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
一、文言文实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2. 与儿女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 俄而雪聚(不久)
4. 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致,差不多) 5.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6. 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
7.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 8. 去后乃至(才)
9. 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10. 下车引之 (拉) 11.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 学而时习之(按时)
13.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 14.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15.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反省) 1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17.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8.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19.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20. 不堪其忧(忍受)
2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2. 曲肱而枕之(胳膊 ) 6
23. 于我如浮云(对于) 24. 子在川上曰(河流)
2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弃) 26.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7. 仁在其中矣(仁德) 28.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 29. 山岛竦峙(高起、挺立) 30. 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 31. 虽有嘉肴(美好,用鱼、肉做的菜) 32 不知其旨也(甘美) 33. 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3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3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不通,理解不了) 36.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37.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38.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河边) 39. 山门圮于河(倒塌) 40.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1. 阅十余岁 (经过,过了) 42.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于) 43. 棹数小舟(划船)
44.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情的道理,规律)
-
45.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埋没) 46.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
47.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逆流) 48. 但知其一 (只)
49. 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50 智子疑邻 (以……为聪明) 51. 不筑,必将有盗(修补)
二、文言文虚词 之: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②曲肱而枕之(指代手臂) ③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善者;代不善者)
⑤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⑥其邻人之父亦云(的)
⑦其此之谓乎(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闻之笑曰(带前面的事)
其:
①人也不堪其忧(代指前面的事) ②回也不改其乐(自己的)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们的) 6
52. 暮而果大亡其财 (丢失) 53. 马无故亡而入胡 (逃跑)
54. 此何遽不为福乎 (怎么就,表反问) 55.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56.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多) 57. 堕而折其髀 (大腿)
58.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保全)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 ⑤其父曰(那)
以:
①可以为师矣(凭)。 ②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而:
①相委而去 (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也:
-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示判断的语气)
②不知其旨也(句尾语气词)
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 ②二石兽并沉焉(于之)
乃:
①去后乃至(才) ②乃石性坚重(就是)
为:
①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成为)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③碧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
三、通假字
①尊君在不 (不 通 否)
②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④《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⑤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疯狂”).
四、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⑦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⑧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6
-
⑨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②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⑩智子疑邻(形容词做动词,以……为聪明) ⑪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⑫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⑬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⑭胡人大入塞(形容词作状语,大举)
五、一词多义
①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学:A.学相长(学习) B. 学学半(教 )
④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⑤暮:A.暮而果大亡其财(夜晚)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 ⑥亡:A.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B.马无故亡而入胡 (动词,逃跑)
⑦将:A.必将有盗(读jiāng,副词,将要)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读jiàng,动词,带领) ⑧富:A.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 B.家富良马(动词,富有)
六、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疏: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三:古:多次 今:数词,三) 7.虽有至道 (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
-
8.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9.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10.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11.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1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1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14.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15.是非木柿 (古义: 代词,此,这。 今义:正确。) 16.但知其一 (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17.求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8.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9.如是再啮 (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 20.亡(古义:丢失 今义:死亡)
21.其邻人之父亦云 (古义:说 今义:常做“云朵”讲, ) 22.人皆吊之(古义: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今义:悬挂) 23.居一年(古义:经过,今义:住宿)
24.死者十九(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今义:数次十九)
七、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A.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B.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C.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于”; ②判断句: A. 贤哉,回也! 6
-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③倒装句
宾语前置:其此之谓乎?
状语后置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正确语序应为:” 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④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八、句子翻译
1.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不如比做凭借风吹起的柳絮。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进门而去,连头都不回。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答: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6
-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1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1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1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1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5.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16.《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答:《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7.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
答: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18.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这个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罢了。
1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 20.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道理的还很多呢,难道可以6
-
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1.此何遽不为福乎
答: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22.丁壮者引弦而战
答: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23.暮而果大亡其财
答: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九、问题探究
1.《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3.《虽有嘉肴》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4.石兽为什么会出现在河的上游?请简述老兵的理由。
老兵认为石重沙轻,水不能冲走石头,必定在石头的迎水处冲出一个大坑,石头就会倒入坑中,如此反复,石头便会逆流而上。 5、《河中石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