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策略

2024-07-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XIANGCUNKEJI乡村科技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策略

范雪萍

(甘南州委党校,甘肃

甘南747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工作,紧密

把握时代发展契机,就要追溯并梳理乡村振兴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后续的优化实施对策。本文主要阐述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基础;现实策略[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1-28-2

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到工厂上班,降低了青壮年的流失率;村民自治推动了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为后来我国的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此阶段,虽然个别地区实行了农业税减免政策,但依然存在税负大的现象,且农村社会的保障体系较弱,对于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1.3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120多项惠农政策,各地政府积极从公益建设、保障兜底等多个层面推进“三农”工作,不仅解决了相应问题,还逐步形成了支农、强农、惠农的良好局面。其中,在公益建设方面,农村的公益事业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较为落后,因此,为了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各地政府加大了乡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和投入,创新了“一事一议”制度。在保障兜底方面,由于长时间在制度上忽视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使得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2007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农村地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制度有极大改善。在福利提升方面,农民福利从以往的生存型福利和生活型福利逐步转化为权利型福利,可见农民的福利水平在不断提升,相应的供给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在保险呵护方面,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城市,国家也逐渐重视农村养老保险问题,逐步为各个层次的老年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在培育发展方面,农村需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层面对其实施培训,以此提升农业发展软实力。但21世纪以来,政策体系还仍不够健全,各个地区的政策制度落实仍不到位。究其原因,可将所有问题归因于缺乏全局性导向。

1.4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结合发展实际,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战略。这一目标的落实不仅有效补齐了以往发展中存在的短板,还开创了新型发展空间。第一,面临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发展最不平衡的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其不仅为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乡村发展存在的各个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战略选择。就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来看,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历史基础梳理,对乡村持续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是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做好了铺垫。此阶段,我国发展主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核心,影响发展进度的重要因素是城乡差距。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其将农村的经济组织和当地政府组织合并。就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合作化的最初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配合国家推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粮食产量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掌控权,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未得到有效提高。

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高度集权问题,我国逐步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的发展战略,有效缓解了“三农”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个别地区的农业税负依然存在,“三农”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相应的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此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即给予农民经济自主权,以此有效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模式促使农民能自产自销,增加了其经济收入。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进一步加速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活

28XIANGCUNKEJI2021年1月(上)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体现。历经几十年建设,农村公共资源得到有效丰富,但为了全方位消除城乡差距,在现实中依然要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第二,在以往的农村发展中受到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人才流失、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层面均影响着农村实际发展进程,国家的发展需要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因此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完善内外联动机制,最终形成一个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此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状,进一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前进动力。

22.1

乡村振兴的现实策略区域策略

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环境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方位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进而确定补偿对象和实际数据,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为后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在市场利益的导向下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种现象使得西部农村社会趋于空心化,大量的老年人滞留家乡,青壮年投奔于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对此,西部乡村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相关问题予以整治,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推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联动多方力量,调动全社会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社会协同能力,达到多主体、全方位的治理成效。

2.2

产业融合策略

首先,各地应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当农产品生产完成后,应借助延长的产业链获得产业联动效果,进而从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售后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有机融合。这样不仅能有效加快农业产业发展速度,而且能设立多样化的本土岗位,进一步增加各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应聘请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加强创新产业的经营发展,融合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农业产业。其次,要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结合各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推动产业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挖掘当地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价值,注重农业绿色发展,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扬长避短,发展独特的优势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规划长期和短期目标,动态化调整和完善各个功能区,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逐步将各个中小型农户引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最后,乡村发展离不开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因此要加强制度和技术的研发升级,一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三权”分置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聘请专业人员实现二、三产业的技术升级,从功能、服务等多个层面,全面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3

结语

乡村振兴的现实策略需从不同区域着手,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提升。目前,就东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其远远高于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需科学规划,深刻把握乡村转型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相应不足。一方面,东部农村地区可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基于当地农村特色经济,创新研发农业生产技术,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体制,全面促进沿海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东部地区经验,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挖掘更多优质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当地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提升其附加值。当地政府需不断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融合多方资源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市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减少恶意竞争,实现旅游资源和农业产品多元化。

针对中部地区来说,其本身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外流、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中部地区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给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多样化就业平台。一方面,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占据了独特优势,因此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高标准农田,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另一方面,中部地区要抓住发展机遇,从服务业等层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链,促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其他岗位,以此避免当地人才流失,改变落后发展面貌。

就西部地区来说,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较好的地缘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之西部多以山地高原为主,生态问题严重,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则需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乡村发展历史的总结,更具有浓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结合农村历史发展进程,乡村振兴战略需分区域、有重点地统筹落实,应在不断探索中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XIANGCUNKEJI2021年1月(上)2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