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础医学概论问答题

2022-09-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1.如何判认胸壁中的肋骨序数?

答:可利用体表骨性标志进行判认。胸前壁以胸骨角为标志,胸骨角平对第二肋,以此推算胸前壁肋骨序数:胸后壁可以肩胛下角为标志,肩胛下角平对第七对肋或第七肋间隙,以此推算肋骨序数。

2.当进食脂肪餐时,胆汁是如何被引流至十二肠肠腔的?

答:可经二条途径引流至十二肠肠腔:(1)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肠肠腔;(2)胆囊收缩,胆汁--胆囊管--胆总管--十二肠肠腔。

3.一男性肾结石从肾盂下降经尿道外口排出体外。请问此结石要通过哪些主要管道(和狭窄)?

答:肾结石--肾盂--输尿管--(第一狭窄:输尿管与肾盂处;第二狭窄:输尿管跨骨盆入口处;第3狭窄:输尿管穿膀胱壁处)--膀胱--尿道(第1狭窄:尿道内口;第2狭窄:尿道膜部;第3狭窄:尿道外口)--尿道外口。

4.精子从何处生成?生成后从尿道排出体外时要经过哪些主要输精管道?

答:睾丸(精曲小管生精上皮)产生精子--附睾--输精管(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部--盆部)--射精管--尿道(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尿道外口--体外。

5.一心肌病患者,欲从左手背静脉网(头静脉)滴注某种药物治疗心尖区心壁病灶。请问此药物要通过哪些主要血管?

答:左手背静脉网(向心方向进针)--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尖区心壁病灶。

6.叙述房水的产生与引流其功能?

答:产生与引流: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眼静脉--血液循环。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维持眼内压。

7.脑脊液从何处产生?有何功能?其循环(引流)途径如何?

答:产生与循环(引流)途径: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分泌产生。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第1、2脑室--室间孔--第3脑室--中脑水管--第4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吸收--硬脑膜窦--脑静脉--颈内静脉--血液循环。功能:对中枢神经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及维持正常颅内压作用。

8.简述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主要行程。

答:刺激--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触觉等)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外周突--胞体--中枢突,第1极神经元)--脊髓后角固有核(第2极神经元)--(左右交叉)--脊髓丘脑束(经脊髓-脑干上行)--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穿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

9.何谓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月经周期性如何变化

答: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功能层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出现周期性脱落,出血,

增殖修复和分泌的过程称为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平均28天左右,可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1)月经期:第1-4填,即从月经来潮到月经停止。此期因卵子未受精,黄体退化成百题,雌,孕激素分泌急据减少 子宫功能层缺血,坏死,脱落,血管爆裂出血形成月经,经血量50-200毫升。(2)增生期:第5-14填,即从月经停止日起到卵巢排卵为止。此期在乱泡刺激素作用下。卵巢中卵泡日渐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 子宫内膜功能层修复增生,内膜中血管,腺体增多增长。(3)分泌期 即从排卵日起到下次月经来潮前。此期在卵巢内,成熟卵泡排卵后的结构发育成黄体→分泌雌 孕激素→子宫内膜功能层迅速增生,血管,腺体进一步增多增长,腺体分泌含糖原的粘液,为受精卵的植入准备了条件。如排除的卵子不受精 黄体将退化 进入下一个月经期

10.引起先天性畸形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预防?

答: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原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两者的共同作用。其中环境因素统称为至畸因子,主要有五种类型,1生物性致畸因子2物理性致畸因子3化学性致畸因子4药物性致畸因子5其他致畸因子先天性畸形的预防措施主要有1孕前,孕后进行遗传咨询 2孕期保健,预防感染,3谨慎用药4戒烟戒酒5减少射线的照射等

11.当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是如何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

答:临床常以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正常值约为36.9℃-37.9℃,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4℃。当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时,温度信息→外周温度感受器→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前部→整合处理→指令性传出信息。传出信息作用包括:(1)调整交感N系活动,调节皮肤血管的舒缩状态和汗腺分泌;(2)通过躯体N调节骨骼肌的活动和紧张性;(3)通过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改变机体的代谢水平。通过这些调节过程,可使体温在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保

持相对的恒定。

12.简述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

答:(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4)免疫功能;(5)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13.简述血细胞的基本功能。

答:(1)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O2和CO2,其次还有一定的调节酸碱平衡作用;

(2)白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其中,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游走到病变部位,吞噬病原体并将吞噬物进一步消化。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a.具有巨大的吞噬能力,可吞噬病原体和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b.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调节其他细胞生长;c.能作为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参与摄取、加工处理递呈抗原并激发免疫反应;d.参与肿瘤免疫。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主要功能—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a.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功能;b.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功能;c.NK细胞可通过结合抗体介导杀伤靶细胞并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14.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都可影响动脉血压:(1)每博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大动脉弹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关系相适应。

15.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答: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0.9-1.5,成人分泌量为1-1.5L/天,主要成分包括:盐酸,HCO3-、Na+、K+等无机物和胃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盐酸主用作用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b.杀灭进入胃的细菌;c.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d.有助于小肠对Fe2+、Ca2+的吸收。胃蛋白酶原主要作用是:在盐酸作用下被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和多肽,粘液主要功能:润滑和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损伤。内因子主要作用: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6.何谓脊髓休克?主要表现?

答:当脊髓与高级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将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主要表现: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反射消失,肌紧张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直肠和膀胱中粪便、尿潴留、排便、排尿反射消失。

17.何谓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其性质将发生什么改变?

答:蛋白质因受某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分子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变性后许多性质将发生改变:(1)生物活性丧失;(2)某些理化性质改变:如溶解度↓,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导致粘度↑,扩散系数↓;(3)生物化学性质改变: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

18.简述酶促反应的特点。

答: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反应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各种代

谢反应有条不絮进行的最主要的催化剂和调节剂。这种酶对体内各种代谢反应的催化作用即称酶促作用。酶的催化作用有其特有的特征:(1)酶促反应条件温和,一般为常压,37℃水的环境。酶一旦变性即失去其原有的催化活性;(2)酶具有高度的催化效率;(3)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生成一定的产物;(4)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调控,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19.何谓生物氧化?有何特点?

答:生物氧化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生物氧化又称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生物氧化特点:(1)生物氧化在机体中pH接近中性、37℃、温和的水溶液环境中,有一系列酶催化而逐步进行的过程;(2)体内CO2来自有机酸脱羧反应,而底物脱下的氢经电子传递过程最后与氧结合生成H2O;(3)氧化时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捕获大部分能量用于ATP生成。

20.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答: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值为3.89-6.11mmol/L。血糖的来源有:(1)食物经肠道的消化和吸收;(2)肝糖原分解;(3)非糖物质的糖异生。血糖的去路有:(1)经氧化途径氧化分解为机体功能;(2)肝、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3)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

21.何谓酮体?简述酮体代谢特点的生理意义。

答:脂肪酸在肝脏中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乙酰乙酸、B-羟丁酸及丙酮三者称酮体。脂

酸B氧化成的乙酰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生成酮体是肝脏特有的功能;但肝脏不能氧化酮体。肝脏产生的酮体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进一步分解氧化,变成相应的产物而被机体利用。生理意义:酮体是脂酸在肝脏内正常的中间产物,酮体分子小、极性强,能透过血脑屏障,易于氧化利用,称为肝脏为肝外组织特别是大脑提供的能量形式。

22.何谓原癌基因?有何特点?

答:癌基因最初的定义是:可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引起癌瘤的一类基因。病毒中存在着癌基因,统称为病毒癌基因,各种动物细胞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着与病毒癌基因相似的系列,统称为细胞癌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形式存在,估又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的特点可概括如下:(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酵母到人的细胞普遍存在;(2)在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系列呈高度保守性;(3)它的作用是同通过其变大产物蛋白质来体现,他们的存在对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所必需。

23.何谓抑癌基因?其对细胞的生长有何意义?

答: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对于正常细胞,调控生长的基因(如原癌基因等)和调控抑制生长的基因(如抑癌基因等)的协调表达式调节控制细胞生长的重要分子机构之一。这两面类基因相互制约,维护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产生反馈抑制,这是抑制性基因高表达,调控生长的基因则不表达或低表达。癌基因激活或过量表达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同时,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也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24.何谓基因治疗?其应用范围有哪些?

答:基因治疗是当代医学和生物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试图从基因水平调控细胞中缺陷基因的表达,或以正常基因矫正,替代缺陷的基因,达到治疗基因缺陷所致的遗传病,免疫缺陷,或治疗由于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所致肿瘤等疾病。基因治疗的范围很广:(1)遗传性疾病,通过基因治疗可以修正,补充或取消致病基因;(2)肿瘤性疾病:(3)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4)基因疫苗,即导入一些病原体基因,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力,以抵抗这些病菌的侵袭。

25.简述细菌感染的方式和类型。

答: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机体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感染方式: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感染类型:(1照后果不同: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2性感染又可以分成:部感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3)身感染又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26.全身性细菌感染临床上有哪些类型?

答:细菌的全身性感染在临床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菌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但不在其中繁殖,无明显中毒症状,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2)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如炭疽杆菌引起的败血症;(3)毒血症:病原体局限于机体某一部位繁殖,但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特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4)脓毒血症:化脓性球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通过血液扩散至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如金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脓毒血症。

27.简述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人类肺结核的表现类型。

答:结核(TB)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每类,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酸和蜡质)。脂质含量与其独立呈平行关系,含量愈高毒力愈强。此外,菌体内含有数种蛋白质(如结核菌素),多糖等成分也与其致病性有关。TB杆菌的致病作用可能是细菌在组织细胞内顽强增殖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诱导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性损伤有关。人类肺TB有两种表现类型:(1)原发感染 指首次感染TB杆菌,多见于儿童。多在肺部形成原发病灶,随着集体抗TB免疫力的建立,原发灶大多可维化和钙化而自愈。但原发灶内可长期潜伏少量TB杆菌,作为内源性感染的来源。只有限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TB杆菌可经淋巴,血流扩散致全身,导致全身粟粒性TB或TB性脑膜炎。(2)继发感染(原发后感染) 多见于成人,多为内源性感染,其特征是病灶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性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酷样坏死。病灶常发生在肺尖部位。

28.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

答: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可通过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的毒性损害,坏细胞正常结构,通过基因表达或改变细胞基因的表达方式导致细胞转化或凋亡等途径直接损伤细胞;还可通过病毒抗原或病毒感染导致机体自身抗原的表达诱发免疫病理反应;有些病毒(HIV)还可直接侵犯免疫细胞或器官,使机体产生免疫功能紊乱和病理损伤。

29.简述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一般可分为三类:(1)宿主清除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2)宿主清除大部分

或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相对的抵抗力;(3)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引起寄生虫病,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致死亡。

30.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

31.简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含义和作用?

答:机体免疫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固有免疫即为天然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抗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特点是 个体出生时即必备,作用范围广,并非正对特定抗原,也成为非特异性免疫。此类免疫的主要机制为:皮肤,粘膜,和其分泌的细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适应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是个体解除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作用范围窄,效果强大 反映迅速 此种免疫主要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所承担,其所产生的效应在机体抗感染和其他免疫学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

32.抗原有何特征?决定抗原免疫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抗原具有两个重要特征:1抗原性,即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2 免疫原性 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所产生抗体货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具备上述二个特征的物质源成为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的物质成为半抗原。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抗原的关键,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因素有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2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33.简述超敏反应的含义 类型和特点

答:超敏反应---即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损伤。依其反应机制和临场特点,可分为4型即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1)I超敏反应:既可为局部 又可为全身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是关键的效应细胞,其释放的介质是引起床表现的主要分子基础,此型反应的特点1发作快 消退也快 2 常至生理功能絮乱,但无严重组织细胞损害,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常见疾病主要有 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等。(2)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其特点是发作快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溶解,常见疾病主要由ABO血型不符的输血,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风湿性心肌炎等(3)I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是因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分子可融性免疫物,在一定条件下IC易沉积在全身或局部血管基底膜,引发炎性病理改变。常见疾病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热 ,结点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IV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致 以单个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损伤。此型反应发生迟缓,一般在接触抗原18-24小时后出现 48-72小时达到高峰。常见疾病有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34.简述亚健康的定义,表现和防治措施

答:亚健康主要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出现活力降低,各系统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亚健康状态范围很广,表现在:(1)

躯体方面:如失眠,头昏,乏力,气短,汗虚,关节疼痛,性机能减退等。(2)心理方面:反映迟钝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3)情感方面:如冷漠,无望吗,无助等。(4)老年综合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1)减轻和消除各方面过重的压力,善于释放自我。(2)多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社交活动。(3)及早治疗上述各种不适症状。

35.简述炎症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答:炎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如胃炎,阑尾炎,肝炎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机体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局限或排除损伤因子,清除异常物质,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损伤的组织得到修复和愈合。炎症既有局部反应,又有全身反应。(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炎症局部的典型表现(2)全身反应:发热,外周WBC增多,实质器官病变等。

36.恶性肿瘤对机体有何危害

答:恶性肿瘤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器官,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主要表现:(1)

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严重;(2)易发生坏死,溃疡,穿孔出血和感染;(3)浸润和压迫神经引起顽固性疼痛,严重折磨患者;(4)引起恶病质,表现为严重消耗性体质;(5)引起转移。85%以上症状死于转移;(6)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

37.什么是癌前疾病

答:癌前病变是指一类癌变潜能较高的疾病和病变,常见有:伴有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粘膜白斑,子宫颈糜烂,乳腺非典型增生,大肠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