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载体研究

2021-03-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载体研究167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载体研究

章丽萍 张俊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人的重要过渡期。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载体研究,即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学生组织活动、创业就业训练和网络与新媒体引导五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并提出相关建议,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化 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67-02

社会化是每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必经过程。一个自然人在降生之后,在其所生长的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符合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各种知识、技能、观念等等,促使其在社会中能够生存和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大学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心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而载体即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方式、途径等。所以,研究大学生社会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更好地为大学生优秀成长、成人和成才提供有效的手段,保驾护航。不同的报告、策划、总结等文字材料,可以锻炼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的活动,协调、组织、安排各类事项,能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的能力;通过与组织内部和外部不同的群体打交道,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面,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志愿活动,能够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爱心;如果在组织内部担任领导性职务,则能够培养作为一名领导所需的大局观、整体观、系统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培养领导气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入学生组织可以获取更多满足社会化要求的能力。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接受主流的价值观,提高政治认同和参与度,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自身的人格,自尊、自信、自强。 四、就业创业训练促进职业能力社会化现代大学把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训练视为日常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这也是为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做准备的有效手段。很多大学,在新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年,就开设各种与就业创业相关的课程,让他们进入大学生这个角色的第一时间就有就业创业的思想。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自己的预期职业进行规划,并依据规划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再如,职场礼仪课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设计自己的职业形象;还有创业人文素质课程,让同学们了解创业者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培养创业兴趣和热情。此外,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就业体验……所有这些就业创业方面的训练,都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准备,是职业能力社会化的锻炼,促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 二、课程教育促进知识技能社会化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大学期间,各种不同的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校园时光。课程教育,通过严密、恰当的教学安排,传授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通过专业课程讲述专业知识,让同学们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获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成为专业人才;通过各种技能课程的训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如电脑、网络、系统操作等,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课程教育不仅教给了大学生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对每个人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大学课程的学习不像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更多的是考验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通过不断的课程训练,使自我学习的能力日益加强,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五、新媒体网络引导促进认知社会化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新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已经让随时随地上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我国有约2650万网民,其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根据观察,很多高校的大学生上网率可以达到100%。而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上网的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新媒体网络教育,如网络安全使用规范、新媒体意识形态等。在这种引导和教育下,尽管网络上仍然存在很多分散的、破碎的文化信息,但是大学生的认知会逐渐符合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认同主流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正确权衡利弊关系,分辨善恶对错,进而提升认知层面的社会化。(下转第166页) 三、学生组织促进综合能力社会化大学生加入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等等。参与学生组织,在组织内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撰写作者简介:章丽萍,浙江万里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俊,浙江万里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66规使大学生在创业时有法可依,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序健康发展。其次,政府要加大创业资金投入。目前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基本是家庭收入或创业者的勤工俭学收入,贷款只占创业资金的一小部分,这种资金组成形式不适合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政府要积极开放小额贷款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或者由国家财政来进行创业资金筹集,以解决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政府要主动提供一定渠道给职业学院进行创业基地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最后,政府要与学院一起进行孵化园的建设,使学生能在实地进行创业演练,在创业前积累一定经验,以促进其创业成功几率。孵化园是创业实践教育的一个优秀平台,可以在健全组织和制度的管理下为学生提供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二)职业院校主体作用职业院校作为创业教育的操作者和执行者,需要改变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挖掘学生创业潜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正常教学计划中列入职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内容的日常渗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创业来锻炼其创业能力。再次,学院要进行校企联合制度的建立,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提前接触社会,为日后走向社会做准备。(三)企业支撑作用近年来职业学院学生在创业过程受资金、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创业比较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将企业融入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使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感受职业道现代交际·2018年10期

德和角色,以使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实践经验,提高创业成功几率。(四)社会和家庭支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及家庭力量。社会舆论要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知名企业要在其责任感的驱使下进行人才的招聘并对大学生的优点进行强化培养。总之,加强创业教育是职业学院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的过程。职业学院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网络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以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网络职业教育新局面。职业学院学生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形式,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使创业观念深入学生心中。同时职业学院要根据学院学生特点进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全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参考文献:[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2[吴巧慧.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3]梁冬梅.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9(6). 责任编辑:孙瑶(上接第167页)综上所述,大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载体而实现。为了更加健康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首先,学校需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统一;合理安排专业课程,提升专业能力教育;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支持学生活动的举办和学生组织的建立;加强就业创业思维和能力训练,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在确保网络和新媒体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加强引导,合理教育。其次,社会应予以支持,如创业就业等社会政策的倾斜,更多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等。再者,大学生个人应该有社会化的自觉,主动接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注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李小豹.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 思想教育研究,2009,7(7).[3]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框架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4]郑雅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04(3).[5]包云.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促进作用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6]林艺真.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8. [7]尹建丽.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苏州市SD为例[D].苏州大学,2009.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孙瑶参考文献:[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