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021-05-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1.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生理学基础研究

掌握生理机制是科学建立动作练习的基础。邓罗平通过16周的实验表明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对学生的平衡能力有促进作用,在停止训练一段时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衡能力都出现下降(邓罗平,2007)。Ying-Shuo Hsu 等人用睁眼、闭眼等方法对3-12儿童及23名成人分别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利用视觉来稳定姿势(Ying-Shuo Hsu,2009)。吴升扣通过压力中心仪器对60名3-6岁幼儿的平衡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幼儿的姿势调节与前庭器官、视觉感受器和本体感觉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人体向前倾斜时,足部的前半部分压力会增加,随着其他身体部位姿势的改变,感觉器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向大脑传输信号,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帮助大脑确定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吴升扣,2014)。刘黎礼等利用 PDMS2 对71名儿童进行测试,得出视知觉是感知觉发展的起点,对视知觉的刺激能够促进幼儿的感知觉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刘黎礼,2019)。李旭龙等人选取6-12岁儿童进行足球运动与儿童下肢本体感受及平衡能力相关关系的探究,实验结果证明加强下肢本体感觉的锻炼,会更好地提 升儿童运球能力(李旭龙,2021)。不同学者通过仪器或其他训练方法证实了本体感受器、视觉感受器、前庭器官与平衡能力的相关关系,了解清楚平衡能力发展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促**衡能力发展。 2.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研究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全面保障。高新等人通过《《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952名幼儿进行测试,实验得要针对不同特征的幼儿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高新,2010);刘艳在研究中指出在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健康应摆在第一位,要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开展幼儿的教育活动(刘艳,2015);周喆啸在研究中针对幼儿心理发展对其认知能力、行为表现、人格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证明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能够使他们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周喆啸,2017);幼儿在学习新事物时,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自我保护意识较低,不能够辨别事物是否具有安全性。研究表明,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能够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情绪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愉快的情绪能够刺激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他

们的兴趣。通过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将幼儿心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幼儿教学活动参与,使锻炼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情绪,根据幼儿情绪反应出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指导。 3.幼儿平衡能力与动作发展规律研究

掌握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能够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婴儿一旦获得独立行走和自我进食的能力后就表示他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基本动作技能时期。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是由上至下、有远而近、由粗到细,从上至下是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张颖等人在研究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时提出,要遵循由简到难、从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2-3岁幼儿走、跑等不稳定,速度较慢,不容易保持平衡,在进行干预时,要由慢到快(张颖等,2019);刁玉翠依据以往研究得出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分为位移技能、操控技能、稳定技能,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对幼儿的身心、社会性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刁玉翠,2018)。Seefeldt 从动作的学习顺序的角度出发,提出动作发展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射/反应、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动作技能和专门的竞技运动和舞蹈技能。

美国学者 Hensch 和 Gallahue 根据年龄进行划分,将儿童动作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基础的动作为塔基,复杂的动作为塔尖,前一个动作的获得奠定后一个动作的开始,多种多样的环境给予大量的刺激,能够使他们直接获取丰富的运动经验,有利于基本动作发展。如表2-1所示的动作二维分类,许多运动能力较弱的成年人,就是在动作能力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刺激。平衡能力是完成动作的前提条件,通过众多学者对人体平衡能力的研究,可得出人体平衡能力通过一定锻炼可以得到改善提高,同时2-3岁作为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发展平衡能力符合动作发展规律,平衡主要是维持人身体的稳定性,身体姿势是动作开始的起始状态,在 Seefeldt、Hensch和 Gallahue 的理论模型中处在地基的位置,基础牢固,专项技能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平衡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