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4-05-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聂亚林 ,张娲 (1.三峡大学档案馆,湖北宜昌443002;2.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因为城镇化可能伴随民族文化生态的破坏, 造成有形文化的丢失,削弱无形文化的生存能力,并会因为争夺民族文化资源引发各种矛盾。因此,在城镇化进 程中要有效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规划设计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传统文化;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6)06.0085.05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有关资 料显示: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按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_-2020年》的目标,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030年城镇人口达到70% 以上,大约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全面推进 城镇化进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对传统村落和古镇的 损毁,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据中国新闻网2015年 况:孤立和分散。”0157由乡村向城镇的发展本身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在由乡野向都市、由分 散向密集的转移过程中,丢失最多的是传统文化。 就当前情形看,民族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民族传 统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1.城镇化导致了民族文化生态的改变 其一,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 快,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已经发生急剧的改变,山野对歌、晚上围着火塘听 l0月25日报道,中国古村落l0年消失了90万个。 即便没有被撤毁的古村落和古镇,因为没有人居 住,许多变成了空壳村,这样的村落在少数民族地 区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故事、节庆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文艺表演基本退 出民众的日常生活,除非政府组织的节庆活动和旅 游景区组织吸引游客的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艺活 动市场越来越窄。由于电的使用,特别是电视、互 联网、手机的普及,流行文化、都市文化生活强烈 地冲击着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对歌、听故事、参 与民间文艺活动已不被年青一代所热衷。都市享乐 文化,甚至西方文化渗透到边远山区和牧区,跳广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避免乡土 特色和民俗的流失,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引起 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 困境 城镇是与乡村相对的一个人类生活空间。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城 场舞、打牌赌博、休闲娱乐浸染到最偏僻的山乡, 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 其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外出务工潮愈演 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 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 愈烈。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2015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农民工总量 作者简介:聂亚林(1962一),女,土家族,湖北咸丰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档案和民 族文化;张娲(1994一),女,湖北恩施人,中南民族大学环境设计2013级学生。 85 《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总第304期 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比例大。 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其认识高度和广度还不够。 由于农业生产的个体化,民间精英的匮乏,集体经 济和基层组织没有吸引、聚集民众参与民间文艺活 动的能力,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已经不可能, 而基层组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多是完成任务,民族 民间文化的传播面和普及面越来越窄。 如贵州省2016年5月底,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 864.02万人,其中,跨省外出务工609.38万人。农 民外出务工对促进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 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 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贵州省2015年全省就有81 万人返乡创业。成为推动地方跨越发展、后发赶超、 同步小康的重要力量 。但是,外出务工人数不断 其六,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环境受限, 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缩小,民间手工艺人制 作的手工艺品和用具,因为工序复杂,成本高,难 增多,青壮年基本离开乡村,村落剩下的多是老人、 中老年妇女和小孩,空壳村不断出现,传统文化无 法在本土传承;外出务工人员所接受的多是外来文 化,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脱离了乡土传统,文化 认同发生了动摇,结果导致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人, 乡土文化的根基发生了根本动摇。 其三,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都市生活对乡 村的影响,现代工业品,特别是金属、塑料制品进 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竹、木、绵、皮、藤等制品 及其工艺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民族民间工艺和绝活 正在一天天消失。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生 产、生活用具过去多是自己制作加工,以木制品、 竹制品为主,现在多被标准化的金属、塑料制品所 代替,传统的九佬十八匠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四,由于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特别是考试 制度的大一统,过份强调外语等课程,民族地区的 素质教育成为空谈,民族历史文化、乡土教材在教 育教学中无法体现,民族民间文化很难真正进入课 堂。由于适龄儿童少年的减少、交通的改善,许多 教学点和小学拆并,加之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 多数儿童少年集中到乡镇或县城就读,他们大部分 时间生活在学校,基本上离开了乡土,在青少年中 乡土情结已经淡化。一方面是青少年一代对民族传 统文化感情淡化;另一方面,学校又不能对其进行 民族传统文化和知识的教育。相反,学生所接受的 是统一的教科书和主流文化,甚至从小学就学会了 外语,自己的母语和所存载的文化却一无所知。其 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传统文化断代” 的结果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其五,农村基层组织因为发展的压力,历来把 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 建设等中心工作上,少有精力思考民族民间文化工 作。虽然近些年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各 86 以找到市场;民间歌手和表演没有了观众和舞台; 民间巫师(除道士外)更是受到冷落。由于民间艺 人地位下降,生活无着落,他们难有心思传习民间 文化,老一辈传承人的境遇是一面镜子,年青一代 不远走前辈的老路,不愿过那种枯燥而需要长期坚 守的生活,学习继承民间文化的人越来越少。 由于以上诸方面原因,民族民间文化生长发育的 土壤已出现了荒漠化,民族文化生态遭到极大破坏。 2.城市化伴随有形文化破坏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由人口不断 聚集的结果,人口的聚集,促使村落发展成为集镇, 集镇发展成为市,小城市扩张为大城市。城镇形成 的初期,大致的做法就是对旧城镇的改造,这种旧 城改造最简单、最粗暴的做法就是拆迁,以摧古拉 朽之势将古建筑、古街道夷为平地,然后建起钢筋 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这种教训在东部发达地区留下 了深刻的教训。西部民族地区似乎还未吸取经验教 训。比如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地区,大多数地方在城 市改造中都是把过去的吊脚楼木房、青石板街全部 摧毁,全部建成新式洋房;或者在对古镇、老街道 修缮中穿衣戴帽,用木头包裹钢筋混泥土房屋;或 者仿照徽派建筑修建马头墙,甚至用颜料图绘穿斗 式建筑样式,严重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老城、老街 不断损毁,或进行包装,使老城镇的历史感、厚重 感、文化气息都不复存在,乡愁更没有皈依。 其次,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类工程建设, 对民族地区的地上地下文物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比 如,武陵山区的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在近代历 史上兴起了沅陵、罗依溪、王村、隆头、里耶、龙 潭、洗车等古镇,由于对酉水进行梯级开发,不少 古镇沉没水下,古镇的建筑、街道及其负载的历史 文化随之消失。像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有诸多例子。再就是高速公路、铁路的兴建,不仅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撤出不少地面古建筑,扰乱许多地下文物,也中断 和损毁了许多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线路,破坏了许多 文物古迹。 成一种技艺、绝活的永远消失。 4.城镇化过程中因民族文化资源引发的矛盾 时有发生 城镇化的过程既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 其三,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旅游业的飞速发 展,在利用旅游资源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理念 和科学规划,出现了破坏性开发利用的情况,对有 形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是资金、人才、资源向城镇流动的过程。在此过程 中,由于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潜在的资源,由此引 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在文化恢复和重构 中,重视城镇和景点的文化保护和建设,而忽视对 乡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引起部分基层干 部和民众的心里不平衡。不少地方在保护开发利用 其四,在城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情 况下,一些城市和旅游景区纷纷移植少数民族文 化,如在都市和景区建立民俗村、风情园、民俗博 物馆等:由于城市收藏热和对古典家具、工艺品的 需求,民族民间文物和工艺品受到亲睐。为了满足 以上需要,一些人深入到民族地区边远山乡收购民 俗实物,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也大势插手收购。由于 这类民俗实物还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的范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未能涉及实物的保护,所以还不能对这种行为 进行有效的限制。致使大量民间工艺品和文物流出 原生地,成为装点城市的风景,吸引游客的摇钱树, 或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的摆设。更可惜的是不少珍贵 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民间绝技大量流出国门。不仅 给民族文化态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一些珍稀的技 艺也因此流走,给民族民间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 损失。 3.城镇化加速了无形文化遗产生存力的衰退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 彩纷呈,形式多样。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 流行文化和都市文化不断向乡村渗透,民族地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在民间工艺方面,如 土家族的织锦工艺、木雕石雕工艺、吊脚楼建造工 艺现只有少量传人,45岁以下的几乎没有人愿学; 如恩施自治州90年代以来就谭学朝一人会制作傩 戏面具,老人去世后,再无传人。在民间戏曲方面, 如流行于鄂西南地区的南剧、柳子戏、巴东堂戏等 戏剧,因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愿学者寥寥,也濒 临绝境。民间音乐、舞蹈由于受到流行音乐和舞蹈 的冲击,许多只能保留在僻远的山乡或老人们的记 忆里,难有机会表演,很难传承。口传文学因为电 视、网络、手机的普及,没有了市场。年画、剪纸 等也只能是少数艺人的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和发展形式更为堪忧,非物质文化总是在无声无 息中消失或异化的,经常是一个老艺人的辞世就造 中,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传统文化生态的 保护和活态文化的保护,甚至不惜血本把村寨富有 民族特色的建筑或标志物搬迁到城镇和景区,或把 乡村的文艺社团或班子整体“引进”到城镇或景 区。其后果是: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文 化生态,同时导致了地方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发了 民族矛盾。其实这样做是对民族文化不尊重,对民 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一种掠夺。 二是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不断成为城 市的招牌和广告,如城镇不断出现了以民族品牌命 名的街道、餐馆、旅店,因知识产权和命名引发了 一些纠纷;民族地方内部也出现了争夺民族文化品 牌的事件,抢夺某一文化事象的原发地,如《黄洋 扁担》、《乌苏里船歌》、《摆手舞》原生地之争 就是例子。在打“民族牌”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 象,不仅影响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友情,也伤 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 三是曲解民族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个人 和文化单位、旅游景点,受利益驱动,不尊重民族 历史和传统,任意曲解,甚至歪曲民族传统文化。 有的城镇和旅游景点为了增添人文气息,把少数民 族的歌舞和风俗礼仪进行移植,移植过程中,不尊 重文化的原貌和真实,或张冠李戴,或面目全非。 还有的文化团体或文化人凭空想象,编造一些表演 歌舞和礼仪,生拉硬扯地冠上某民族传统文化的标 签,引起了文化所有者的强烈不满。这样做的结果, 不只是给后代留下了虚假的传统文化,还会引发民 族矛盾。 二、城镇化进程中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 对策 城镇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 87 《三峡论坛》2o16年第6期,总第304期 镇进程正在进一步加快。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 化的浪潮中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 前的一大难题。 化、自然与人文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 3.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城镇规划设计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 1.高度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 作用 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 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 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 是民族的根和魂。*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 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 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M中华民族文化是各 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 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 进程中,各地在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按照有 关规定和要求,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内容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渗透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物 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乡村聚落、城镇 是文化的空间和重要载体,村落和城镇的形成过程 本身就是文化汇聚、选择和形成的过程,古老的城 镇必定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 魂,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特殊的符号。2014年2 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 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推进少数民族地 区新型城镇进程中,要高度认识地方历史文化对城 镇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地方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 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彰显不同地区、不同 民族城镇的独特风貌,展示中国多民族国家城镇的 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 2.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 关系 现代与传统、乡村与城镇既有联系,也存在着 隔离和矛盾。在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怎么处理好 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 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城镇化是民族地区 实现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 民族文化是贯穿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灵魂,是民 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 力。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民 族地区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要有自 身的民族特色。在旧城改造中,要保护和尊重少数 民族文化,做到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谐统 一。不要以牺牲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代价来追求现代 化,如果以单纯追求现代和时髦,将会给民族地区 的持续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族地区的城镇 化不仅是片面的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的简单聚集, 应该是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民族文 88 进行深入研究和纳入。 一是要充分尊重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城镇建设 的历史传统、建筑风格。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的、各 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规划设计 和建设中,要尽最大努力把老城、老街区、古城墙、 古建筑保存下来,尽量保存老城的原貌,按照修旧 如旧的原则,保护好老城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境。城市发展可以规划到新区,与老城区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以破坏老城为代价。云南丽江、湖南凤 凰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是要体现区域特色和民族持色。城镇建筑风 格、城市色彩一个地方表现文化符号和向外展示的 窗口,民族地区的大小城镇都各具特色,体现了不 同的乡土建筑特色,这种特色今天几乎被一个模样 的方块建筑所取代。因此,民族地区在城市规划设 计中,在保护好老城区和典型建筑的前提下,新规 划的城区,无论是街道的涉及和走向,还是建筑风 格和色彩尽量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把本地 本民族最有特色和典型性的建筑、标志物、民族文 化符号在城镇设计和建设中展现出来。如土家族地 区的城镇建设中,就可以将吊脚楼建筑样式、土家 族的文化符号运用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使人一进 入这一地区就能感到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是要赋予人文因素。城市是人群聚居的地 方,也是最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在城市规划 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城市规划设计要从 整体上考虑功能划分,文化、教育区要相对集中, 但各个社区都要有文化、教育机构和休闲娱乐场 所;车站、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要有能代表地方 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标志物;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城郊 以及能够辐射的范围内传统文化、名胜古迹的关联 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显示出城乡文化功能的互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补性;城镇规划设计要留有展示民族民间工艺、美 元,比上年增长23.09%,占全省GDP的6.66%, 比2014年的6.43%提高了0.23个百分点。2015年 食、表演艺术的场所,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和游客对 民族文化的需求,又为保护、继承民族文化提供空 间。 云南省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698.02万人,其中旅游 直接就业人数248.94万人,带动间接就业达449.08 万人。2015年全省旅游业生产税净额达100.94亿,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3.1 o/0I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 文化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各地在确 立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时,要特别重视利用民族文 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文艺创 作、民族医药、饮食文化,开发民间工艺品,促进 四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地区的城镇 大多数选择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不仅文化底蕴深 厚,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政府在城镇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和共生,千万不要破 坏了自然山水,把河边的水域空出来,把山留住, 绝对不能做移山填水的事。没有山水,一座城镇就 没有灵气和生命,人文气息也就体现不出来。望不 见山,看不见水的城镇是没有生气的城镇,也是没 有灵魂的城镇。 4.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旅游产业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必须由强大的产业支撑,否 则城镇化就是简单的人口聚集,就会出现产业空心 化,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民族地区在推进城 镇化过程中,利用城镇固有的资源和民族文化资 源,进行转化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城镇化必 由之路。*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 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 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 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方向。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 转化中才能得到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文 化创新的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文化资源与经济的 交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 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 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 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 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 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云南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 文化旅游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产业地位进 一步凸显,201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3281.79亿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民族地区 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良性发 展,促进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小康 社会建设和精准扶贫。 城镇化既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 势,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出路,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将进一步缩小东西部之间 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然而, 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必须正视,并做出 理性的思考,绝不能因为城镇化割断了传统和历 史、丢掉了特色,若那样的话,就会得不偿失。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 1]出版社,1961年。 476014/1476014.hnn, 2016年6月30日。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 编》o [4】http.//www.aqzyzx.eorrdsystem/2014/03/17/010070440_03.shtml, 2014年3月17日。 [5】http://www.ynta.gov.cn/hend25059.aspx,20l6年2月14H。 责任编辑:葛政委 文字校对:蒋文艳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