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2024-07-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

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的过程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已有的观点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1

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说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3.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

问题解决看做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影响问题空间构造的因素有: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

(二)综合后的观点 1.发现问题

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和主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强,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视野也越开阔,这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其中深层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空间:由问题的起始状态,认识操作,问题的目标状态三部分构成。 影响学生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1)不能有效地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 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 3)太急于得出答案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能提出越多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直接检验虽然可靠,但有些假没不可能或不允许进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三)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算法式

算法式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保证成功地解决问题,缺点是费时费力。 2、启发式方法

启发式方法是指能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有可能无法保证成功。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2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是指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算子是指在思维中用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减少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2)、反推法:目标递归策略

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指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一策略常常用于证明几何题。 3)、简约化法

即城解决问题时,先着重关注问题的重要信息而忽略其他一些将要的信息,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解决这个简单问题然后再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4)、类比法

即在问题情境和曾经熟悉的某情境之间做出类比,用熟悉手解题方法“以此类推”来解决新问题。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特征

问题的类型和呈现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首先。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知识经验数量的大小。专家拥有某一领域大量的知识经验。②知识经验的组织。专家知识经验组织得非常合理。③知识经验的提取速度。专家在知识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提取并加以应用。

可见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体现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借助它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不过,有时也往往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尤其两者情境相似,但解决方式相反时更易出错。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运用记忆和提取方法从而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3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教师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类型

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类创造是手段,真创造才是目的。

(二)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1、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其实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构成。

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流畅性最高。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4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二、影响刨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

从环境方面来说,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气氛、老师对学生自主性的鼓励和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二)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力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三、创造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人的创造力,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即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解决的是创新的能力问题。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了创造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环境,托兰斯提出五种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1)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 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 3)不作评判

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一些专家认为,创造性的活动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创造性思维常常需要等待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5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接受学生的想法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3、重视学生的独立性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学生的观点,要正面鼓励替代反面警告。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去掉定势和从众的思维方式。

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领略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从已有知识的对立面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策略。包括两个阶段: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提出相反的观点。 2、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3、学会容忍模糊性

容忍模糊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征。在思考活动中,有时,往往要求人对一个问题暂时保留几种答案或认定为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值),以最终分析出唯一的或少数的几个可以认定的答案。 4、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5、自我设计训练

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6、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典型例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解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常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先确定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完成证明过程。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

6

A.反推法 B.算法式 C.简化法 D.类比法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4、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C)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5、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6、(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A.常规性 B.发明性 C.创造性 D.无结构的 5.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7、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A ) A.有结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简单问题 D.复杂问题 8、(D )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 B.知觉

C.表面特征的 D.深层特征的

9、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C )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理解问题 D.分解问题

10、(A )检验虽然可靠,但有些假设不可能或不允许此操作.它是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

A.直接 B.间接 C.结果 D.科学

11、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说明问题的(C )影响问题解决。

A.难度 B.与现实的紧密度 C.类型 D.呈现方式

12、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B) A.序列性 B.认知性 C.复杂性 D.目的性

7

1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B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14、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 001 002逐一尝试直到998 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B)

A.推理式 B.算法式C.演绎式 D.启发式

15、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B)

A.问题空间 B.手段 目的分析 C.启发式 D.算法式

16、让学生以某种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这种训练方式称(D)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二、填空题

1.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将问题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3.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4.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6.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和定势与功能固着。 8.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9.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0.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1.创造性和个性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具有独立性。

12.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式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可能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2.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三个:(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越民主.也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

8

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

3.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

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论述题

1.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第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主动发现问题,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9

2.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考点过关:问题的定义和成分,问题的特点和类型,问题解决的特点和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培养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