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摘要:随着新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便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对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雏,发散思维,逆向思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探究 创新
探究教学既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以及自主学习,并且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措施,以此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内在探究动力,培养学习热情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起来,才能够充分的确保学生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而要想将经久不衰的数学探究动力获得,那么便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加以培养。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前尽可能多的下功夫,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促使学生有智力振奋及情趣高昂的内心状态产生。比如,在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进行讲授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以此使太阳相对海面冉冉升起的及逐渐降落的情景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激发出来,进而将“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得出,并且为后面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索打下铺垫。再比如,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进行学习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是按照6行5列排列座位,如果上课时我要想找小明,但是又不认识他,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小明的位置在哪里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便能够得以集中,其学习兴趣也可以被激发出来,从而养成乐于探究、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 转变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僵硬的教学模式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留出延伸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一种
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只有数学教师做到“放手”,才能够促使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彰显个性,乐于探究,进而将创新思维的火花进发出来,才能够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已掌握经验及知识的前提下,积极的探索新知识,将自身所学习到的内容真正的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对“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进行讲解时,数学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的归纳与探究正方体的有多少种展开图,这样的效果远远的比教师单纯的演示及讲解好得多。
三、 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教学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不可避免的发生。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旦出现意外,不能一味的局限于教学预设。强把学生扭转到预设中来,有时反而可以利用意外获得良好的效果。但也不能一味的放任即时的意外,出现“放而不收”的现象,致使课堂缺乏主题。因此我们要理性的对待意外事件,既不能强加约束,也不能放任不理。预设要有弹性,有适当拓展的空间,以便在目标的达成上取得曲径通幽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
四、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总之,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林运蓉.探究性学习中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赵瑞芝.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2011.6.
[3]孙留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7(7):94—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