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20-01-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二(3)班 严以花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研组工作计划及教务处工作意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宗旨,遵照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结合本组特点,加强教学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规范教学常规,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时俱进,争创本组的特色。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儿童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儿童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个别儿童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本册教材体现了上海市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创建21世纪中小学新

课程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创新。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可以开展的活动,教材共安排了4个单元14篇课文和4篇《拓展与合作》,其中:第一单元 祝你平安、第二单元 饮水思源、第三单元 小区生活、第四单元 在集体中;拓展与合作(一) 看图寻宝、拓展与合作(二) 永恒的纪念、拓展与合作(三) 多彩的小区活动、拓展与合作(四)。 四、教学目标 (一)、学科目标

1、懂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2、认识交通信号灯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3、懂得在集体出游时伙伴要互相照顾。 4、学会防范坏人、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 5、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6、认识主要亲戚关系及称谓。 7、了解上海主要的烈士陵园。 8、了解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9、学会用各种方式缅怀先烈。

10、了解自己小区的生活环境和设施,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 11、了解自己的邻居,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交流。 12、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愿意参加小区组织的活动。 13、知道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人人都有责任。 14、懂得集体的荣誉与集体中每个成员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学会一些外出活动中自我保护和求助的方法。

2、知道主要的亲戚关系和称谓,学习与亲戚往来,体验亲情。 3、了解自己的邻居,学会在日常活动中与邻居沟通。

4、懂得集体的荣誉与集体中每个成员密切相关,努力为集体增添荣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集体的事是大家的是,人人都有责任。 2、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学习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

3、在日常生活中能想到邻居,与他们和睦相处

4、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少先队员要学习先锋。 5、知道社会上有坏人存在,学会防范坏人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1)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3.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4.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学内容 学习习惯 1、小手洗干净 2、“洁齐美”行动 3、“小黄帽”告诉你 4、一个都不少 拓展与合作(一)、5、路遇陌生人 6、清明的思念 7、我家的亲戚 8、在烈士墓前 9、红旗的一角我们的小区 拓展与合作(二) 10、我们的小区 11、为小区服务的人 12、楼上楼下 拓展与合作(三) 13、我的岗位 14、成功属于大家 15、我们的啦啦队 拓展与合作(四) 考试 课时安排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