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主持人语 空间经济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2008/08总第204期 空间经济学:新视角新解读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专栏点评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试图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 分析框架中,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运动规律和机 制,解释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和经济增长规律与 途径,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区际的非均衡力以及 由此产生的经济现象的非连续和非单调性,并以 这种非连续过程解释区际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 经济是“块状经济”,这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的“平滑 经济”,与“块状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现象的非连 续和突发性。以D—S框架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 理论,利用“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于1991年 建立了核心一边缘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陆续建立 了一系列新的空间经济学模型。目前为止比较成 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模型 仍以D—s框架为基础,仍利用“冰山”型交易技 术;第二类模型放弃D—S框架,利用准线性二次 效用函数和线性运输技术。已经建立起来的空间 经济学模型比较多,这些模型的理论含义又不完全 相同,但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经 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经济活动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 指的在某种生产方式下,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发 生的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质变是指生产方式的变 化;存在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使得要改变某种 生产方式需支付很大的成本;人们预期的变动对生 产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这同时为政府的调控 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使得 改变经济活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状况需支付很大 的成本,经济政策的边际变动不会带来经济状况的 变化。这也是区域这一“块状经济”的基本特征。 目前,国外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以及福利和政策含义的 探讨上。在国内,不少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展开了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前侧重制 造业地理集中以及区际、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研 究。可喜的是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上专门开辟 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专栏,为中青年学 者提供了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本次专栏中 的三篇文章,在如何解读空间经济学基本模型以 及进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 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空间经济学对称核 心一边缘模型解读》一文的作者,对核心一边缘模 型把握得很透彻,他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聚集结 构的稳定性、经济运行和区域结构的演化角度,详 细介绍了核心一边缘模型的运行机制并总结了核 心一边缘模型的很多新颖、有趣而又重要的特征。 该文提出,我国的很多经济现象例如产业集群、经 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兴起,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城 市的演化等等都可以从中探求理论根源。作者还 指出,政府为何以及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如何制定 国际贸易政策等,都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区域收入差异与公共 政策—基于空问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一文,讨论了 空间经济学关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状态与区域收 入差异的基本主张,内生的空间集聚现象是市场 力量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区域收入差异的重 要原因。该文提出了缓解区域收人差异有两种基 本思路,即适度保护外围区的工业份额或通过转 移支付等公共政策提高外围区居民收入水平的观 点,并讨论了对核心区居民征税的临界税率,具有 重要的政策含义。《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探讨一基于区域经济效应与集聚经济效应相结合 的新视角》,通过空间竞争模型考察了区域经济效 应和聚集经济效应对产业聚集形成和发展的影 响,提出当贸易成本较高时,地方化的市场需求导 致厂商区位选择分散;当贸易成本降低时,有利于 厂商集聚,但集聚究竟发生在哪一个区域,则取决 于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叠加效果的观 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安虎森。男,朝鲜族,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 论。天津300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