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第三章)阶段测试2

2021-10-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第三章)阶段测试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599,点击提问】

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参见教材P103。

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14,点击提问】

解析: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参见教材P108。

3、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

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

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15,点击提问】

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参见教材P109。

4、“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 )。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31,点击提问】

解析: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停留于、满足于感性认识,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参见教材P112。

5、“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是( )。

A、具体的、历史的

B、抽象的、历史的

C、具体的、阶段性的

D、抽象的、阶段性的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46,点击提问】

解析: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参见教材P114。

6、我国古代有人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属于( )观点。

A、唯心主义

B、辩证主义

C、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97,点击提问】

解析: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观点复杂而多样,这里仅介绍两种常见的、影响较大的观点: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参见教材P118。

7、下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

A、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

B、真理和价值是完全对立的,没有统一性

C、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D、真理和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B 得 分:0.0 分

【答疑编号10984707,点击提问】

解析: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参见教材P121。

8、下面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 )。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法治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15,点击提问】

解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参见教材P122。

9、下列关于人的认识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B、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D、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26,点击提问】

解析: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参见教材P124。

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27,点击提问】

解析:“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参见教材P123。

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10,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教材P133。

12、下列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35,点击提问】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参见教材P130。

13、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技术革命

D、社会改革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39,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参见教材P147。

14、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 )。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妥协谈判

D、暴力统治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45,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参见教材P150。

15、古希腊的思想家中,(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A、普罗泰戈拉

B、德谟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64,点击提问】

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参见教材P156。

16、人的本质是由( )决定的。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品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学识修养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69,点击提问】

解析: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参见教材P156。

1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

A、群众观点

B、英雄观点

C、名人观点

D、伟人观点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78,点击提问】

解析: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参见教材P161。

18、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社会标准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3,点击提问】

解析: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参见教材P149。

19、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不包括(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社会斗争

D、思想斗争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6,点击提问】

解析: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参见教材P149。

20、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8,点击提问】

解析: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参见教材P149。(2015年10月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下列关于其具体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598,点击提问】

解析: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参见教材P103。

2、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599,点击提问】

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参见教材P103。

3、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

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

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15,点击提问】

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参见教材P109。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 )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

B、实践论

C、唯书论

D、可知论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25,点击提问】

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参见教材P111。

5、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错误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绝对明显的界限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29,点击提问】

解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参见教材P111。

6、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55,点击提问】

解析: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参见教材P113。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60,点击提问】

解析: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参见教材P118。

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

A、唯心论

B、辩证法

C、唯物论

D、实用主义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B 得 分:0.0 分

【答疑编号10984699,点击提问】

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参见教材P115。

9、下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

A、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

B、真理和价值是完全对立的,没有统一性

C、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D、真理和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07,点击提问】

解析: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参见教材P121。

10、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八届三中全会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17,点击提问】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见教材P122。

11、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25,点击提问】

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参见教材P134。

12、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指( )。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28,点击提问】

解析: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参见教材P134。

13、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 )。

A、阶级

B、经济基础

C、政治思想

D、矛盾关系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38,点击提问】

解析: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参见教材P147。

14、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

A、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B、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技术革命的巨大推进

D、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41,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参见教材P147。

15、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的是( )。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阶级斗争

D、暴力统治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44,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参见教材P150。

16、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国两制

D、科学发展观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50,点击提问】

解析: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参见教材P154。

17、我国(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六中全会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51,点击提问】

解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参见教材P154。

18、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 )是动力。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科学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54,点击提问】

解析: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参见教材P155。

19、人的本质是由( )决定的。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品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学识修养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69,点击提问】

解析: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参见教材

P156。

20、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不包括(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社会斗争

D、思想斗争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6,点击提问】

解析: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参见教材P149。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599,点击提问】

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参见教材P103。

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14,点击提问】

解析: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参见教材P108。

3、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唯物论

D、辩证法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52,点击提问】

解析: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参见教材P117。

4、下列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描述正确的是( )。

A、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C、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D、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96,点击提问】

解析: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参见教材P120。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属于( )观点。

A、唯心主义

B、辩证主义

C、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97,点击提问】

解析: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观点复杂而多样,这里仅介绍两种常见的、影响较大的观点: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参见教材P118。

6、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

A、唯心论

B、辩证法

C、唯物论

D、实用主义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699,点击提问】

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参见教材P115。

7、下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

A、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

B、真理和价值是完全对立的,没有统一性

C、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D、真理和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07,点击提问】

解析: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参见教材P121。

8、下面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 )。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法治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15,点击提问】

解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参见教材P122。

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20,点击提问】

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可以说是从社会层面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是从个人

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参见教材P122。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矛盾理论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4722,点击提问】

解析:“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参见教材P125。

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05,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参见教材P129。

12、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27,点击提问】

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参见教材P134。

13、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 )。

A、阶级

B、经济基础

C、政治思想

D、矛盾关系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38,点击提问】

解析: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参见教材P147。

14、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 )。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妥协谈判

D、暴力统治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45,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参见教材P150。

15、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群众观点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79,点击提问】

解析:“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参见教材P162。

16、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群众观点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81,点击提问】

解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参见教材P163。

17、实体性上层建筑又称为( ),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A、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

C、观念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86,点击提问】

解析: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参见教材P139。

18、下列关于人类历史中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渔猎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信息社会—工业社会

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农业社会—渔猎社会—信息社会—工业社会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197,点击提问】

解析:人类历史就有了一个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参见教材P143。

19、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不包括(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社会斗争

D、思想斗争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6,点击提问】

解析: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参见教材P149。

20、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 分:5.0 分

【答疑编号10985218,点击提问】

解析: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参见教材P149。(2015年10月真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