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中高段语文三步预习法的探究

2022-07-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

小学中高段语文三步预习法的探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不但可以巩固复习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教材,还可为接受新知识扫清障碍。因此,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进入中高段后,语文课程学习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都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利用好短短的课堂内四十分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尤为关键。但若把所有的学习环节都置于课堂教学中进行,则显得“杯水车薪”。

预习现状:想说爱你不容易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一句话道出了预习的重要性。当下的预习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预习走过场、无实效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请听:

来自教师声音:我们在教学中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好好地预习,还专门让学生准备了一本预习本,每次预习都会布置好预习作业,还不厌其烦地批改、订正,可是却总是觉得收效甚微,有时觉得学生预习了和没预习一样。临到上课,有些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流利,找个句子还要半天;要是老师问到学生预习时对课文的印象,大多数的情况会发生冷场。可不让学生预习,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无从提高。这样的状况令人左右为难。

来自学生的声音:老师的预习作业千篇一律,简单的预习就是利用字典学学生字词语,这对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一点也不新鲜;难一点的就是让我们回答课后的问题了,这个又太难了,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对,真没趣;如果老师要我们读课文,我们又觉得太单调了。预习怎么会这么没意思啊!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科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指导之下,综合性学习日益受到重视。综合性学习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她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环节,正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最好实践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个良好契机。

预习方式:应像花儿一样盛开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当学生面对一篇篇新鲜生疏的课文,都会产生一种求知

1

-

的愿望,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知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而这种了解、分析和吸收又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受益匪浅时,他们自然而然会爱上预习,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时候,三步预习法不失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一、全册预习——整体把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期开始,学生拿到新书时,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这正是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预习的好机会。期初的预习应该定位于对整册课文的通览,让学生对本册课文做一个整体的学习准备,做到“胸中自有丘壑”。

(一)通览全册,理清思路

曾听过一句关于语文的戏言:“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语文教材表面看来是一个个例文,但是只要细究其理,我们会发现,全册课文是有灵魂的,是有整体性的。所以,与其让学生茫然地跟着教师转,不如让他们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鸟瞰一下整个学期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学起来一定会觉得清楚许多,并且还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

于是,我让学生在期初理清全册各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按文章的内容(如写人、写景、叙事等)给课文分分类。

(二)分层读文,比赛激趣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但是在以往的预习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明明布置了读多少遍课文,可临到上课学生朗读还是不熟练。究其原因,恐怕问题还是出在方法上。老师只是规定学生读几遍,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预习任务表述成“把课文读熟”,但事实上,学生对“读熟”到什么程度无从把握,缺少参照物,就好像一个人在没有标志的跑道上长跑,难免会产生“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心理。、另外,我考虑到读和思之间应该有一个时间差,上课前夜再去匆匆朗读效果不大,因而我将朗读提到了期初预习的日程上来。

首先,我让学生在两周之内通读全册课文,并在第三周的班队活动课上举行“课文片断朗读比赛”,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参赛,一自选一抽签,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设立通读奖、朗读奖、朗诵奖。开始学生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一课没上就叫他们读?我便问他们:“难道说你们不知道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学生被我这一说显得很不好意思。我借机鼓励学生:“不要担心,老师等着你们成功!”这次的赛读比以往显得热闹了很多。以往有些不太喜爱读书的学生主动拿起了书本;以往学生喜欢各管各地读,现在由于要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参赛,学生开始互听互评,以往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到了比赛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比以往结结巴巴的朗读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功,个个为成功喜形于色。

二、整组预习——心声流露

若是做一个比喻,全册预习是“走马观花”,那么整组预习就好比“驻足流连”。相比之下,

2

-

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近一些了,预习所得的感受就会更深入一些,这时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初步理解了。

(一)预习笔记,心灵独白

叔本华说过:“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成人世界快节奏的生活,影视媒体的信息垃圾,使现在的孩子少了一份沉静与细致,多了一份浮躁与不安,对所读的书不加思考、一目十行是现代孩子的一大通病。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有些学生,脑子并不笨,生性也并不内向,却始终不能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往往正是因为他在预习时匆匆而过,没有用心去感悟体会。

为了使学生摒除读书弊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不惜利用一些晨读的机会,让学生将正在组织预习的这个单元的课文录音材料听一遍,然后静静地默读几遍,布置学生当晚在专用的预习本上把自己在预习中的所得所想所疑写下来,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下,学生不再心浮气躁,他们学会了用心去慢慢体会课文中的文字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

这里,我将预习本用在单元预习上,翻开预习本,将不再是满目的生字词语或是草草作答的问答,而是学生自身真正理解了的和还不理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受到他人言论的暗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疑问才完全是自我的,是最原始最“干净”的。于是,学生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学会了与文章背后的美好思想对话,学会了如何将纸面上的文字积累成自己心灵的底蕴。

(二)预习闲聊,激发思维

以往的预习一般是学生独自一个人苦思冥想,这使学生感到比较封闭,有了所得无人分享,有了困难无人分担,有一种孤立无援之感,为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次进行单元预习时,我都会让全班学生选一个中午的时间进行聊天式的交流。我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没有顾忌的交流场所,在这里你可以质疑、分析、朗诵,可以对同学的意见进行补充、肯定、扩大,亦可以反对、批驳、辩论。侃侃而谈可以,只言片语也无妨,只有一点,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聊天很受学生欢迎,有时一个单元学完了,我忘了布置下一个单元的“预习闲聊”,学生会主动提醒我不要忘了。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材除综合性学习外,一般只有七个单元。在一个学期中抽出七个中午的时间还有比较实际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活动中要紧扣单元的重点和特点,设计好一系列的讨论话题,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以第九册为例,我根据单元重点和课文的特点,重点给第六单元设计了如下几个话题:

1、初步谈谈对本单元人物的大致感受;

2、这个单元里有个词“了不起”,这几篇课文里,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是谁?为什么了不起?

在面对面的“交锋”中,不容过多的犹豫,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捕捉一闪而逝的信息,还有就是一种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当能力训练与预习相结合,产生的就是一箭双雕的效果:学生感知了新课文,同时不知不觉中,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

-

三、课前预习——综合实践

单课课文的预习是预习活动中最重要的,而且一直是高段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了全册预习和整组预习作为铺垫,这时的课前预习可以赋予一种新概念,变预习作业为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活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分层进行。

(一)字词句篇——阅读教学的基础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可以这么做: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划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分层。在感触深的地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得到验证。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都可摘录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预习方法可以和综合性活动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二)感悟质疑——阅读教学的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为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前,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多多“咬文嚼字”。许多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都兴致勃勃地记录了他们的预习感悟。有的同学把文中“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这句话划了下来,旁边写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蜜蜂的样子和姿态是多么可爱。”;有的同学在预习笔记本上摘抄了“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还有的同学则是在阅读课上交流了她对“快乐童年”的理解:“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慈爱的祖父给了他自由快乐的空间,难怪作者称园子是自己的后花园”。说得多好呀,这些源于学生最纯的感悟,不正是老师原本上课要传授的吗?

但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往往还有许多内容是学生一时感悟不了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质疑。质疑的能力和水平是逐渐培养提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质疑的方向,不要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浪费了时间。在教学《猴王出世》前,我统计、罗列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质疑,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合作讨论、汇报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结果学生学习气氛高涨,讨论汇报热烈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

(三)相关链接——阅读教学的延伸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因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它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判断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如信息上网查阅、翻阅书籍、请教家长、采访专业人事、观察实验、合作表演、情感体验等方式,以此来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学生最喜欢的也是这个环节——相关链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作业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祖父的园子》的课前预习,有的同学带来了高尔基的《童年》,推荐给没看过的同学;有的同学畅谈了本文作者萧红的童年故事,流露出无比的羡慕;还有的同学还为文本精彩的片段配上了图画,画得真是栩栩如生……这个个性化课前预习的环节,不仅为40分钟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预习是一个充满着无穷乐趣的综合性学习,它能够包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个性的汪洋大海。预习有着开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预习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交流感悟,每一个不同的孩子,都将在其中找到乐趣。当预习不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老师无奈的任务,那预习就必然会成为语文学习这个大交响乐中充满活力的快乐序曲。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