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省博物馆现状调研

2021-07-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贵州省博物馆现状调研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也是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博物馆应以改革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的态度、扎实坚定的步伐,不断推动自身功能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了转型期间存在的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宽发展渠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 我省的文博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上与先进省市文博事业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经过调研对我省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一、 贵州省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

贵州省博物馆的前身是贵州省人民科学馆。人民科学馆于1953年改组为贵州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1958年新馆舍落成,同年5月1日,推出《贵州矿产资源》、《贵州少数民族美术工艺》、《贵州出土文物》和《历代书画》4个专题陈列正式对外开展,宣告贵州省博物馆诞生。博物馆馆址占地面积为19,3OO平方米,陈列楼建筑面积为3,8O8平方米,使用面积为2,547平方米。为更好地服务贵州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目前,贵州省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建新馆,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占地约4.74公顷。

贵州省博物馆隶属于省文化厅,是全省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和古生物化石、野生动物植物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介绍贵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自成立以来,贵州省博物馆已举办大型陈列展览上百个,这些展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比较固定,如自然科学方面的《贵州矿产资源》、《贵州自然资源》、《劳动创造人》;考古方面的《贵州出土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历史部分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各族农民起义斗争》、《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民族方面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综合性的《可爱的贵州》以及风光名胜、出土文物、民族风情、

历史人物等等。另一类是临时性的,如《泥塑收租院》、《明代古尸》、《贵州苗族银饰》、《贵州革命烈士生平事迹》、《贵州碑刻拓片》、《贵州野生动物》等等。这些具有贵州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陈列展览宣传了贵州,成为促进贵州改革开放的重要手段。在宣传贵州的物产资源、风光名胜、考古收获、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名人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前来参观的外宾有五大洲的朋友,港、澳、台同胞更是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可以说,这种宣传效应,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贵州省博物馆长期无附设业务,也没有促进事业发展的研究设施和服务设施。至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先后成立了技术服务部和贵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会。前者抓陈列展览,除承担本馆任务外,提出了“面向社会,有偿服务”的口号。后者在省、市共青团和教委的支持下,以博物馆为基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利用寒暑假举办小科普展览,组织热爱乡土文物夏令营等。

二、 贵州省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工作实践

(一)感知贵州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贵州省博物馆都会举办感知贵州、认识贵州文化的活动。近几年,省博物馆相继举办了“城市记忆:镌刻在老照片上的贵阳历史展览”等活动,邀请贵州省文

史专家,解读贵阳城市的发展史。在博物馆展厅里,公众可以零距离观赏宋呤可等十位贵州籍著名画家的画作以及从未向公众陈列的2亿年前的鱼龙化石等。

在第三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为契合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记忆”,贵州省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图片展,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贵阳市民参观。展出的1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省博物馆从馆藏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数万幅老照片中精心遴选的,反映了贵阳城市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跃入观众眼帘的这些形象、真实的老照片,讲述世事沧桑,透出历史的厚重,市民通过观赏回顾和直观地了解了贵阳的发展历史。

与此同时,省博物馆还举办了馆藏古生物化石鉴赏、馆藏夜郎青铜文化鉴赏、馆藏贵州著名书画家作品鉴赏等活动。

省博物馆二楼的基本陈列名为“多彩贵州——历史与民族文化陈列”展,以馆藏文物为主,展示贵州数十万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共有文物标本800余件,从蜚声世界的贵州关岭海百合、贵州龙等史前古生物化石,到贵州旧石器考古成果;从夜郎时期的历史文物到明清时期的土司文物;更有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以及非物质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

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是我省一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程。新馆将进一步突出我省山水和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形成建筑、山林、湖泊、文化、旅游

融为一体、相互辉映的胜地,成为一流精品文化工程和展示贵州形象的新名片。随着新馆的建成和启用,省博物馆将会在提升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重视文物展览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省博物馆加大了文物展览和修复工作,每年大约引进展览10多个,承办展览5个,联办展览3个,内容涉及文化、艺术、宗教及军事领域。观众留言上千条,年观众近50余万人,发挥了文物建功当代,资源共享的作用。

省博物馆引进的《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藏景德镇瓷器展》、《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名人名枪展》、《俄国列宾美术学院中青画家作品展》、《明清书画展》等深受观众好评;与贵州画院联办的《大写贵州精神——贵州艺术家走进冷冻村美术作品展》及《第二届全省美术作品选展》和《徐悲鸿书画展》分别送到了四川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桂林博物馆及青岛博物馆展出,得到省外观众的肯定。

省博物馆还鼓励业务人员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了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项目——贵州省苗族代表性服饰(头饰)研究课题,负责撰写“贵州苗族服饰(头饰)研究概况”,参加了“茶马古道”遗产线路贵州路段项目申报工作。以上这些活动对于提高业务人员水平,更好地服务我省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一个基于“物证”的社会教育机构,教育作为博物馆最核心的理念和社会角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灵魂所在。贵州省博物馆在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过程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贴近”工作。每周安排专门时间为持老年证的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适时举办反映当今时代潮流的、进步的临时性主题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1998年起,每年免费送展览到贵阳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巡展。

在举办巡展之前,制定“展览要求调查表”,表上内容有展览类型、展览方式、最喜欢的展览及对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等内容。每到一个学校进行展览的同时,工作人员将“展览要求调查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填写后收回统计。通过“展览要求调查表”便知道了来年应做什么展览,怎样改进工作,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依据“展览要求调查表”的反馈,近年来省博物馆举办了“黔山英烈”、“纪念邓恩铭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贵州近现代十位革命先烈”、“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贵州——古生物王国”、“贵州龙”和“感动中国”等展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虽然是主动免费送展览到学校,但部分学校仍冷暖不一,工作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有的学校非

常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展览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而往往是重点中、小学,比较重视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联系起来就比较困难。2、目前一些地区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3、巡展过程中,了解到学校接待展览多半利用课间和第二课堂时间。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就存在矛盾,特别是学生多的重点中、小学的学习时间就安排得非常紧密,根本没有时间来接纳展览。4、展览比较单一,中、小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不同,年龄结构上不同,从而造成了对展览的兴趣不同。适合中学生参观的,小学生看不懂;适合小学生参观的,中学生又不感兴趣。作为贫困省份,省博物馆人力和财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如果分别做适合中学和小学的展览,几乎不太现实。

针对以上困难,省博物馆安排了以下解决措施:首先,由于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大量存在,所以联系学校时要特别强调——免费展览,并再三说明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校有让学生参观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展览的义务;其次,充分征求学校意见,让他们安排适当的参观时间,对他们不作时间要求。再次,为了协调好由于中、小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的不同,造成对展览的兴趣不同这对矛盾,在讲解要求上,采取一展两解,即面对小学生的讲解,

应浅显易懂,对他们主要是起一个启蒙作用;而面对中学生的讲解,则应该加深加强对展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不仅知道这些展览的主要内容,而且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这次展览学到了什么,今后应该做什么。

近年来,省博物馆的巡展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社会信誉得到不断提高,愿意接纳免费展览的学校也日益增多,观众量大幅度上升,2012年参观人数逾万。

省博物馆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指示精神,将巡展的目光投向了社区,并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工作方案。到社区巡展不同于学校,它具有观众零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不易组织、场地狭小等特点。因此,巡展之前,相关人员先到贵阳市两城区政府宣传部了解所辖社区的居民知识结构、居民人数、各年龄层次所占比例、场地大小等具体情况,然后和社区办事处联系好最佳时间,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群众统一参观。据统计,近三年,省博物馆共将15个巡回展览送进了18个社区,受教育的观众达20多万人。

在制作内容和展板的要求上,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有丰富的内涵,又要一目了然,以便于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我们每到一处展览,都安排时间专门回答观众的提问,例如在“贵州龙”展览中,同学们就知道了贵州龙其实并不是龙,而是蜥蜴,走出了贵州龙就是传说中的龙的误区。为了有人文

化的效果,在讲解中,避免采用录音反复讲解的形式,一律采用人工讲解。

贵州省博物馆这辆深入贵阳市中、小学及社区的“流动展览大篷车”,已坚持行驶了十来年,今年将继续坚持下去,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让受教育面不断扩宽。 (四)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服务质量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省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资源、教育阵地等方面的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基本的文化权利的重要举措。

针对老馆展厅面积有限的制扼,省博物馆创新思路,把展示延伸到院区,投入经费数十万元购置了长27米的龙舟、民族文化特色的石雕放置在广场,并搭建了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在院区形成展示围合,实现文化遗产的充分展示。

展览中,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和举办开幕式的形式宣传和推介引进的专题展览,通过省、市电视台、电台、主流报刊、

门户网站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和宣传。并充分利用户外LED电子屏,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楼宇广告、海报等多层次宣传手段进行户外宣传,最大限度地将展览信息告知给市民,吸引观众。

在保证“贵州文化遗产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省博物馆还开通了“贵州省博物馆”官方网站。近年来,省博物馆安排专人多方考察学习,开发纪念品,现已推出数个品种;开始试行了讲解员星级评定制度,依据讲解员的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应变能力、专业知识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工资挂钩;设立了观众意见箱,开展了“观众最喜爱的讲解员”投票活动,把观众满意度纳入考评内容;坚持开展巡展和第二课堂活动,推出了“多彩的贵州——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民俗巡展;举办“多彩的贵州——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及传统手工艺赏析”主题讲座,到10余所学校巡展及讲座。

省博物馆还重视馆际交流工作,每年到各地开展业务交流50余次,包括与法国国家历史研究院史前研究中心、中科院古脊椎所、贵州大学等的交流合作,与广州等地交流学习验证自行研发的除锈、焊接技术等。

按照《贵州省博物馆安全应急预案》,省博物馆每年都要开展演练至少1次,同时还邀请市消防队对博物馆、考古所、文保中心及黔艺宝公司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受训人数500余人。

省博物馆已保持10年以上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

三、贵州省博物馆发展建议

随着贵州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也在扎实推进,贵州的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更加突显。目前,我省的博物馆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藏品和展览数量持续增加,博物馆展示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博物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博物馆与现代城市生活、与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效推进省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在对省博物馆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作了分析研究与思考后,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

(一)建设指尖上的博物馆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供给与消费。博物馆应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网上博物馆为平台,大力推进博物馆信息服务,借鉴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努力打造数字博物馆。网上博物馆的诞生,数字博物馆的发展,都源于观众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省博物馆应该迎合不断发展

变化的观众需求,使知识以及藏品被公众、被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所分享,并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知识学习与文化交流中来。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博物馆要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科技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产品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教育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国内外博物馆案例,来充分挖掘移动终端在博物馆知识传播上的新功能。

为此,省博物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移动终端软件,发布有关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建筑以及观众服务等各种信息,在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方面做文章。(2)打造亮点,增强博物馆网站的吸引力,如举办网上虚拟展览、推出建筑及文物三维导览等。(3)办好互动板块,加强与观众、网友的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了解需求,在互动中改进工作。

移动终端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常设展览的导览,也可以是专题展览的独特体验;可以是在线浏览版,也可以是无线下载版。与国外相比,我省博物馆移动终端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遵循着科技进步的潮流,本着“文化惠民”的理念,才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二)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博物馆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应围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加强与宣传教育的契合,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1)发挥专业技术的优势,以社会效益为主,向社会提供文物鉴定、文物知识讲座等服务。业务科研人员应适当参与展览讲解等观众服务工作,推出专家定时讲解、预约讲解等高端服务,拓宽讲解服务档次。建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外服务部门轮岗的机制,提高博物馆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2)与博物馆免费开放相一致,探索文物等博物馆藏品逐步向公众开放的工作机制。在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保障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藏品逐步向馆外科研人员开放。比如,实行文物定时定专题的预约鉴赏等等。

(3)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创设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教育情境,寓教于乐。促进少年儿童与展品互动、吸引家长关注、激发儿童想象力,增加他们在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4)、博物馆的功能不仅是记载历史、展示文物,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充分利用这个文化场所传播现代文明,提升观众素养,倡导文明的参观,做文明的现代人。

(三)大力引进博物馆志愿服务

博物馆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服务单位,涉及观众管理、服务的人员数量是恒定的,而观众参观人流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由此引发博物馆讲解等服务人力时常不足的矛盾,免费开放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为此,博物馆在加大观众服务人力投入、提高人员效率的同时,应顺应国内志愿者服务大发展的趋势,大力引入和推动志愿者服务。

被誉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者服务是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轨道。博物馆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群体的重要一支,有其自身特点,即通过志愿服务获取博物馆藏品知识、感受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在策划、组织志愿者服务方面应努力创新志愿者理念与服务模式。在项目设立上,争取各级志愿者组织的支持、配合;在岗位设置方面,除了以展览讲解服务为重点以外,还可适当设立观众咨询、大型活动助理等辅助岗位。此外,还可因人设岗,根据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专业岗位,在人员遴选环节要公开报名和定向邀请相结合,吸收在校生、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等不同类别人员的参与,重点争取大专院校对口院系的配合,并根据需要吸收一些外籍人士参与;在培训、考核等环节,设定量化管

理指标,确保志愿者服务质量,同时,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保护志愿者的合理权益。

(四)创新博物馆管理模式

中国的博物馆从早期的向西方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广大从业队伍并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它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博物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博物馆大多为公有博物馆,其中有近百座省级博物馆,它们大都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基本相同,走过的历程大体一致,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也基本相同。在博物馆面临社会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研究省级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服务是当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任务的主要手段。要进一步转变博物馆的服务观念,研究当代服务管理的理论,抓住博物馆服务的核心问题,把满足服务对象的核心需求作为博物馆服务的中心任务,并以此为导向,明确博物馆服务的特色和任务,营建博物馆服务文化,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规划博物馆服务内容和标准。要让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参观、认知、休闲的场所。博物馆不能仅靠“新奇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要通过优质服务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增强观

众对博物馆的理解和忠诚度,使观众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服务参与者,成为博物馆忠实的朋友和伙伴。

(五)倡导“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概括和总结了社会总体的服务理念,也是当今博物馆服务理念的基本指导思路。倡导“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服务理念,不仅应该有手段和措施,而且应当将这一理念融于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中,将实际工作贴近人民群众。

博物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百姓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认知度越高,参与意识也就越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服务理念强调重视了“人”,增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可尝试采取多种展示方法,观众在参观之余能够动手操作,调动观众感觉器官,成为参与互动的主体,改变以往博物馆展室庄严肃穆的教育氛围,集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给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受。

人性化的博物馆当然要配备如寄存处、观众导览器、可供观众休息的座椅、清洁的饮水器具和卫生设备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参观线路标识做到清晰可辨,并有为老弱病残者提供便利的服务项目等。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一要主动,主动了解观众信息,包括团队来源、组团社名称或

单位、参观时间、人数。特殊观众还应知道职业或工作经历、国家和民族的特点等相关信息。二要耐心,繁忙之中不急不躁,善于克制和忍让,认真答复、解决观众参观中遇到的问题。三要周到,想观众之所想,体贴细致,尤其要关心老弱病残。四要热情,面带笑容,自然亲切,仪表端庄,落落大方。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架起一个和谐的参观氛围。

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博物馆首先要做到摆正服务与教育的关系,即博物馆应该是服务体系的一员,应以服务的形式达到教育效果,并在服务促教育的能动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其二,要让健全的服务措施和完善的陈列内容成为博物馆的基本服务体系,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和服务内容中。其三,利用现代化的展厅,施与贴近历史原貌的陈列设计和优质的讲解以及全方位的服务环境,努力实现“服务于民,回报于民”。 (6)发挥文物旅游的作用

博物馆应当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开展文物旅游活动,既能够让外来旅游者了解贵州,又能够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提升文化的自我传承能力。

思考题

1、博物馆应该怎样处理事业与产业的关系?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贵州省博物馆如何适应现实环境,促进自身发展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