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 2015年第7期
文/ 本刊记者 崔 博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2015 年6 月5 日,北京市交通委宣传部向《经济》记者表示,北京市交通委认定Uber 等互联网打车APP 公司使用并招募私家车司机参与营运的行为违法。这一表态引得网络质疑声一片。
令人咋舌的是, 仅在3 天后的6 月9 日,Uber 美国总部便宣布,为开拓中国市场,将支付给Uber 司机最高相当于3 倍车资的补贴。这意味着在我国地方政府试图纠正、稳定市场的举动正被Uber 默默抵制。但是,淘宝上专门买卖司机可验证账户的商铺比比皆是,这些商铺能帮买主逃过Uber 的背景调查。许多Uber 司机还通过刷单骗取Uber 补贴。这表明,我国地方政策部门遭受着舆论饱和攻击的同时,Uber 也在不停流血。
与此同时,《经济》记者独家获悉,一直实践着共享经济理论的Uber,或还正在同其老东家谷歌暗地里互殴。
我们真的很好奇,Uber 在中国的这次烧钱之旅会不会变成另一场“打水漂的盛宴”?即使与一直背负着扼杀创新“罪名”的我国政策部门缓和了关系,Uber 能否顶住老东家谷歌的连续重击?而其终日被国内外风险资本津津乐道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到底又能走多远?
资本对Uber 的追逐与批判
结合从Uber 上海总经理王晓峰处得来的消息和坊间传闻,Uber 的创立源于两位创始人自己的需求。2008 年冬天,TravisKalanick 和Uber 的另一个联合创始人Garrett Camp 在巴黎开科技会议,两人在寒冷的冬天夜晚却打不到一辆车。当时他们的想法是,“假如我在手机上按一个键,立刻出现一辆车就好了。于是他们在旧金山,雇佣了几辆车,做了个APP 进行尝试,验证出了最初版的可行产品,谷歌很快便成为了愿意投他们的VC,参与了Uber 总额12 亿美元的融资。”
Uber 具有创造性的互联网模式很受风险资本的青睐。“市场对Uber 的追捧已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联想之星投资顾问高媛媛向《经济》记者表示,因为成功发现并拓展了市场的新供需关系,有美国学者将Uber 模式称之为共享经济模式,并指出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人们开始认可从他人手中租赁东西。还有学者将Uber 的模式无限拔高并同未来社会对人类的终极发展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总结出“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并不是技术和能力,而是道德”的名言。
Uber 使用共享经济成功开辟蓝海产业这种互联网模式使得全世界所有车主都变成了Uber 的潜在职工,而每一个想花比打正规出租车更少的钱回家的人都成为了Uber 的潜在客户。Uber 通过互联网,将彼此陌生的人联系起来,产生新市场的同时也引领了新概念。
盛元资本合伙创始人麦晓东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点对点租赁业务的市场价值保守估计有26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任凭哪个风险投资都会动心。
Uber 的业务实质其实是一款即时叫车的手机APP,和“滴滴打车”等软件类似,但时间更早。
其主要靠收取佣金或后期打广告挣钱。通过这款软件,任何一名消费者都能找到专车司机,并以低廉的价格到达目的地。
Uber 几乎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其自视为中介平台,其全部收入基本都可以视为利润。正如王晓峰所言,“我们每天的出行需要换多少种交通工具?从步行到自行车或者公交车,从地铁到飞机,同一种工具都有不同的级别。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当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才会出现寡头,但是在交通出行这个领域,目前看来还是有太多的机会。”
管理松散的“殉道者”很多资本界的高管对Uber 并不看好,认为其管理漏洞无法忽视。上海无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MO 武莉莉对《经济》记者表示,“Uber 正在遭遇瓶颈,其的确解决了市场资源的整合问题,但在内部管理上还需要下功夫。Uber 中国的团队比较松散,一个城市就那么几个人,不知道为了抢客户而猛烧钱的公司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进入中国一年多以来,Uber 别出心裁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了轰炸式营销,不在任何媒体上做广告,Uber 都做到了, 而且硕果颇丰。百度也在第一时间和Uber 达成了合作。Uber 在中国拓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也开始面临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所遇到的问题,被查、被约谈,甚至被禁止,可Uber 面对这一切很少主动发表声明,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殉道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引得全世界的怜悯,使得主流媒体不是在传播相关小道消息就是在替其发声。
当然,也有圈内人戏称,这家公司可能根本就没有公关部门,因为管理得太过松散和随意,“或许当Uber 终于组织好了应对方案时,事件已经过去多时了。
Uber 的管理漏洞也使其安全问题突显出来。武莉莉认为,Uber 允许私家车司机参与营运,可以看出其想打出的口号是Uber 司机很安全,因为司机需要经过Uber 的一系列身份认证,这一做法帮助Uber 迅速占领了大半个市场。
但这种做法与我国法律存在冲突,出于安全考虑,中国一直在坚持打击黑车,但Uber 在允许私家车运营的同时,各城市的管理团队却大都是各自为战。
“看起来有点儿像路边炸鸡连锁店的加盟商,团队运营成本是降下来了,但Uber 审核人员自身的资质都存在疑问,管理保障可想而知。”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对《经济》记者表示。
麦晓东对此评论称,虽然从事租车业务,但Uber 的本质只是一家IT 公司,其所做的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软件建立起一个司机与乘客沟通的平台。就像腾讯QQ 不会为使用其软件实施网络诈骗的人承担责任一样,Uber 也不会为大众用其软件打车遇到人身或财产伤害而买单。
“登录Uber 中国官网,可以看到成为Uber的注册司机并不难。只要下载它的软件,填写一些相关的资料就行。”麦晓东说。
《经济》记者发现,Uber 所要求填写的注册内容,的确很难令人对司机的个人品行、驾驶技术做直观判断。如此一来,司机在从事出租运营的时候,就会带来一些潜在危险,甚至可能伤害到作为乘客的广大消费者。
Uber 客户当中同性或异性的受侵害事件均有发生,在印度等多地都曾出现。仔细来看,这些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是Uber 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漏洞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Uber 着急撇开或打破现有公共安全秩序,一心想要尽早进入赚钱周期的结果。诚然,Uber 在其服务协议中非常清楚地阐明,Uber 既不是运输商,也不提供物流服务。所以无论是乘客也好,司机也好,出了问题只能靠他们自己解决。而这种不愿负一点责任只愿埋头挣钱的做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无法忍受的。
Uber 在中国等国市场遭遇到的难题也并非无法解决。上海法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蒋光仁向《经济》记者介绍称,Uber 虽然十分不情愿抛弃能够助其轻松赚钱的非实体、低成本的互联网模式,尤其不愿变成一个需要自己出钱买车的实体出租车公司,但时至今日,Uber 并未明确反对购买专车、招聘专职司机等做法,这或许表明对Uber 而言,成本的倍数增加并非是各方不能承受之重。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其继续在中国拓展业务。
当然,有阻力是一定的。武莉莉认为,“Uber增加人手势在必行,人员素质也需要提高,因为没有多少客户真正甘愿为省几块钱而冒不对称的风险。对政府的妥协可能表现为Uber 最终买车雇人,而这都需要继续掏钱。”因此就算Uber 愿意改变,投资人也定会施加重重阻力予以阻挠,“因为Uber 每次对外界的妥协,几乎都意味着投资人要更晚才能得到回报。”
Uber 同谷歌开战“5 年来,Uber 熬过了初创期的艰难,以苛刻的条件拿到了外界看来不太值得的来自谷歌VC的注资,而正是这些钱使Uber 得以在全球超过250 个城市以及58 个国家进行了布局。”麦晓冬评论称。
在爆发性扩张之后,Uber 又获得了大量风投资金的青睐,高盛便是其中之一,目前Uber 的估值已接近500 亿美元。麦晓冬表示,Uber 的成功与VC 的注资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记者独家获悉,Uber 这5 年来飞速增长的业绩让其老东家谷歌有些坐不住了。谷歌感觉Uber 挣钱太容易,行业基本仍是一片蓝海,前景十分广阔。
在撕掉了经典的美式“人之初、性本善”的面具后,谷歌不再满足于仅在Uber 公司中安排一两位董事那么简单,其正秘密筹划建立自己的打车平台。
谷歌并不满足于将其首席法律顾问DavidDrummond 推进Uber 董事会并控制部分股权,其正在计划开发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打车服务软件。Uber 则完全被这一举动惹怒了,有消息称其正在考虑是否该要求David Drummond 辞职。
此外,现在Uber 和谷歌都在积极开发无人驾驶技术,而在此之前只是谷歌公司对此一直关注。虽然两家公司都正面临一些技术难题,比如能探测道路物体或行人动作的机器视觉技术,可以适应天气气候问题的雷达系统等,但难题并没有挡住两家公司的研发及竞争热情。
在一次最近的公开讲话中,Uber 的CEOTravis Kalanick 表示,Uber 最大的费用支出是驾驶员的费用, 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驾驶员经验不足,Uber 正在尝试在未来组建一支由无人驾驶汽车组成的车队,以避免驾驶员经验不足,同时进一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很显然,Uber 已经为无人驾驶做好了准备,并准备好了投入资金来建设新的设施。其早在2015 年2 月便开始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在美国匹兹堡建立Uber 高级技术中心。该中心的项目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设计,以及各种汽车安全技术。
与此同时,谷歌也正紧锣密鼓地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且比起Uber,其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谷歌已经宣布将在5 年内研发出较为成熟的无人驾驶汽车并进行公路测试。
在短期内,即使谷歌很快发布租车软件,谷歌也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Uber 分一杯羹,且谷歌的玩法很可能也和目前的Uber 不同。而Uber 或许很快便可以在无人驾驶领域赶超谷歌,因为精明的Uber 选择百度作为其合作伙伴的一个原因便在于,百度早在谷歌宣布开发无人驾驶技术5 年之前,便已经开始了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且很可能在2015 年下半年就可以推出产品。
“毫无疑问的是,在谷歌和Uber 之间逐渐增加的竞争将会带给运输业和驾驶员行业很大的震动。”高媛媛分析称。
Uber 和谷歌的战争已经打响,没人记得是谁开的第一枪。Uber 在2014 年年底和位于北京的百度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据传百度至少注资了两亿美元并同意Uber 使用百度地图软件。2015 年3 月,Uber 又悄无声息地收购了位于美国加州的电子地图供应商deCarta,此举可以看做是为摆脱谷歌地图及谷歌魔爪的另一步。
deCarta 将会成为Uber 旗下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它还会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并将在未来专注于向Uber 提供配套服务。
同时Uber 的CEO Travis Kalanick 也表态称,“Uber 公司会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产品本身,收购deCarta 可以更好地调整产品服务,依靠其地图软件计算精确的到达时间,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这次收购将会减轻Uber 对谷歌地图的依赖,鉴于谷歌和Uber 都已经投资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而且谷歌可能很快便会推出它自己的打车服务软件,两家公司很可能在未来的数年中成为对手,不论谷歌怎么打算,Uber 提前做些准备很必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