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考察□
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张静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发展阶段,蒙学教育臻于成熟,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即是
义学及私塾三种形式的考察来体现明清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对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组织主要存在的社学、
关键词明清蒙学社学义学私塾
古代小学教育即蒙学教育可考的历史,大致可以推至西周,发展到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中最具代表
一、社学
它开始于明太祖明代社学是明代基层教育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洪武八年(1375)。《太祖实录》洪武八年正月丁亥条载,太祖谕旨中“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习于学,是以教化书省曰:
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
[1]
”可以看出在明朝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程。同明代相比,清朝初年,要求“每乡”设立一所社学,并明确给予社师一些待遇,显示出具有一种官办的性质。并且,在顺治十五年文理明通者一人为教读。这表明清朝统治者希望吸收汉民族的文化,也可以看出清初统治者在设立社学上,是兼顾到全国各民族的。
由此可见,明清社学是元朝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同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社学的设立更普遍,数量更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也它之所以得到较大发展,同明清统治者的重视、提倡是分更趋成熟。
不开的。设立社学的做法是国家的法律所认可的,统治阶级的重视为社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同时,由于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也曾以兴学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所以各级地方官员对政策的积极执行也为小学设立的比重增加提供了条件。
在明清时期,社学的入学年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般在八岁至十四岁之间,明史中记载成化初,杨继宗任嘉兴知府,大兴社学,一般是挑选地方上有学行的长者担任,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启蒙读物和算学一类的基本技能知识的学习训练;二售。在齐国收购衡山器械十七个月,高价收购粮食五个月之后,突然代、秦、赵也都召回购买器械的使臣。中止了与衡山的贸易往来,燕、这时,齐国与鲁国又从南北两面对衡山渗透,衡山此时既无军器,也无粮食,只得降服齐国。
齐桓公接受管仲的意见,采用管仲的计谋,用粮食为武器,以经济为手段,开展了一场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降服了周边一个个对手,国力日益强大,版图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提高,最终完成“九合
[1]538
的霸业。尽管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敢违我”
性的有社学、义学和私塾,在明清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658),针对土司子弟的教育要求,又下令土司立学一所,地方官选
初期地方郡县学校还没有担负起普及教育的职能,大多数平民无法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政府创立社学来达到行教化、敦风俗的目的。明朝各地方志对当时社学的设立有很多记载,从可以查阅的资料来看,洪武年间,有些县设立社学的数量甚至超过每里一所,从社学被保留下来,从史料看,中可见社学在明朝的兴盛。清朝初期,
清代中央政府颁布设置社学的命令开始于顺治九年(1653)“:顺治
[2]
免其差役,量给廪饩养赡。提学按临日,造姓名册申报查考。”可以
[3]
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社学的教师称为社师,九年提准:每乡置社学一所,择其文义通晓、
看出清朝在立国不久,就把对一般民众子弟的教育提到了议事日其价钱越炒越高,代国老百姓就会放弃农业生产而去寻求狐皮,那样的话,代国粮食就会紧缺,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离枝就会乘机侵犯它”于是齐桓公便派中的北部边境,代国无力应对离枝,必然归顺齐国。大夫王师北带着大批的金钱到代谷去高价收购狐皮。代国国君听说“我们代国之所以比离枝贫弱,就是因为没有钱;此事后对他的相说:
现在齐国以高价收购我们的狐皮,这真是我们代国的福音呀!你赶快下令让老百姓寻找狐皮,换回大量齐国钱币来,我好拿它们招徕离枝人来我们代国。”代国老百姓果然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而到山林中寻找白狐狸,往往两年也难得找到一只,而代国却发生严重粮荒。离枝得知代国的情况后,便出兵入侵代国的北部边境,代国国君被迫率臣民归顺了齐国,这样,齐国未花一文钱只用三年时间便降服了代国。
齐桓公想降服衡山,管仲便给他出主意:“你花高价购买衡山的器械后出售,燕、代等国必然随着你出高价购买,秦、赵听说后也必天下竞相购买,衡山的器械产量也必然增长十倍以上。”于是齐桓公便派人到衡山购买器械,不问贵贱,一概收购。燕、代果然也紧随齐国到衡山收购器械,秦国听说后也派人到衡山购买其器械。衡山国君对其相说:“天下都在竞相购买我国的器械,我们要将产量提高到十倍以上。”于是衡山的老百姓全都放弃农业生产而去制作器械。与此同时,齐国派隰朋到赵国买粮食,当时赵国的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以每石五十钱收购,各地的商贩得知后纷纷将粮食运送到齐国出24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
因素有很多,但完全可以断言,巧妙地开展粮食战争对其成就霸业产生了至关重要作用。齐桓公成功地以粮食战争击败一个个对手,无疑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粮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问题,忽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必然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经济和军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早在古代粮食就已经成为政治、事斗争的工具,当今世界粮食仍然是世界性的战略物资,就如美国前农业部长巴茨所说:“粮食是武器,它现在是我们工具箱里的主要谈
[2]84
判工具之一。”所以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必须时刻注意这一问题。
然与你竞相收购衡山的器械,这样衡山器械的价钱就会成倍上涨。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全甚至存亡,所以,粮食问题必
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3.[2]卢受采,等.各国粮食政策简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作者余全有为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是儒家的经学教育。社学对儿童的教育也特别强调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可见统治者大力发展社学,完全是强化封建思想统治的需其目的就是要敦化风俗。
明代的社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制度,但明代中叶以后,社学逐渐废弛。虽然明朝政府也下令在各地大力兴办,但由于明代社学并不是官方正规学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得不到国家所给予的经济上的保障,经费、师资等均由地方基层组织自筹解决,所以社学兴办的好坏直接与地方经济有联系。清朝虽然也陆续有社学的出现,但远不如明朝普遍和兴盛,不久,社学就被义学所取代了。义学遂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义学
明朝初年,由于社学义学自宋朝出现,一直存在到元明清时期。很兴盛,义学的地位并不突出,明中期以后,由于社学兴废不一,义义学适应科学的需要,培养了许多人才;另一学开始大兴。一方面,
方面,一些科场失意的儒生增多,大多以自己开馆授徒或被聘为义学教师为生,除了赚取生活所需之资外,也把培养学生作为主要目标,所以义学在地方基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义学的设置在清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也是清朝小学教育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
义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义举的产物,虽然是由私家出资建立的,但招生范围主要是为那些贫困而无钱求学的子弟设立的,主要成为为民间孤寒子弟而设立的教育机构。义学是在家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教育对象从范围上说比家塾扩大了很多,也正好可以“义学弥补正规学校在教育民众子弟上的不足。所以清代有人认为:
[4]者,又以补社学、书院之遗也。”义学在明朝基本上都是由个人或私
三、私塾
在先秦时期,私塾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到了明清时期,私学更是有名无实,所以大部分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城市商品经济进一在私塾进行的。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
步发展,识字读书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风尚,中举做官被认为是最义学的影响,因而私塾荣耀的人生道路,加上受朝廷官府提倡社学、遍布城市乡村乃至穷乡僻壤,教育普及程度,和前代相比大为提高。
明清时期的私塾按其设立情形分为三种类型:一、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授徒,学生交纳一定的费用入学就读,一般称为“门馆”“、家塾”;二、由一族或一村延师教学,本族本村子弟免费入学的,这种称为“村塾”“、族塾”或“义塾”;三、由富贵人家独家聘请教
[7]155
“坐馆”“、教馆”。在这三种类师来家教授自家和亲友子弟的,称为
要。并且在明朝,除了学习经史内容外,忠孝礼义占了很大的比重,塾在制度上已经发展成熟。明朝自中叶以后,官学日渐衰落,清代官
型中,第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在教学内容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围绕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系统全的。
面的知识教育;一是对一般的民众则着重进行识字、写字教育。由于“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私塾的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特别强调一个字,奉行“教不严,师之惰”为金科玉律。私塾教师尤其重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除了讲课和教育以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一般不相互交谈,也没有太多的交流,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
明清时期的私塾教学规模一般都较小,对于年龄和班级没有严格规定,大体上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身知识能力而进行教学,教材也与之相适应,更多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个别教学是明清私塾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在阅读教学中,私塾先生针对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仪礼》、《公》、础,当面批改作业,这有利于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可见在私塾教学中比较注重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及发展自己。
这说明清时期的私塾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身知识能力而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原本的资质,循环渐进地教学,不提倡做人为的拔高。清人李新庵在《重订训学良规》中说:将来是否欲习工商等业者,则当教之看短小有文理杂著,如书牍论判之类,俾能通达文义,若概以科举之学授之,一旦改业,数年所习尽归
[9]
无用矣。”这是因为私塾是面对广大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每个
人团体出资设立、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到了清代,由于政府部门的介入以及大力提倡,有不少义学都出现了政府支持、民众兴学的模云南、广西、四川等边区也开始设置义学,招收少数正年间,在贵州、民族子弟入学。直至清末,义学一直是清代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学在明代与科举的关系较为密切,从资料上看,凡是乡里义学兴盛的地方,参加科举的人多,中科举的人也多。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义学的普及,带来了科举之盛。清朝的义学与明朝比较起来,重科举的色彩稍淡些。如清代湖广总督陈宏谋说过:“义学之设,最有
[5]
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举也。”从而可以看出,清朝义学的设
[8]式。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各省府、州、县也都纷纷设立。到了康熙、雍《谷》摘抄读之。”在作文时,把一对一属对训练作为作文训练的基
关于风化,历代皆重其事。乡间义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读书讲义之功,因人而异。如遇十岁外子弟来求教者,宜问其父母,置主要是宣传教化,进行封建伦理纲常道德的教育,而不是要民众清朝的义学分官办、民办两类。官办教师国子弟都去参加科举考试。
家给予俸银,民办以捐田、捐银、捐房维持。义学一般不收费用,有的还发给学习用品,有很多学校都是直接强调仅仅是面向贫穷人家的子弟。明清时期由一些热心教育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捐资兴办的义学得到了政府的提倡和表彰,因为这样既减轻了朝廷的经济负担,又
学生的经济能力和受教育目的各不大相同,因而私塾的职能也主要有两种:大体上分为准备应科举考试的和不准备应考的两种,即分别为大学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初等人才。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职能,私塾老师也会给予不用的教学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差异性的特点。
[1]王凯旋.论明代社学与学校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4).
达到了普及教育的目的,政府只需要倡导这类学校大力宣传教化,参考文献“国家不需要费多大力量,只定了一个考试标准之后,教育一事社会
[6]142便自动起来,琢磨捶炼,以趋向国家所定之标准。”由于对学生实
并且以科举对之正规化,就可以一劳永逸。正如陈东原先生所言:[2]清会典卷三九六[M].清光绪朝重修本.中华书局,1991.
行免费的教育,义学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义务教育的角色,尤其在清代显得更为浓烈。虽然明清时期的“义学”与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内涵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从发挥的作用上来看是大致相同的。
[3]张廷玉.明史卷一五九《杨继宗传》[M].岳麓出版社,1996.
(卷十七).学校.[4]王端增.买义学田兼修学舍记[M]//乾隆南昌府志
[5]陈宏谋《.五种遗规》之《养正遗规》[M].湖北崇文书局刻本.[6]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海潮出版社,1995.[8]王筠.教童子法[M].光绪乙未年元和江氏刊本.
陈彝重订.重订训学良规[M].光绪十八年刊本.[9]李新庵原著,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10sk475);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0SQRW107)。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