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修订历史记录 版本 修改原因 提出人 生效日期
文件发放记录
部门 签名 部门 签名 1
目的:建立设备管理标准,使设备管理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量佳、设备综合效能最高。 范围:设备管理全过程。
责任人:设备部负责人、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及各级设备管理人员。 内容:
本规程所指设备系构成固定资产(使用一年以上、价值在有关规定数额范围内)的工艺生产的动力、电器、起重运输、维修、工业锅炉、仪器仪表生产及辅助设施、搪瓷设备、传导管理工作线及其它有关构筑物。 1. 设备管理的内容:
认真贯通执行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设备管理方针、政策法规规定,严格设备管理,确定设备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达到国家规范标准。
1.1 设备的日常管理:对设备的选型、购置、开箱验收、安装、调试、验证、调拨、封存、启用、报废处理、事故处理、检查评比、润滑、锅炉压力容器、备品配件、档案资料等方面的管理。
1.2 使用与维护保养:贯彻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加强操作培训,认真做好交接班和保养的运行记录,抓好日常维护保养,使用设备达到完好标准,逐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1.3 设备检查与检修:加强巡回检查,搞好设备的小修和中修,定期进行精度检查与调整,编制日常维修及大修计划并实施。
1.4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制订年度设备更新计划,结合大修进行设备改造,编制技术改造措施计划并贯彻执行。
1.5 能源管理:水、电、气、汽等能源的节约使用、奖励及综合利用措施的计算贯彻和实施。 2. 设备管理程序
2.1 由设备部主管全公司的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
2.2 各车间设一名兼职设备管理员,负责本单位设备日常工作。
2.3 每台设备员须由培训合格、持有“上岗证”的操作工操作,操作工职责范围是: 2.3.1 对所用设备进行精心维护,保证正确使用和合理润滑,对安全运转负全部责任。 2.3.2 熟悉设备性能结构,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做到“四懂”(原理、结构、性能、用途)“三会”(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2.3.3 作好运行、保养、清洁、交接班记录,认真如实填写各项表单。 2.3.4 发生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及时报告车间。 2.3.5 参加大修后的验收工作、管理好随机工具和附件。 3.设备分类分级管理
3.1 公司设备分A、B、C三类,A类设备为“重点设备”其比例占生产设备总数的10%左右;B
2
类设备为“重要设备”,其比例占生产设备总数的20%左右;C类设备为“一般设备”,其比例占生产设备的70%左右。A类设备和B类设备统称为主要设备。
3.2 设备部主要负责A、B类设备的管理,对C类设备实行指导性管理。
3.3 设备所属单位主要负责C类设备的管理,协助设备部管理好A、B类设备,并接受和执行设备部对A、B类设备管理工作的指令和业务指导。 4. 设备维修周期结构:
4.1 日常保养:进行清洁、润滑、坚固易松的螺丝、检查零部件完整等工作,每天上班后、下班前及周末由操作者完成。
4.2 小修:普遍进行清洁、润滑,并进行内部清洁、润滑,局部解体检查、调整,由操作者完成,每季进行一次。(特殊设备另订)
4.3 中修:对设备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检查,调整并修复或更换重要的零件,由维修人员、操作者共同进行,视不同设备,一般一年进行一次。
4.4 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修理,分解整个设备,更换、修复全部磨损,恢复设备原有性能、精度及效率,由维修工进行,周期视不同设备而定。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过剩性修理,一般设备采取停机修理或不影响生产的事后维修方式(主要生产设备及关键设备采取计划修理方式)。 5. 设备的选型:
5.1 设备应适合生产品种的工艺要求,其容量应适合批量设计的能力并留有一定余地,主要设备能力应与公用工程系统(水、电、气、汽)相配套。
5.2 设备结构应简单,便于操作,避免有死角、砂眼,易于拆装、清洗、灭菌和维修。 5.3 设备传动部位密封良好,防护装置齐全。有防止润滑油、冷却剂对加工物料污染的保护装置。
5.4 设备的各种计量、检测控制仪表的计量范围、精度要符合生产工艺需要。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