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2021-06-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1课)

红寺堡区红寺堡光彩小学 吴娟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

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回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查找资料,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难懂的字词做注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人物形象,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个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出示词语: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可以。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②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意思是 (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四、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课件出示):

(1)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A、自由读,指名读,正确读出节奏。

B、意思:(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 语言简练,三字句,采用排比的手法)

C、指导朗读,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自由自在,亲和友善的猴子。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交流,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⑴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自信,身手不凡……)

(课件出示)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读了这写,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孙悟空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敢作敢为,当仁不让……)

②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同学们,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珠灿烂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

2、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猴)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人)

神通广大 (神)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听“课文范读视频”,图文结合,更好了解内容。再围绕“石猴 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结合本组的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组织学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认为有三处亮点:

一、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形象。

如:“这句话是什么描写?”“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的描写,读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文版的《西游记》课文朗读,美猴王的图片,《西游记》主题歌,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三、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的难点时,指导还不够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悟文本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