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样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观察力?

2024-06-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怎样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观察力?

作者:黄亨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心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活动,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手段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没有精细而深邃的观察,文学艺术的创造就会窒息;没有长期、周密、系统的观察,科学家就不能够收集资料,有所发现,科学研究就是一句空话,据研究,人的信息获得有80一90%是通过视觉通道得来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藉事实,是永远不能飞腾起来的。”鲁讯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他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观察应是他的习惯,是他的第二天性。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指出:“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并不过分。”可见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在科学研究中,观察力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观察就是把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到大脑中,经过大脑的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知。如果一个人目盲、耳聋、鼻塞、舌麻、身瘫,那就无法感知客观事物。

认识开始于经验,科研开始于观察。古代人认识自然就是从观察开始的,他们在观察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知识遗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观察的手段、技术、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观察仍然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呢?

(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观察要有明确的任务,这就是说应当带着问题去观察。人脑并不是一具外界信息接收器,什么都能接收进来。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我们就能有目的、准确地从外界接收信息。王梓坤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文中指出:“观察必须明确目的,应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对象,其他的暂时置之不理,做到‘目无全牛’,专心致志。”法国化学家、细菌学家巴斯德曾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法国细菌学家尼科尔也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所谓“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装有知识和经验,同时又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头脑。只

1 / 5

有当观察到的现象进入自己所思考的问题的范围之内,同时运用知识、经验予以判断和辨别,才会产生启示并进而作出发现。19世纪20年代,建造泰晤士河地下隧道的工程师布鲁内尔被一道难题所困扰:河床下的岩层破碎多水,传统的先开挖后支护的施工法无法采用。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一只昆虫在其外壳的保护下钻进橡树,这一极其平常的现象使他从冥想中惊醒,他马上想到:如果先把空心钢柱体推入岩层,即先支护后开挖,难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一种崭新的施工技术——盾构施工法便在布鲁内尔的手中诞生了。这就是个从观察中获得灵感的事例。科学史上还有许多从直接观察中导致重大科技发现的事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均是缘于直接的观察。如果思想上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即使重大的科技发现就在眼前,也会被忽略。例如1879年,德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做高真空放电管试验时,就曾发现管子附近的照相底片上有模糊阴影;1890年,美国的古磁皮德和詹宁斯在演示克鲁克斯管以后,曾注意到照相底片发黑,1892年德国的一些物理学家也观察到了克鲁克斯管附近的荧光„„他们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错过了发现调射线的机会,而伦琴却抓住了,因为他的头脑中带着去探索去发现的问题。

(二)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经验、技能。观察力的高低往往和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观察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经验。庐山珠砂峰与紫云峰之间有一道“V”型谷,李四光一眼就看出,这是古代冰川铲削而成的;花岗岩谷壁上的几条又大又深的平行沟痕,李四光断言,这是冰川由此流过的擦痕。可是,让一般人去看,就不会看出什么名堂。这是由于李四光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广博精深的缘故。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说得好:“在俗人眼中看来只是一滴水,而在一个物理学家懂得了它的元素是由一个力量集结在一起,而那力量突然释放时可以引起闪电,在他的眼中那滴水会失掉什么吗?”富有广博知识的人能将眼前观察到的事物,很快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并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引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科学的假设;反之,一个人的知识面不广,很多即使观察到了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也会在漫不经心中错过各种重要发现。斯宾塞指出:“事实上,一个从未作过科学探讨的人对于他四周的诗意大部分是茫然无知的。”达尔文在其回忆录中指出:贝格尔舰上的航行,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我接受任命,必须去仔细研究自然史的几门学科,因而改进了我的观察能力”。一般在对任何事物作观察之前,就应当先熟悉关于该事物的各种知识,这样容易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作出新的发现。 (三)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界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客观对象是什么,就如实地反映什么,不能人为地增加什么因素,也不能人为地减少什么因素,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观察方法之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也不要从自己的偏

2 / 5

见或以往的经验出发,从条条框框或本本出发,一句话,不要凭主观意志,而应当老老实实,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当然,要完全做到客观观察事物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人总会有些主观偏见。在一个国际性的心理学会议上,曾有过这样的一次实验,为了考核与会者的观察能力,事前秘密地安排了一场惊险动人的表演:会议开始后,突然有一个人冲进会场,后面追着一个拿着手枪的人。两人在会场中央混战时突然响了一枪,二人又一起冲了出去。这场表演前后共20秒钟。表演结束后,会议主持人立即要求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写下观察到的经过。在交上的40篇观察记述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的记载错误少于百分之二十,有14篇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的错误,有25篇存在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错误。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半数以上的观察报告中,有百分之十或者更多的细节,纯粹是记述者臆造的情节,不符合现场的客观事实。这一事例说明在观察中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是多么的不易,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中应当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还包括观察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辩证性,因为只有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观察事物,才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用辩证的眼光去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四)要注意选择观察对象的典型性。自然事物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把自然现象简化,把可变因素尽可能减少,观察时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来实现。在生物学中要选择自然界比较简单、典型的生物作为观察对象,这样易于揭示生物的运动规律。比如著名的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做植物杂交试验时,就巧妙地选择了豌豆作为试验材料。如果孟德尔选择的试验材料不是豌豆而是其它什么,要发现遗传规律恐怕就很难。又如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从1909年起就选择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试验材料。果蝇的染色体很简单,每个细胞只有4对,这样就便于观察;并且果蝇的生活史短,繁殖力也很高,这样对做实验也很有利。摩尔根正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试验对象,才会把孟德尔遗传规律推向前进,创立了遗传学中的基因学说。

(五)观察时对细节、例外与重现的事实应该加倍予以注意。高尔基在论述文学观察力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切过程都是在你们眼前发生的。应该细心观察它们,必须细看、酌量和比较;必须寻找统一;必须寻找对立;一切就在于此。”所谓细看,即注意细微之处;所谓寻找统一,即注意反复重现的含有规律性的现象;所谓“寻找对立”,即注意例外的现象。

达尔文的儿子在谈到达尔文时说道:“当一种例外情况非常引人注目并屡次出现时,人人都会注意到它。但是,他(指达尔文——引者)却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很多人在遇到表面上微不足道又与当前的研究没有关系的事情时。几乎不自觉的,以一种未经认真考虑的解释将它忽略过去,„„正是这些情况,他抓住了,并以此作为起点。”恩格斯指出:“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

3 / 5

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在观察中出现的一些细小的例外的情况,往往能成为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如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时候发现,蛙腿的肌肉在雷电的作用下会发生痉孪。他用静电起电机做放电试验,也观察到这种使蛙腿痉挛的现象,对于这一意外的现象,其他人忽略了,但他却抓住了,从而发现了“动物电”。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正在进行葡萄球菌器皿培养时,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多次开启,使培养物受到了污染,本来这种现象挺常见,但弗莱明却注意到了某个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死了。许多细菌学家不觉得这一细小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重大的原因,因为当时早就知道有些细菌会阻碍其他细菌的生长。然而弗莱明看到这种现象后,却并不愿意放过,他一定要把原因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杀死了其他细菌,这就导致他发现了青霉菌。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索”。后来,经过其他科学家的发展,使青霉素能够大规模地生产和应用。科学上的很多发现都往往从这些细小的“例外”事情中来。贝弗里奇说:“每当发现不正常的现象时,就应当搜寻与之可能有联系的情况。”不但在科学上,在生活上或在其他任何方面,假如我们都能将一些细小的、表面上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抓住不放,寻根究底,那么我们一定能很快提高我们自己的观察力,并促使自己迅速进步。 (六)观察时要善于借助仪器设备。科学仪器是人们各种感官的延伸,在观察中借助种种仪器的帮助,能把感官无法感知的种种自然信息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或放大到可感知的范围,使过去观察不到的现象显示出来,使过去分辨不清的物体变得清晰,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甚至能导致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在科学史上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望远镜并把它对准天空,发现了许多过去从未发现过的天文现象。他把望远镜对准月球,发现了月球表面并不像肉眼看到的那么皎洁,而是像地球一样凹凸不平,也有“山脉”和“海洋”。他还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4颗卫星。他用望远镜观察水星和金星、发现了这两颗行星的位相有规律性的盈亏变化。他用望远镜观察银河系,发现在肉眼看来连成一片的银河原来也是由无法计数的密集星群所组成。这一切天文学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归根结底得益于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运用。又如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均和显微镜的应用分不开。166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用显微镜研究蛙肺的微细结构,发现动脉末端和静脉末端是通过毛细血管相连的,血液不是从动脉末端流出“倾注于空间,而总是装在小管子中”,这样便实际地证明了血液的肺循环过程。列文霍克继续马尔比基的工作,在动物身体的其他部分也用显微镜找到了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的毛细血管,为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提供了完整的解剖学证明。同时,列文霍克还用显微镜发现了精子,并研究了蛙和鱼的受精作用。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仪器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以至于假如离开科学仪器的辅助作用,就难以获得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我们在培养自己观察力的时候,一定要将肉眼观察和仪器观

4 / 5

察巧妙地结合起来,熟练地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和发展我们的观察力,使我们尽快成长。

(七)观察时要注意做好记录。科学的观察还要有翔实的记录,要用规范的术语、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观察时作好记录,有丰富的系统的科学观察资料,才能为透过现象深入它的本质,为发现科学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达尔文在环球航行考察期间,就很注意进行各种资料的搜集,并坚持写《旅行日记》,及时记下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我国气候地理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记录各种气象要素及自然景物的变化,一直坚持到逝世的前一天,这些科学资料就成为他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根据。他晚年发表的《物候学》一书,就是一部积累了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著作,许多名作家均有写观察日记或思想日记、随笔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就成为作家们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八)最后,观察力的提高还和勤于思考分不开。人的眼睛不是摄影机。人的信息的获得需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没有观察,大脑就得不到外界信息;不动脑筋,外界的信息就会零乱不堪,难以把握其规律性。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达·芬奇也说:“那么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它们一无所知。”因此,他力主“画家应当独身静处,思索所见的一切,亲自斟酌,从中提取精华”。观察还应当同思维相结合,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比如,白天和黑夜依次交替是观察到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判定两者存在因果必然性。恩格斯接着说:“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劳动中。”事实说明,判定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能单纯依靠观察方法,还应当把观察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这样观察力或洞察力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本文节选于黄亨煜《成才艺术》一书第四章第二节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有修改)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