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21时19分45秒,2013年天猫“11111”购物狂欢节总成交额破300亿。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大屏幕显示2013年天猫“11111”购物狂欢节总成交额破300亿。图片来源:浙报集团/东方IC
“双十一”再度来临,截至11月11日13点04分,阿里“双十一”的交易额突破191亿元大关,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双十一”全天的交易额。阿里巴巴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双十一”的成长轨迹来看,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2009年淘宝商城首次推出“双十一”活动时,只有27个品牌参加,总共销售额也只有5200万;2010年交易额达到了9.36亿,已经让人明显感觉到了这个活动的价值,当年香港一天的交易额也只有8亿,一家电商匹敌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而2011年就相当疯狂了,交易额达到了33.6亿,当天交易额超过1000万的商家有38家,超过4000万的有3家;2012年天猫和淘宝交易额超过了191亿,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单日单店交易额超过1亿的有3家,超过5000万的有14家。191亿究竟是什么概念呢?这几乎是当年阿富汗的GDP总额。
是什么助推了“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双十一”背后蕴含了不少经济学理论。
首先,是激励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理性人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因此,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利用节日做促销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营销手段了。元旦、中秋、国庆、圣诞……只要是个节日,我们都能看到商场里五花八门的打折促销。但是,“双十一”促销之所以比历
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就是因为电商们不仅仅采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激励。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类似“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这样的宣传。就是在这种全民消费的激励之下,很多人在光棍节当日的消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约束。
其次,是价格弹性。需求定理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将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那么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
11月11日当天,很多网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他们真的能赚钱吗?还是不惜亏本也要随促销的大流?当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这一工具来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场促销大战中,大部分卖家的收益是远远超过他们平日里的收益的。
显然,商家绝对不会对大米之类的刚性消费品进行降价促销,一方面利润微薄,另一方面相关产品的促销对于销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于大米、食盐这些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装首饰等的需求量往往极易受到价格的影响。我们看到,恰恰是这一类——衣服、饰品、化妆品、家具等易受价格影响的商品,成为了“双十一”促销的主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左右商家打折力度的是什么因素呢?动辄5折促销,商家不会亏损吗?这一问题可用“二级价格歧视”来解释。
所谓二级价格歧视就是按销售量定价,即通过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来实施。虽然价格普遍下降了,但是通过扩大产量和实现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单位成本仍能增加商家的利润,且低价格能吸引客户、带来回头客、促进二次消费等。
价格、心理激励,价格需求弹性,再加上二级价格歧视,这些成为了“双十一”销量能够出现爆炸性增长的关键因素。
“双十一”带来的消费变局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媒体感叹中国“双十一”一天的销售规模已经赶超美国两大网上购物日,预计电子商务将助力中国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这对于一直寻求消费升级的中国来说,是雪中送炭。中国如果无法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那么就永远只能以工厂的身份,给欧美国家的消费者打工。
“双十一”的出现,还刺激了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增长。从去年的数据统计来看,网购释放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地区消费潜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万亿销售额中,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额增长高达60%以上,高于一二线城市。这种对于消费需求的刺激,特别是“逆发展刺激”,是以往很多刺激政策都难以企及的。
说到底,马云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关键命题就是“创新”。创新式的产业链组合,创新式的“双十一”消费时点,恰恰为未来的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 正文 “双11”狂欢真是经济转型信号?
“双11”这一天,仅淘宝网旗下天猫商城的成交额不断被刷新,截至11日21时19分45秒,支付宝交易额已超300亿元。除天猫之外,京东、易迅、当当等电商平台,以及国美、
苏宁等家电、3C产品零售巨头,也有不错的成交额。
“双11”本来是光棍们的节日,如今却演变成了网购商家的狂欢节。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的确具有超强的推动力,它不仅能让一个节日变味,还能让这个节日的商业价值快速释放。正因如此,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看来,“双11”不仅仅是一个购物节,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
马云之所以认为“双11”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是因为网购已经形成下游产业。以服装制造业为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经出现大批专业为电商企业做定制产品的下游供应链企业。而且,消费者下单让厂商按需生产的“C2B模式”也正在兴起。这的确说明,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
但是,“双11”是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还值得商榷。所谓“经济转型”,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其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很宽。仅凭“双11”这一天的成交额,很难说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号。就目前而言,“双11”不过是一场网购狂欢而已,还没有上升到经济转型的高度。
这场网购狂欢,只是让部分消费者、电商、支付行业、部分生产商和快递企业,获得了短暂的快感。但是,我们对“双11”要有理性认识。“双11”终究只是一个网络消费节,其性质与国庆、圣诞、元旦等消费相对集中的时间点没有太大区别。过度夸大和追捧“双11”,或许会让电商发展迷失方向。
无论是传统消费模式,还是网络购物模式,显然都是一把“双刃剑”。然而,今天我们似乎只看到网购的种种好处,却没有看到网购的种种问题。不可否认,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但也要看到,即使出现了大批专业为电商企业做定制产品的下游
供应链企业,网络品牌在与传统品牌竞争中仍没有处于上风。据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淘宝“双11”破亿的“淘品牌”只有5家,其他多数都是传统品牌。
“双11”最终创下的天价成交额,只不过充分说明,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高物价等因素抑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如果传统商业控制成本后产品能大幅降价,估计也能迎来自己的购物狂欢节。因此,电商们在“双11”期间疯狂捞金的同时,还要清醒意识到,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商业,还是一个未知数。只有意识到“双11”的局限性和电商存在的弊端,电商才有望在未来真正引领中国经济。(冯海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