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行为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范海茹 曲 苒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342名西部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进行调查,从就业观、就业意向、就业知识储备以及
自主创业意愿等方面分析师范生就业心理与行为的现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持有适应性的就业意向;充实大学生就业知识储备;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师范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压力愈演愈烈,就业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目标比较明确,但因为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及供需失衡,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多年在就业市场化边缘徘徊的师范类毕业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就业市场。师范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拓宽就业渠道为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由于我国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使得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略比其他专业乐观。师范生可以选择非师范类的就业方向,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为师范生带来就业选择这一难题,但极易使学生失去就业方向,随之而来潜在的师范生就业危机也逐渐突出。学生常通过薪酬和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作为择业的判断标准,又或者盲目选择职业。很难做出合适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决定。与此同时,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但社会对教师的普遍需求和“师范生”的第一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压力大使得师范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就业问题。
本文抽取342名西部师范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师范类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师范类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行为现状分析1、师范生就业观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繁多。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和制度、高校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人事制度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就业前景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社会、大学及家庭等诸多因素严重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发展空间”(31.6%)、随后依次为薪金高(18.1%)、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18.1%)、工作稳定(15.5%)等。可见,学生择业时,就业观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重点关注发展因素,兼顾保健因素。当问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就业时,绝大多数人(83.3%)将个人能力排在第一位,此外,回答中“专业”和“学校”的占比也都较高。
对于就业前景预测,本次调查发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师范生(46.5%)认为就业前景不太乐观,但也有37.4%的人对就业充满信心。这可能体现出师范生群体内部,由于专业、学业成绩、个人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对就业情境预测存在一定差异。
2、师范生就业意向分析
就业意向是指个人对某一职业的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一些文献中将就业意向分为地域选择、行业选择、期望薪酬三个方面(白杨,2011)。还有人认为,就业意向就是个体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初步的、浅层的就业需要,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及不稳定性,它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的就业选择行为,也可能消退(沈茜,2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师范生对就业薪水标准期望较为合理,超过一半的学生(62%)认为目前就业环境下,工作初期月薪多在1500-3000元。然而,当问及期望的月薪,只有37.4%选择1500-3000元的,58.8%的学生仍期望月薪超过3000元。可见,师范生希望实际收入能略高于市场现行收入,期望能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稍有差距。整体而言,师范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仍比较切合实际(胡凯林,韦宏,2008)。
面对喜爱但工资较低的岗位,52.1%的师范生表示愿意降低薪金期望接受这份工作。“若几个月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情况下,67.3%的师范生表示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16.1%的人拒绝改变就业期望。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能随就业市场应需而动,也有一部分人坚持本心,不愿放弃内心的标准,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刘彬,2007)。
有研究表明“专业不对口”是高师生择业时忧虑最多的问题之一(张如柏,2004)。在本次调查中,多数人(64.9%)表示不对口会给就业造成一定困难,但是可以克服,甚至有24%的人认为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这一方面说明多数学生比较务实,另一方面可能也体现出学生就业观不清晰明确,随遇而安。另有少数人(9.9%)感到专业不对口会严重阻碍工作,对专业十分重视。这虽然可能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也可能过于偏执使理想脱离实际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3、就业知识储备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基本就业程序完全不了解,占比高达35.1%,近半数的人对于基本的就业程序不清楚(46.5%),仅18.4%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基本就业程序了解。
当请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评价时,79.0%的人选择了“一般”或“弱”,21.0%的受访者选择了“强”,整体而言,面对就业,大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信心稍显不足。
4、师范生自主创业行为分析
经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仅有1.2%的人持反对态度,35.7%的人表示支持,其余为观望态度。这说明大量学生就业创业观念还是较先进,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大量观望人群的存在,也从侧面表明,自主创业的观念并未完全的深入人心。访谈发现,由于自主创业具有稳定性低、压力大以及薪酬不确定性等特点,常常使毕业生望而却步。对实际创业意向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点,55.6%的师范生想过自主创业,而44.4%的人从未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7月中旬刊
43
MX西部教育丨
想过,大约各占一半,这说明自主创业还远远未成为师范生就业的首选。对于创业动机的调查显示,47.4%的师范生创业的动机是为了获得财富,占比最高;有36.9%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说明自主创业的灵活性更高,同时更有利于对自身职业价值的实现;而有15.8%的人仅是为了达到就业这一目标去自主创业,这一部分人可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就业需要而自主创业,创业的盲目性偏高。
三、教育对策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观整体积极,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据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主动形成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郑洁,2004)。
第二,引导大学生持有适应性的就业意向。在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而言,就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客观的工作条件与求职者的意愿不符合,不能实现良性互动。对于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表明总体来说师范生就业薪水标准期望较为合理,就业期望较为符合现实,多数学生对专业不对口态度较为健康,有积极的心态面对该问题。然而,现实薪金与理想薪金存在差异、部分人坚持追求专业对口等现象也同时存在,这可能会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较大阻碍,对此应该辅导学生树立积极务实的就业心态,避免学生因难以适应市场需要而导致就业失败。
第三,充实大学生就业知识储备。我国从20世纪初成立起就业指导中心,作为独立的高校行政部门负责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较少,以及缺乏与就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管理、法律等有关知识理论基础,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对就业形势概况、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指导,难以深入解决大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这一现状亟待改观。学校应切实辅导大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开设更加具实效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从实操的层面开展就业程序指导。此外,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与社会需求进一步接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自信与胜任感,
(上接第45页)
能从根源上促进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第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使大学生加快转变就业观念,更好整合自身知识、技能以及其他资源,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实现理想价值的过程(高建伟,2007)。自主创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也是当今社会对于中国大学生所提出的重要要求。但由于一些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动机不明确使得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生还比较少。对此,学校与社会应该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及讲座,宣传普及创业知识,让学生既不盲目创业,又能学习有关的创业知识技能,真正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学生更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白杨. 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沈茜. 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
[3] 胡凯林,韦宏.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J]. 教育与职业, 2008(1).
[4] 刘彬.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 科技促进发展,2007(5).
[5] 张如柏.高师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6] 郑洁. 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
[7] 周璐雯.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2013.
[8] 高建伟. 中国的创业活动更趋活跃——来自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的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2007(9). 【作者简介】
范海茹(1997—)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史,学会利用互联网挖掘创业先机,提高互联网应用能力;
同时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比如可以增设“药用植物应用”“食用菌栽培技术”“蔬菜种植与经营管理”等与化学、药学、农学等交叉学科的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现学科互补与融合;另外,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可以不定期邀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实业家、专业学者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3、搭建良好的创业前期多元化共享平台
对于刚刚迈出校门的生物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无疑需要前沿的研究热点信息、实验设备及创业过程的跟踪指导咨询,而这些需求在大学生创业前期可以通过多元化共享平台来实现,这种方式宏观上可以节约大学生创业资金,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微观上可以促进行业内创业前期交流学习,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的大力支持及后续的有序管理,才能使大学生创业进程与多元化共享平台的完善同时顺利进行,相辅相成。同时,多元化共享平台的成功搭建也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协同的合力,助力生物专业
大学生创业成功。
总之,基于“互联网+”形势下,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国家生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完善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构建多元、立体的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贡献国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双语全文[EB/OL].新华社,(2017-11-06)[2018-05-19].
[2] 杜改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7-8.
[3] 刘建歧. 内蒙古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 超,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44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7月中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