祉和公众参与机会的社区切。全龄社区强 调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口的需求,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包容 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不因居民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或认知 能力下降而区别对待。如图1所示,全龄社区需要个人、志愿团体、社会企业、 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从住房与交通、设施 与服务、户外空间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实现全龄社区, 为所有年龄段的社区居民创造健康、幸福和包容的物质空间和 社会环境,并让居民尽可能地长时间保持工作、社会交往和参 与的能力,实现原居安老。一个可持续的全龄社区,应该具有 以下特点:(1)可达性和包容性;(2)美观和安全(包括交 通安全和治安安全),并且可容易和舒适地进出;(3)提供 设施、开放空间和优质服务;(4)良好的社会和公民组织, 包括志愿服务和非正式社会网络,多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5) 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切。总之,社区要营造让居民可以全生 命周期居住的高质量健康生活环境,应具备多样化的住宅类型、 安全的交通方式、可步行的街道网络、可休闲和交往的公共空 间、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服务等内容,其中,支持性服务系 统和包容的、无障碍的物质空间环境对于维持不同年龄阶段居 民的活力、稳定和健康同等重要冏。通过对国内外全龄社区建设实践分析可知,已建的绝大多 数社区主要面向年轻群体,真正实现代际融合的全龄化社区仍 未完全形成,各国正努力探索,试图寻找最符合本国国情的全 龄社区规划建设之路181 o如亚特兰大地区实施了 Charrette全龄 社区行动计划,选择了 10个县6个社区作为实践对象冏,通过 设计工作坊的形式,让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就人口结构变 化、规划设计、市场分析、社区改造、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等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为每个社区制定了概念性总体规划,以 此作为实施全龄社区的内容框架,并为地方政府提供评估工具, 以评定全龄社区在生命周期过程中支持不同年龄群体的实际 效果。国内万科、绿地、恒大等地产公司也在不断探讨全龄社区 的养老模式,将养老地产混合植入到成熟的住区规划、开发、 运营和服务整个流程中,希望通过产品配置和规划,让老人与 其他各年龄段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大型社区,各个年龄段老人都• 27 •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第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 11 2019辭彩页李小云:包容性设计一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住房与交通支持居民建设全龄社区
设施与服务謂\"翳鴛蠶擁达' 支佔务可达性无瞽设户外空间环境休唤、社会交住叫醫唤、目細如拓全龄社区
健康生活方式护理、预防俣性、体育活动、 社会交往、社区参与、志愿病新图1全龄社区内容框架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6][7]绘有相匹配的养老物业和服务,创造一个适合全龄住户和全生命 周期的住区。但这种只针对新建社区的地产开发的模式与本研 究提出的全龄社区仍然有一定的差异,因为面对大量已经存在 的社区,大多数居民仍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居住在现有社区, 而现有社区环境往往存在分布不均、开放程度低、交通可达性 差、步行环境不连贯、无障碍设计缺乏等问题叫这不仅不利 于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也满足不了年龄群体之间 代际互动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通 过更新改造的方式来创建全龄社区,尤其是如何通过更新,营 建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代际和谐的公共空间,这将会是 规划师、建筑师所面临的更大挑战。2働擁劇:建的指导意义图2不同年龄群体对社区环境的需求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如图2所示,不同年龄群体对社区环境的需求并不一致, 如老年人对老年专用住宅、医疗护理机构设施的需求较多,年 轻人对休闲娱乐设施、体育设施需求较多,儿童及其家庭对教 育设施、游乐设施则有一定的需求。虽然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不同,但对多样化的交通选择、安全可步行的街道、公园、广 场空间等总体需求呈现一致性,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同年龄 群体的身心机能特征导致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仍然具有一定 的差异性。所以,全龄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仍然需考虑不 同年龄群体的共同需求、兴趣爱好,形成协调不同年龄群体的 具有整体观的包容性环境1101o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 英国被提出,在欧洲和美国也被称为“为所有人设计(Design for All)\"和\"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英国设计协 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将包容性设计定义为\"设计师确保其 产品和服务满足尽可能多的客户需求的一种总体设计方法,而 不论客户年龄或能力如何”。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针对 许多越战结束后回国的残疾退伍军人,制定了无障碍(Barrier- free design )建筑国家标准,目的在于使残疾士兵和其他残障人 士能够便利地进出建筑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 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逐渐结束,一大批理论家和实践者开始关 注小规模的、以社区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理念,如通用设计、精 致增长、交通导向发展(TOD)、新城市主义等,这些理念致 力于人的多样性和使用的多样化,提倡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 提供可选择的交通、住房和开放空间,实现可步行社区环境, 这与包容性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内容实际上是相一致的tl2]o所以 说,包容性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而是一种通用的设计 方法,从服务对象来看,与早期设计仅仅关注老年人群体或者 残障弱势群体不同的是,包容性设计认为应与人类的多样性相 匹配,从而制定应对不同群体需求的设计策略。正如英国罗杰• 科尔曼(Roger Coleman )所认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人的能 力和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包容性设计应在考虑这些变化的基础 上,不受年龄或残障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尽量满足大多数客户 对改善产品、服务和环境的需求”。不过,与无障碍设计或通 用设计不同的是,包容性设计不再通过特定的产品和环境来满 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是将它们整合到主流产品和环境中,让 所有人都受益。在此过程中,包容性设计力求以公平的方式对 待每一个人,避免被歧视何。如包容性设计立方模型所示(图3),人的能力不仅存在 普通、中等、低等不同的水平,也包含运动、感官、认知等不 同的功能类型,且处于不同级别的人,其运动、感官、认知等 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如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听力、认 知、运动等水平都在衰退,逐渐成为能力级别较低的老年群体。• 28 •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第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ll 2019李小云: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中彩页n□*力水平特别设计可定綱/棧块化设计用户感知iftit设计方法图3包容性设计立方体模型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4]绘制图4转角空间的利用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5宅旁绿化空间利用资料来源:作者自摄针对三种不同能力级别,包容性设计提岀了用户感知设计、可 定制/模块化设计、特别设计三种相关联的设计方法,用以满 足不同能力水平群体的需求。不过,有学者认为包容性设计不 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一方面,个体的差异太大,不可能考 虑到所有差异;另外一方面,要同时满足不同能力群体需求的 设计可能会增加建设成本,所以包容性设计仍然具有乌托邦的 特性,在设计实践中采用包容性设计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
表4包容性设计对全龄社区环境营建的指导包容性
设计公平性灵活性全龄社区环境以人为本,考虑到更广泛人群的使用,实现空间资源合理分配各类场所、空间的设计应是灵活、易于调整的,
能适应不同人的、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在住宅、道路、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区域构建易于识别的标识系统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容易到达住宅、公共空间
际适用性仍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13)\"51O即便如此,包容性设 计思想仍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兴起和发展,如从20世纪80年 代起,Tangentyere建筑设计事务所便在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偏远 地区建筑中采用了包容性设计方法,对包括住房、学校、诊所、 商店和儿童护理中心在内的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㈣。国内学者 除了研究包容性设计应用老龄环境2切夕卜,也在尝试利用包容 性设计方法来指导街道㈣、城市公园绿地[2\"和美丽乡村⑷的 建设。包容性环境通过提供多样的空间品质和以多种方式使用空 间的机会,尽量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多样化 和平等的需求,如包容性设计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再就业提供 了可能性,从而延长了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 看,包容性设计通过社会凝聚力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和服务的 可达(可及),促进社会融合,避免因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可能 带来的代际冲突冋,这也符合全龄社区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 求,实现代际和谐的营建目标。总之,包容性设计是一种设计 方法,具有公平性、灵活性、可识别性、可达性、舒适性、多 样性、连贯性和安全性何等特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实 现多样性、平等和社会包容,最终设计产品可以被所有人使用。 因此,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包容性设计作为一套完善的设计 方法仍然对全龄社区营建具有指导意义(表1 )。可达性
(可及性)及不同服务设施;能负担住宅及相关服务的费用设计容易使用的尺度和空间,确保设施
及空间被不同居民舒适地使用舒适性多样性连贯性安全性支持社区居民构成的多样性,考虑不同年龄及身心机能状态 的居民的需求差异,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加强步行系统的连续性,营造可步行、可交往的街道空间加强无障碍设计和治安管理,营造安全
的居住、交通和休闲娱乐环境参与性社区建设需要管理部门、设计师、建设单位和当地居民
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协调,鼓励老年人和儿童的参与3.1加强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注重微空间的打造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应充分结合街道、廊道、绿地等 设置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不因居民收入、教育背景、年龄、 职业等不同而差异化分配,实现公共空间资源的均衡分布,体 现其社会公平性。所以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过程中,要详细调 研现有公共空间资源,根据居民日常生活圈的需求,对不同类 型和规模的公共空间按5-10min的步行距离就近进行合理分配, 优先安排弱势群体所需要的活动空间。整合现有社区设施,充 分利用闲置空间,将空置用地或建筑置换成可供居民使用的公 共空间,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统筹管理。也可时间上错位使用, 将公共空间在固定时间段提供给特定的年龄群体使用,避免时 间和空间上的浪费,对有限的公共空间实行共享。同时,在土地资源有限,难以增设中心广场、体育场、公园等大型公共空间的情况下,还应注重微空间的打造,可挖掘 以下不同类型空间:(1)用地面积较小,或地块形状不规则, 无法进行整体出让开发的零星用地;(2)社区道路两侧闲置 的消极空间、街角空间(图4、图5) ; (3)建筑之间不规则 的外部空间、建筑间隙空间(图6) ; (4)社区住宅或公共建 筑的架空层。除了新增独立选址外,社区更新也提倡微空间与 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中小学、体育场、景点、菜市场等人 流量较多区域的空间进行整合和适度混合,以提升微空间的覆 盖水平和覆盖人群⑷,也有利于实现全龄融合。3.2织补街道步行网络,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安全性包容性街道步行系统的构建应尊重行人的空间尺度、步行 距离,将所有居民的步行安全放在首位,包括老年人、儿童、 残障人士及推婴儿车的家长等㈣,为行人提供连贯、安全的步 行系统。为此,可针对现有步行路线被割裂或被侵占的情况, 社区更新改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合理安排社区现 有的道路停车系统,尽可能减少停车空间侵占步行空间的现象, 织补街道步行系统,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可达 性(图7 ) ; (2)增加完善街道的无障碍设施的配置,从数量 和布局上满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如尽 量用坡道代替阶梯(图8),道路的坡度设施也应考虑弱势群 体的身体机能情况,道路铺装应防滑并具有识别性;(3)从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角度考虑,步行空间可每50-100m距离设置 休息场所,并设置休息座椅,让居民不仅可以停下来休息,也 为所有年龄群体,创造了一个可以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图9 );(4)通过形象化符号、强烈对比色彩、简洁明了标识、声音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第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 11 2019• 29 •中彩页李小云:包容性设计一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卜图10代际互动空间图11全龄融合空间资料来源:作者口摄图6建筑间隙空间的利用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7人车软分流资料来源:作者自摄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8无障碍通道 ffi 9健身、步行、休息空间结合资料来源:作者自摄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辅助等方法加强清晰易懂的交通标识系统建设,在大型交叉口 应设置行人交通安全岛,为弱势群体通过十字路口提供便利, 另外考虑部分居民对夜间步行的需求,还应增设交通照明设备, 营造安全的步行环境。3.3通过儿童为主体的导向设计,实现交往互动空间的全龄融合虽然不通年龄群体有着特定的空间需求,同一类型空间很 难同时满足所有居民,但社区的融合需要以空间微载体的跨代 合作,以环境居住隔离和代际冲突现象。为此,首先应加强老 年人与儿童互动空间的营造,因为老年人和儿童在身心机能方 面都属于弱势群体,对于空间区位、尺度、的需求往往具有一 致性,比如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对空间安全性的要求等,通 过结合两种年龄群体进行空间的营造,既可以解决老年人看护 儿童的问题,也让老年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天伦之 乐”的精神满足,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如儿童游戏区域与 老年人健身空间或休息空间的邻近设置(图10) o其次,加强 儿童娱乐空间与年轻人休闲娱乐空间的结合,这同样既解决了 年轻父母看护孩子的问题,也让年轻家长们可以进行适当的休 闲娱乐、社会交往活动。此外,分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安全步 行空间则可以让老年人、年轻人、儿童、带小孩的父母提供一 种可以交流的线性空间,让不同群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亲情、 情感的满足。总之,这是一种将儿童需求作为主体的导向设计删, 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中应以儿童的行为和尺度为参考,划分相 互隔离又相互联系的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通过互动、娱 乐空间的结合,串联老年人和年轻人群体形成全龄社区的代际 融合氛围(图11 ) O3.4提倡全过程的多元主体合作,体现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公
平性社区营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等
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需寻 求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其中,建立用户参与性设计团队口,尤其 要重视老年人、儿童的参与性,因为公共空间对于弱势群体来 说更为重要。通过选择老年人、儿童或残障人士参与到设计团 队,可让设计人员和建设部门及时了解特殊群体对公共空间使 用的真正需求,减少特殊群体使用公共空间过程中的障碍,增 加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如让老年人和儿童住户可使用创意绘 图或模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然后让设计师将这些需求 转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需求到空间的转换过程,不仅将 空间塑造成一个年龄群体共享的地方,也促进多群体之间的社 会交往。总之,居民不仅是全龄社区的受益者,也在创建社区 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设计人员必须与政府、服务供应商、 志愿组织、私营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居民共同协作,通过多 主体参与,满足普通公众和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确保公共空 间的公平性。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具有差异性,社区建设面临着如何满 足老人和孩子的需求,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取得均衡的问题。全 龄社区可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 包容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不因居民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或 认知能力下降而区别对待。包容性设计是一种通用的设计方法, 其目的在于使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这也符合全龄社区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实现代际和谐的建 设目标。因此,包容性设计理论可为全龄社区环境建设提供理 论支撑,包容性设计所体现的公平性、灵活性、可识别性、可 达性、舒适性、多样性、连贯性和安全性等原则内容,对全龄 社区营建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应根据包容性设计的指导,从 空间资源合理分配、微空间打造、织补步行网络、提高空间可达 性和安全性、儿童主体导向、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加强全龄社 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从而实现社区交往互动空间的全龄融合。△【参考文献】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㈣。对于社区户外空间来说,其更新改 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概念开始到草图设计,从施工到使用 评估,整个过程需要管理部门、设计师、建设单位和当地居民 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协调,这种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和以用户 为中心的设计综合起来就是包容性设计ll6,o为确保更新改造有[1] WHO.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M].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ss, 2007.[2] AARP. Livable Communities: An Evaluation Guide[R]. 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2005.[3] Lehning A J, A E Scharlach, T S Dal Santo. A Web-Based Approach for Helping Communities Become More \"Aging Friendly\"卩].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010, 29(4): 415- 433.[4] 胡庭浩,沈山,常江.国外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以美国 纽约市和加拿大伦敦市为例卩].国际城市规划,2016(04): 127-• 30 •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第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ll 2019李小云: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中彩页
130.[5] Harding E. Towards Lifetime Neighbourhoods: Design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for alI[R].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UK, 2007.[6] Rader C, C Berger. Creating Communities: Atlanta's Lifelong Community Initiative AU - Keyes, Laura[J].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2011, 29(1): 59-74.[7] Bevan Mark, Croucher Karen. Lifetime neighbourhoods[R].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2011.[8] 吴聘奇.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全龄化社区规划重构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8(08): 2-6.[9] 代伟国,邢忠.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构成逻辑和组织方法[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06): 49-55.[10] 李小云.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4.[11] Persson H, H Ahman, AA Yngling, J Gulliksen. Universal
design, inclusive design, accessible design, design for all: different concepts—one goal? On the concept of accessibility—histor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5, 14(4): 505-526.[12] Fletcher V, G Bonome-Sims, B Knecht, E Ostroff, J Otitigbe,
M Parente, J Safdie. The challenge of inclusive design in the US context[J]. Applied Ergonomics, 2015, 46: 267-273.[13] Heylighen A, V Van der Linden, I Van Steenwinkel.
Ten questions concerning inclusive 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7, 114: 507-517.[14] John Clarkson, P, R Coleman. History of Inclusive Design in
the UK[J]. Applied Ergonomics, 2015, 46: 235-247.[15] Bianchin M, A Heylighen. Fair by design. Addressing the
paradox of inclusive design approaches[J]. The Design Journal, 2017, 20(9): S3162-S3170.[16] Broffman A. The Building Story: Architecture and Inclusive
Design in Remote Aboriginal Australian Communities[J]. The Design Journal, 2018(1): 107-134.[17] 赵超.老龄化设计:包容性立场与批判性态度[J].装饰,
2012(09): 16-21.[18] 张文英,冯希亮•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
义[J].中国园林,2012,28(10): 30-35.[19] 胡飞,张曦.为老龄化而设计: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
计理念之生发与流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06): 33-44.[20] 曹根榕,卓健.彰显规划关怀的包容性街道规划建设策略[J].
规划师,2017,33(09): 16-21.[21] 李正阳.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包容性设计研究综述
[J].建筑与文化,2018(09): 45-46.[22] 刘晨断 健康增进需求下村落开放空间的包容性设计策略——
以上海朱家角镇淀山湖一村为例[J].装饰,2016(03): 30-35.[23] 宋晓杰,涂剑,周艳妮.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管控策略
[J].规划师,2017,33(11): 72・7&[24] 何明.全龄化设计实验教学的构思与探索[J].美术大观,
2016(07): 178-179.作者简介:李小云(1978—),男,博士,江西师大城建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老龄环境学。收稿日期:2019-09-01Inclusive Design: Public Space Renewal Strategy for the
Targets of Community for All AgesLI Xiaoyun[Abstract ] In the face of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s* in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n age 一 friendly community or a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that focuses on only a single age group to a community for all age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article combs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for all ages and inclusiv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need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design such as fairness, flexibility, identifiable, accessibility, comfort, diversity, coherence and security,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for all ages. Fin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clusive design, this paper proposes micro-renewal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public space from the aspects of spac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haring, micro・space building, walking network weaving, children's subject-oriented design, and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ties of all ages.[Keywords] Inclusive Design; Community for All Ages; Public Space; Renewal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第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ll 2019•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