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泵送砼堵管故障分析及其排除方法

2023-11-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泵送砼堵管故障分析及其排除方法

金 伟 (浙江金华市公正交通咨询有限公司321000)

摘 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泵送混凝土的原理,常见的堵管原因以及相应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和防止措施,为以后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泵送砼 堵管 故障分析 排除方法

1概述

泵送混凝土.是利用混凝土泵的压力将混凝土拌合物通过管道输送到浇筑施工点,同时一次性完成混凝土拌合物的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泵送混凝土具有输送能力大、效率高、能连续作业、节省人力、节约施工成本等优点,目前大功率混凝土泵最大水平运距可达1520m,最大垂直输道高度已达432m,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及建筑物的施工中,但是由于一些施工人员对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缺乏系统的了解,而在施工中采用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操作方法,致使在施工中时常发生堵管故障,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延误了施工工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据浙江省夹溪特大桥施工的实践经验,对堵管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2混凝土泵送原理

可泵性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外加剂、水组成,形成了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颗粒。经过搅拌之后,水泥砂浆均匀包在粗骨料表面,并以小颗粒包大颗粒的形式连接起来,携带粗骨料在输送管中以悬浮状态运动,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形成流动的混凝土,

这就是可泵性混凝土的形成。泵送过程中由于压力作用,一部分水泥砂浆被挤向泵管外层,在粗骨料与管壁之间形成一个润滑层,从而使粗骨料顺利通过泵管。混凝土只有保持这种状态,泵送才能顺利进行。当这一润滑层被破坏,混凝土在输送管内的局部,甚至大部分范围的摩擦阻力(混凝土内部摩擦力和混凝土对管壁的摩擦力)过大时,就会产生堵管现象。

3堵管判断

堵管一般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正常泵送时管道和泵机只产生轻微的后座震动,如果突然产生剧烈震动,尽管泵送操作仍在进行,但管口不见混凝土流出,表明发生了堵管。输送管有时会因为堵管时产生的强大压力而胀裂。

4堵管原因及排除方法

4.1混凝土拌合物质量

4.1.1坍落度不稳定堵管

原因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8cm)时:混凝土泵吸入混凝土非常困难,吸入量减少,使容积效率降低,并带入了空气,造成摩擦阻力增大,流速不均,出口处常出现一段段的柱状混凝土并掺杂着热气,即通常所说的“放炮”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内运动混凝土中润滑膜成分颗粒被水膜包裹时其膜太薄,使润滑膜在混凝土内部及其管内壁的润滑作用降低而造成。

原因②:混凝土坍落度过大(23-25cm)时:混凝土已接近离析状态,在长距离水平输送时,由于骨料的重力作用,粗骨料逐渐下沉而产生分层离析,而造成中距、远距混凝

土泵送将无法进行;当平行泵距100m以上,泵送时将出现流量失控及混凝土离析堵管,这是因为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时容易出现弯头处骨料的紊流现象,使泵的推动力无法克服这种紊流阻力,而出现骨料相互冲撞挤压和划动管壁,造成混凝土堆积而堵管;当混凝土在上下垂直泵送时.垂直下90°弯头很容易出现骨料堆积,稍加停顿就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严重泌水而堵管。

排除方法:控制混凝土合适的坍落度。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泵送的高度和距离确定。对于大落差,垂直向下的混凝土泵送施工,坍落度宜控制在12-16cm为好,由于向下泵送混凝土过程中,管内混凝土因自重而产生向下自流,粗骨料下落速度远大于砂浆的流散速度.而造成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所以若坍落度选择过大,极易造成粗细骨科分离,而发生堵管现象。

4.1.2混凝土配合比不良堵管

原因:①配比不良的混凝土拌合物在压力较大处,水分会通过骨料间隙渗透,使骨料聚结引起堵管;②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时易产生分层离析,造成砂浆与骨料分离而堵管;③水泥用量过少或砂率过大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差,与管壁的摩阻力增大,极易堵管;而水泥用量过大,往往无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相反会加大混凝土运输中的坍落度损失,粘度增大,从而增加泵送阻力,也易堵管。

排除方法:确定适当的水灰比及用水量。泵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一般不得小于300kg/m3,且各项指标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1999)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l344-1999)标准,最大水灰比为0.6,一般宜控制在0.44-0.6比较好。混凝土的用水量应根据坍落度要求,并参照砂石级配来确定。如果为满足坍落度要求而用水量过大,很容易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泌水

离析而堵管,此时应通过改善砂石级配、增加外加剂和掺合料,调整坍落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

4.1.3骨料级配和砂率不合理堵管

原因:砂率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粘聚性影响最大。砂率过大.消耗水泥浆多,混凝土流动性下降,影响泵送;砂率过小,细骨料不能包裹粗骨料和填充粗骨料之间产生的空隙,使石子之间直接接触,增加石子间的摩擦力,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甚至于管道内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泥砂浆作润滑剂,而使混凝土中石子直接与管壁接触,增大了泵送阻力而堵管。

排除方法:

①改善砂石的组配和调整砂率:粗骨料宜选用表面光滑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的骨料,卵石优于碎石,而碎石中针片状碎石含量应小于5%,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也应符合以下要求:1)碎石粒径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4;2)卵石粒径不应大于管内径的1/3;3)粗骨料量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粗骨料的级配直接影响空隙率和砂率,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可泵性,一般常用5-25mm和5-40mm的连续级配。

②对细骨料的要求:细骨料要求有良好的级配,空隙率小,粗砂空隙率大,可泵性差;砂粒过细,泌水性增大,导致混凝土干缩,泵送阻力大。如因细骨料不能满足泵送要求而发生堵管,可通过调整水泥用量、砂率、改善粗骨料级配、添加外加剂等方法予以解决。

③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求:泵送混凝土的砂率主要与石子种类、最大粒径、砂的级配和水泥用量有关。泵送混凝土的砂率一般应控制在40%-50%,砂率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

调整。使用粗骨料可适当增大砂率;用细砂则减少砂率。根据经验,中砂的砂率一般控制在38%-45%;细砂或特细砂的砂率以32%-38%较为合适。

4.1.4间歇超时堵管

原因:由于混凝上在管内间隙时间过长,混凝土内部水泥、外加剂的变化而产生蒸发作用,使混凝土内水膜脱出,从管卡子的接缝处向外漏水,此时表明混凝土已开始初罐;当再泵送时,混凝土颗粒间的润滑膜不能随机械的推动力作用使混凝土回复到原来的和易性状态,使温凝土在拐弯处的摩阻力急剧增加,超出泵的最高压力而堵管。当被顶出混凝土已超过手的量度就说明管内已经堵死。处理管内超时间歇混凝土时不可强压,以免管内继续堵管。

4.2混凝土泵送管道(配管及布管不合理堵管)

原因:①使用了弯曲半径太小的弯管;②使用了锥度太大的锥形管:③配管凹陷或接口末对齐;④管子和管接头漏水,造成输送过程中混凝土坍落度下降和泄压。

排除方法:①严格确定输送泵停放位置与浇灌地点的距离,除满足施工要求外,还要利用水平管的摩阻力抵消部分垂直管内混凝土自重造成的逆流压力;②精确计算输送管水平换算长度;③垂直向上布管时,宜使地面水平管长度不小于垂直管长度的1/4,一般不宜少于15m。布管时,如受条件限制,可增加弯管或环形管来满足要求;当垂直输送距离较大时,应在混凝土泵机“Y”形管出料口3-6cm处的输送管根部设置销阀管,防止逆流;④侧斜向下布管时,当高差大于20m倾度大于4-7°时,应在斜管下端设置5倍高差长度的水平管(或3倍高差长度加—段软管;如条件限制可增加弯管或环形管来满足要求。⑤当倾度大于7~12°时;应在斜管上端设排气装置。泵送时,除在斜管下端设置5倍高差长度

的水平管(或3倍高差长度加一段软管外,还应先打开排气阀,待输送管下端混凝土有了一定压力时,方可关闭排气阀。

4.3气候条件

4.3.1浇筑时外界高温堵管

原因:大气温度在32-39℃以上时,混凝土输送管壁温度可达70℃以上,而管内温度可达73℃。此时管内混凝土极易出现水分蒸发,混凝土润滑膜形成初期,水分被管壁热量侵蚀,水分热量使包裹的细粉量产生极快的蒸发作用而消失,混凝土内部层次的水分不断的补偿又因蒸发作用而消失,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超值阻力,从而堵管。

排除方法:①用草袋、布袋等能吸水的材料将被阳光照射的管路包裹起来,每隔15min浇一次;②泵送混凝土前应将冷水泵入管内降温;③打开泵的出口堵进海绵球,使管内水与砂浆隔开,以免造成砂浆离析;④尽量保持泵送的连续性,使外温造成的管温能及时降温。

4.3.2浇筑时外界低温堵管

原因:当冬季室外气温在-12℃以下进行混凝上泵送,因为水泥颗粒表面水膜超出防冻剂作用范围,在一定时间里被冻成结晶状态,细粉量成分颗粒之间失去水膜的润滑作用而不能形成润滑膜层次,管内混凝上达不到悬浮流动状态而堵管。

排除方法:①用草袋、布袋等保温材料将管路包裹起来;②泵送前,先打水泥浆,再打砂浆,拌水泥砂浆时,垂直泵送50m时,用水泥200kg,超出50m时,每增加30m

再增加水泥100kg;③泵送砂浆时要以前出口见砂浆为准,以最大泵送流量进行,使管壁温度与混凝土温度尽快适应;④掌握好泵进流速,尽量保持泵送的连续性,间歇不可超过30min。

4.4操纵方法不当堵管

原因:①管道清洁不够干净;②混凝土排量过大;③待料或停机时间过长;④泵送困难或泵压升高时处理不当:⑤混凝土配料准确度不够,搅拌不均。

处理方法:①混凝土泵使用完清洗时,应从进料口塞入海绵球,然后用水或压缩空气推出管道中混凝土。清洗前应反泵吸料,降低管内压力,避免水洗时泵水和管内混凝土直接接触,水泥浆流失而堵管。用压缩空气吹管时,动作要迅速,管线太长宜分段进行,否则易造成混凝土挤密而堵管;②合理确定混凝土排量;③待料时间较长时.应使泵低速运转并调小流量,可适当反泵以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④泵压持续增高时,应放慢速度,先进行1-2个反泵循环,并用木槌敲击锥形管、弯管部位;⑤采用自动配料装置和强制式搅拌机,保证恰当的混凝土坍落度及和易性。

5小结

泵送混凝土施工中如能按上述措施进行预防、分析和处理,将可避免由于输送管道堵塞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一施工工艺中,除应正确掌握施工技术外,更应强化施工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协调一致,把好质量关。

参考文献

[1] 《公路与桥梁》2003年第10期

[2] 《工程主体施工采购》2004年第8期

[3] 《中国公路》2004年第11期

[4] 《混凝土泵送工程》裘东明、樊炳海。中国工程建设网

作者简介

金伟,男,1976年4月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学本科文化,工程师、交通部监理工程师。1998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从事公路施工、设计、监理等工作至今11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