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提升练习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澄澈 酝酿(liàng) 咄咄逼人 ..B.缥缈(piāo) 陛下 抖擞(sǒu) 人声鼎沸 ..C.忙碌(lǜ) 静谧 充沛(pèi) 浑为一谈 ..D.蜷伏(quán) 苛刻 笨拙(zhuó) 花枝招绽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遮弊 各得其所 美不盛收 呼朋引伴 B.蝉褪 人生鼎沸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C.分岐 高枕而卧 小心翼翼 不求深解 D.尴尬 众目睽睽 花团锦簇 油然而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立志夺冠. ....
D.在第54届世乒赛中,马龙卫冕男单冠军,同学们对他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B.经过这次期中考试动员大会,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C.他的祖籍是湖北松滋人。
D.有谁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呢?
5、下列句子中有关语法修辞所作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心”“可能”“愿意”“应该”这些词语的词性,都是动词。 B.“令尊”“家君”“高邻”“垂爱”这些词语都是敬辞。
C.“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个句子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1 / 9
D.“他长得像他的父亲一样。”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①②③⑥④⑤ C.③⑥⑤①④② 7、默写填空。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①③⑥④⑤② D.③①④②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
2 / 9
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2)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3)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4)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
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
3 / 9
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4 / 9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
5 / 9
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作文。
6 / 9
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充满着激情与梦想。有的想去观海,有的想去爬山;有的想去北京,有的想去火星;有的想去探索未来,有的想去拥抱世界…… 请以《我想去__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7 / 9
参考答案:
一 B D C A A C
(1)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3)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4)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5)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二
1.(1)夸耀(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
2.(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
熟尔。)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5.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三 【答案】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C 【答案】
8 / 9
1. 扒香椿 吃香椿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